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簡介
陶淵明(約365-427)是壹個性格鮮明、文字深刻的潛夫。本名五六先生,晚年改稱錢。他去世後,親友們私下慶祝靖捷。潯陽(今九江市)柴桑人,東晉詩人、詞家、散文家。
陶淵明出生在壹個破落的官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東晉開國元勛,軍功卓著。他是八國軍務統帥傅的官員,荊、江兩州是長沙刺史。祖父陶茂和父親陶藝都做過太守。
小時候家裏沒落,父親八歲去世,母親十二歲因病去世,我和母親姐姐相依為命。孤兒和寡婦大多住在他們祖父孟佳的房子裏。孟佳是當代名人。“不共戴天,不會自吹自擂多年,永遠不會幸福。”。好酒,多而不亂;至於忘了驕傲,沒有人。"(《晉代征西將軍孟輔君傳》)元末明“刻意活於世,人多仿其祖。“將來,他的個性和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祖父的遺產。祖父家藏書很多,為他提供了閱讀古籍、了解歷史的條件。到了晉代,文人以莊老為宗,臨摹六經,他不僅像壹般文人壹樣學習老子、莊子,還學習儒家六經和文學、歷史、神話等“異書”。受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他接受了儒道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誌存高遠”和“本性愛山”兩種不同的誌趣。
陶淵明很少有“誌大逃亡四海”(《雜詩》)的誌向。他孝太元十八年(393)。懷著“壹生大助”的願望,在江州任酒祭。那時候的門閥制度比較嚴格。他出身平民,被人看不起。他覺得當官受不了,沒幾天就自首了。(《晉書·陶謙傳》)他辭官回家後,國家又叫他為主簿,他也去婉言謝絕了。安帝隆安四年(400年),到荊州,加入桓玄為諸侯。此時的桓玄正在控制長江中上遊,瞅準機會篡奪東晉政權。他當然不肯跟桓玄走,不肯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詩中寫道:“如何舍此而遠至西京。”(《辛醜去七月離返江陵夜遊》)對桓玄有自責。“妳怎麽能淹沒在長久的愛情裏呢?”(《庚子五月中旬詩二首,從京師到治林》)對屈人之輩的官場生活發出了深深的嘆息。隆安五年冬天,因為母親去世,他辭職回家了。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出兵對抗朝廷,入侵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然篡位,改國號為楚,把安帝囚禁在潯陽。在家鄉,他致力於自籌資金,閉門高歌:“墓門之下,與世隔絕。”環顧四周,誰知道,匪警通常在白天是關閉的。“對桓玄稱帝,表示不屑。元興三年,大將軍、下邳武帝和、何無忌等從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伐桓。桓玄打敗了西方,把被囚禁在潯陽的安迪帶到了江陵。他在劉裕的庇護下離家從軍。(壹說陶淵明在劉裕攻陷建康後被關入幕府)。劉裕討伐桓玄時,循著田疇效忠東漢的故事,喬裝成私旅者,冒險到建康,把桓玄挾持為人質到安帝到江陵的全部經過,向劉裕回報,實現了自己為篡位者而戰的願望。他高興得寫了壹首詩:“四十而無知,我不怕。我因我的車而出名,我也想出名。“雖隔千裏,怎敢!”(《慕容》第四章)劉裕入主建康後,作風頗為不凡。東晉政治早就被“百系廢”敗壞了。劉裕“以身作則”後,先以武力封禁(提前封禁)。“內外官員無不肅然起敬,移風易俗。”他的性格、才華、成就與陶侃頗為相似,壹度對他有好感。但幕啟不久,只見劉裕為了斬斷異己,殺了刁逵壹家和無辜的王虞父子。並且帶著曖昧關系,把大家都認為該殺的桓玄心腹王澍任命為尚書錄、揚州刺史等重要官職。這些黑暗的現象令他失望。在《阿曲波,第壹鎮軍參軍之歌》壹詩中,我寫道:“眼倦山川,心滿山川。”“言傳身教,最終還是要回歸階級,住進魯。”然後辭職隱居。藝兮元年(405),調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參軍。三月,他奉命去建康為劉請辭。劉離開的崗位後,他也跟著離開了。同年秋,其叔陶魁介紹其為彭澤縣令。上任81天,遇到旬陽縣發的帖子,官方說“做個牽繩的歡迎他。”他嘆道:“我不能為了五鬥米屈身回村。”他得到了離職的許可。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涯,以辭去彭澤縣令而告終。這十三年,是他為了實現自己“濟貧”的理想和抱負,不斷嘗試,失望,最後絕望的十三年。最後,《歸去來Xi詞》壹詩表明了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隨俗的決心。
陶淵明辭官回鄉,過著“耕者有其田,自負盈虧”的生活。他的妻子翟氏與他誌同道合。她快樂而謙遜。"她丈夫在前面耕地,她妻子在後面鋤地。"* * *與工作和維持生活息息相關,越來越貼近勞動人民。歸田之初,生活還可以。“方宅十余畝,草房八九間,柳蔭後檐,桃李前。”袁明愛菊花,家裏到處都種著菊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自雜詩》)至今膾炙人口。他嗜酒如命,喝了就會醉。朋友來訪,無論高低貴賤,只要家裏有酒,就壹起喝。他先喝醉了。他對客人說:“我醉了,可以走了。”藝兮四年,居地下京(今幸子縣西玉景山腳下),遷居離裏(今幸子溫泉陶麗麗村),生活更加艱難。如果有豐收,還可以“享飲春酒,采我園菜”,以防災年“夏饑夜眠”。快到藝兮的時候,壹個老農壹大早就來敲門,拿來酒和他壹起喝,勸他當官:“破屋檐下,住得高是不夠的。我壹輩子都是尚同(是非不分),希望妳渾(指同流)。”他回答:“我對父親的話印象很深,我很生氣。”纖(enter)可以老老實實學,但不是玄機?還有* * *好好享受這壹杯,我不能開車回去。”(《飲酒》)以“和而不同”的口吻婉拒了老農的忠告。晚年,他的生活越來越窮,壹些朋友主動提出給他錢幫助他。有時候,他會忍不住要求貸款。他的老朋友於靖平元年(423年)被任命為石安縣令。潯陽之後,天天去他家喝酒。走的時候留了2萬塊錢,都送到飯店,壹個個喝了。但是,他要求貸款或者原則上接受施舍。宋文帝元嘉元年(424),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登門拜訪。此時,他已經病了,餓了好幾天,下不了床。譚道濟勸他:“聖賢在世,天下無道則隱。有路必有路。這孩子(妳)生在文明世界,為什麽要受其苦?”他說:“我潛而不敢望聖賢,但我沒有那麽大的野心。”譚道濟把肉給了梁,卻被他揮手而去。他辭官回鄉22年,壹直過著清貧的田園生活,但年紀大了,守窮守節的興趣越來越濃。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他還神誌清醒的時候,為自己寫了三首挽歌。第三首詩最後兩句,他說:“死了怎麽辦?”這說明他看待死亡是如此的自然。
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八百年間最傑出的詩人。陶詩125首,多為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物詩、田園詩三大類。
陶淵明現存文章包括詞3篇,韻5篇,文4篇,共計12。辭賦中的閑情賦是模仿張衡的定情賦和蔡邕的靜情賦而寫的。內容是寫壹個關於愛情的夢,毫無意義。《感士遇賦》是對董仲舒《感士遇賦》和司馬遷《悲士遇賦》的仿作,其內容是抒發門閥制度下的滿腔憤懣。《歸Xi詞》是陶淵明辭官歸隱時公開與上層社會決裂的政治宣言。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寫他離開官場的無限喜悅,想象他退居農村後的無限快意,表現了作者對自然和隱逸的向往和熱愛。文章巧妙地將敘事、議論、抒情融為壹體,營造出生動、自然、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語言自然樸實,洗去了濃濃的鄉土氣息。韻文有《扇上畫贊》、《讀史》、《九章》、《祭成姐姐》、《祭哥哥》、《祭自己》。散文有《西征晉將軍孟輔君傳》,又稱《孟佳傳》,是為外族始祖孟佳寫的傳記;此外,還有《五六先生傳》、《桃花源記》和《與晏子壹起消散》等。總的來說,陶文的人數和成績不如石濤。
陶淵明的作品真摯質樸自然,時而流露出逃避現實。樂天知命的思想使老子和莊子被譽為“田園詩人”。
[編輯此段]陶淵明後期評價
作為金末亂世的隱士,陶淵明晚年經常在廬山與佛教交往是可以想象的,但他們的思想相通未必如此。仔細研究過陶詩歌,了解詩人生平的人都會知道,陶淵明是壹個無神論者,有著安靜的外表和壹顆濟世的熱心腸。少年時雄心勃勃,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業。然而,當官壹段時間後,現實讓他失望了。他不想和當權的人同流合汙,所以他選擇了壹條退隱歸田的道路。
這時他受到莊子哲學的影響。因為他過著許多文人不曾有過的田園生活,又親自參加勞動,與勞動人民有過接觸,所以在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了壹些新的感悟和啟發。因此,在金代提倡舊文風的時候,他能夠創造出壹種風格獨特的新形式的田園詩,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從少年時的“逃離四海的兇誌”到老年時的“留世的兇誌”,始終沒有忘記這個世界。他的傳世之作《桃花源記》,正是他對壹個人人自立友愛,現實中沒有雜念和貧困的“幸福社會”的憧憬。甚至把他的隱居和飲酒放在當時的背景下分析,也包含了表達對當時黑暗統治壹定程度的不滿和反抗的意義。
當然,陶淵明畢竟是壹個生活在壹千多年前封建社會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詩歌裏,不可能沒有很多負面的東西,比如生活清貧,及時行樂,避世。然而,由於其階級偏好,後世的文學批評家和詞人更註重欣賞和贊美他在這方面的特點,認為這是陶詩歌的精髓。
蘇東坡曾這樣評價陶淵明:“欲為官則為官,不為不敬;如果妳想被隱藏,妳就會被隱藏,而不是去找它。餓了就扣門要飯;吃飽了就用雞和小米迎客。古今聖賢,彌足珍貴。”人們重視真實,詩歌也是如此,詩歌來源於人們的真實,這是陶詩具有經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用魯迅先生的話說,“陶謙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不是‘全沈默’。”
梁啟超在評價陶淵明時曾說,“自然是他慈愛的伴侶,常向他微笑”。正如他所說,陶在自然與哲學之間打開了壹條通道,在人生的苦難與自然的旨趣之間達成了和解。即使是最普通的農村生活場景,在他的作品中也表現出壹種無限的、意味深長的美。
[編輯此段]陶淵明的隱逸派
陶淵明是東晉時期壹位非常重要的詩人。他被尊為隱士詩人,開創了田園文學的文學潮流。他的詩充滿了田園風味,他的名人風範和對簡樸生活的熱愛影響了壹代又壹代的中國文人乃至整個中國文化。陶淵明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上過中學的都學過他的《桃花源記》,很多人會隨口念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老師也會給我們講他“五鬥米不折腰”的故事。不過,再進壹步跟他說什麽恐怕就有點困難了。總有很多因素影響壹個人成為那個人。如果我們想更多地了解這位隱居的詩人,就有必要了解他的生平,多讀他的詩。
他是壹個天性熱愛自然,不喜歡被束縛的人。就像他在《歸園》裏寫的:無所不適俗韻,自然愛秋山。我溜進了仕途網,已經離開賽場十幾年了。這樣的人讓他做官,天天逢場作戲,肯定很難受。當他真正拋棄了所謂的“名利”,壹個無限拉伸的世界向他敞開。從他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精神世界達到了另壹個境界:南山腳下種豆,草滿豆苗稀。清晨早起鏟除雜草,夜幕降臨月光下扛鋤頭歸來。隨便讀讀,讓人心生向往。
東晉是亂世的終結,也是佛教盛行,推崇名士風度的時代。所以,陶淵明是壹個超越世俗的田園詩人。自唐代以來的許多大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陸遊等,都對陶淵明推崇備至,深受其藝術創作和人生態度的影響。陶淵明的詩代表了“人的覺醒”,也就是說,人不僅要有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也很重要。當我們再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句詩時,我們感受到壹種自由,從靈魂深處舒展開來。
陶淵明年幼時,家道衰敗,父親八歲去世,母親十二歲病死,與母親、姐姐相依為命。孤兒和寡婦大多住在他們祖父孟佳的房子裏。將來,他的個性和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祖父的遺產。祖父家藏書甚多,為他提供了閱讀古籍、了解歷史的條件。到了晉代,文人以莊老為祖,臨摹六經,他不僅像壹般文人壹樣學習老子、莊子,還學習儒家六經和文學、歷史、神話等“異書”。受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他接受了儒道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誌存高遠”和“本性愛山”兩種不同的誌趣。
陶淵明很少有“誌大逃亡四海”(《雜詩》)的誌向。十八年(393)孝順太元皇帝。懷著“壹生大助”的願望,在江州任酒祭。當時門閥制度嚴格,出身平民,所以被人鄙視,覺得當官不能忍。(《晉書·陶謙傳》)他辭官回家後,國家又叫他為主簿,他也去婉言謝絕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年),到荊州,加入桓玄為諸侯。此時的桓玄正在控制長江中上遊,瞅準機會篡奪東晉政權。他當然不肯跟桓玄走,不肯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詩中寫道:“如何舍此而遠至西京。”(《辛醜去七月離返江陵夜遊》)對桓玄有自責。“妳怎麽能淹沒在長久的愛情裏呢?”(《庚子五月中旬詩二首,從京師到治林》)對屈人之輩的官場生活發出了深深的嘆息。隆安五年冬天,因為母親去世,他辭職回家了。
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出兵對抗朝廷,入侵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然篡位,改國號為楚,把安帝囚禁在潯陽。在家鄉,他致力於自籌資金,閉門高歌:“墓門之下,與世隔絕。”環顧四周,誰知道,匪警通常在白天是關閉的。“對桓玄稱帝,表示不屑。
元興三年,大將軍、下邳武帝和、何無忌等從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伐桓。桓玄打敗了西方,把被囚禁在潯陽的安迪帶到了江陵。他在劉裕的庇護下離家從軍。(壹說陶淵明在劉裕攻陷建康後被關入幕府)。劉裕討伐桓玄時,循著田疇效忠東漢的故事,喬裝成私旅者,冒險到建康,把桓玄挾持為人質到安帝到江陵的全部經過,向劉裕回報,實現了自己為篡位者而戰的願望。
他高興得寫了壹首詩:“四十而無知,我不怕。我的車出名了,我也想出名。”雖隔千裏,怎敢!”(《慕容》第四章)劉裕入主建康後,作風相當不凡。東晉政治早就被“百系廢”敗壞了。劉裕“以身作則”後,先以武力封禁(提前封禁)。”內外官員無不肅然起敬,移風易俗。“他的人品、才華、成就都與陶侃頗為相似,壹度對他有好感。但幕啟不久,只見劉裕為了斬斷異己,殺了刁逵壹家和無辜的王虞父子。並且帶著曖昧關系,把大家都認為該殺的桓玄心腹王澍任命為尚書錄、揚州刺史等重要官職。這些黑暗的現象令他失望。
在《阿曲波,第壹鎮軍參軍之歌》壹詩中,我寫道:“眼倦山川,心滿山川。”“言傳身教,最終還是要回歸階級,住進魯。”然後辭職隱居。藝兮元年(405),調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參軍。三月,他奉命去建康為劉請辭。劉離開的崗位後,他也跟著離開了。同年秋,其叔陶魁介紹其為彭澤縣令。上任81天,遇到旬陽縣發的帖子,官方說“做個牽繩的歡迎他。”他嘆道:“我不能為了五鬥米向村裏的孩子彎腰。”他得到了離職的許可。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涯,以辭去彭澤縣令而告終。這十三年,是他為了實現自己“濟貧”的理想和抱負,不斷嘗試,失望,最後絕望的十三年。最後,《歸去來Xi詞》壹詩表明了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決心。
陶淵明辭官回鄉,過著“耕者有其田,自負盈虧”的生活。他的妻子翟氏與他誌同道合。她快樂而謙遜。"她丈夫在前面耕地,她妻子在後面鋤地。"* * *與工作和維持生活息息相關,越來越貼近勞動人民。歸田之初,生活還可以。“方宅十余畝,草房八九間,柳蔭後檐,桃李前。”袁明愛菊花,家裏到處都種著菊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自雜詩》)至今膾炙人口。他嗜酒如命,喝了就會醉。朋友來訪,無論高低貴賤,只要家裏有酒,就壹起喝。他先喝醉了。他對客人說:“我醉了,可以走了。”
藝兮四年,居地下京(今幸子縣西玉景山腳下),遷居離裏(今幸子溫泉陶麗麗村),生活更加艱難。如果有豐收,還可以“享飲春酒,采我園菜”,以防災年“夏饑夜眠”。快到藝兮的時候,壹個老農壹大早就來敲門,拿來酒和他壹起喝,勸他當官:“破屋檐下,住得高是不夠的。我壹輩子都是尚同(是非不分),希望妳渾(指同流)。”他回答:“我對父親的話印象很深,我很生氣。”纖(enter)可以老老實實學,但不是玄機?還有* * *好好享受這壹杯,我不能開車回去。”(《飲酒》)以“和而不同”的口吻婉拒了老農的忠告。
晚年,他的生活越來越窮,壹些朋友主動提出給他錢幫助他。有時候,他會忍不住要求貸款。他的老朋友於靖平元年(423年)被任命為石安縣令。潯陽之後,天天去他家喝酒。走的時候留了2萬塊錢,都送到飯店,壹個個喝了。但是,他要求貸款或者原則上接受施舍。宋文帝元嘉元年(424),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登門拜訪。此時,他已經病了,餓了好幾天,下不了床。譚道濟勸他:“聖賢在世,天下無道則隱。有路必有路。這孩子(妳)生在文明世界,為什麽要受其苦?”他說:“我潛而不敢望聖賢,但我沒有那麽大的野心。”譚道濟把肉給了梁,卻被他揮手而去。他辭官回鄉22年,壹直過著清貧的田園生活,但年紀大了,守窮守節的興趣越來越濃。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他還神誌清醒的時候,為自己寫了三首挽歌。第三首詩最後兩句,他說:“死了怎麽辦?”這說明他對死亡是如此的淡泊,如此的平和。
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八百年間最傑出的詩人。陶詩125首,多為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物詩、田園詩三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