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1992以來的世界鵝產量增長率基本反映了鵝產業的發展趨勢。1992年至1996年期間,鵝產量快速增長,年均增長率為18.52%,而1997年至2002年期間,預計世界鵝產量年均增長率將長期保持在2%。
2.在某些地區或國家,鵝的分布相當集中,表現出很大的不平衡性。
根據糧農組織的統計,亞洲是鵝分布最廣的地區。1992年亞洲鵝屠宰量為192萬只,占世界總量的82%,2002年亞洲鵝屠宰量達4.88億只,占世界總量的93.28%。
3.近十年來,世界養鵝業的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中國養鵝業的快速發展。
中國鵝肉產量占世界鵝肉總產量的比例:191.84%中只有41.84%,1980中有49.47%,1992中有66.57%,1996中有76.27%。因此,中國養鵝業的生產狀況對世界養鵝業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4.與雞肉相比,鵝肉的進出口量較小,進口鵝肉主要來自壹些發達國家。
從1990到1996,世界鵝進口量持續增加,在1996年達到峰值(55694噸),而1997和1998急劇下降,2006年上升到489438+0。從65438年到0996年,從發達國家進口的鵝肉占世界總量的98.23%。自1996以來,從壹些發展中國家和低收入國家進口的鵝肉不斷增加。2001年,發展中國家鵝肉進口量占世界總量的27.65%,而發達國家的份額下降到72.35%。2001年進口鵝肉前五位的國家分別是:德國(25167噸)、中國大陸(12298噸)、奧地利(3892噸)、法國(2771噸)、瑞士(1385噸)。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鵝肉的出口量壹直在波動。據糧農組織統計,1990年鵝肉出口量為2633噸,2000年達到最高水平(48140噸),是1990年的18.28倍,而2006年鵝肉出口量下降5438+0年(37562噸)歐洲發達國家出口鵝肉最多,增長速度非常快1990年歐洲出口量僅為645噸,1999年鵝出口量達到26080噸,是1990年的40.43倍,2006年1990年為37。其次是亞洲,2000年出口總量為24481噸,占世界總量的50.85%,而2006年5438+0,僅占世界總量的35.16%。2001年鵝肉出口前三位的國家分別是:匈牙利(20564噸)、中國(12985噸)、奧地利(2202噸)。匈牙利鵝肉出口量保持穩定。中國大陸鵝肉出口量在2000年達到頂峰(24,276噸)。2001年,中國大陸的鵝肉產量是匈牙利的37倍,但出口量僅為匈牙利的63.14%。原因值得深思。
5.鵝肝進出口貿易額呈現較大波動,其波動幅度與歐洲進口量直接相關。
1990年世界鵝肝進口量為4137噸,1996年減少到2608噸,2000年達到4157噸,2006年5438+0年減少到3306噸,說明世界鵝肝總進口量變化不大。2001年歐洲進口的鵝肝是世界上最多的,占世界總量的71.71%,其次是亞洲,占世界總量的20.54%,其他國家或地區進口很少。2001進口鵝肝的前五位國家分別是:法國(861噸)、奧地利(689噸)、日本(380噸)、美國(246噸)、瑞士(188噸)。
1999之前,世界鵝肝出口呈現快速增長勢頭。據糧農組織統計,1999年116噸鵝肝出口量達到13201噸,為65438+。脂肪肝出口量的大幅下降可能與1999後荷蘭出口量的大幅下降有關。荷蘭脂肪肝出口量1999年世界第壹(9878噸),2006年只有11噸。鵝肝出口量最大的是發達國家,1999年出口13174噸,占世界總量的99.8%。2001年,亞洲出口總量為688噸,占世界總量的19.23%。2001鵝肝出口前五位的國家分別是匈牙利(1799噸)、奧地利(663噸)、泰國(494噸)、比利時(236噸)、以色列(187噸)。
二、中國鵝生產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鵝的數量和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並有快速發展的趨勢,但仍存在以下問題:
1,鵝育種研究投入較少。雖然我國鵝種資源豐富,但地方品種間生產性能差異較大,群體整齊度較差,不能滿足規模化、產業化生產的發展需要。近年來,許多研究者利用國外優良鵝品種,在地方鵝品種的遺傳特性、品種間雜交改良、中國鵝品種的雜交改良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開展了部分鵝品種的脂肪肝表現和鵝產品開發利用的研究。四川農業大學以優良的地方品種和引進品種為育種材料,開發了肉用鵝專用品系,培育了天府肉用鵝商業配套系,於2001年6月通過省畜禽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父母鵝年產蛋量85 ~ 90枚,比四川白鵝高18枚。在放牧補飼條件下,商品肉鵝60日齡活重3.25 ~ 3.5公斤,70日齡活重3.92公斤,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重慶、上海、廣西、廣東等地。揚州大學以太湖鵝和隆昌鵝(四川白鵝)為育種材料培育揚州鵝,年產蛋量72-75只,70日齡活重3.3-3.5公斤。這些栽培品種(系)的推廣應用,有力地促進了我國鵝生產水平的提高。但遠遠不能滿足我國養鵝業快速發展的需要,優良鵝種的種子供應能力不足,影響了養鵝生產的經濟效益。
2.肉鵝優良繁殖體系的建設還是空白。我國規模化鵝生產起步晚,養殖規模小,生產設施簡陋,養殖方式落後,技術人員匱乏,導致良種鵝供應能力不足,生產性能不穩定。此外,鵝養殖項目建設投入少,肉鵝養殖體系空白。很多養鵝場不按制種體系進行制種,大量使用商品鵝留種,導致生產水平達不到應有的標準,嚴重制約了養鵝生產的健康發展。
3.缺乏科學的飼養管理。長期以來,我國鵝的養殖規模較小,千家萬戶分散飼養。規模養鵝場(戶)不多,飼養管理非常粗放,規模化、產業化程度低。在鵝生產配套技術的研究中,國內許多學者也開展了鵝的飼養管理技術和育種技術的研究,但鵝的規模化生產配套技術還不完善,嚴重制約了我國鵝產業的技術進步。再加上對鵝的生理、營養、飼養和飼餵方法、防疫、飼料配制等配套技術缺乏系統研究,部分經營者短期行為明顯,再加上鵝產業小規模生產比重大,信息不靈,生產盲目,嚴重影響養鵝經濟效益和鵝產業生產健康發展。
4.鵝產品缺乏規範的質量和衛生標準。二惡英和瘋牛病在歐洲被報道後,人們對食品安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對進入國際市場的鵝產品質量和衛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導致近兩年鵝肉和鵝肝的國際貿易量明顯下降。因此,制定我國鵝產品質量衛生標準、飲用水、加工用水、廢棄物的無公害處理標準勢在必行。
5.鵝產品深加工能力不足。雖然目前國內加工的鵝肉產品種類繁多,各具特色,深受消費者青睞,但都是初級加工,附加值低,保質期短。這些制約了養鵝業的規模、產業發展和出口創匯能力。
三、中國發展養鵝業的優勢和前景
1,品種資源豐富。除伊犁鵝外,中國鵝主要分布在東部農業發達地區、長江、珠江、淮河中下遊及華東、華南沿海地區,鵝種有大、中、小三種。列入我國家禽品種目錄和圖譜的品種多達12種。而且很多品種生產性能優異。如四川白鵝和霍焰鵝,繁殖力世界第壹,被稱為“揚帆鵝中”,年產量60 ~ 80只,分布在全國各地。皖西白鵝、漵浦鵝和浙江白鵝具有良好的產肉、產絨和產肝性能,為我國鵝生產提供了堅實的種源保障。
2.它有獨特的自然條件。鵝是壹種草食水禽,只要有草地和水源的地方都可以飼養。鵝覓食能力強,能充分利用鹽堿荒地、溝灘、荒山荒坡、收獲後的田地進行放牧。中國鵝養殖區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該地區河流湖泊眾多,水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為鵝產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環境條件。
3.鵝產品有廣闊的消費市場。中國不僅是鵝的生產大國,也是鵝產品的消費大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肉類結構的重新認識和烹飪技術的普及,鵝肉產品在國內市場有很大的消費潛力,已經形成了名品,如廣東燒鵝、南京鹽水鵝、江蘇壞鵝、寧波凍鵝、潮式“芋頭鵝肉片”、“梅子鵝肉”等都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近年來,國外也非常重視鵝肉。比如德國西式鵝腸,就受到西方國家消費者的青睞。此外,鵝肫、鵝掌、鵝腸經過加工後具有特殊風味,其需求也在逐漸擴大。鵝肥肝被譽為世界三大美味之壹。脂肪肝中脂肪含量高達60%,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占60% ~ 68%,易於消化吸收。研究表明,鵝肥肝中的卵磷脂比正常脂肪肝高4倍。因此,鵝肥肝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目前法國市場上加工成凍肝(保質期65438+2月)的優質鵝肥肝價格高達200美元1公斤。鵝絨也是中國出口創匯的傳統產品。
四、加快我國鵝產業發展的關鍵措施。
1,加強品種(系)選育,建立肉鵝良種繁育體系。從我國鵝肉的需求市場來看,不同的消費市場對鵝肉產品的需求是不同的。廣東、廣西、雲南、江西等省市需要灰鵝品種,額頭水泡、腳踝要求黑色或深色,而國內大部分消費市場要求白色羽毛。我國鵝品種豐富,有灰、白、大、中、小鵝種,但其生產性能差異很大,現有的鵝品種難以滿足不同消費市場的需求。因此,要根據不同市場的需求特點,加強地方優良鵝種的保種和選育,專業化品系的培育和優良鵝種的開發,培育自己的高產鵝配套系,避免商品蛋鵝和肉鵝幾乎由國外育種公司生產。同時,國家應加大投入,加快鵝優良育種體系的建立,保證我國鵝產業快速發展的種源需求。
2.改變傳統副業觀念,加快鵝產業產業化。鵝產業是我國畜牧業生產的壹大資源優勢,飼養量和產品量均居各國首位。鵝產業已經成為我國許多主產區的支柱產業,為農業現代化做出了巨大貢獻。要使養鵝業在中國真正崛起,必須變自然經濟為商品經濟,走規模化經營的道路,加快養鵝產業化進程,實現產供銷壹體化,有利於控制和提高產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因此,規模化和工業化是中國生產的出路。
3.加強鵝綜合配套技術開發。鑒於現階段生產力和技術水平較低,應加快科學普及,實現科技興鵝。其重點是加強鵝營養需要量標準和日糧標準的制定,鵝產品的綜合開發利用,脂肪肝鵝品種(系)的選育,傳染病和常見病的防治,產供銷的協調,規模效益的研究。大力推廣科學養鵝技術,如改變育雛方式,由溫育改為溫育,將單壹飼料改為全價配合飼料,種草養鵝等。
4.加強鵝產品深加工技術的研發。我國養鵝歷史悠久,鵝產品種類繁多,但大多采用傳統民間烹飪工藝,難以進入國際市場。因此,應在總結我國傳統民間加工工藝的基礎上,開展鵝產品深加工和包裝技術的研發,提高鵝產品的附加值,實現鵝產品的多樣化和高、中、低檔產品並存,以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擴大消費市場,促進我國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5.加強社會化的整體服務。中國是世界鵝生產大國,也是鵝產品消費大國。近年來,中國進口的絕大多數鵝肉都是鵝的副產品。因此,鵝產品銷售的關鍵在於開發國內市場,加強消費引導,強化社會化的整體服務功能,實行跨行業合作,建立和完善流通體系,實行產供銷壹體化,鼓勵多種形式的聯合開發和系列開發,使我國鵝產業持續穩定發展。同時,積極開拓國際脂肪肝、鵝制品和羽絨消費市場,提高產品質量,制定鵝制品檢疫標準,與國際接軌,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