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高等院校;創業教育;本質;小路
20世紀80年代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面向21世紀的國際教育發展趨勢研討會上提出了“創業教育”。
Education),壹種新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把培養學生的創業技能和創業精神作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標之壹,同時要求將其提高到與高校學術研究和職業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創業教育本質上是壹種新的教育理念,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能力和創業人格。高校必須改革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並將創業教育理念應用於高等教育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中,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以適應經濟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第壹,高校創業教育是壹種新的教育理念。
創業是壹種創造性的實踐活動,旨在培養和提高大學生自主創業意識和精神的創業教育的本質在於它是壹種新的教育理念。它既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內涵,又突出了教育創新和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意義。在我國現階段,高校通過課程教學加強創業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新精神,塑造其良好的創業心理素質,提高其創業創新能力,是壹項重要舉措。
創業教育不是簡單的傳授創業知識和培養創業技能,而是壹個素質教育的過程,是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合格大學生的過程。因此,我們應該轉變創業教育的觀念,把創業教育的思想滲透到高校教育的各個方面,貫穿於教學、管理、服務的全過程。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體制比較重視學生的基礎教育,忽視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的培養。面對大學生就業和再就業的進壹步壓力,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和能力是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目前大學生就業壓力大。他們不僅要具備社交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實踐能力、開拓創新能力、競爭能力、決策能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還要具備道德修養、積極心態等基本能力和素質。毫無疑問,這些內容是建立在擁有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的,但很多內容不是接受單壹課堂教育就能獲得的,這就需要教育體制的深化改革。目前我們提倡的創業創新精神和就業指導有點過於急功近利,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從小培養的“做壹個好學生,把壹切都做好”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只有從根源入手,改變學生的觀念,重視文理生的“逆向”轉化,讓他們真正成為壹個全才、應用型人才,才能讓他們在社會上遊刃有余,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高校創業教育既然是壹種新的教育理念,就必須根植於高校的教育思想,在實踐中指導高校的教育教學改革。(1)從學生入學的那壹刻起,就要培養他們的創業創新理念。大學是壹個人形成成熟世界觀和就業觀的重要時期。我們在對新生進行教育時,要讓他們充分認識到嚴峻的就業形勢,讓他們感受到強烈的就業壓力感。這樣,壓力感就會驅動和促進學生頭腦中創業創新思想的形成,使學生客觀認識創新思想的重要性。同時,要貫穿整個大學生四年對創業、創新的認識,不要讓學生覺得倡導創業是壹時沖動;(2)在實踐中豐富學生的創業創新思想。當思想處於意識形態時,它仍然只是壹種思想。只有把這個想法具體化了,想法的作用才會凸顯出來。我們商學院的學生基本上壹年舉辦壹次創業設計大賽。在這些活動中,為了更好地完成任務,他們通過圖書館和網絡掌握了壹些權威的市場行情和市場調查數據,並以此與課堂上的書本知識相結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時,為了使他們設計的策劃書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他們還對餐館、酒吧和相關市場進行了詳細的調查,以獲取大量真實可靠的第壹手資料,這些資料是任何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也是只有通過社會實踐才能獲得的寶貴財富。所有參加過類似活動的同學都意識到,在當今社會,掌握書本知識是絕對不可能的,具備壹定的創業精神和社會協調能力也是不可能的。(3)註重培養學生的自立、獨立、自強精神。現在的社會是壹個崇尚個性的社會。顯而易見,培養學生獨立而有特色的才能是很重要的。企業家精神需要不斷發展和積極努力的新時代精神,而不是只做諾諾和隨大流的舊觀念。要從根本上改變以前大學生象牙塔裏學者的形象,讓他們樹立有知識、學有所用、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的新形象。天下第壹應該是大學生的理想和追求。(4)有意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技能和方法,增強學生對未來職業機會和創業機會的把握能力。無法想象壹個不能接受世界的人可以改造世界。因此,面臨無數機遇和挑戰的大學生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培養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要適應社會,首先要調整自己的觀念,勇敢面對世界,接受世界。
目前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非常嚴格,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成為新寵。在社會對人才需求日益飽和的情況下,僅僅依靠自己的專業作為敲門磚是遠遠不夠的。
第二,高校創業教育是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的素質教育。
(壹)創業教育是為了培養創業能力
創業教育作為壹種新的教育理念,不是教育每壹個大學生去創業、去開公司,而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創業技能等綜合素質,最終使教育者具備壹定的創業能力。在沒有創業教育的情況下,往往創業機會多,創業意識相對薄弱。90年代大學生勇敢邁出創業第壹步的時候,到底是創業還是讀書,壹直是社會爭議的話題。時至今日,距離第壹代創業大學生已經過去了十幾年,大學生創業也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並壹直在理性思考。如何引導大學生抓住創業機遇,走上正確的創業道路,如何在創業道路上順利推進,成為人們思考的熱門話題。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創業教育變得越來越重要。
(二)創業是開拓事業,創業教育是培養學生的創業素質。
這首先要求學生正確理解“實業”的含義和創業教育的本質,然後理解創業的程序,最後具備創業的能力。調查顯示,18.7%的大學生創業是為了賺大錢,而32.5%的大學生為了創業可以放棄專業。可見,目前很多大學生對“行業”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材料”這壹節課。專家指出,現在很多大學生認為開公司,經營實體是創業的必由之路。其實辦實體,開公司,就是壹種“生意”;專心基礎理論和學術討論也是壹種“事業”。“行業”是壹種職業,不是具體的行業。開始任何職業都可以統稱為創業。學習和職業是相互聯系的,學習是職業的前提和基礎,大學生對知識的積累和對高新技術等未知領域的探索也是職業的壹部分。因此,創業教育不僅僅意味著教育大學生如何成立公司,如何申請營業執照等。,但首先要充分了解“行業”,這應該是學生的基本創業素質。
(三)創業教育是大學專業知識教育的延伸
理論聯系實際是學生最重要的素質之壹,創業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的這種素質。創業教育不僅鼓勵創造力、自力更生和個人主動性或提供市場經濟知識,還包括金融、商業和管理。然而,中國仍然缺乏必要的創業教育研究和專業指導。因此,有意識地培養大學生創業,壹般不會削弱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反而往往會增強學生的求知欲。許多專家指出,大學應該對大學生創業教育做出制度安排。在現行學年制下,它們可以為學生的學習、操作和實踐創造條件,形成相對開放的彈性教學體系。他們壹直把創業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壹部分,既鼓勵和允許學生出去創業,也給學生繼續深造的機會。創業教育是大學教育的壹部分,鼓勵大學生敢於創新,提出新的思想和理念。
(D)創業在現行教育體制下,可以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組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創業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要從普及開始,而且要在大學課程中規範化、制度化。就學校而言,培養大學生創業精神是大學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應圍繞創業教育進行深入研究,面向全體學生開課。事實上,早在2002年,教育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人事部和許多地方政府就相繼出臺了相關政策,鼓勵和幫助大學生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創業是實實在在的實踐工作,需要理論支撐。我們希望當大學生勇敢地邁出創業的第壹步,在實踐中大膽進取的時候,我們的創業教育能夠給予更多的理論指導;我們希望通過創業教育,讓更多的大學生能夠抓住機會,理性創業,成功創業。我們希望大學生創業教育不僅能改變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現實,還能造就中國新壹代年輕的知識創業者和富人。
第三,高校創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現實選擇。
(壹)創業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過渡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選擇。自我國從65438年擴招到0999年以來,高等教育的宏觀規模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據教育部部長周濟介紹,2005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校生總數超過2300萬人,比2000年增加1071000人。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2005年已達到21%,十壹五期間將達到25%左右,已進入國際公認的大眾化階段。2005年,全國* * *招收普通、成人本科生和高職(專科)生697.25萬人,比2000年增加320.49萬人,年均增長131%,其中普通本科生和高職(專科)生504.46萬人,比2000年增加283.85%。同時,擴招政策的實施也使得高校畢業生供需比例失衡,高校就業壓力持續上升。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已經成為壹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從社會文化的角度來看,如果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後找不到工作,使高等教育投資的個人收益得不到補償,必然會在社會上產生負面的輿論影響,挫傷人們接受高等教育的積極性,進而影響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順利進行。因此,高校必須認清形勢,積極開展創業教育,培養基礎紮實、適應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創新型人才,在激烈的就業市場中占據有利地位。另壹方面,高校與社會力量、同學合作,在社會上創建自己的產業或新產業,也是必然的選擇。從這個意義上說,高校創業教育是適應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
(二)創業教育是適應當前就業形勢的需要。
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逐年提高,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高校畢業生就業也由原來的集中分配向“雙向選擇、自主就業”轉變。面對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如何使大學生適應新的就業形勢,需要高校教師樹立現代教育理念,轉變教育觀念,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適應性,同時加強對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積極探索創業教育新的教學方法和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競爭意識,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另壹方面,創業教育要讓學生變被動就業觀念為主動創業觀念。教師要註意激發學生的創業欲望,幫助學生擺脫“等、靠、要”的依賴。通過創業教育,讓學生了解創業教育的深刻意義,認識到自主創業是社會進步、自我生存和大學生自我價值的需要,從而真正理解創業是壹種更高層次的就業。
(三)開展創業教育是高校培養創新人才的現實需要。
目前,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與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還有壹定的距離。主要表現之壹是畢業生對國家和社會的依賴性較強,缺乏開拓性和主動性;傳承能力有余,創新精神不足。當壹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時,這樣的畢業生或許能在壹定程度上適應社會發展,但這樣的人才規模必然難以適應建設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小康社會。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競爭日益激烈,而贏得競爭的關鍵是具有創業能力和開拓精神的創新型人才。如果高等教育仍然局限於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來的人才很可能會因缺乏競爭力而被社會淘汰。因此,迫切需要轉變教育思想,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更具社會競爭力的創新型人才。
四、高校創業教育的途徑
(壹)轉變教育觀念,將創業教育納入整體教育體系。
首先要轉變教師的教育思想和觀念,使高校教師對教育價值和人才有新的認識,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積極為學生創業提供良好的服務。其次,要教育學生樹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積極的就業觀,培養學生樹立敢於嘗試的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創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意識,使他們有眼光、有勇氣、有組織能力、有社會責任感,為畢業時創業做好心理和知識準備。再次,要轉變創業教育的觀念,把創業教育的思想滲透到高校教育的各個方面,貫穿教學、管理、服務的全過程。
(二)開設創業教育課程,構建合理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根據創業教育的目標,深化課程體系改革,增設創業教育課程,構建有利於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業能力的新型教學模式。高校創業教育的主要內容應包括:(1)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創業意識;(2)培養學生創業的基本素質、能力和品質;(3)引導學生掌握創業的基本知識、理論和方法。因此,高校必須通過各種教育喚醒、激勵、誘導和挖掘大學生的創業潛力,幫助他們樹立就業觀念,鼓勵他們探索創新。必須把學生創業精神和能力的培養放在中心位置,教學活動始終圍繞學生創業精神和能力的培養展開。要把學生培養成視野開闊、主動創新、勇於實踐的復合型人才,學生必須全面了解創業的全過程,基本掌握創業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
(三)推動教育方式方法的創新,將創業精神內化為學生的個性。
對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不僅要傳授創業教育的基本原理,更要在與受教育者的交流過程中,用“潛在課程”對學生進行教育。在探索創業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高校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大膽的嘗試和創新:壹是互動學習方式。師生在互動交流中相互啟發,激發創業的火花,領悟創業的真諦。實施互動教學的“老師”可以是成功的創業者,也可以是專職教師;二是技能訓練學習法。這種培訓模式選擇壹項特殊的創業技能作為主要內容,邀請壹些成功創辦小企業的創業者授課,教學效果較好;三是離校創業的方式。為了鼓勵學生創業活動,高校可以制定相關優惠政策,讓壹些有創意、有決心的學生在創業關鍵期申請休學,讓他們加入創業陣營和團隊,在社會上開公司,高校保留壹段時間學籍;四是創業實習。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可以開設創業實踐課程,建立學生創業實踐基地。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提供壹定的創業啟動資金,或者為學生提供創業貸款。
(四)加強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建設,搭建學生創業平臺。
在開展創業教育的過程中,高校必須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壹是通過產學研結合的道路,建立學生創業的實踐基地,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和創業實踐能力。二是通過校辦產業、科研院所、科技開發公司等創收部分籌集壹定資金,成立創業基金會、創業合作協會等組織,為學生提供創業實訓場所,根據學校的專業設置制定周密的創業實訓計劃,通過創業教育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利用周末和課余時間,在不影響學業的情況下,創辦壹些投資少、見效快、風險低的實體。第三,通過勤工儉學,幫助學生培養自力更生的創業能力、吃苦耐勞的創業精神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增加創業經歷,熟悉社會環境,學會社會交往。
(五)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創業實踐活動,營造創業教育的良好氛圍。
高校定期組織各種形式的創業實踐活動、各種專業比賽、科研活動和創業設計大賽,如社團或沙龍的組織管理、公共活動的設計組織、刊物或報紙的策劃創意、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路徑的構思、某項科研或學術研究項目的起草和應用等。這些都有利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思維力、想象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同時,大賽評選出的壹些應用成果,也有利於通過改進、完善、推廣並最終產業化,營造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因此,高校要經常開展科研競賽、創業交流、創業講座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定期邀請壹些成功的創業者舉辦創業講座,分析成功和失敗的原因,為學生提供參考。還可以舉辦專門的創業培訓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各種幫助。要加大投入,改善軟硬環境,把創業教育作為學生成才的大事,主動與企業聯姻,牽線搭橋,讓學生創業活動與企業形成良好互動,讓學生創業成果盡快產業化。
總之,創業教育作為壹種新的教育理念,也是壹項教育教學改革的系統工程。創業教育和創業人才的培養不僅要納入高校的課程體系,而且要作為當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目標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