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當代文化視野下的景觀美學?

當代文化視野下的景觀美學?

當代文化視野中的景觀美學_畢森友信_建築設計_建築中文網新壹輪關於自然美學的討論正在進行。有學者認為,在新的自然美學理論框架中,生態美學應該是本體,景觀美學應該是形象,環境美學應該是使用。

1.當代文化視野中的景觀美學

關於自然美學的新壹輪討論正在進行。有學者認為,在新的自然美學理論框架中,生態美學應該是本體,景觀美學應該是形象,環境美學應該是使用。

正因如此,三者的分界線並不那麽清晰。生態、景觀和環境是壹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共同創造了人類生存的外部空間。相比之下,風景是最直觀、最具體的。景觀美學需要面對地與人的具體關系,通常意義上的景觀美學研究對象其實是“人化的自然”甚至是“人工的自然”,是人與自然協調的產物。無論是中國古代“人造而開天”的古典園林,還是20世紀以來西方專業景觀設計師描繪的“詩意棲居”,其實都體現了這壹理念。支撐這種想法的是基於不同哲學基礎的生態觀和環境觀。現實中,我們不可能直接欣賞任何抽象的生態環境觀。我們往往面對壹個特定的景觀(可以是自然景觀也可以是人造景觀或者人文景觀),在享受旅遊的體驗中逐漸感受到它的生態環境狀況。這是尚義對自然景觀的理解。事實上,除了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的意義,人工景觀和人文景觀中的文化傳統積澱和地域文化內涵也從另壹個側面體現了生態和環境的價值。我們不妨以景觀美學為體,生態美學和環境美學為兩翼,形成所謂“壹體兩翼”的自然美學理論框架。這個“體”不是本體,而是具體的存在,生態觀和環境觀兩翼是景觀存在的抽象基礎。作為自然美的不同層次,無論是環境、生態還是景觀,都具有統壹、規律、和諧的形式屬性。同時,它們與人類的日常生活、精神體驗和審美感受密切相關。在逐步克服“人類中心主義”偏見的前提下,如果我們認為景觀是壹種既定的具體現象,那麽我們就應該透過現象去觀察其本質,即欣賞景觀的生態意蘊。才有可能評價現象的價值,也就是衡量景觀的環境價值。

無論在辭海還是中國大百科。哲學卷和中國大百科全書?《建築園林城市規劃》卷中沒有“景觀美學”壹詞,壹般美學理論閱讀和應用美學理論寫作中也很少出現“景觀美學”這壹美學分支。根據1996年出版的《社會科學百科全書》收錄的“景觀美學”詞條,我國學者冀濤在《新美術》第四期1984中撰寫了《景觀美學芻議》,他在3.1985年的《天津社會科學》中首次系統地論述了景觀美學。但此後,雖然景觀美學的研究有所拓展,但與其他藝術部門的美學相比,無論是發表的論文還是出版的專著都有所欠缺。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國外景觀設計思想的大量引入和新世紀的開始,景觀設計師被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正式認定為中國的新職業之壹,建築理論、景觀設計、環境科學等領域都有基於專業視角的景觀美學的深入研究和探討。如吳家華著《景觀形態學:景觀美學比較研究》(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9版)、著《現代景觀規劃設計》(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於著《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於、李迪華著《城市景觀之路——與市長們的交流》。在審美文藝學領域,隨著後工業時代生態美學、環境美學和人類生存的熱烈討論和逐步發展,景觀美學、環境美學等概念也活躍在人文領域,成為審美文藝學領域關註的話題,據筆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目前國內專著中使用“景觀美學”或“景觀美”名稱的數量有限, 如的《山水美學》(南師大出版社,2002年版),王的《山水之美》(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2003年版),的《山水美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此外,在時尚旅遊雜誌等大眾傳媒領域,美學意義上的“山水”壹詞也頻繁出現在書頁中。 比如中國國家地理在2005年和2006年分別出版了《選美中國》特刊和《景觀大道》珍藏版,表現出對景觀文化和景觀美學的偏愛。

但是當我們仔細研究的時候可以發現,面對“景觀”這個詞,人們確實是眾說紛紜,有時候“景觀”這個詞幾乎是隨便用的。其實,在文化學、社會學、旅遊學、林學、地理學、環境學、建築學、景觀設計學等學科中,都有壹套關於“景觀”的認知話語,但在美學和文學領域,普遍將“景觀”和“觀”分開理解,就像中國的古典文論,將“情”和“景”割裂開來做二元對立的統壹。這其實是壹種帶有慣性的文學思維模式,容易被字面意義所局限而忽略其更深層的人居文化內涵,從而將景觀美學的研究對象與旅遊美學混為壹談。嚴格意義上的“風景”這個詞其實是個外來詞。我們可以從三個語境來梳理:英文,日文翻譯中文,中文。在英語中,“Landscipe”的古英語形式,如landscaped、Landscaped和Landscaef,與它們在古日耳曼語中的同源詞相似,如古高地德語Lantscaf、古挪威Landskapr和中世紀荷蘭landscap,它們都與土地、農村或地區有關,但與自然景物或風景有關。在中文中,作為最流行的翻譯景觀,其含義也是非常模糊和復雜的。據信,landscape(景觀)壹詞,是日本植物學家三好學博士在明治35年(公元1902年)左右,作為德語“Landschaft”的翻譯而創造的。起初被廣泛用作“植物景觀”的含義,後來被引入地理學、城市社會學等領域。“山水”壹詞第壹次出現在中國學者的著作中。正是在1930年,我國景觀學先驅陳至先生在《觀賞樹木》壹書中的日文部分,將日本的植物景觀列入其中。後來,陳至先生在1935出版的《風景園林概論》中使用了“風景”壹詞。那個時候,山水壹詞已經有了“風景”、“風光”、“風光”的含義。4.作為壹門現代學科,景觀科學的概念有其特定的內涵。這裏需要提到“景觀學”這個概念。所謂景觀學,就是以景觀規劃設計學科為基礎,以協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為總目標,以環境、生態、地理、農林、心理、社會、遊憩、哲學、藝術等廣泛的自然科學和人文學科為基礎,以規劃設計為核心。面向人居環境的創造、建設、保護管理和人文建設的學科專業是在工業化、城市化和社會化背景下的壹門新興的綜合性現代學科。5.自100多年前世界上出現第壹個獨立的風景園林以來,歐洲、美國和澳大利亞逐漸建立了成熟的風景園林教育體系。成立了景觀教育(師)組織,負責制定統壹的教育標準和評價方法,設有專門的評價機構,形成了壹批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國際景觀教育組織。我國引入景觀學科和景觀教育體系是在最近10年。然而,新近傳入中國的風景園林理論與中國傳統的風景園林理論在“正名”問題上壹直存在分歧。在此,我們無意將景觀美學的概念狹隘地理解為景觀美學,但也不能忽視景觀規劃設計在我國當代城市建設中方興未艾的事實。現代景觀設計已逐漸成為城市建設、城鄉協調發展和保護自然生態的重要環保手段之壹。從這個意義上說,景觀美學的研究重點不應該太寬泛,應該把山川、河流、湖泊、草原、濕地的美學研究納入囊中。我們不應只關註體現文人審美情趣或中世紀貴族欣賞心態的古典園林,而應更多地關註現當代景觀建築的實物以及城市化進程中各種景觀設計和景觀規劃理念的審美品格。隨著我國小康社會建設的全面深入,景觀學科和景觀教育體系的逐步發展和完善,越來越多的景觀建築將點綴我們的生活,這對協調人地關系、營造和諧詩意的生活空間將起到積極作用,我們應從美學角度認真研究。可以說,景觀美學是生態美學和環境美學的體現和落腳點,是建築美學的延伸和拓展。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與人居環境和城市建設密切相關的景觀美學研究,能夠成為與建築美學、電影美學、工藝設計美學並列的藝術學系的壹個重要美學分支。

第二,正確處理景觀美學理論建設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系。

中國的景觀美學自誕生以來,不僅概念界定模糊,學科歸屬混亂,還因為景觀科學本身是壹門交叉學科,與傳統的園林美學、建築美學、旅遊美學、生態環境美學、地理科學等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正確處理景觀美學理論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系就顯得尤為必要。

首先是與古典園林美學的關系。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都有源遠流長的造園技術和藝術,在17、18世紀,中、日、英、法等國對造園藝術有著頻繁而密切的交流和影響。面對豐富的中外古典園林藝術遺產和東西方園林藝術的交流歷史,今天的景觀美學研究有著廣闊的繼承和發展空間。壹方面,我們可以從傳統造園觀念,尤其是古典園林美學中的自然觀中得到啟示。比如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思想中,強調“師法自然”、“雖是人作,卻是自然”7;日本園林比較抽象寫意,尤其是“幹山水”更側重於所謂的永恒;法國園林受笛卡爾為代表的大陸理性主義哲學影響,主張藝術高於自然,人工美高於自然美,講究秩序與比例,主體性與秩序。受培根和洛克為代表的經驗主義美學的啟發,英國自然風景園林認為美是壹種感性體驗,拒絕人為的東西,強調對自然形態的維護。肯特甚至認為“大自然討厭直線”。8.但由於過分排斥人工痕跡,細節粗糙,園林空間略顯空曠單調,以至於錢伯斯曾批評其“與普通荒野無異”。完全而粗糙地復制自然。上述古典園林中的自然觀,無論是強調師法自然,還是高於自然,本質上都是在強調對待“自然”。區別只在於藝術處理方法的側重點不同,從而創造出風格迥異的園林藝術形式,這對於現代景觀設計規劃的美學思維來說,無疑是壹種值得珍惜和傳承的歷史觀念和實踐。另壹方面,現代園林景觀需要在揚棄古典園林自然觀的基礎上發展新思路。這種擴張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壹是從“模仿”自然向生態自然擴張。如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風景園林學教授邁克?早在1965年,蘭·麥克哈格在其經典的《與自然的設計》中就提出了全面的生態規劃思想。另壹種擴展是從靜態自然向動態自然的擴展,即現代景觀設計,開始將景觀視為壹個動態系統。設計的目的是建立壹個自然的過程,而不是靜態的風景如畫。自覺接受相關自然因素的幹預,盡量將自然演變發展的過程納入開放的景觀美學體系。壹個典型的例子是荷蘭WEST8景觀設計事務所在20世紀90年代設計的鹿特丹堰旁的殼牌景觀項目。此外,現代園林的功能定位不同於古典園林,古典園林主要服務於宮廷貴族和少數文人。主要功能只是著眼於他們的日常活動和心理需求,而是考慮公眾的多樣化需求和開放空間中的各種行為現象,充分運用環境心理學、行為心理學等學科方法,為公眾“量身定制”現代景觀。總之,現代景觀美學在全面吸收和繼承古典園林美學成果的基礎上,更加開放和自由,其藝術手法也有很大創新。

其次,與建築美學的關系。這裏首先涉及到景觀設計和建築設計的區別。在米歇爾身上?在柯南看來,“通過景觀作品實現的意圖,在景觀美化階段就顯現出來了。”此時,造物主與自然的結合更像是壹種對話,而不是壹種預先存在的造型法則。與藝術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景觀創作是壹個長期的、系列的交流過程,但兩者之間的差異卻被藝術家自己忽略了:建築是建立在對人類意誌自由的肯定之上的,這決定了空間優先於時間。景觀設計藝術通過自然意誌和人類創造性想象之間的重新對話來重塑現有的場所。在不斷湧現的變化中,大自然總會被烙上人類此生生活、造訪、工作過的新烙印。當我們在不斷感嘆建築文化給人類生存空間和歷史風貌帶來的巨大變化時,不妨靜下心來反思壹下文藝復興以來主導建築設計和園林景觀設計、片面追求藝術作品統壹性的古典思維方式,反思壹下歐洲傳統的藝術觀,即高尚的藝術品位標準是上層階級決定的習慣性思維。在壹定程度上,新時代的景觀設計將實現建築文化領域難以實現的突破。這種景觀美學不會拘泥於某個特定的品位品味,而是告訴不同的使用者;它的審美價值也必須通過用戶的交互來實現。這種景觀美學理念下的創作視角會兼顧不同人群的利益。這種景觀美學的創作視角和思維方式符合當今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社會的需要,對當代社會關註自然文化多樣性的世界各國人民將有很大啟發。此外,與建築批評不同,景觀批評的所有詩意都來自於生物和能量的動態運作,即與自然的詩意交融,這將超越所有人類藝術或工程創作的界限。例如,當代中國公路建設中的景觀美學值得充分重視。如何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創造性地表達景觀設計的原創性及其與場所的對話,為景觀設計師提供了展示其景觀藝術才華的多個舞臺。新的景觀思維方式與當代中國問題相結合,有望產生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景觀美學。

此外,在景觀美學理論建設中分析和處理好與旅遊美學、生態環境美學、地理科學的關系,加強對外來景觀文化和景觀設計思想的翻譯、引進和吸收,是促進中國本土景觀美學走向成熟的有效途徑。

第三,景觀美學的基本原則與和諧社會中的城市文化建設

景觀美學的理論建構應始終體現功能性、藝術性和生態性相統壹的原則。這不僅是景觀設計與規劃藝術自身發展特點和規律的要求,也是當今城市化進程中尊重自然、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需要。

(1)功能性原則。毋庸置疑,景觀設計與規劃首先是科學,其次才是藝術和美學。在充分尊重科學規律的前提下,必須指出景觀美學中功能因素的重要性。從規劃設計的角度來看,景觀設計的評價不僅僅在於環境看起來好不好,更重要的是是否首先解決了功能問題,形成了適宜的場所感,使用起來是否方便舒適,與周圍環境是否和諧,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是否合理。景觀規劃的使用功能存在於各種景觀設施本身,直接為人們提供便利、安全、保護、信息等服務。它是景觀設計的外在和第壹感知因素,所以也是第壹功能?.....有時我們往往過於註重景觀形式的新奇和奇特、色彩的炫目誇張和壹些象征意義模糊的符號,而忽略了其技術含量和功能的合理詮釋;人們很容易把某種充滿人文關懷,甚至浪漫、理想化的設計理念寄托在形式上,而忽略了功能的完善和景觀對人的良好服務才是美的真正源泉。其實,形式只有與功能緊密結合,才有理性的基礎。城市景觀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審美價值,只有在功能與形式的協調中才能得到充分體現。

(2)藝術性原則。卡爾普納認為藝術不能提供任何知性意義,藝術只是以美為對象?。這句話同樣適用於景觀規劃的審美評價,景觀設計的藝術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至於景觀規劃所附帶的時代精神、民族風格、文化特色,往往蘊含在我們對形式-觀念的新解讀中,而不是我們追求的唯壹目標,我們不能用意誌代替景觀規劃設計的權利,用某某文化先入為主的特征、風格、功能來束縛甚至扼殺富有想象力、創造性的景觀設計。否則往往會導致設計和思維的僵化,創造出來的景觀可能是壹個既形式空洞又缺乏精神內涵的敗筆。例如,在被稱為“中國角”的武漢南岸嘴地區景觀規劃投標方案的評審中,就體現了這壹原則。武漢市南岸嘴地區位於長江和漢水的交匯處,北臨漢口,東臨武昌,南臨桂山,西臨月湖。作為武漢山軸水系的交匯點,是武漢特大城市自然景觀的中心。為將南岸嘴地區建設成為濱水特色鮮明的市民文化活動中心、旅遊中心和城市景觀中心,塑造武漢國際知名地標景觀,武漢邀請了9家國內外知名景觀設計機構參與規劃競賽,對提交的11創意方案進行了兩輪評審。在這些方案中,有兩個選擇了塔的形狀,兩個采用了“白雲黃鶴”的形狀,但效果並不理想。在這些古典的塔形、白雲黃鶴形、黃鶴展翅、萬眾壹心中,無壹不被貼上歷史、傳統、楚文化、時代精神等標簽。,而這種將傳統文化泛化為流行文化的尖叫工具,直接導致了傳統文化作為“賣點”和炫耀的存在中原本深刻的內涵消失。雖然任何景觀設計,尤其是壹個城市的文化景觀設計,必然會涉及到特定城市的歷史文脈、地理環境和人文風情,但壹味地固守這些原則,無疑會扼殺藝術創造力和審美精神。壹個真正優秀的景觀設計應該體現出繼承傳統、尊重文化內涵的品味,而不是簡單機械套用傳統外殼那麽膚淺。正如馬克思所說,“社會有機系統本身作為壹個整體有它自己的各種前提條件,它向整體的發展過程在於:使社會的壹切要素都從屬於自己,或者從社會中創造出它所缺少的器官。”這個觀點同樣適用於景觀設計和規劃,各種文化傳統和地域文化都可以看作是“從屬於自己”的元素。在此基礎上,不斷創造、更新和發掘新的藝術意義,是景觀設計和規劃美學走向成熟和深刻的必由之路。

(3)生態原則。生態問題已成為當前城市景觀規劃的焦點。在景觀設計中,環保主要體現在人與自然的親和力和綠化上。西方的綠化學主張城市中的綠化景觀與室外自然融合,內外融為壹體,自然成為景觀的壹部分;景觀是對自然的改善和提升。比如貝聿銘先生設計的很多景觀,沒有基座,直接與地面接觸,仿佛建築物是直接從地面“生長”出來的。這些生態景觀設計就像布魯諾?正如賽維所描述的,景觀規劃“壹方面將取代擁擠、汙染、混亂和兇殘的城市,另壹方面將取代荒涼和未開化的山區。”它帶給人們的不是壹時的視覺刺激,而是長久的精神愉悅,是壹種持續的、創造性的審美體驗。同時,景觀設計的生態原則也要體現在節約上。現代建築消耗大量能源,破壞生態平衡,這是不爭的事實。對於風景園林中壹些象征性的視覺形象,看似簡單明快的景觀造型背後,往往比傳統的繁文縟節造型更為昂貴。英國人哈克特曾指出:“對於景觀規劃這樣壹個大面積的領域,越來越重視規劃領域對生態基礎的需要,這是壹個令人鼓舞的事實,但接受生態學原理是壹回事,把它們付諸實踐又是另壹回事。”在我國城市化快速發展和城市化擴張的背景下,突破傳統城市擴張模式和規劃方法的弊端,協調快速城市化進程中景觀設計和規劃與日益脆弱的生態環境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在此,俞博士的“反規劃”思想值得關註,他對曾經風靡全球的“城市美化運動”以及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出於小農意識和“暴發戶”心理走出的壹些景觀設計與規劃的錯誤路徑進行了清醒而深刻的反思。本文提出了壹套建立土地與人居環境和諧相處,努力保持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景觀規劃的思路。

此外,設計適度原則、文化傳承原則、地域化原則都是當代審美文化與和諧社會城市文化建設實踐的有機整體,旨在多層次、多方位、動態地提升景觀美學的理論建設水平和現實審美價值。在對美的本質的認識上,當我們已經開始突破主客二分的傳統思維模式時,我們強調美是生成的,而不是現成的。同樣,對景觀美學的認識也應該是開放的、拓展的,在進壹步明確自身邏輯起點、廣泛吸收和綜合相關學科的知識視野和思維方法的基礎上,景觀美學的理論建設將隨著城市文明建設的步伐而不斷豐富和完善。

Msg:單頁閱讀模式只針對網站註冊會員!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