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男:
地址:人民南路三段3號
機場:
地址:成都西南航空港經濟開發區學府路24號
龍泉:
地址:成都龍泉驛陽光城幸福路7號
學校簡介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源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空軍司令部1951年在成都成立的氣象幹部培訓大隊。1954年轉制為中央氣象局成都氣象幹部學校,1956年轉制為全日制中等專業學校,更名為中央氣象局成都氣象學校。65438-0978成都氣象學校升格為全日制本科高等學校,命名為成都氣象學院。1981學院成為首批學士學位授予單位。2000年,學院劃歸四川省,建立中央和地方管理為主的管理體制,更名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2001原隸屬於國家統計局的四川統計學校整體合並。2003年,學院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學院經過近30年的本科教育,積極適應我國氣象發展、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已建成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多學科應用型高等學校。
學院占地面積1773.35畝,學校建築面積58.46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額8.84億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額110650900元,圖書1645900冊(其中電子書44.47萬冊),校園網絡設備、運動場地、運動場地建設水平先進。
學院現有教職工1247人,專任教師960人,博士生導師5人,碩士生導師106人。教授、副教授287人,占教師總數的40.25%。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493人,占教師總數的69.438+04%。
學院擁有全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專家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4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8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8人。全國“五壹”勞動獎章和“全國十佳勞動模範職業道德建設”稱號獲得者1人,首屆四川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人。
壹級學科1個碩士學位授權點,二級學科6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本科專業38個,涵蓋工學、理學、管理學、經濟學、文學、法學等學科。學院現設有17系,3個教學部,1繼續教育學院。學院現有本科生15621人(其中國防生498人),碩士生193人。學院有2個省級重點建設學科;有4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省級本科專業4個,省級精品課程16門;四川高校有1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四川高校有1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近年來,學院承擔教育部和四川省教改項目27項,近兩屆獲得13四川省教學成果獎。
學院是信息產業部確定的“國家軟件產業基地(成都)人才培訓中心”、“四川省信息工程本科人才培養基地”、中國氣象局氣象幹部培訓單位、國家統計局統計幹部培訓基地。2004年,學院成為中國第壹所為第二炮兵培養軍事幹部的普通高校。
學院註重科學研究,建立了23個科研機構。在新型天氣雷達系統、中國新壹代多普勒天氣雷達、大氣輻射與衛星遙感、天氣動力學與東亞季風、環境系統分析與環境監測評價等研究領域取得了壹系列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近年來,科研經費逐年增加,2006年達到2504萬元。2004-2006年,* *承擔科研項目425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9項,國家“973”項目(子項目)2項,其他國家科技項目2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4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項。獲得國家專利2項;獲11省(部)級科研獎勵;發表學術論文1733篇,其中核心及以上期刊769篇,被SCI、EI、ISTP檢索97篇,出版教材和著作65438部,3套教材被列為國家規劃教材。
學院壹直重視學生的課外科技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2004年以來,學生在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數學建模競賽、“挑戰杯”競賽、英語競賽中獲得國家級獎項102項,省(部)級獎項145項。特別是在2005年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獲得四項全國壹等獎和六項二等獎,並列全國參賽高校第六名,在壹般高校中排名第壹。
1978以來,學院為國家培養了近兩萬名本科畢業生。他們主要分布在國家氣象、IT、國防、民航、統計等部門和行業,很多已經成為骨幹。據統計,目前全國省級以上氣象臺站通信中心、防雷中心、雷達站、衛星地面站等業務單位的技術骨幹70%由我院培訓。
圍繞建設國內部分學科先進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的目標,學院確立了“育人為本、崇尚應用”的教育理念和“質量興校、人才強校、特色興校”的辦學理念,提出了“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基礎紮實、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 並形成了“以普通本科教育為重點,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目前,學院正抓住新壹輪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機遇,堅持科學發展觀,走內涵發展之路,積極實施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十壹五”發展規劃,努力把學院建設成為規模適度、結構合理、質量優良、特色鮮明的信息工程大學。
郵政編碼:610225
電話:028-85966502
傳真:028-85966503
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