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皇太極是如何改造沈陽城的?

皇太極是如何改造沈陽城的?

天命十壹年(1626)九月初壹,35歲的皇太極繼承後金可汗位,成為後金政權的第二代可汗,使明年(1627)成為天聰元年。皇太極即位後,開始重新規劃改造沈陽城,使之符合都城的規定。據《盛京通誌》記載,重建的沈陽城城墻高30尺,寬10尺,高8尺,女墻高7尺5寸,四周臺階332級,四面垛651垛,八塔四塔,護城河寬14尺,四周臺階204級。實際上,這種所謂的擴建是建立在明代沈陽中衛城重建的基礎上的。城的規模沒有擴大,只是把城墻加高加寬了,所以城的周長只增加了300步。

這壹次皇太極把沈陽從明朝的衛城改造成了後金的都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古城的大小和地位,從四門變成八門,除了城的周長,往往還體現在門的數量上。比如明朝遼東的要塞城壹般是壹兩個城門,衛城壹般是三四個城門,遼東所在的遼陽是九個城門,首都北京也是九個城門。這應該出自先秦《考公基》:“匠人治國,方九裏,旁三門,中九經九緯,中九軌,面向後市。”努爾哈赤建遼陽東京城時定為八門,沈陽城仍定為八門,八門的名稱與東京城壹模壹樣。東門叫內直(小東門)和富錦(大東門),西門叫外茫(小西門)和懷遠(大西門),北門叫地仔(小北門)和傅生(大北門),南門叫天佑。

八門內外皆有門道,“外書滿漢文,內書漢文。”八門之名的寓意是:上承天恩,下承重擔,內修民政,外擾兵士,安撫國內百姓,安撫外族諸侯,以福德之力實現宏圖。有的人組成八門對聯:治國安邦,近天佑護,德勝助;從遠方帶著祝福和勝利。橫批是:四季平安。

到了明朝,東、西、南、三門四門全部拆除,只有北門沒有拆除。從四門到八門的變化極大地改變了沈陽城的格局,原來的十字街變成了井字街。作為沈陽市中心的象征,中心廟依然存在。但在早期,由於努爾哈赤的宮殿位於明朝的北門,明朝的南北大街還是暢通無阻的。在中國古代城市的規劃中,主要街道應規劃在主要部位。因為宮殿都在都城的中部或北部,從南邊可以直接到宮殿的南大街,就像到了天堂壹樣,所以這條大街就叫“天街”。現在,這條街在沈陽的南部仍被稱為“田童街”,這可能是努爾哈赤搬到沈陽後開始的。

沈陽城門

重建城市,提高防禦功能。明代的沈陽城墻是用磚石砌成的,但比較低,只有20多尺高,明末倒塌嚴重。

這次重建的主要項目是修復和加高周圍的城墻。墻用石條和大青磚砌成,墻用黃土、石灰和沙子夯實。墻的高度增加到三英尺和五英尺,墻的厚度增加到壹英尺和八英尺。城墻上的女墻高七尺五寸,有651個嬰兒床。八門各有壹座敵塔,城四角各有壹座炮塔。護城河由明代的兩條改為壹條。

古代沈陽的城市排水系統如何完善,不得而知。沈陽市區地勢比周邊略高,排水似乎沒問題。改造後“內池72個,水不漏出來”。這個排水系統利用城市的低窪處形成72個內池,街道兩側挑出溝渠,讓雨水和生活汙水流入內池。《盛京典籌備考》第壹卷記載:“內池:城中有七十二池,土人稱之為泡子。夏回到家裏,水並沒有漏出來,也沒有被淹的危險。城市用它來儲存以備不時之需。”還記載道光元年(1821),100多年來,商人們在盛京磚城內外的街道兩側挖溝,導致城內出現72個氣泡,以消除滲水。近年來,水池和溝渠之間出現了堵塞。每次連續下雨,雨水不流入池中,對宮殿、倉庫、城墻都有影響。此後,磚城內外溝渠、護城護城河、七十二塘改為官挖清淤,並命管理公司及各界官員負責管理運行,隨時檢查,酌情排水,防止進壹步淤積。

重新界定了市內各區的功能定位後,沈陽市改為八門、景子街,市區由原來的十字街四區改為景子街九區。城內原有居民被移至城外,新劃分了九個區域的功能:宮殿建在中心區,各種宮殿圍繞著它。宮殿東側建有都察院、李範院衙門;在聖德門街以東修建官、戶、禮三府;在內直門大街兩側修建軍人、罪犯、工人三個衙門;鐘鼓樓的第二層建在北面的兩個路口。鐘樓位於復盛門內大街,鼓樓位於地下門內大街,在鐘樓和鼓樓之間逐漸形成壹條商業街(四平街)。此外,天壇建在城東南,地壇建在城北,大殿和祠堂建在城門口外。

清代沈陽城的護城河

這次擴建後,沈陽城的面積雖然沒有擴大,但面貌卻有了很大的改變,“北京闕的規模是有備而來的”。滿族是山地民族。最開始的幾棟建築都是依山而建,而沈陽是壹座平坦的城市。在當時的形勢下,沒有另建新城,而是由明朝的沈陽中衛城改造而成。它既遵守中國傳統的資本規則,又遵循我們民族的固有習俗。兩者的有機結合使盛京在中國都城發展史上具有壹定的地位,這種轉變是相當成功的。天聰八年(1634),四月初九,皇太極下詔,改沈陽城為“盡快盛京”,簡稱盛京,滿語為木克敦。

談到皇太極擴建沈陽城,有兩個問題需要舍棄。第壹,沈陽城市重建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二、沈陽外城擴建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先說第壹個問題。關於沈陽城的重建,《盛京通誌》記載,盛京城是天聰五年由舊城擴建而成的,後來的《京師簡史》、《沈陽縣誌》、《奉天通誌》等書都沿襲了這壹理論。據此,五年前的天聰,沈陽城還是明朝的四門十字街。其實這種理解是不正確的。根據清初(後金)的壹些史料,沈陽城在天聰五年前就已經是八門了。比如天聰三年(1629),皇太極在七月初六發布聖旨,宣布九月初壹舉行中國學生考試。包括在內的八名漢族官員奉命告訴各城、各村、各堡的學者,“所有申請,限於本月二十三日鐘樓高郵、銀耳之地,二十七日完成,九月初壹開考”。此聖旨曰:“每固山十塊,猶附鐘樓八門。”這說明在此之前,沈陽城就已經有鐘樓和八門了。此外,滿文舊檔田聰2004年3月27日記載:“賞給八門的數額,真的是八個瑪法(老人)每人壹個緞。”這份檔案表明,此時的沈陽城不僅有八個城門,而且還受到八旗老人的照顧。

沈陽鼓樓

聖丁敬更鐘

那麽,沈陽城八門是什麽時候建的呢?滿文舊檔中有壹檔:“天聰四年四月初五,沈陽城北未建,仍為明人所建,其余三面早已建。天從四月初六開始施工(原始檔案不全)。”根據這壹記載,受損嚴重的東、西、南三面城墻在天聰四月前就已建成,保存完好的北城墻直到天聰四月初六才建成。另外三堵墻的修建時間,從“已經建成”的角度來看,很可能是天命十年或者十壹年。因為這三堵墻“都是塌下來的,都是可以爬上去的”,不維護就無法防守,必須盡快修建。很有可能在修建城墻的同時,將四門改為八門。因為當時努爾哈赤還活著,所以北門沒有封鎖。但當時八門可能只開了八個門道,塔還沒有建成。所以,天聰要用五年時間,全面修復沈陽城,使之具備首都的規模和氣勢。

至於鐘樓修建得早,也是有原因的。清代沈陽鐘樓掛鐘“盛京定庚鐘”有些淵源。根據鐘上的銘文,此鐘原為遼寧省北京市(今內蒙古寧城縣大明市)甘聖寺的鐘。遼代承天太後伐宋樂壽郡,“得壹大鐘,賜甘聖寺”,後毀於火。金天德三年(1151),甘聖寺重鑄鐘,重6000斤。時鐘經歷了晉元明五百多年。不知何故,它出現在明末的蓋州(今遼寧省蓋州市)。天命六年(1621),努爾哈赤五月遊蓋州時得此大鐘,作為“我遠祖之遺物”送往遼陽。天命十年三月,努爾哈赤遷都沈陽,運鐘至沈陽。為了放置時鐘,很可能是努爾哈赤在世時先建的鐘樓。

從上面可以看出,所謂的天聰五年擴建,是在天聰四年前建設的基礎上的大規模延續。這個項目大概包括重建八門,修建門樓,維護角樓和嬰兒床,加固城墻。因為工作量大,直到九年前的天聰才完成。工程采用八旗分工負責的方式,八旗各建壹座城門。皇太極對工程要求非常嚴格,經常去檢查。如《天聰五年八旗值月檔》記載:“五月十六日,可汗與貝勒看周圍新建七門。甲骨文說:正紅旗門為第壹,紅旗、白旗門為第二,正白旗、正黃旗門為第三,白旗門略上,兩藍旗門為最後。”由於工作量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皇太極還懲罰有罪的官員承包工程,作為贖罪的方式。如天聰五年七月,皇太極因童三在收皮島時私自留旗,被處以“建官宅五十七座,築敵臺壹座,炮塔壹座”的罰款。歷史上,由於工程緊迫,皇太極甚至下令冬季施工,導致八門倒塌。

農業也受到大量農民工建設城市的影響。天聰九年(1635)三月十四日,皇太極在三岔堡打獵三天,發現壹些牛的記錄受到調建城市的人太多的影響。回到城裏,我把官員叫到大衙門說:“我出去看看伊爾根農事晚了。也許魯牛·張靜在其他人之前建造了這座城市,並帶來了超過極限的人,所以他在農業上遲到了。多拿壹點建壹座城。棄田。伊爾根吃什麽!多帶侍從,廢伊爾根田,魯牛張靜,小巴什庫必有罪。”六月初九,監造城池的官員向皇太極呈上壹份文件,評估城池建造的功過。皇太極看完之後說:“我讓妳建城墻,所以沒有讓妳稍微出師,也沒有讓我的隨從高高興興的出行。現在我什麽都不想管了。怎麽了?”於是下令議罪:“五處築紅旗不堅,孤山罰銀五十兩;藍旗建的八處不牢,孤山額真的是820塊古阿格銀;正藍旗建的十六處並不堅固,要討論孤山真色拉歌阿格的罪行。因次子病死,不與城工共事,卻判給代理巡撫的昂阿拉格、柯壹浮,罰銀162兩。貝勒的第二面旗鼓,他的三面魯牛·張靜等。,都得到了懲罰和救贖。它的小七學校和小型圖書館都不壹樣。該罰贖的要罰,該鞭笞的要問責。”沈陽城這壹次的重建,更大的工程是所有的城墻都要用磚石砌成。

要重新包裝,首先要燒磚和石灰,這需要大量的工作。這個項目直到2009年4月18日才完成。"那壹天,沈陽城的石頭是用磚和石頭砌成的."從現存的沈陽城遺址可以看出,清代沈陽城的城墻是內夯式的,內外都用大青磚包裹,地基部分用壹塊石頭砌成,非常堅固。

第二個問題,沈陽外城什麽時候擴建?清代沈陽除磚城外,還有壹座土城,又名外城、郭城、管城,略呈圓形,周長32裏,有48級臺階。沈陽城的兩堵墻內側有壹個外圓,平面像壹枚中國古代銅幣。“外圓內方”可能取中國古代“天圓地方圓”的傳統觀念。內城八門,外城八門,按方向命名。東邊的南邊叫大東邊門,北邊叫小東邊門。往南,東邊叫南門,西邊叫南門;西面南面叫大西側門,北面叫小西側門;在北方,東邊叫大北邊門,西邊叫小北邊門。外城八門與內城八門相對,故又稱為“八門八關”,外城與內城又稱為“閉廂”。內城的八個城門和外城的八個城門都有道路相連,這些道路的走向都是傾斜的,這就決定了沈陽老城區街道格局的特點。

民國初年的《勝境經壁》

清代官書均稱沈陽外城建於康熙十九年(1680),如《盛京同治》:“康熙十九年,關城依令而建,高七尺五寸,周長三十二裏四十八步。”有專家對此提出質疑,認為該墻在清朝入關前就已修復。原因是:

壹、中國古都壹般有三堵墻,將城市分為宮城(紫禁城)、皇城、雒城(外城)三部分,稱為“築城保君,築國保民”。努爾哈赤起兵後修建的費阿拉城由三層組成,即“內城為其近族所占,外城為將軍、宗族所占”,外城為亡者、新加入者所占。努爾哈赤說,可汗的第壹個首都赫圖阿拉也有內城和外城。“內城是親人的家,外城是精兵的家。”沈陽作為後金的新都,被皇太極改造成盛京,在這裏稱帝,不得不建外城。第二,皇太極天聰年間檔案中有“破壁”的記載。比如天聰七年(1633)十二月二十二日,正當擴建沈陽城的工程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正白旗隱士胡應元給皇太極寫了《陳七事》,其中有壹條是關於建外城的:“築城墻,關城墻是最緊要的事,與不建城無關。也有可能快速修復墻體。裹城,拖延事,做得匆忙,不能不派壹個人打窯柴,派壹個人打泥磚,派壹個人燒石灰,派壹個人拉車,拉土,拉灰。人和牛不允許閑著,努力的人才會願意努力。可以看出,項目遲遲不能完成,還有改進的空間。莊稼誤收,百姓不樂。現在,哪個第壹,哪個最後,哪個慢,哪個急,都是蹲著的。”壹個月後,胡應元就“護城鬥關”之事再次上書皇太極:“愚人年前上學,有護城之策,不是不護城,不修功。比如壹個人管理家庭,四周的院墻壹定要整潔牢固,四周的城墻是壹個國家的保障,是異國的風貌。有沒有人不挺起胸膛堅定的去修?

傻學生提前想好,寶城最緊要的是打風俗。如果到了春耕的時候,就壹起在寶城舉行,免得民不聊生。胡應元認為,保城(包磚城)和大關墻(築外城)都是重建沈陽城的重要工程,但相比較而言,大關墻更為迫切,因為沒有外城就不是都城;需要用磚石把內城包裹起來,使之整齊牢固,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可以慢慢來。如果兩個項目壹起做,又趕上春天,會影響農事,老百姓承受不了。

民國初年的盛京小西邊門

從這個事件來看,皇太極在重建沈陽城的時候,也修建了外城,因為胡應元並沒有建議修建外城,只是壹個先來後到的問題,即封墻還是固城。所以康熙十九年的“依令築閉墻”並不是新建,而是在原有基礎上的重建。外城城墻都是夯築的,所以叫“敲墻”。現在,長城的遺跡無處可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