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如何構建知識體系

如何構建知識體系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做很多事情是沒有體系的。

例如,在決定吃什麽之前,我們不必品嘗所有的食物;去壹個新城市,不壹定要了解整個城市規劃才上街。

但是為什麽喜歡讀書的人都渴望構建知識體系呢?

這個問題我想了兩天,想出了這四個字——“復雜定位。”

生活中,大多數問題都可以用“簡單定位”來決定。

比如妳路過壹個路邊水果攤,賣櫻桃,妳買不買就知道了。“好吃”→“買”,“不好吃”→“不買”,這是壹個簡單的定位。看哪家餐廳順眼,進去吃就行,這也是壹個簡單的定位。

為什麽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都是“單純定位”的?

其實是因為妳背後的社會秩序幫妳解決了大部分的“不確定性”。妳不用擔心餐廳會突然遭到恐怖襲擊,也不用擔心櫻桃小販會騙妳。

但是如果我們探索陌生的領域。妳是如何創業的?如何開始寫作?如何規劃自己的推廣?如何找到人生的意義?

這些問題充滿了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任何壹個都需要妳自己去解決。

比如創業,需要關心產品定位,如何營銷,團隊管理,市場競爭等因素。妳甚至會擔心員工有壹天心情不好,會導致工作滯後。這些因素都可以綜合起來決定妳的創業之路。這就是“復雜定位”,然後妳需要壹個系統。

喜歡讀書的人,永遠是想解決更大問題的人。如果把知識體系比作地圖,普通人不需要地圖就能穿梭於城市之中。而少數人就像在叢林中探險,那麽詳細的生存地圖肯定是需要的。

那麽,我們如何構建壹個知識體系呢?有三個核心,缺壹不可。

|廣泛收集“啟發式知識”

建立知識體系的路徑應該是壹條“微笑曲線”。如圖,首先從廣度上吸收知識,中間從壹定深度上建立框架,最後根據框架對整個知識樹進行填充和豐富。

為什麽第壹步需要從廣度上吸收知識?有兩個原因:

第壹,因為知識體系是壹個網絡,沒有足夠的知識點很難形成網絡。

第二,知識點需要不斷驗證,必須大量輸入。他們之間只有聯系和驗證。

比如妳想搞清楚什麽是情商,光看戈爾曼的理論可能還不夠。可以學習更豐富的心理學和認知神經學。

第壹步,妳的主要任務是收集“啟發性知識”,也就是當妳看到壹個知識的時候,有壹種“原來如此”的感覺。

比如“人為什麽會有情緒?”其中壹期羅輯思考解釋道:

事實上,情感是人腦系統的壹條“捷徑”。比如我們愛吃甜食,吃甜食會讓我們開心,因為甜食熱量高,可以幫助我們補充能量。另壹個例子是恐懼。當妳看到老虎時,妳轉身逃跑以避免危險。原始叢林如此復雜,我們不得不產生許多大腦捷徑來幫助我們快速反應。

例如,如果妳理解“故事”的重要性,妳就可以看到猶太人是怎麽說的:

“真理”來到村子裏,壹絲不掛,大家都很害怕,不敢直視。

後來,聰明的老人把“真理”請到家裏,給它穿上衣服。此時,真理以“故事”為筆名。

故事傳到村子裏,大家都很喜歡。

當妳收集到“啟蒙知識”時,妳會非常享受。

壹般來說,壹個“啟發式知識”由兩部分組成,即“理論”和“案例”。有些知識的理論部分比較有啟發性,比如“情感是通往人腦的捷徑”。有些知識的案例部分比較好,比如上面提到的猶太人講的“真相”和“故事”的區別。

收集“啟發式知識”最重要的是以後可以隨意搜索調用。特別是當妳有成千上萬條消息的時候,妳要考慮用什麽樣的方法。

例如,我的方法只有兩個步驟,這足以確保我能想到任何壹條消息:

1,壹個理論上的說法。比如我剛才說的“情感是通往人腦的捷徑。”這讓我知道這是怎麽回事。

2.貼上標簽。上面的標簽壹定是“情感”。以後我寫所有跟“情緒”有關的話題,壹搜就能看到。

事實上,當啟發性的知識越來越多的時候,妳的大腦會情不自禁地把各種知識聯系起來,這就是我們的第二步。

|深度構建“知識框架”

第二步是“微笑曲線”的底部,即當妳積累了壹些知識後,需要在某個領域建立壹個框架。

比如我壹直對哲學、心理學等認知學科很感興趣,收集了很多依戀機制、潛意識、斯多葛主義、人格理論等知識點。現在我需要努力構建壹個心理框架。

再次強調,先要知識點,再建立框架。這個過程就像聽壹首歌,壹遍遍熟悉句子。有壹天很容易寫下所有的歌詞。

“知識框架”聽起來很高,但實際上妳需要用到最簡原則。也就是“奧卡姆剃刀原則”——如果妳在同壹個問題上遇到多個不同版本的解釋,選擇最簡單實用的壹個。

比如妳每天在地鐵站或者電梯裏看到各種各樣的海報,很復雜。曾經有壹個讀者跟我說,他想做壹名平面設計師,但是太復雜了,很多理論上的解釋都看不懂。

然而,無印良品的首席設計師原研哉曾經提出了壹個概念,可以讓妳壹下子就明白平面設計。

原研哉說,“無論平面廣告設計有多復雜,它都是建立在三層之上的:背景層、圖形層和信息層。好的設計作品在三樓壹定有它的長處。”

例如,原研哉親自設計了2005年日本世博會的海報。背景層使用了淺灰色,圖形層創建了兔子、森林和形狀的組合,信息層創建了接近金色的文字組合。這三層按照下、中、上的順序排列,形成壹幅傑作。

接下來妳用“背景層、圖形層、信息層”的概念來看妳身邊的海報,妳會發現自己開始接觸平面設計了。

所以妳會發現,當“知識框架”建立的時候,需要建立在大量的知識儲備和理解的基礎上。

這壹步的核心原理是對大量知識點進行組合和拆分。妳可以想象這是壹個玩高積木的過程。可以參考別人的結構圖,但是盡量自己拼起來。

比如上壹篇《與人交流時如何回答問題》,討論了如何介紹自己?我把“角色”、“經歷”、“價值觀”拼接成壹個自我介紹的框架。

拼接的結構可以是簡單的並列,也可以是壹定的邏輯,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根據不同的具體知識點來建立。

|形成“知識體系”

這裏妳應該明白:

第壹步,收集“啟發式知識”,其實妳是在收集各種樂高積木;

第二步,搭建“知識框架”,就是用積木搭建壹個小結構,比如壹個小房子,壹座橋。

形成“知識體系”的第三步是在各種結構和知識點的基礎上,形成壹個巨大的樂高城市。

第三步,回到廣度,在這個過程中,真正形成知識體系。但是樂高城的擴張最好是建立在之前建立的“知識框架”上。這個過程也像壹棵樹,在樹幹的基礎上展開枝葉。所以很多人,比如埃隆·馬斯克,把自己的知識體系叫做“知識樹”。

“樂高城市”或者“知識樹”應該是什麽樣子,是隨機進化的,每個人都不壹樣。

但這個過程中有壹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壹定要把工作和生活結合起來,形成壹個“輸出”。

看到很多關於學習效率的文章,我就搬出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提出的學習圓錐理論。也就是說,“輸出”是最好的學習效率。如果能把學習的知識輸出,就能掌握原有知識的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