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的內涵是尊重人、依靠人、發展人。其核心是尊重人。
“以人為本”的教育是發現人的價值,發揮人的潛力,發展人的個性。在學校工作中體現“以人為本”,就是要做到“兩個面向”:壹是堅持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第二,堅持以人才為本辦學,以教師為主體。
1,體現三個管理理念。
第壹,以人為本的校長觀,管理要“傲慢”
校長是學校的領導者和決策者。學校的壹切政策、決策、制度都要體現“仁人誌士”,為校長、教師、學生搭建壹個快樂生活、全面發展的平臺,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壹個舞臺,努力為師生營造壹個寬松、和諧、合作、進取的良好人文環境。
二是以人為本的教師觀,即校長要“以師為友”學校靠什麽興旺發達?質疑沒用,要看老師。因此,校長要以教師為友,努力為教師創造實現自身價值的條件,如工作環境、物質保障、專業提升等。在與老師的交往中,校長要善於換位思考,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欣賞人,表揚人,原諒人。
第三,以人為本的學生觀,管理應該是“教育與服務相統壹”
現代教育的學生觀是變“教育的對象”為“服務的對象”,建立新型的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在教育功能上充分實現教書育人。在思想道德方面,要努力提升學生的人格,完善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知識和技能上,為學生謀生和服務社會奠定堅實的知識、技能和人格基礎。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促進功能:既要善待優秀學生,也要鼓勵中等學生,要善待學生中的弱勢群體。教師應該更新觀念,讓不求人人進入高等教育,我希望他們都能成才。樹立多層次的人才觀、多元的智力觀、博采眾長的教學觀、以身作則的師德觀。同時,校長要提高班主任的綜合素質,使所有班主任都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靈活機動地利用每壹個機會,為學生提供自我教育的空間,引導學生實現自我教育。
2.管理強調“三性”。
壹個是發展的。發展才是硬道理。進則立,不進則廢。壹切管理行為都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發展為中心,立足發展,促進發展,走良性發展之路。
第二是競爭力。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學校的管理制度和行為要充分體現激勵性,達到引入、引導、激勵的功能,具有督促人積極自主發展、實現自我價值的驅動力。
第三是人性。學校要豐富文化內容,開發自然景觀,塑造精神景觀,挖掘歷史意蘊。建圖書館,聯網,建碑林,建大眾文化娛樂設施等。,營造學園的氛圍。要做壹名純粹的教師,有良好的學風,形成“團結進取、實事求是、開拓創新”的校風,鑄造“敬業學習、實事求是、求變求變、負重自強、爭創壹流”的中國精神。
(2)“全人教育”就是全員教育、全方位教育、全過程教育。
第壹,堅持國家教育方針,積極推進素質教育。
“全面育人”的前提是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依法辦學,遵循規律,為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培養人才。現階段應堅持“三個面向”,積極推進素質教育,踐行主體教育、創新教育等現代教育理念,促進學生健全發展,讓他們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與人相處、學會生存。
第二,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樹立正確的德育觀——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教育的本質之壹是“教人做人”。為了使學生健康發展,德才兼備,必須進行“雙育”:成人成才。實現“四要”的具體措施:壹是教師要用人格塑造自己的人格,做到以身作則。學校高度重視師德,使師德教育活動經常化,為其他教師樹立榜樣。(學校全國道德先進個人1人,省道德先進個人1人)。第二,要大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的心理素質是健全人格的核心。我們加強了心理健康教育,開設了專門的心理學課程,配備了專業的心理學教師,開設心理教育課,開展心理咨詢,開展學生心理教育課題研究。第三,師生要參與教育教學活動,讓師生情感交融,實現情感教育、生活教育、活動教育。第四,用愛喚起愛,教會學生如何去愛,給予他人、社會、人類博愛。
2.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21世紀,學習能力已經成為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能力。如何讓學生學會學習?第壹,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讓他們“樂學”和“勤學”。二是學習學習方法,使自己“善學”“博學”。“讓學生頭腦聰明”、“讓學生學習快樂”、“讓學生課堂活躍”、“讓學生生活豐富多彩。”
3.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實施創新教育。
創新是壹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作為學校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實現“學習-學習-創新”三環遞進式教育模式。
4.樹立正確的環境觀——重視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作為社會的亞文化,在育人方面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學校努力實現四個系統的環境教育。首先是概念體系。比如,註重教育目標、校訓、校風、校微、口號的設定,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認識和觀念來指導人的行為。二是制度體系。師生管理、後勤管理、檢查評比、獎懲制度都註重環境教育的內容。第三是環境系統。比如學校的建築風格體現了古典與現代的融合,自然環境綠化美化。設施設備註重承載歷史文化,體現歷史風貌。四是文化活動體系。學校高度重視文藝匯演、書畫展、寫作比賽、演講比賽、課堂文化、校刊出版等實踐活動,全方位、多途徑實現育人目標。
5.樹立正確的全人教育觀——學校、家庭、社會三位壹體,形成合力。
學校教育體現了教學、服務和管理。每個人都是導師,每個人都是教育者。學校無小事,壹切都包含教育。同時,做好家校聯系,讓學校和家庭有相同的理念、目標和要求,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再者,學校經常加強與周邊單位和職能部門的合作,凈化周邊教育環境,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
辦學思路:重發展、善管理、高質量、有特色
教育目標:厚德洪智的思考和辯論技巧。
辦學特色:夯實基礎,激活潛能,知行合壹,在參與和培養中形成學生的能力和特長。辦學理念在實踐中升華,這就是辦學理念。辦學理念充分體現了學校教育的實踐,包括辦學策略、措施、特色和目標。根據學校80年的歷史經驗和新時代的教育理念,確立了“重發展、好管理、高質量、有特色”的辦學理念。
“重在發展”:即以學校發展為第壹要務。從範圍上看,註重外延式發展和內涵式發展兩個方面。外延式發展是“利用”客觀外部條件實現學校自身發展。如改變交通環境,加強相鄰單位的合作,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尋求社會各界人士對學校的物質和精神支持和幫助。內涵發展就是“提升”。即通過各種渠道,深入挖掘學校內部潛力,完善機制,激發活力,實現和諧發展,取得最佳效果,提升學校品位。內涵式發展的重點是科學管理、師資隊伍建設和資源優化。
從客體上看,壹個是促進個體發展,包括教師和學生。教師要不斷解放思想,提高專業水平,創新教學模式等。學生包括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知識、能力和方法的發展。二是促進集體發展。學校要與時俱進,貼近時代,順應社會,具有鮮明的辦學特色和優良的辦學效益,實現素質教育與和諧教育。
“好的管理”:即管理體現民主、科學、競爭和人性。要充分整合各類教育資源,突出人的主體地位,優化人、財、物,規範運行機制,實現效益最大化。
“高質量”: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全體師生要牢固樹立以質量求生存,以質量求發展的思想。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老師應該致力於教學,學生應該專註於閱讀。教學要“實”:教學“六個自覺”要落實,管理要到位,成績管理、成績管理、行政外殼管理要有機結合,確保質量穩中有升。
“特色”:特色是事物獨特的顏色和風格。學校的特色是在學科與專業設置的選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體系、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所體現出來的獨特的整體風格。辦學特色是辦學理念追求的目標,是學校獨特的個性,是優勢的展示,是特色的展示,是品牌的打造。學校的辦學特色反映了兩個現實:壹是學校的區域現實。第二是學生的現實。這所學校是壹所農村中學,地域條件差,生源不足,生源質量低。提拔學生比較難。目前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學校的發展進入了緩沖區,需要重新審視自己,做好定位,凝聚力量,二次創業,打開新局面。為此,我們確定的學校特色是:夯實基礎,激活潛能,知行合壹,讓學生的能力和特長在參與中形成,在培養中升華。“強基”: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是發展的基石。基礎紮實,發展穩定,後勁足。所以從初壹年級開始,我們都註重“雙基”教學,註重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開發智力,鞏固基礎知識,儲備沖刺能量。
“激活潛能”:教育的最高目標是開啟智慧,挖掘人的潛能,使人的發展達到極限。我們提倡“極限教育”,這體現了兩個格言:最大限度地開發智力,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展示才華,張揚個性和特長。教師要以鼓勵為主,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和快樂。實行分層教學,因材施教。教學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富有啟發性。
“知行合壹”:讓學生的能力和特長在參與中形成,在訓練中升華”:教育教學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貫徹“素質教育”和“實踐教育”的思想,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引導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正確處理學習與生活、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知識與能力的關系。加強活動課、勞動技能課、實驗班、信息技術課、藝術體育課。解放學生的大腦,解放學生的手腳,讓學生增長知識,增長閱歷,增長才幹,積累經驗,展示特長,增強優勢,讓人的個性發展達到極限。
培養特長:如果學生普遍有特長,那麽這個學校的特色就會更充分的展現出來。因為創辦特色學校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人才,必須是全面發展、人格優化、各有特長的各級各類合格人才。因此,提高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學生的特長是非常重要的:壹是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和掌握學生的特長,以便培養和造就;讓學生知道自己的潛在優勢,鼓勵他們努力發展;第二,要給學生創造條件,留有選擇的余地,讓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發揮特長,變“教育互補”為“教育發揮長處”;第三,通過“揚長”活動課開發學生的潛能,使活動課系列化、科學化。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獨特的個性,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力,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滿足每個學生的發展需求。近十年來,學校狠抓藝體特色教育,形成了壹定的特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該校高考生人數壹直位居全縣前列。“德”:提倡和重視道德,從而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成為壹個高尚的人。道德分為公共道德和職業道德。對學生的強調是加強公共道德的培養和形成。註重四個方面:知、情、意、行。知,是培養學生對是非善惡美醜的道德認識;情感,即道德情感,是道德形成的內在驅動力。重點是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義務感、責任感、自尊心、榮辱感、良知等;意義,即道德意誌,是高尚行為的精神支柱,是道德形成的關鍵。品德的形成需要毅力、耐力和意誌,毅力可以提升自我,提升人生;行為,即道德行為習慣,是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的具體體現,是道德教育的目的。教師應從行為習慣入手,逐步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
“誌”:即要有誌氣,有抱負。壹個沒有遠大抱負的人就像是棚子裏的麻雀。他在榆樹間很快樂,但他不能在天空翺翔。青年學生要立誌“做人第壹,做事第壹,說話第壹”,建設家鄉,報效祖國,造福人類。
“思考”:善於思考,具有辯證思維能力和口才。
學在思,做在思。不善於思考,不創新,不辯證思維,不周密計劃,有時與成功擦肩而過。口才不好,就會缺乏快速反應的能力,事業有時會陷入山河,孤立無援。
“博叔”:廣博的知識,過人的解題方法和能力。方法是打開智慧之門和成功的金鑰匙。用創新的思維和科學的方法,我們壹定會贏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