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個
李弘(652~675),隴西季承(今甘肅秦安縣)人。唐高宗的第五個兒子李治,壹代女皇武則天的長子,是唐朝第壹個追授皇帝的王子。
永輝六年(655),立為王。656年,清元年間,他被封為皇太子。孝而仁,照顧人的感情。他建議修改不合理的法律,為兩個被定罪的姐妹說情,並組織編纂了《瑤山育才》,獲得了唐高宗的青睞。上元二年(675),隨洛,猝死於河北宮雲起廳,時年24歲。唐高宗和武則天深感悲痛。他們追悼了皇帝,並以天子的禮物埋葬在宮鈴。
神龍初年(705),唐中宗李習安尊寺名為宗彜。開元六年(718),養子李隆基撤銷了宗彜廟,用來祭奠皇帝。
屈居第二
安定公主(654-654),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長女,早逝。
林德元年(664年),安定公主被追,謚號認為其鹵書需升葬,相當於太子爵位,遷德業寺尊廟。
第三名
李習安(65438+655年10月29日-65438+684年3月3日),隴西季承(今甘肅秦安縣)人。宗室兼唐朝大臣,唐高宗的第六個兒子李治和武則天的第二個兒子。
永輝生於臘月(65438+655年十月),原名魯王。他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並被“初唐四傑”之壹的王波封為太子。相貌英俊,舉止端莊,思維敏捷,深受父親李誌的喜愛。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猝死後,被冊封為皇太子。在此期間,他三次監國,受到唐高宗的稱贊,朝野的景仰,武侯的懷疑。680年,刁虜被廢黜為庶人,並以謀反的罪名被流放到霸州。文明元年(684年),武則天廢除皇帝施政後,為了年僅29歲的酷吏秋筱慎,強迫自己自殺。
懸拱元年(685年)被封為雍王。唐中宗神龍二年(706),司徒雷登被追授官銜,甘陵隨太子之禮下葬。景雲二年(711),與太子妃方合葬。《後漢書》被稱為“張淮註”,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他寫過很多書,比如《君臣之間的事》《春宮記》《修身養性略》,現在都失傳了。
第四名
太平公主(約665 -713),本名李,是李治和武則天的小女兒,和李旦的妹妹,唐代公主。
太平公主身材豐腴,額頭寬闊,受到父母兄弟的極大寵愛,尤其是她的母親武則天,壹度大權在握。高、豐年間(676 -679),太平公主被要求親近吐蕃,被武則天拒絕。薛紹與吳先後成親,恩寵超制,極為昂貴。神龍元年(705年),太平公主參與殺張易之兄弟,恢復唐朝爵位,加太平公主為賈家鎮,實際封戶五千戶;唐中宗死後,與李隆基聯手發動唐龍政治革命,支持唐睿宗復辟,廣泛建立黨羽,朝野大權在握,財富如山。
出生第二年(713),太平公主涉嫌發動叛亂,被唐玄宗俘獲(先天變)。她死在家裏,葬在甘嶺。太平公主死後,唐玄宗政權宣告穩固,開啟了開元年間,結束了自626年玄武門革命以來帝都的多次兵變。
第五名
唐中宗李習安(165438+656年10月26日—710年7月3日),原名李哲,唐朝第四任皇帝,唐高宗李治的第七子,武則天的第三子。第壹個醜日(165438+656年10月26日)出生於長安。
李先楚封為紂王,後改為英國國王。張淮的李習安王子被廢除後,李習安成為王儲。弘道元年(683年)為皇帝即位,武則天皇太後稱為朝廷。廣齋元年(684),廢為廬陵王,先後遷至周俊和周放。聖歷元年(698年),洛陽被召回,重新立為皇太子。神龍元年(705),在田童宮重置。他在位期間,恢復了唐朝的舊制度,免除租稅,設立十檢察員,設立學士學堂,發展與吐蕃的經濟文化交流,實行親民政策,將金城公主嫁給吐蕃三寶尺帶珠丹,從而保證了邊疆地區的穩定。但他縱容韋伯斯特王後及其女兒安樂公主,寵信吳三思,任其陷害功臣,玩弄政治和國家,作惡多端,導致國家大事大亂。
唐中宗·李習安前後兩次執政,在位* * *五年半。六月三日(710年七月三日),景隆被魏如昀和安樂公主毒死,終年55歲。他是大和皇帝的謚號,葬在定陵。他的7首詩被收入《全唐詩》,其中有《九月九日登秋幸》、《春初日遊園迎春》、《登驪山目》等。
第六名
李旦(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曾用名李緒倫、李倫、武倫,唐高宗第八子,武則天幼子,唐朝第五任皇帝。
李旦早年封王寅,後改為封王禹、王姬、王祥。黑聖元年(684),廢中帝李習安為廬陵王,立李旦為帝。其母武則天住在異堂,不能過問政事。武則天稱帝後,建立了武周政權,立李旦為繼承人。陽歷元年(698),李習安恢復太子之位,李旦降為丞相。神龍元年(705),中宗復辟後,李旦因參與推翻武則天的政變,被封為安國王,遷太尉。中宗年間政局險惡,李旦以禮節儉避禍。景隆四年(710),中宗中毒,李旦之子李隆基聯合朝廷將領發動政變,立李旦為帝。先天元年(712),李旦作為太上皇退位,但大政方針仍掌握在自己手中,太子李隆基繼位。第二年,李隆基殺了太平公主和她的同伴,他們都回到了政府。開元四年(716),55歲崩,葬於橋陵。
李旦任丞相時,曾寫下《侍遊應使》詩,現刻於石海河崖上。他壹生中兩次登基,三次退位。他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傳奇色彩的皇帝,為唐代開元的繁榮創造了條件。他繼位後,整頓吏治,裁減冗員,使王朝呈現出壹派振興的氣象。當時人們稱贊他:“姚宋當道,邪不正,朝有貞節遺,千古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