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中國以前的屈辱歷史和現在的輝煌。

中國以前的屈辱歷史和現在的輝煌。

鴉片戰爭

2.太平天國運動

3.晚清資本主義的產生與民族危機的加深。

4.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

5.辛亥革命與清朝的滅亡

6.民國初年北洋軍閥的統治

7.五四運動與中國* * *生產黨的成立。

8.第壹次國內革命戰爭

9.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10.南京大屠殺

11.第21條中國和日本

12.中國輸掉了甲午戰爭。

13.中英南京條約和中日馬關條約。

中國拋棄朝鮮。

15.《辛醜條約》

16.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

鴉片戰爭

18.七七事變

19.上海之戰

歷史有時候是令人心碎的。沒有實拍,沒有細節的文字,沒有殘破的遺物,我們很難相信中國過去的場景。歷史終究是歷史。歷史雖然過去了,但不會消失得無影無蹤。歷史留下的不僅僅是壹堆資料、幾個碑文和幾個遺址。保留歷史,妳可以回顧過去,學習新的。人類社會日新月異。沒有記錄,任何偉大的東西都會從地平線上消失。但人們總是習慣於記住勝利、成功和榮耀,卻常常忘記失敗、傷痕和屈辱。歷史總是沈澱的。歷史是民族和人類的集體記憶。壹個民族不知道“從哪裏來”,就不知道“往哪裏去”。

過去的歷史,與其說是句號,不如說是感嘆號甚至更多的問號,省略號要少用。100多年沈重而痛苦的回憶,給了人們太多的悲憤和思考。中國人不應該、不能、也不能忘記,近代以來刻在中國的鏡頭、側面或片段,雖然斑斑點點,卻歷歷在目: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直至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從旅順大屠殺到南京大屠殺;從鴉片走私、搶掠、販賣華工到火燒圓明園;從“豬”和“東亞病夫”到“中國人和狗不得入內!簡直可以用恐怖和聞所未聞來形容!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愛與恨,和平與暴力,定格在這段屈辱的歷史裏。痛定思痛,永遠是民族復興的開始,永遠警示每壹個中華兒女不忘國恥,振興中華。

我們很多人似乎選擇了沈默。我不知道沈默的原因是什麽,但我希望不是因為麻木或健忘。按照壹些中國人的觀念,過去的事,尤其是痛苦,會被當成輕率的態度。這些年來,壹些至親仇人的現實,或者說“商界女強人不知死”的現實,常常讓我們覺得“忘文化”在壹些中國人的心目中是有市場的。壹些商家無視歷史的傷痕,把“南京大屠殺”當成電腦遊戲;以日本軍刀、軍裝為賣點;壹些藝術家甚至穿上軍旗,在城市裏遊行。如果“集體失憶”太嚴重,人很容易變得越來越淺薄、輕浮、狂躁、偏激、急功近利。

在我們的同胞中,對戰敗的恥辱和賠款的痛苦不是太了解,而是太少。壹個民族如果忘記了自己的歷史,其實就失去了記憶功能;壹個失去記憶的民族是可怕的。在當今瞬息萬變的世界大潮中,會迷失方向,隨波逐流,甚至重蹈覆轍。要麽是在下沈中爆發,要麽是在下沈中死亡。據說晚年冰心構思寫壹部反映甲午戰爭的紀實巨著,但每次動筆都“壹個字都沒留下”,“因為他哭了,因為他哭了,因為他拿起筆就忍不住哭了!我哭得很厲害,根本寫不出來。只有眼淚落在紙上。”(賈:冰心的遺憾)。

“歷史上所有的災難都被歷史的巨大進步所補償”。只有我們才能揭露侵略者的罪惡,問問冷漠者的良心,喚醒無知者的心靈。絕不允許無恥之徒別有用心地歪曲歷史,絕不允許屈辱的舊夢重現,絕不允許他們重蹈踐踏人權、褻瀆文明、破壞正義的覆轍。歷史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培養和教育每個公民對國家、對歷史、對祖先、對民族的認同感、自尊感、尊嚴感和羞恥感,即形成“民族意識”。歷史意識構成了國家意識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關系到培養新世紀公民的偉大計劃。歷史認知關系到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學習歷史的意義主要包括充實自己、發展個性、減少錯誤、加速成長、承擔使命、自覺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說,歷史是塑造壹個民族整體人格,表達其自我意識、自我評價、自我認知的重要學術。道理、情感、思想、行為要融為壹體,對人的啟發、激勵、鞭策、思考會長久。

然而,昔日的寵兒如今已失,歷史危機的話題並非危言聳聽。歷史教育的遲滯、衰落、退化令人擔憂,願予以關註,探討,與大家分享。我試圖讓歷史教育不再尷尬,不再尷尬,不再輕蔑,於是我從猶豫到吶喊,從迷茫到覺醒;從懷疑到探索。我力求讓歷史成為滋養學生成長的滋補品,讓學生在成長中通過對歷史的學習來喚醒自己、認識自己、宣傳自己,塑造壹個有血有肉、情理交融的“人”,特別是壹個獨立的人格。由此,我有了壹個執著的信念,那就是我要在四十歲的時候重新開始,克服自己的懈怠、輕松或畏難情緒,努力做壹個“有思想”的歷史老師,下定決心讓課堂有味道,把歷史教得深刻、寬厚、博大,展示其廣度、生動、精彩,發掘真善美的內涵...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每個人都從昨天走到今天,又從今天走到明天。作為古往今來的浪漫人物,無壹例外都成了匆匆過客。觸摸和反思歷史的過程,就是文化沈澱的過程。歷史是漫長而不間斷的時間流。人們在現實中感知到的,只是這條發展長河中的壹段,有些跌宕起伏,激起人們對變幻的星辰和看似與人不同的事物的感嘆。從那些已經消失的人和事來看,正是司馬遷所說的:“訴說往事,思考新人。”歷史會給妳壹個制高點。歷史有兩種,壹種是客觀的歷史,壹種是記憶中的歷史。客觀的歷史早已看不到了,但記憶中的歷史還在。我們可以隨時吸收它,隨時揣摩它,感受它,反芻它,這對人類現在和未來的發展都是有益的。問歷史,藏量太多了!這種情結不僅僅是簡單的懷舊。歷史消失的只是時間,但永遠不會消失的是後人對後人的記憶。

時間的流逝或許會抹去人們心中的許多記憶,但充滿“血與火”的往事歷歷在目,警示人們永遠引以為戒。《論語》曾告誡:“無長遠之憂者,必有近憂。”古希臘哲學家說過:“壹個人不能兩次踏入同壹條河流。”他不就是看著這個後視鏡,從過去的經驗教訓中慢慢跋涉嗎?描述和記錄,記憶和解釋,是人類永遠不會放棄的權利。“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可以說,歷史是人類進步的行囊,雖然可能很重,但旅途必不可少。

帝國主義強迫中國簽訂了1100多個不平等條約,大規模掠奪中國財富。據統計,近百年來,外國侵略者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掠奪的戰爭賠款和其他資金,高達6543.8+0000億兩白銀。其中,《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醜條約》等八個不平等條約,勒索賠款1.953億兩白銀,相當於清政府收入的1.6倍。而日本僅通過《馬關條約》就勒索了2.3億兩白銀,相當於當時日本國家財政四年半的收入。侵略者在戰爭中的破壞和搶劫造成的損失更是難以估計。日本全面侵華戰爭期間(1937-1945),中國930多個城市被占領,直接經濟損失62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多億美元。國家主權的喪失和社會財富的掠奪,剝奪了中國人民最起碼的生存條件。

為生命系上“安全帶”

安全生產是黨和政府監管的重點領域之壹。《安全生產法》的頒布,國家安全監管體制的改革,以及對違法違規行為的嚴懲,引起了廣泛關註。但是,我國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煤礦等高危行業事故頻發。根據安全生產的長遠目標,到2007年,中國將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安全監管體系,全國安全生產形勢穩步好轉,重點行業和領域事故多發態勢得到扭轉,工礦企業事故死亡人數、煤礦百萬噸死亡率和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有所下降。

孩子們能上得起學。

2004年,中國15歲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3年,超過了1歲的世界平均水平。然而,教育從業者中只有7.2%的人接受過高等教育,教育投入仍然嚴重不足。2006年,普及和鞏固農村義務教育將成為教育的重中之重。財政性教育支出的增長將高於財政性支出的增長,教師工資和生均公用經費將逐步增加,辦學條件差、經營困難、教育收費不合理等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將逐步得到解決。到2010年,九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接近100%。

安心看病

過去五年,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突破了政府單壹發展的模式,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展最快的時期。然而,醫療體制和機制仍然存在許多障礙。公立醫療機構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的傾向嚴重,小病“大處方”“過度檢查”,看病難、看病貴。2006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面積擴大到40%,因病致貧、返貧現象得到進壹步遏制;國家落實必要資金,支持鄉鎮衛生院和縣醫院建設,為農民提供安全、廉價的基本醫療服務;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將為城市低收入人群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

放心喝水吃肉。

2005年,為加強汙染治理和生態保護,推進重點流域汙染防治,著力解決嚴重危害人民健康安全的環境汙染,特別是水汙染和大氣汙染,國家關閉了15家浪費資源、汙染環境的小企業,實施了工業汙染源限期達標排放。2006年,讓人民喝上幹凈的水,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已經成為各級政府的重要目標之壹。國家已經明確,到“十壹五”末,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要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日益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架起壹把“傘”

2005年前65438個月,中國城鎮新增就業880萬人,提前實現了“十五”期間城鎮新增就業4000萬人的目標。但我國已進入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高峰期,未來幾年,勞動力供求缺口仍將達到13萬~ 14萬。今後企業不要集中把富余人員推向社會,國家也會建立職業教育培訓機構以就業為導向的指標體系。“十壹五”期間,將新增4500萬個就業崗位。壹些歧視性的就業協議將被禁止。優化就業環境已成為政府的重要任務之壹。

房屋所有權

2005年,在國務院的統壹部署下,多部門聯手治理房地產市場,市場秩序有所好轉。但對於普通人來說,商品房的價格依然“高高在上”。隨著中央穩定房價政策的不斷落實,房地產市場將朝著抑制投資、控制投資、引導理性消費、穩定房價的預期方向發展,投機性購買將得到遏制,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將得到更多關註,房價將在更大範圍內與人民群眾接軌。

老年人會得到適當的照顧

統計顯示,2009年全國退休人員社會保險費增長19倍。但目前我國公共養老的覆蓋面僅占總人口的15%,部分退休人員生活窘迫,農村老人基本不享受社會保障。隨著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不斷完善,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將逐步擴大,重點覆蓋非公有制企業、城鎮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國家將逐步實行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越來越多的人將過上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生活。

* * *享受發展成果。

中國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但目前占總人口20%的最貧困人口的收入或消費份額僅為4.7%,而占總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的收入或消費份額卻高達50%。2006年,政府將從調整國民收入分配制度和國家財政支出結構入手,建立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制度,使公共服務惠及農民;未來新增財力將重點投向農村、農業和農民,增速將遠高於經常性財政收入增速;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崛起等戰略舉措也將加快繁榮步伐。

農民工及時拿到工資。

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各地紛紛掀起討薪行動。截至2005年9月底,全國共清償2003年以前竣工項目欠款1,41億元,占欠款總額的75.82%。但忽視和侵害農民工利益的現象仍時有發生,勞動環境仍需根本改善。2006年,讓農民工按時足額拿到工資成為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國家對企業的有效監管,業主行為將進壹步規範,在建和在建新項目拖欠工資現象將得到遏制;農民進城打工的環境會更寬松。

生活更有品質。

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城鄉居民平均出行率達到84.8%,文化產品也大大豐富。但是,與人民群眾日益上升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文化服務網點還很不完善,壹些景區的高門票價格仍然讓人民群眾“望而卻步”。2006年,普通人被允許欣賞風景,享受更好的生活質量,給政府留下了更多思考和努力的空間。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推進,人民將享受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務;在農村,電影院、文化館、圖書館等設施的普及將極大地拓展農民傳統的日常生活觀念。

中國1.1億多人解決了近百年來遺留下來的生存問題——溫飽問題,這是人類發展史上的偉大成就。

2.中國人在低端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上已經形成了挑戰外界的能力,對外界影響深遠。

在豐衣足食的基礎上,我們正在紮紮實實地解決科技現代化問題。現在很多發達國家封殺中國的項目,很快就解決了;今天更可喜的是,我們以遠低於其他地區這些發達國家的價格解決了這些問題。

4.說中國已經很強大是不現實的;但作為壹個幅員遼闊、654.38+0.3億人堅持社會主義的中等國家,誰也不敢小覷,因為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用舉國之力應對外敵入侵,維護國家統壹。

我們中國人壹個月能過上1000元的生活,不怕摔鍋碗瓢盆,這在發達國家是想都不敢想的。

6.外界對中國人很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