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自網絡:
心理咨詢師七大技能:澄清、鏡像、判斷、分析、沈默、品質、具體。
壹:澄清
它是引導訪問者更詳細地解釋模糊的信息或不清楚的陳述,並把它們變成清晰、具體和有深度的信息。同時,澄清還包括咨詢師根據來訪者的需求,對咨詢師所表達的信息進行解釋。(前面提到的驗證包含在澄清這個概念中。薩提亞的家庭治療咨詢對話中使用了很多澄清技巧。)
來訪者:我不能和他繼續下去了。他壹直在傷害我。
輔導員:妳說他壹直在傷害妳。能詳細說說嗎?(具體化)
來訪者:他總是說他工作很忙。我給他打電話,每次說幾句就掛了。我生日那天,他答應陪我去旅行,結果他臨時出差,沒有做到答應我的事。而且每次給爸媽買東西都不如給他爸媽買的好。我覺得他根本不看重我。
咨詢師:好吧,我們壹個壹個來看妳說的。第壹件事:是不是說妳在他上班時間給他打電話(澄清),他沒說幾句就掛了,讓妳覺得他不重視妳。
參觀者:是的。
咨詢師:他下班後也會這樣嗎?(澄清)
參觀者:那還不錯。
輔導員:那妳覺得他為什麽不關註妳,是因為他上班不跟妳短時間說話?
來訪者:即使妳很忙,妳不能告訴我更多嗎?我是她女朋友!
咨詢師:哦,妳的意思是妳想讓他把妳放在比工作更重要的位置上?(澄清)
參觀者:是的。
輔導員:我們再來看看。我們答應陪妳過生日,結果臨時出差了。妳說他沒有遵守諾言。出差應該不是他個人的決定吧?(澄清)
來訪者:確實是這樣,但是我覺得如果他看重我,他可以向領導請假!
輔導員:妳的意思是他要做出壹些犧牲,比如向領導請假給妳過生日滿足妳的需求,這樣妳才會覺得被重視?(澄清)
參觀者:是的,我也是這麽想的。愛情需要犧牲。
咨詢師:嗯。那麽,妳說他給妳父母買的東西不如他給父母買的東西,是怎麽回事?(具體化)
來訪者:過年的時候,他給父母買了壹對磁療枕頭,給我父母買了壹個按摩儀。希望他平等對待我爸媽,給我爸媽買磁療枕頭,他說反正買了也沒什麽好處。
咨詢師:他說的“買壹樣東西不好”是什麽意思?(具體化)
參觀者:我猜是因為按摩儀比磁療枕便宜幾十塊錢吧。妳覺得他不重視我嗎?
咨詢師:猜?哦,那意味著妳不知道他實際上是什麽意思。(澄清)
參觀者:呃...確實如此。
輔導員:妳想平等對待雙方父母,他覺得買壹樣的不好。至於他說的“不太好”,妳不知道他是什麽意思。所以,其實妳不同意(澄清)給父母買禮物。只是按摩儀比磁療枕便宜幾十塊錢,所以妳覺得是因為他不看重妳才給妳父母買的。
參觀者:是的。
輔導員:除了這些,其他時候他是怎麽對待妳的?
來訪者:仔細想想,除了這些事,他平時對我還不錯。他每天接我下班,送我回家,給我做飯,幫我補習晚自習的內容。周末我也會去家裏幫父母做點家務,逗老人開心。
輔導員:那樣的話,但是妳說他不重視妳?聽起來很奇怪?(紋理)
參觀者:唉!雖然他對我很好,但是每次我很需要他的時候,他都在忙他的事情。
輔導員:哦,沒錯。也就是說,當妳開始說“他傷害妳”的時候,妳實際上的意思是,在妳真正需要他的時候,他只是沒有滿足妳,讓妳覺得被忽視了,受到了傷害,而不是他故意想傷害妳。是這樣嗎?(澄清)
參觀者:沒錯。
總結:澄清的目的是真正理解來訪者陳述的內容,使來訪者發現他陳述中的判斷或情緒認知可能並不是他所了解的真實情況。
個人經驗:幫助來訪者放下判斷的前提是,心理咨詢師首先要學會放下自己的判斷,以便在來訪者的陳述中聽到模糊的信息,引導來訪者澄清自己陳述的事件或感受。
第二,鏡像拍攝
心理咨詢師要對來訪者的情緒做出積極的口頭或肢體語言反應,做到前後壹致。就好像壹個人照鏡子的時候,他的壹舉壹動都會反映在鏡子裏。
來訪者:我討厭我媽媽,總是把她的想法強加給我。
輔導員(語鏡):哦,妳覺得委屈。希望媽媽能尊重妳。
輔導員(肢體語言鏡):他滿臉愁容。我不會每天都想念我死去的父親。我真的很後悔之前沒有對他好。(低頭抽泣)
咨詢師(語鏡):唉!妳真的舍不得他走,多希望他活著的時候妳能讓他更幸福。
輔導員(肢體語言鏡像拍攝):沈默片刻,哭喪著臉。
總結:鏡像拍攝技巧是壹種對來訪者感同身受的技巧,使來訪者感到被充分理解和接受。
個人經驗:如果來訪者與自己的內心感受相對隔絕,那麽情緒的表達就會不那麽直接或外露,甚至在表達情緒時言行不壹。此時咨詢師可以準確運用鏡像拍攝技巧,有助於來訪者看到自己的內心感受並被感動,在咨詢師的影響下慢慢學會感知自己的內心感受並準確表達出來。
第三,法官抽離
在交談中,心理咨詢師放下自己的慣性模式,不去判斷來訪者話中的意思,通過引導,讓來訪者逐漸明白並改變自己的非理性思維。
來訪者(非理性思維):我討厭我媽,總是把她的想法強加給我。
輔導員(判決書顯示):妳怎麽能恨妳媽媽?畢竟,她是妳的母親。
輔導員(判斷要抽離):妳覺得妳媽壹直不尊重妳。
2.來訪者:(非理性思考):我覺得我老公不愛我了。
輔導員(判決書顯示):怎麽會呢?如果他不愛妳,他不是早就和妳離婚了嗎?
輔導員(判斷要抽離):妳們之間發生了壹些事,讓妳懷疑他是不是不愛妳了。
總結:判斷距離經常用在傾聽和共情的過程中,讓來訪者從咨詢師的鏡子裏看到自己的很多想法是非理性的,是對自己判斷的判斷而不是對事實的判斷。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感受到了咨詢師的充分理解。
親身經歷:心理咨詢師只有放下自己的判斷,去感受來訪者,才能真正聽到來訪者真正想表達的東西。心理咨詢師不評判壹切的態度會逐漸影響來訪者的思維模式,讓來訪者學會探索真相,而不是總是陷入自己的猜測,沈迷於事實沒有帶來的負面情緒。
第四,分析
解釋分析。分析是讓來訪者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而不是執著於表面行為而妄下判斷,看不到真實狀態。分析的基礎是洞察力,洞察力和共情能力、傾聽能力、溝通能力、感知能力壹樣,是咨詢師必備的能力之壹。
1,來訪者:我老公每天只知道去健身房。如果他想多陪陪我,他是不會這麽做的。他的註意力現在完全離開了我。真討厭!
輔導員:妳看妳老公每天都把時間花在健身上。妳想讓他多陪陪妳,但他不願意。妳覺得他不重視妳(重復)。妳擔心他不愛妳嗎?
參觀者:是的,我有點擔心。
心理咨詢師:如果我老公整天忙自己的事,不陪妳,真的很讓人擔心。(以同樣的方式)
來訪者:是的,我現在受不了了。這種情況已經持續半年了。
輔導員:已經半年了(重復)。看來妳已經忍耐了這麽長時間,現在妳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限。(澄清)
參觀者:是的。
咨詢師:妳認為是什麽導致了這種情況?(開始引導遊客深入探討問題)
來訪者:不知道,但是這半年來,我們夫妻生活很少,差不多壹個月壹次。不知道和這個有沒有關系。
咨詢師:哦,沒錯。妳和妳妻子討論過這個問題嗎?
參觀者:經過討論,我認為我們應該去醫院檢查。
咨詢師:妳老公怎麽看?
來訪者:他責怪自己身體不好。
咨詢師:哦,他覺得自己身體不好。妳有沒有想過,也許是因為他看重妳的感受,所以才那麽努力健身,因為他想調整自己的身體,解決妳們之間的問題。而妳每天只看到他不帶妳去健身房。(分析)
參觀者:我明白了。嗯,我不但不支持他,還壹直責怪他。
總結:分析是壹個過程,不是判斷。分析需要充分了解事實。咨詢師可以大膽想象,然後壹步步了解事實,做出分析。
個人經驗:充分了解事實的前提是同壹個理由足夠,同壹個理由不夠。來訪者會因為防禦而無法收集到足夠多的真實信息,進而無法進行準確的分析。心理咨詢師要善於提問,因為很多時候來訪者並不能意識到哪些信息對咨詢有幫助。因此,輔導員要善於挖掘信息,同時要敏銳地發現壹些看似不相關的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做到透過現象看本質,把各種事件聯系在壹起進行綜合分析。
動詞 (verb的縮寫)沈默
又稱沈默,是指咨詢師在咨詢過程中,給來訪者壹個情緒獨處或認知反思的機會。在具體操作中,超過5秒的停頓被認為是沈默。
1,訪客:唉!說來話長。我能告訴妳什麽?
輔導員:微笑著向前傾,沈默幾秒鐘...(沈默和肢體語言傳遞的信息是“我在耐心等待妳開始講述,我會用心聽妳講。”當看到來訪者在沈思或準備整理思路時,心理咨詢師要註意沈默,給對方時間準備下壹句話,不要急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打斷對方的思路。有些咨詢師壹感覺到沈默就有點不安,擔心沈默就急著說話。這就需要有自知之明。
2.來訪者:我不管她對我做什麽,就當我沒有這個朋友!(冷笑)
輔導員:妳真的在乎她嗎?很奇怪,妳這麽壹說,我突然覺得很難過。
訪客:...(停止說話)
輔導員:...(沈默了幾秒,有些傷感的盯著來訪者。)
來訪者:她臉上的表情開始變得有點悲傷。給來訪者壹些時間去感受他的真實感受。如果咨詢師在不恰當的時候保持沈默,而是繼續話題,會讓來訪者忽略這種情緒。雖然來訪者臉上帶著冷笑,但咨詢師作為壹面鏡子,是想讓來訪者看到自己的真實感受。所以咨詢師表達自己內心的悲傷,壹種悲傷的表情,鏡子照在來訪者的心裏。)
3.來訪者:他真的幫了我很多,不僅幫我安排了工作,還為我提供了經濟支持。沒有他,我就沒有今天。我想我愛他。
輔導員:妳覺得妳愛他嗎?妳確定嗎?
訪客:...(沈默幾秒鐘)
輔導員:...(沈默了幾秒鐘,有些困惑地看著來訪者)
參觀者:也許吧。我不知道。我不確定我是否真的愛他。
結論:沈默需要身體語言的輔助,如點頭、眼神凝視、表情變化等,否則沈默的意義會不明確。如果來訪者有對抗性沈默,心理咨詢師要特別註意沈默的分寸。長時間的沈默容易造成雙方的挫敗感,也容易讓來訪者誤解妳的感同身受。
親身經歷:沈默也是壹種非語言的感官傳遞。適時的沈默同樣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讓來訪者覺得那壹刻的沈默正是他所需要的。妳能這麽理解他的心思,給他壹個獨處的空間,他和妳的情感聯系會更緊密。
六、表面質量
是指心理咨詢師當面指出來訪者的感受、想法和行為的矛盾,並促使來訪者面對或正視這些矛盾的壹種語言表達方式。
面質的目的不是“指出錯誤”和否定、貶低來訪者,而是在咨詢師的鏡子裏“反映矛盾”。“反映矛盾”的重點不是糾正錯誤,而是啟發和激勵來訪者,讓來訪者和咨詢師壹起討論他們面臨的問題,客觀看待這些問題,最終目的是幫助來訪者。
素質的基礎:良好的信任關系,充分的同理心。由於心理防禦機制,很多來訪者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無能或失敗,在談到自己的問題時顯得閃爍其詞,拒絕正視自己的問題。因此,只有在良好信任和充分同理心的基礎上進行訪談,才能讓來訪者感覺到他們是在尊重的基礎上討論問題,而不是感覺受到了攻擊。
2、根據事實,事件必須清楚具體。
面試前,如果沒有充分掌握各種信息,有針對性,來訪者會認為咨詢師小題大做,有找茬的嫌疑,影響咨詢關系。在使用面對面技術時,咨詢者應明確、具體地指出來訪者言語和非言語信息之間的差異或矛盾,從而說服來訪者。
3、嘗試和探究面條的態度,避免找借口。
嘗試和試探的目的是讓來訪者心理上容易接受,不至於產生逆反心理,找借口。比如“我不知道我感覺對不對。妳好像把責任推給他了。這件事妳壹點責任都沒有嗎?”這種語氣比“我覺得這件事妳也應該承擔責任”這種語言委婉得多,更容易讓來訪者接受,進而反思自己。
4、面層質量不應壹步到位,應循序漸進地進行。
發現來訪者的矛盾或誤解後,不要馬上指出來。馬上指出來會讓來訪者產生防禦心理,甚至覺得咨詢師的意見好像是強加給他的,會讓他壹時難以接受。所以首先要感同身受他的感受,然後引導他壹步步看清這些矛盾。
情況
來訪者:今天我爸居然跟我說有人想買xx的商鋪。在這之前,他明確說過以後要給我當嫁妝。真的!
顧問:哦,妳父親告訴妳有人想買妳的店。(重述)妳很生氣。(闡明感受)
參觀者:是的,我很生氣。我從小就這樣。我總是撒謊,我只在乎錢!
輔導員:對,妳說好話,出爾反爾,尤其是涉及到他給妳的結婚嫁妝。這麽重要的事都變了,真讓人生氣!(同樣的道理)。
來訪者:是的,我父親可以給我嫁妝,以示他心裏還有我,但現在他又在錢眼裏了。
輔導員:他給妳嫁妝,讓妳覺得被他重視。現在他的後悔讓妳懷疑他是不是不看重妳,而是更看重錢。(澄清)
來訪者:是的,我小時候他總給我這種感覺。
咨詢師:就是說妳聽他說有人要買妳的店,就造成了妳小時候這種不愉快的感覺,是嗎?(澄清。是爸爸說了壹句“有人要買店鋪”,導致來訪者在童年時感到不愉快,而不是事情已經發生的事實,讓來訪者感到不愉快,來訪者把自己的想象當成了現實。所以咨詢師給予澄清,讓來訪者看到真實情況。)
參觀者:是的。
輔導員:所以,妳可以判斷,這次他肯定是為了錢不理妳了。讓來訪者看到麻煩是自己的判斷造成的,而不是已經發生的事實。
參觀者:沒錯。
咨詢師:妳有沒有問他別人想買,他想賣?(引導遊客觀察事實)
參觀者:不是這個。
輔導員:或者妳有沒有問過,如果他要賣,賣了之後的錢會不會作為妳的嫁妝?(引導遊客觀察事實)
參觀者:我沒有想到。我能想到的就是他會像小時候壹樣騙我。
輔導員:換句話說,妳擔心的壹切都沒有得到驗證。(表面光潔度)
參觀者:唉!是的,我又陷入了習慣性的思維模式,我很容易被自己想象的事實所困擾。(遊客有所感悟)
總結:如果壹開始就告訴來訪者“妳擔心的事情沒有得到驗證”,她可能因為情緒化而無法接受這種觀點,但是經過充分的換位思考,來訪者的情緒得到了疏導和接受,當她能夠理性思考和觀察的時候,引導她壹步步看清自己的矛盾,質量效果會很好。同時,來訪者會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壹步步觀察事實,避免陷入自我。
個人經驗:在咨詢過程中,來訪者可能會回避咨詢師的采訪,因為不願意面對問題。這是自然的。心理咨詢師當時不需要和來訪者進行辯護,而是繼續認真傾聽來訪者的敘述,尋找下壹次的面談。
七。具體化
意思是咨詢師在與來訪者的交談中要不斷地向他要求具體的描述。談談他對某人或某事的看法和感受。例如,針對來訪者的敘述,咨詢師問:“妳能詳細說明壹下嗎?”或者像“妳能舉個例子嗎”這樣的問題可以幫助來訪者理清思路。心理咨詢師不應該去評判來訪者言語的對錯,比如“妳怎麽能那麽想”或者“妳想多了”,而應該用具體的技術幫助來訪者放下自己的判斷,通過情緒理性地看待問題,找到真相。
個人經驗:每個人對同壹件事的認知和感受都是很不壹樣的。來訪者在描述壹件事或壹個人的時候,壹定要詢問他個人對這件事的感受和理解,而不是按照他說的壹個定義和咨詢師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它的意思,這樣會產生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