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中國五嶽是哪幾座山?

中國五嶽是哪幾座山?

中國五嶽,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是古代民間山神崇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相結合的產物,後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分別是東嶽泰山(海拔1532.7m,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西嶽華山(海拔2154.9m,位於陜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南嶽恒山(海拔1300.2m,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北嶽恒山(海拔20655)。泰山曾經是封建帝王大力拜佛的地方,也是封建帝王受命於天、立誌中原的象征。

起源

泰山雪景

有三山五嶽,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山,也是世界道教聖地。五嶽是古代山神崇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修禪定相結合的產物,後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

“東嶽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中嶽嵩山之嚴謹,北嶽衡山之隱逸,南嶽衡山之美”早已名揚天下!

俗話說“五嶽歸來不看山”,也有“恒山如行,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唯有南嶽獨如飛”的說法。

五嶽之說最早出現在李周官純大宗伯:“以血報國,五祭五嶽。”《李周》成書於戰國末期,是儒、道、釋、陰陽五家融合而成的。因此,我們認為吳越思想是夏商以來的四方神靈與戰國初期的五行觀念相交融而形成的山嶽崇拜。

封建時代五嶽被皇帝封侯。《史記·列傳》載:“天高不可及,故於泰山上設禪定之禮以祀之,近於神明。”為了“報天之功”,帝王們往往視雄偉險峻的山峰為吉祥之地,在峰頂設壇,舉行閉經儀式。

封禪的理論估計起源於東周、春秋、戰國時期。第壹個舉行大規模禪修儀式的人是秦始皇。秦始皇親自祭祀的地方只有泰山。唐代和吳州武則天時,在中原中嶽嵩山舉行禪修活動。經過封建帝王禪定的歷史,五嶽地位更高。

中國有許多世界名山,包括黃山、廬山和雁蕩山。民間有“黃山歸來不看嶽”的說法,但這五嶽被視為“嶽”也不無道理。以東、西、中山為例。它們都坐落在萬裏的母親河黃河岸邊。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搖籃,是華夏先民最早定居繁衍的地方。五嶽雖然不是中國最高的山,但都高出平原或盆地,所以特別陡峭。《詩經》中有“泰山石破天驚,魯國景仰”、“高松嶽薇,威震蒼穹”等詩句,可見泰山、嵩山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時,由於當時壹些條件的限制,無法對世界名山進行全面考察,當然也無法做到“優中選優”。

五嶽劈地摩天,傲冠群雄。千百年來,歷代帝王在此祭祀,僧道在此修行誦經,善男信女在此焚香許願,名士雅客也喜歡在此作詩作畫,為吳越留下了許多文物,更加聞名遐邇。難怪人們登上五嶽後,會感嘆“五嶽歸來不看山。”

壹個傳說是...

在古代,附屬於皇帝的五嶽居住著壹群神靈,在山中舉行冥想和祭祀的儀式。“五嶽”之說始於漢武帝。唐玄宗和宋真宗封五嶽為國王和皇帝。明太祖把五嶽奉為神明。漢高祖宣帝劃定的五嶽中,安徽天柱山為南嶽,河北曲陽縣大帽山為北嶽。後來湖南衡山改為南嶽,隋朝以後成為風俗。明代渾源恒山被視為北嶽,清代移祀北嶽。五嶽中有許多寺廟和景點。

五嶽中的“嶽”意為巍峨的山。中國古代認為高山為“天之最高”,將位於中原的東、南、西、北、中五座高山定為“五嶽”。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和道教開始在吳越修建佛寺和道觀進行宗教活動,每個“嶽”都尊奉壹位“嶽神”(或“大帝”、“神王”)為掌管嶽的最高神。這些山的自然風光也逐漸被開發出來供朝拜者參觀。由此,五嶽山成為了中國壹處以山川自然景觀之美,佛道文化景觀之勝的風景名勝區。唐宋以前五嶽壹般是佛與道,廟與觀並存。宋以後,佛教和道教根據各自的政治背景和社會力量相互競爭。到了明清時期,南嶽、北嶽、中嶽仍然保持著尊佛尊道的地位,而東嶽、西嶽則以道教勢力為主,成為中國道教的中心。

中國人說風景壹定要說三山五嶽。“三山”和“神仙”住在同壹個地方。《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徐氏、齊人等人寫海中有三聖山,名蓬萊、方丈、瀛洲”,是蘇東坡“東雲空,山無時照”的“神仙跡”;而“五嶽”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北嶽衡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它們是封建帝王崇禪立業的地方,也是封建帝王受命於天、立誌中原的象征。五嶽劈地摩天,傲冠群雄。由此也可以看出五嶽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五嶽不愧為天下名山。論景觀,五嶽各有特色:泰山雄、恒山秀、華山險、恒山奇峰、嵩山嶴。東嶽泰山雄偉險峻。東周學者孔子曾感嘆“登泰山者,天下之小也”,而唐代詩人杜甫則寫下了“登上頂峰,便可壹覽眾山小”的豪言壯語。。南嶽衡山毗鄰湖南水岸,林木蔥郁,風景秀麗,享有“五嶽獨尊”的美譽。西嶽華山居五嶽之首。“華山自古道”,爬山比登天還難。不吃豹子膽,只能望峰興嘆。北嶽恒山山勢險峻,山谷幽深。交通不便,又隱於深山,故“懸空寺”隱於其中。中嶽嵩山有些險和奇,似乎用“奧”字來突出:中嶽嵩山有深厚的世界歷史文化底蘊,涵蓋經濟、文化、藝術、宗教、科技。三教“佛、道、儒”匯聚,“天地人”爭奇鬥艷。“山與寺”“五嶽”被譽為中國“五大奇觀”。

起源

古代封建帝王視五嶽為神的象征。

“嶽”是東周春秋以前掌管大山的官銜,堯時掌管四方外事的部落首領稱為“嶽”。後來管方悅的官統壹了官駐山的名稱,於是就出現了代表四方山的雲:“按道家模式《天窟》,“黃帝畫野州,封五嶽。“黃帝是五千年前的,它的疆域不在中原的黃河流域。沒有正史查黃帝是否封越,但毫無疑問,唐虞時期有四個越國。

京都雖然在歷史上有過多次變遷,但並沒有脫離豫陜三省的範圍,它所封的四座山都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

“五行”說產生於春秋時期,戰國時期相當流行。由於陰陽家鄒衍等人的大力推動,“五德始於終”的理論越來越深入人心。“五嶽”說應運而生,所以《詩話》曾說:“唐虞有四山,至周初有五嶽。”

中國嶽山的名稱最早出現在《尚書》中。史書有東西南北四座山,沒有五嶽。只有東嶽的代宗,才是經書中四月山的名字。“李周大宗伯大樂思”始於五嶽,而非眾山。

後來司馬遷在《史記》中總結了五帝至秦的演變過程:“因夏商周都城在黃河洛水之間,嵩山為中嶽,其余四山各循其向,四都在山東。秦稱帝定都鹹陽時,吳越、四都在東方。從五帝到秦朝,名山大川不是諸侯就是帝王,令人難忘。秦朝並入天下後才明確河南省廬山以東有五大名山,分別是嵩山、恒山、泰山、會稽山、香山。大川二,即吉水、淮河。”《史記·禪宗》記載:“二月,我東遊獵。至於戴總;願遊狩至南嶽,南嶽、衡山也;八月遊狩至西嶽,西嶽、華山也;十壹月遊北嶽、北嶽、衡山,猶如代宗之禮...中嶽和高松...歷代君王皆在河洛之間,故高松為中嶽,而四嶽皆如己。”

綜上所述,在漢代以前,五嶽之制因情況而異。西周以豐、高為都城,華山為中嶽。東周周平、王棟遷洛邑(洛陽)後,嵩山為中嶽,華山為西嶽。只有東嶽泰山和北嶽恒山的名稱不變。直到漢武帝時,五嶽制度才正式確立,天柱山命名為南嶽。據《漢書·郊祀誌》記載,漢武帝宣帝元年(公元前61年)上諭,確定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霍山(即天柱山)為南嶽,恒山為北嶽,嵩山為中嶽。隋文帝統壹南北朝後,開帝九年(公元589年),湖南湘江上的衡山定為南嶽,霍山作為名山被廢。漢唐宋時,北嶽衡山在楊珊曲陽受祀。金元明清都建在北京,曲陽山在京城南面,與北嶽名不符。恒山主峰天峰嶺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北京正北方。所以在明代渾源被稱為北嶽,但因路途遙遠,祭祀仍在曲陽。直到清朝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北嶽才在朝臣的建議下被招至渾源。這是五嶽。

辯論

五嶽的名字最早出現在李周大伯和李周大樂思,但沒有說五嶽是哪座山。《史記》只把岱宗(泰山)、華山、衡山、衡山、嵩山定為五嶽,但五嶽指的是哪座山,眾說紛紜。

二丫說:河南華,河西嶽,河東戴,河北恒,江南恒。黃河以南的華山,西邊的吳山(即陜西省隴縣西南的月山),東邊的泰山(即岱宗),北邊的恒山和江南的恒山被視為五嶽。鄭玄的註《李周·達·樂思》采納了這種說法。

都是二丫,還有第二種說法:泰山是東嶽,華山是西嶽,霍山(即安徽霍山縣西北五十裏的天柱山)是南嶽,衡山是北嶽,高松是中嶽。鄭玄註《李周大總博》采納了這壹說法。

邵金瀚《爾雅義》說:冀州霍山,亦泰、恒、華、恒、唐虞五嶽;華、嶽、泰、衡、恒、周五嶽;太、恒、華、恒、是漢初的五嶽,太、華、霍、恒、是漢武帝定下的五嶽。金鶚《尋古錄註》認為,戴、恒、華、恒、火臺為唐夏宇五嶽;岱山、衡山、華山、衡山和是陰的五嶽。戴、恒、華、恒、、周五嶽。霍臺山在山西省霍縣東南三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