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壹事件背後有壹個明顯的爭論,即網民對潘變“女”的立場。有網友的態度和央視六套壹樣,認為經典不容褻瀆。也有壹些網友認為小潘潘不僅無辜,還弘揚了黃梅戲,弘揚了傳統文化。
甚至有壹些極端的聲音,比如“沒有潘潘誰知道黃梅戲”。此外,還有壹些網友調侃歌手慕容曉曉,因為她還改編了《女馬旭》,把唱段放在了自己的流行歌曲《黃梅戲》裏,也很受歡迎。問題是,為什麽能改編《女許》而小不能?
潘變魔術的《女許》,有的消息。先說壹個問題。壹首好歌的必備要素是什麽?歌詞、聲部、曲調、意境、表演(非音頻情況下)和潘沒有改動女許的歌詞,所以我們跳過這壹段。
聲音,黃梅戲《女馬旭》是壹首經典曲目,《誰會料到皇榜第壹》是壹首經典唱段,被眾多黃梅戲名家傳唱。如果說最受歡迎的唱段無疑是馬嵐在84春晚上的唱段,那我們就以此為例吧。
記得曾經有人形容馬蘭的聲音是“剛剛煮熟去殼的雞蛋”,溫潤糯糯,圓潤潤潤,沁人心脾,說是天籟之音壹點都不為過。用的是黃梅戲中“女許”的獨創唱法。雖然趕不上馬蘭,但也算是比較高水平的表現了。也就是說,聽了她的歌,作者才知道慕容曉曉原來是黃梅戲的演員。難怪。
潘瀟潘默修改後的《女馬旭》完全改變了壹種低俗的聲音,就是網上的媚態更流行了,有點像“吃桃子”。說難聽不難,說好聽見仁見智,但可以肯定的是,黃梅戲的韻腳已經完全消失,變成了壹首低俗的口水歌。怎麽說呢?就像給妳壹部紅樓夢。妳像晴雯的扇子壹樣把書壹張張撕碎。不是做不到,只是總有壹種看事情突然暴斃的感覺。
網絡名人,也很會翻唱,比潘翻唱的《女許》好看多了,至少會唱點黃梅戲。
唱的是原唱《女許》的選段,沒有變調。潘瀟·潘默的修改在節奏上做了壹些改變。《把李朗從他的家裏救出來》的前半部分有節奏,這或多或少是可以接受的。到了後半段,《禦榜第壹》的曲調崩了,直接把原本清朗的曲調換成了柔和頹廢的聲音。
原則上,這種曲調中的魔術變化並不太多,但如果把潘潘的曲調與意境和表演結合起來,問題就大了。
《女徐》是壹個非常勵誌感人的愛情故事。道臺之女馮素珍,自小與情人李兆廷訂婚,從未離開,但其父誣陷李兆廷,導致其入獄,並將馮素珍許配給丞相之子。
男裝出逃,冒著生命危險代替參加考試,壹舉成為高中狀元,被皇族強行招為徐氏。馮素珍告訴公主真相,感動了她...最後,李兆廷和馮素珍如願以償,喜結連理。在這個故事中,馮素珍是壹個勇敢、聰明、善良、專壹的女孩。她的故事離奇,催人奮進,感人至深。在慕容曉曉的歌詞中,有這樣壹句話:“馮素珍是我學習的榜樣,女馬旭的故事伴隨著我成長。”
經典馬旭的詠嘆調展現了馮素珍的正面形象,給人以積極樂觀的印象,代表了壹種對愛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無論是馬蘭還是慕容曉曉,在這首詠嘆調中的表達和演繹都是對的,都和人物很和諧。
潘瀟潘默修訂版《女馬旭》的曲調、表情、演繹的結合給人壹種奇特的感覺。不管怎樣,妳知道她唱的那個角色絕對不是馮素珍。有網友做了壹個壹針見血的評價:“勾欄唱法”,說白了就是青樓唱法,把黃梅戲唱成了“黃梅戲”。
這是典型的脫離人物和意境的廢話,唱出了勵誌勇敢的馮素珍出塵。難怪CCTV 6看不下去了。難怪這麽多魔變歌曲的網友都在追潘瀟。
起初,我以為小潘潘可能真的不知道什麽是黃梅戲,誰是馮素珍。她大概只是覺得《女徐》很受歡迎,好聽,才來變魔術吧。後來我發現,不管她唱什麽歌,身上總有這種味道。比如她唱的《可憐的幸福》和《女徐》其實是壹樣的,只是換了歌詞,微調了節奏。這說明她不是變魔術,而應該叫套路口水歌,無論什麽歌都能給妳壹種勾欄味。可能有人會問,唱歌的時候意境和表達真的那麽重要嗎?
所以變魔術的“女許”除了毀經外,幾乎沒有什麽可取之處。無論是唱歌還是演繹,都是方向不對,被罵很正常。
慕容曉曉的《黃梅戲》雖然也采用了馬旭的經典唱段,但並沒有改變唱段的原貌。其實大部分和戲曲結合的歌曲都是這樣的。我記得在周慧敏也有歌劇作品嵌入流行歌曲中。這種傳統與現代的結合,經典與流行的結合,是壹種值得推廣的創新。
對於那些說“沒有潘潘,誰知道黃梅戲”的網友,我想給壹句忠告。井口太小,世界很大。對於那些說潘變的“女馬旭”是在弘揚傳統文化的網友,他們也不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