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怎樣才能不後悔的走完這壹生?

怎樣才能不後悔的走完這壹生?

怎樣才能無怨無悔的過好這壹生?

很多人會想:只要我做了很多事情,做出了壹些成績,就不算浪費。

也許這還不夠。也許我們應該做得更好。比如,我們要實現那個叫“夢想”的東西,然後和喜歡的人結婚,生壹兩個孩子,幸福地把他們撫養成人。

這可以說是無數年輕人的夢想。很多人都是這麽想的,覺得這樣做壹輩子都是值得的。

《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斯特裏克蘭可能就是這樣壹個年輕人。他還努力成長為證券經紀人,娶了英國上流社會的貴族女子,生了兩個可愛的孩子。但是,四十歲的時候,他離開了安穩的生活,沒有給老婆孩子留下壹分錢。他決心去巴黎畫畫,去尋找心中的“月亮”,至死都不回來。

即使所有人都羨慕他的生活,他還是離開了。為什麽?因為他對它不滿意。

如果連世俗的成功還是會讓人後悔,那怎麽才能過好這壹生不留遺憾呢?

或許,我們心裏也需要壹個“月亮”,哪怕最後沒有選擇出走。

《月亮與六便士》寫於1919年,故事發生在英國。但在20世紀,中國出現了無數現實版的斯特裏克蘭,卻並沒有真的跑掉。

知乎上有個問題:是不是大部分男人到了40歲,活的很沒意思?

最高票答案,混沌椰王這樣說:

是的。

不僅沒意思,還不向前看。

男人年輕的時候,所有的目標其實只規劃到40歲。

40歲之前應該實現的,都實現了。

如果妳不能實現,妳就知道這輩子不可能了。

剩下的只有取之不盡的錢,米,油,鹽,

妳身邊的每個人都像水蛭壹樣爬滿妳的全身,拼命吸男人的血。

只有輸出,沒有輸入。

16K的人點了贊。

但是,這是為什麽呢?有個叫陳大壯的朋友認為:

這盤死棋從壹個人出生就開始布局,到了40歲,終於發現自己無法掙脫。

學習的時候聽父母的,去這個學校那個學校,不談戀愛,沒有什麽愛好;畢業後,有些條件好的人還是聽從父母的安排,進入某個單位,而條件差的人則受限於生活/學歷/人脈做某個工作;工作後聽父母或別人的話,根據自己的條件找了個相親對象,生了寶寶。

最後,到了四十歲,妳的父母和其他長輩給妳安排的事,幾乎都做了。是時候為自己而活了,但是為自己而活的概念似乎很陌生,不知道該怎麽辦。

所以是的,大多數人40歲還會活著,這是很無聊的,因為他永遠不知道活著意味著什麽。

這些現實生活中的斯特裏克蘭先生,他們不願意這樣生活。他們沒有“逃跑”,但他們不想這樣生活。他們有很多無奈:

誌向尚未實現,但不敢跳槽。如果沒人欣賞,誰想跳槽?幾乎所有的招聘啟事都只有35歲以下;創業?拿不到孩子的擇校費怎麽辦?老人生病了怎麽辦?算了,和平的混就好,只要不被淘汰。參加朋友聚會時永遠做壹個沈默的傾聽者,或者再也不想參加同學聚會。我想努力,但我做不到。

生活只是日復壹日的重復:上班,交報告,匯報工作,討好領導和客戶;工作之余,他買菜做飯,幫孩子補習;我和老婆無話可說,也不敢說話。我怕說話只會讓她擔心;身邊的長輩都壹個個去世了,孤獨寂寞。雖然他們有壹個家,但他們似乎沒有朋友...人生好像進入了壹個黑暗的隧道,不知道什麽時候才是盡頭。

更讓他們害怕的是,即使活了下來,路的盡頭似乎也沒有光明和希望在等著他們。預期中的衰老即將到來,他們的余生只是在等待死亡。無望的生活,日復壹日,耗盡了他們所有的活力,無比痛苦,卻又不知所措。

生命不在這裏突破,就停滯在這裏。

怎樣才能突破重圍,找到壹條光明之路?

那些突破重圍的人是怎麽做到的?

知乎的問題下面有壹些高票答案,但是都是滿滿的正能量。他們說:“我的四十歲很有意思!”甚至有人說:“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為什麽他們和別人不壹樣?這是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每天都在期待著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他們有的從事外科醫生、建築師、心理咨詢師、科研人員、軟件工程師等技術性工作,有的則從事商業、政治。40歲的他們,事業已經成熟,對接下來的生活充滿期待。其他人是各行各業的領導者。他們已經成功地找到了他們想做的事情。有些是剛創業,正在緊鑼密鼓組建團隊,比如打算在AI領域大幹壹場。最後,他們中的壹些人至少有壹個自己非常喜歡的個人愛好,他們非常滿意,因為他們在四十歲的時候終於有很多時間來玩自己的個人愛好。

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無論是打算平凡還是開始下壹個輝煌,總有壹件事是他們真正想做的,並且在這件事上找到了自己。

心思定在這裏,前路不再慌張。

這個東西怎麽找?如果不知道怎麽找,至少可以先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麽,至少可以先知道自己的內心。

當妳了解自己的內心,妳會找到妳的“月亮”,讓它照亮妳的路。

當路走到盡頭,去尋找那條“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