上將:葉飛、劉亞樓、楊成武
、劉、南生陳仁琪羅順初袁郭華若
少將:丁甘如王勝王萍水王啟才王指導王祥雄孔俊彪孔瑞雲葉青山路克盧仁燦蘭廷輝劉斌劉永生劉振秋劉魯昌孫克基李平蘇兆兵蘇啟生杜希舒楊尚如吳岱何廷毅邱子明邱國光邱翔天張立雄張元培張日清裏昂張水法張廷發張壹步張新華張永庚陳 陳振寰陳忠梅陳青山陳林林傑彪範陽春羅鴻標鐘馳國婉婷黃峰黃玉華黃毅賢塗澤生塗同金翁祥初彭勝彪彭德慶蘭文照闕忠義賴光勛雷勤廖成美廖步雲熊奎熊兆仁
001葉飛
葉飛(1914-1999),原名葉啟恒,福建省南安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14出生於菲律賓呂宋島,1918年回國。1928加入中國* * * *共青團,歷任福建省委宣傳部長、福州團中央代理書記、書記。1932年3月成為黨員,中國制片人黨。65438年至0933年赴閩東,參與創建閩東革命根據地和紅軍遊擊隊。1935起,歷任閩東特委書記、閩東軍政委員會主席、紅軍閩東獨立師政委。65438年6月至0936年4月,任閩贛省委委員、閩贛軍區司令員、閩東軍政委員會主席,領導閩東軍民堅持艱苦卓絕的遊擊戰爭三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閩東紅軍改編為新四軍,並任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團長兼江南抗日義勇軍副軍長,率部燒毀上海虹橋日軍機場,軍威大振。北渡長江後,任新四軍前進縱隊政委兼副司令員,蘇北指揮部第壹縱隊司令員兼政委,參與領導開辟蘇北抗日根據地,指揮郭村防禦,參加黃橋戰役。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壹師第壹旅旅長兼政委,蘇中第三區委書記,新四軍第壹師師長兼蘇中軍區司令員,江浙軍區副司令員,參加指揮了車橋、天目山戰役。抗戰勝利後,先後任山東野戰軍第壹縱隊司令員、華東野戰軍第壹縱隊司令員兼政委、第壹兵團副司令員兼司令員,先後參加了蘇北、魯南、萊蕪、孟良崮、豫東等戰役。65438年至0949年任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司令員,參加過渡江戰役和上海戰役。後來又率部南下解放福建,任福建軍區司令員,指揮部隊消滅國民黨武裝殘余和土匪。1953起,歷任福建省委第壹書記、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福州軍區司令員兼政委,參與組織指揮了50年代炮擊金門等對臺軍事鬥爭。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88年獲壹級八壹勛章、壹級獨立自由勛章、壹級紅星功勛勛章。“文革”期間,他很震驚。1975恢復工作後,歷任交通部部長、海軍第壹政委兼司令員、第六屆、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99年4月18病逝於北京。《葉飛回憶錄》等作者。
002劉亞樓
劉亞樓(1910-1965),原名劉振東,福建省武平縣人。1929年加入農會,中國* * *生產黨。同年參加閩西農民暴動,後進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營區學校學習。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閩西遊擊隊排長、紅壹方面軍12連長、營長、紅四方面軍第三縱隊第八支隊政委、12師35團政委、11師政委、紅壹軍團第二師政委、第壹師師長、第二縱隊副師長參加了中央蘇區五次反“圍剿”和二萬五千裏長征。長征期間,參加指揮紅壹軍團第二師,取得了強渡烏江、飛奪湖定橋等輝煌戰功。長征到達陜北後,任紅壹軍團二師師長,參加討伐。1936年進入陜北中國抗日紅軍大學第壹期。65438-0937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培訓部部長。抗日戰爭早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教育主任。1939年初,他去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1941畢業後,任蘇聯紅軍少校參謀,在蘇聯紅軍實習,參加蘇聯衛國戰爭。從1942回國後,在中央軍委工作。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東北民主聯軍參謀長、東北野戰軍參謀長、東北軍區參謀長、第四野戰軍第十四兵團司令員。參加指揮遼沈等解放東北重大戰役,指揮第四野戰軍第壹師在1949年初的平金戰役中解放平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劉亞樓奉命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歷任空軍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副部長、國防部第五研究所所長、國防科委副主任、第壹、二、三國防委員會委員。當選為第壹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生產者黨第八屆中央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壹級八壹勛章、壹級獨立自由勛章、壹級解放勛章。1965於5月7日病逝於北京。
003楊成武
楊成武(1914-2004),福建省長汀縣人。我在縣城上中學的時候,就開始接受革命思想,參加革命活動。1929年2月,參加古城、四都農民暴動,任紅衛兵少先隊隊長。同年6月後,任閩西工農紅軍第3路指揮部書記兼宣傳隊中隊長。1930,加入中國* * *產黨。1930年3月,閩西紅軍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後,楊成武參加了上杭、吉水、樟樹、文佳等戰役,歷任紅12師步兵連政委、教導旅政委、師政委辦公廳秘書長、紅1165438團政委參加過歷次反“圍剿”作戰和中央蘇區長征。長征中,4團多次率領紅軍作為先鋒集團,連續突破國民黨軍四道封鎖線,血戰湘江,突破烏江,奪取婁山關,保衛遵義會議。遵義會議後,參加了四渡赤水河、智取三縣、強渡金沙江、翻越大涼山、飛奪瀘定橋、開辟雪山草地通道、突破天險臘子口等戰役。在飛奪瀘定橋戰役中,紅4團壹天急行軍240裏,奇跡般地攻占了鐵索橋,使紅軍主力順利渡過大渡河,受到中央軍委表彰。紅四團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1縱隊第4旅後,率部參加了哈達鋪、青石嘴、六盤山、吳起等戰役。到達陜北後,任紅壹方面軍1師政委,參加討伐戰役。同年6月,調到紅軍大學1時期的1段學習,65438年2月被任命為紅1師師長。抗日戰爭開始後,紅1師改編為八路軍115師獨立團,楊成武任團長。幸平官窯站殲滅和增援日軍300余人,有效配合了主戰場。隨後又陸續收復七縣,建立了以淶源、蔚縣為中心的敵後根據地,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此後歷任八路軍1師師長,晉察冀軍區1軍分區司令員,曾任晉察冀邊區政治委員、第壹地委書記。10月下旬至1937+065438+1944年夏,率部轉戰長城內外和太行山腳下,粉碎了日偽軍對晉察冀邊區的歷次圍攻和“掃蕩”,參加了著名的百團大戰。在巖蘇崖、黃土嶺戰役中,殲滅日軍1500余人,“名將之花”中將·阿部陣亡。在井陘戰役中,他帶領部隊從戰火中救出兩名日本少女,幾十年後成為中日友好的佳話。東團堡戰役,苦戰三天三夜,殲滅日軍壹個士官教導大隊和兩個助理員;狼牙山戰役中湧現出的“狼牙山五壯士”英雄群體,成為中華民族抗日的精神象征。1944年9月後,任冀中軍區、冀中縱隊司令員。在冀中人民的配合下,創造性地運用地道戰、水雷戰、水上遊擊戰,積極開創平原遊擊戰新局面,為大反攻奠定了戰略基礎。1945春夏攻勢,連續指揮5次戰役,收復12縣,並率部向天津、保定、石家莊進發,收復16縣。隨後,他率主力進入張家口,消滅了乍得南部的殘余敵人,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野戰軍第3縱隊司令員兼政委,晉察冀野戰軍第二政委,晉察冀中央局委員。1948後,任華北野戰軍第3兵團(後改稱第20兵團)司令員,率部出征華北,指揮或參與指揮了大同集寧、鄭泰、清倉、鮑貝、大慶冀。遼沈戰役打響前,他奉命挺進綏遠,發動察綏戰役。然後他指揮了張家口的圍殲行動,打響了平金戰役的第壹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