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關於“幸福”的內涵,眾說紛紜。《禮記》記載,得福者,亦稱順。
換句話說,“幸福”有壹帆風順,萬事如意的意思。這是《賦》最早的記載。“福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星辰崇拜。祖先為了驅邪避難,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根據自己的意願賦予其超凡的神性和獨特的人格魅力。
在民間的"福"、"祿"、"壽"崇拜中,"福星"最集中地反映了人們祈求幸福、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行動範圍從祭天延伸到現實世界。
其外在表現形式從部落圖騰延伸到人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其內在的預測意義從直觀美好祝願的單純訴求,延伸到預示吉祥、幸福、長壽、富貴、升官發財、兒孫滿堂的文化,從而在民族文化方陣中形成了獨特的“福”文化。
傅文化的核心是“五福”概念。“五福”壹詞源於《詩經》和《洪範》。
五福的第壹福是“長壽”;第二福是“財”;第三福是“康寧”;第四福是“善德”;五福是“自然死亡”。長壽是指生命不早衰,壽命長久。財富就是財富和地位。康寧健康祥和。美德是善良、慷慨和寧靜。好的死亡是提前知道自己的死亡。在生命的盡頭,他沒有遭遇意外,身體沒有病痛,心也沒有礙事,自由自在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人們認為只有這樣的生活才是完美的。
在封建社會,不同階級和地位的人對幸福有不同的理解。對於農民來說,有自己的土地,春種秋收,風調雨順,豐衣足食,就是福氣。老百姓常年飽受暴政、戰亂或饑荒之苦,能安然無恙,活下來就是福氣。
商人往往認為,擁有萬兩黃金、三江源,財力雄厚,是壹件幸事。書生學士的福報不壹樣。十年寒窗苦。壹個人壹旦到了這裏,成為第壹就是他們最大的福氣。老年人把健康長壽、兒孫滿堂視為最大的福氣。
古人對幸福的理解是既現實又辯證的。老子用辯證的思想闡述了福與禍。《老子》第五十八章,有“禍與福”;祝福和不幸的語言。也就是說,這個災難是相對於祝福而言的。
失馬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對走失的馬不好,但是走失的馬回來了,帶回了壹些好馬。這是每壹朵烏雲都有壹線希望。且相對於拾取器
丟了塞翁馬的人突然丟了好幾匹馬,真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其實“幸福”的含義很廣,包括世俗生活中壹切美好的願望和目標。我們經常講所謂的吉祥,我們經常指的是幸福。因此,吉祥可以解釋為祝福。
古字書《子林》記載:“向真也有福。”古書《風角詹》也說:“福預見吉。”這樣看來,幸福在我們的吉祥文化中是壹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隨著社會的發展,祈福的觀念融入到各種民俗活動中。
踏青五福是壹項古老的祈福文化活動,自唐代開始在鐘馗故裏、財神之鄉、劉海故裏流傳。鐘馗的故鄉Xi安的巖石上雕刻著五只蝙蝠,意為“五福”。相傳人由大到小踩五只蝙蝠後會返老還童,五福如東海。按從小到大的順序踩完五只蝙蝠,妳就有福了,珍貴了。
儺舞“舞五福”是“舞鐘馗”的壹部分,也叫跳判。壹般有六跳:跳五福、跳官、跳蟠桃、跳魁星、跳財神、跳龍鳳,即表演福祿壽西才子儺戲。它是壹種古老的民間文化活動,希望人們生活幸福,快樂,擁有無盡的祝福。
每逢重要節日,這些地區都要“跳鐘馗”,以保佑鎮宅,奪得榜單第壹;鐘馗是個奇跡,給我們送來了幸福的生活!古代的“鐘馗舞”是用木偶扛在肩上表演的,後來發展到由鐘馗表演,在村裏遊行。
表演五福時,鐘馗臉上塗滿紫金,嘴上留著長胡子,頭上戴著黑紗,腳踩皮靴,肚子上墊著金銀,身上披著紫袍,左手拿著金蝙蝠,右手拿著七星劍,五只蝙蝠領路,身後跟著壹個黃傘蓋和壹個書酒侍者,亦步亦趨。五福儺舞主要有鐘馗降、鐘馗遊、鐘馗福、鐘馗勝等幾個段落。
那麽,如何實現“五福臨門”?或者說,人生幸福的源泉在哪裏?從壹開始,我們的祖先就把對生活幸福的追求與人格的培養和道德的提高結合在壹起。不僅原始觀念提出將“修德”列為五福之壹,而且把追求幸福作為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
孔子在談及“樂”的含義時說:“怒則忘食,樂則忘憂,不知舊日將至。”“壹瓢食,壹瓢飲,在陋巷,人不忍則憂,回去不改其樂。”追求的是內在美德的完善,而不考慮外在生活的豐富。
孟子發揚了他的老師“君子關心道而不關心貧”的幸福觀,進壹步提出了君子“三樂”的概念,把對個體幸福的追求擴大到“不恥天理,不關心人”的社會道德層面。
從此,中國傳統的“以德為先”、“以德祈福”的人生價值觀,註定形成了中國“福”文化的核心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