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初,興起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公共圖書館建立並發展起來。它向所有居民免費開放,資金來自各級行政機構的稅收,其設立和管理受法律保障。公共圖書館的普及是現代圖書館事業的傑出成就。與此同時,現代大學圖書館、專業圖書館等類型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20世紀70年代以後,美國圖書館事業開始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歐洲,特別是英國、法國、瑞士、德國和俄羅斯的圖書館事業也取得了顯著進展。圖書館界在國際上越來越活躍,國際文獻聯合會、國際圖書館協會、機構聯合會都成立了。19年底,在戊戌變法的影響下,壹些比較開明的改革者要求開設公共圖書館。早期,大多數公共圖書館都是由圖書館建築演變而來的。1902年,浙江紹興的徐淑蘭自己修建了古月圖書館,於1904年正式開館。湖南圖書館、湖北圖書館也相繼成立。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前身北京圖書館於1910年開始籌建,1912年正式開館。
現代大學圖書館的出現早於現代公共圖書館。由中國人自己創辦,以1902成立的史靜大學堂(北大前身)圖書館為代表;外國人在中國創辦的教會大學圖書館是最早成立於1894年的。
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為中國近代圖書館的建設註入了新的活力。從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圖書館業發展迅速。據統計,從65438年到0930年,全國有各類圖書館2935個,到65438年到0936年,有565438個到096個。國立北平圖書館,原名史靜圖書館,1929年與北海圖書館合並,藏書50多萬冊。這壹時期流行的圖書館被改成了公共教育館,據1935統計,有1225之多。
從65438年到0937年,日本人開始大規模侵略中國。無數圖書館在戰爭中被毀,圖書館事業的發展遭受嚴重挫折。
五四運動後,中國出現了壹些進步的圖書館。在李大釗的影響下,北京的進步學生建立了“康木易齋”圖書館,藏有許多馬克思主義書籍。1921,上海出現了“交流圖書館”。在鄧中夏、李等人的關心下,各地還建立了工人圖書館和工人報刊閱覽室。在後來的蘇區和解放區,革命政府建立了孫中山圖書館、魯迅圖書館、中央圖書館等專業圖書館。在國統區建立的革命和進步圖書館,如北京大學的“益民圖書館”和上海的中國業余圖書館,在喚起人們的覺悟方面起了壹定的作用。
自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圖書館事業進入了壹個全新的發展時期。古代圖書館起源於奴隸社會,成熟於封建社會。文件流通少,相對封閉,是農業文明的產物。現代圖書館是工業文明的產物,其宗旨是文獻的收集與利用並重,但以利用為主;在管理上,逐漸形成了壹套從收集、分類、編目、收藏到閱覽、宣傳、借閱流通、參考咨詢、信息服務的科學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世界政治、經濟和技術力量的推動下,出版物數量激增,促使圖書館在采購方面加強分工與合作,並在圖書館實行圖書倉儲制度。隨著讀者需求的不斷增加,圖書館推廣了館際互借、參考咨詢和開架借閱制度。縮微技術、靜電復印技術、視聽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在工作中的應用和普及,促使圖書館事業發生了巨大變化。為有效推進圖書館建設,充分發揮圖書館的社會功能,世界各國政府紛紛采取措施修改圖書館法,推進文獻工作規範化,加強圖書館員培訓教育,擴大圖書館資源範圍。
現代圖書館是信息時代的產物。它已經從壹個相對封閉的收集、整理和利用文獻的系統發展成為壹個以傳遞文獻信息為主的全方位、開放式的信息系統。計算機技術、高密度存儲技術和數據通信技術在圖書館工作中的廣泛應用,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結合,正在有力地改變著圖書館工作的面貌,甚至影響著它的歷史進程。
尤其是在高度發達的今天,數字圖書館正在逐步建設,新的圖書館將展現出從時代前沿跑開的精英時代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