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淺談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淺談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興趣培養是運用教育學和心理學原理進行教學的壹個原則,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尤為重要。培養興趣要根據教學目標、教材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從內容、方法和手段入手,落實到課堂內外,特別是在新課的引入、教材的處理、學法的指導和教學評價等方面,對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起著關鍵作用。教育心理學原理表明,興趣源於動機,反映傾向的強度,以行動的過程影響行為的結果,對新型人才的塑造具有重要意義。所以這壹年多來,我更加註重學生興趣的培養。通過理論學習,課內大膽實踐,課內外師生及時反饋,同行之間頻繁交流。收獲了壹點收獲和經驗,請大家指教。17世紀,英國著名教育思想家約翰·洛克在其著作《教育漫談》中說:“兒童的好奇心是壹種追求知識的欲望;所以應該鼓勵,不僅因為這是壹個好現象,還因為這是大自然為他們準備的好工具。”歷史是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任務,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對歷史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意義。沒有對這些知識的興趣,他們就無法獲得知識。因此,培養興趣是培養智力和能力的必要前提和條件,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尤其是中學生,身心發展正處於從幼稚到成熟的過渡時期,熱情單純但自控能力和意誌能力較差。再加上社會的功利驅逐,教學內容繁多,學習難度大。如果教師的教學方法枯燥、單壹,就很難激發學生學好歷史的動力。所以,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仍然是壹個永恒的話題,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壹些體會。第壹,引導學生正確學習歷史。興趣產生於需要。高中歷史教學不僅體現在學生考試和高考的需要上,更應該從時代的歷史功能中找到其不可替代的價值。正如2002年高中歷史教學大綱所指出的,歷史教學的目的是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更重要的是形成歷史使命感,培養國際意識,形成“具有公民意識和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文素質的健全人格。”歷史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人格教育。以德育人,以史育人,是歷史教育的重要途徑。這樣就把學生引入了求知的大門,糾正了學習態度的心理定勢,為以後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第二,建立和諧合作的師生關系。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融洽的師生關系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師生心理上的融洽可以提高教學效果。學生喜歡這個老師,相信老師教的東西,願意學老師教的東西。自然,他們對老師教的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愛屋及烏”。如果學生不喜歡甚至害怕老師,他們很難對老師教的課程感興趣。可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該是學生的知心朋友,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與教師的親密關系,營造師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環境,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幫助、團結、友誼、進步的良好關系。學生只有和老師親近,才能信道,才能享受道。在教學中,我通過親切善良的肢體語言潤滑了學生的心靈,把自己放在課堂上提問,與朋友交流。在課外活動中,我經常參加學生的活動,融洽了師生的感情,同時了解了學生的學習動態。第三,使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來教是不確定的,關鍵是要得到正確的方法。教學方法沒有優劣之分。關鍵在於能否達到教學目的。教師的教學風格和個性體現在選擇的教學方法上。只有人的現代化才能實現歷史教學的現代化。面對日新月異的新世紀,隨著課程改革的步伐,教師應順應潮流,因勢利導,努力轉變教學觀念。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盡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力求事半功倍。1,新穎有趣的介紹俗話說“萬事開頭難”。還有“好的開始是成功的壹半”。在壹節課開始時講好,是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吸引他們註意力的第壹步。如果學生在開始上課時能集中註意力聽課,就能繼續認真聽課。否則會影響學習效果。作為教師,要對教材和學生實際有準確的把握,設計新穎的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導語。以教學為主導,通過壹個笑話、壹個動作、壹個社會現象等。,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了學生的註意焦點,從而增強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如前所述,當老師在課前演奏壹曲《滾滾長江東流水》時,學生的思維可以立即被帶入壹幅波瀾壯闊的三國之爭的歷史畫卷中,這也為理解這節課的內容和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前所述,在“反對北洋軍閥統治的鬥爭”壹課中,可以先講壹個袁世凱為什麽稱帝的故事,學生會在故事中感受到袁世凱自稱皇帝的荒謬,會遭到民眾的反對。還是在講“19世紀中後期的邊疆危機與中法戰爭”時,老師激情地念了壹首詩:“將軍尚未還邊,湖湘弟子遍天山,新植楊柳三千裏,引得春風。”詩,讓學生在詩情畫意中帶著好奇心壹步步走進美麗的風景。2.把握課程的難度。課程的難度應該適合不同學生的水平。學位太難,學生就不會學,沒有成就感就不會有學習興趣。他們成績越差,對學習的興趣越低,形成惡性循環。教師應該用簡單的術語解釋這壹點,並使它變得容易。比如在講中國近代史的時候,“半殖民地”、“半封建”這些概念很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老師通過與鴉片戰爭前後中國政治經濟史實的變化對比,自然可以介紹出來。鴉片戰爭後簽訂了壹系列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了中國的領土主權、海關主權和司法主權,壹個國家的主權部分不可能獨立。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是指鴉片戰爭前,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漸瓦解,同時資本主義因素發展起來,封建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並存,是“半封建”,這樣學生更容易理解。當然,適當增加教學難度,也能刺激智力發展。刺激是大腦發育的營養,可以增加學生的智力負荷,帶動學生用腦,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反之,學位太容易,平談無味,易得,沒有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在利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進行教學的同時,應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以及學生原有的知識,適當增加教學內容的難度,挖掘學生的“潛在水平”,讓學生在摘水果時有“跳躍”的感覺,既有難度,又有趣味性。3.培養學生敢於提出問題和疑問,增強學生的探究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內心深處,有壹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期望自己有壹種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感覺。在孩子的精神世界裏,這種要求尤為強烈。”如果我們忽視它,“這種需要就會枯萎,對知識的興趣就會熄滅。”我很註重讓學生在課堂內外提出問題和疑問,比賽誰提出的問題有價值。學生對此也非常歡迎,參與熱情非常高。這時,學生的思維往往會在生成中迸發出燦爛的火花。對於學生的問題,我總是讓那些不會提問的學生來回答,以此來調動更多學生的積極性;對於學生表達的不同意見,即使是錯誤的,我也不簡單否定,而是陳述我的觀點,進行比較、鑒別和判斷;對於學生的意見,不是就鼓勵,是就公開糾正,不怕丟臉;有些時候我不能回答學生的問題。我總是下來查資料或者咨詢同行,給學生壹個明確的答案。我絕不會支吾其詞。提到太平天國運動,有同學問:拜神是邪教嗎?首先,我高度肯定了同學們所提問題的高質量和探索精神,然後認真回答了同學們,加深了他們對教材的理解。比如有些同學也對紀曉嵐、李鴻章、孫中山在電視劇中的行為提出了個人見解,所以我也耐心細致地和同學們進行了討論。通過學生的提問和質疑,教與學得到及時的反饋,加強了師生關系,培養了他們探索教材的積極性,特別是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4.用諧音記憶法減輕學生負擔,增加學習興趣。諧音記憶法是借助相同或相近的讀音,將單壹枯燥的歷史內容變成具體生動、接近的語言,從而快速、熟練地記住某壹知識點的壹種快速、簡便的歷史學習方法。簡潔、生動、朗朗上口、立竿見影。背壹些歷史知識又快又快,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學生能掌握《中英南京條約》(1842)中的五個通商口岸:福州、廈門、上海、寧波、廣州,可以用諧音記憶如下:“上(上海)、下(廈門)、奉(福州)、由(寧波)理(廣州)。”學生可以在笑聲中快速記住這個知識點。又如太平天國運動中,洪秀全點名五王:東王——楊、西王——肖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魏長輝、翼王——石達開。形象可以用諧音記憶法記憶為:“東、西、南北兩翼,陽(馮)失(石)。”可見,諧音記憶法可以將音樂學習和速記融為壹體,還可以開發智力,培養興趣。在復習課上,這種方法也特別有效。如果同學們復習掌握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俄國侵占中國北方領土,1858年,中俄《桓惠條約》通過,占領了中國東北以外的興安嶺以南的領土,成為占領領土最多的條約,我就引導同學們用“我父親(58年)熱愛(占領領土最多)東北。再比如“戊戌六君子”的記憶。我用了“六君子菜市口,二楊(楊瑞、)劉(劉光第)看(康)淩(徐琳)堂(譚嗣同)”的說法。這樣既培養了興趣,又把學生的想象力引入了壹個廣闊而新奇的世界。達到更好的復習狀態。5.編輯歷史劇是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素質的有效途徑。要加強歷史教學的實踐性,把歷史知識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學生才會在活動中產生學習興趣,在實踐中真正提高能力。比如“三國”壹課,老師指導學生寫壹段“三顧茅廬”,學生生動的表演贏得了學生的陣陣掌聲。這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寓教於樂,改變了過去老師照本宣科的傳統教學方式。學生感到極其新奇,自然產生興趣,並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躍躍欲試。“壹千個觀眾中有壹千個哈姆雷特”。如果能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努力創造更多的表現機會,那麽歷史教學就不會不受學生歡迎,我們就離教育目標更近了壹步。同時,好奇心是中學生的特點之壹,新鮮感的刺激可以喚起他們的定向探究活動。如果壹個老師的教學在形式上程式化,總是遵循同樣的模式,會讓學生感到厭煩。相反,如果能不斷更新變化,就能有效激發學生新的控制活動,保持和發展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所以,我總是要求自己不斷地“求新”、“求異”,努力在每堂課上給學生新的刺激。由於各種方法變化頻繁,學生在課堂上經常聽新東西,從而有效地保持和鞏固了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第四,利用知識的效果激勵學生的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也是課程實施的重要環節。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興趣源於動機,伴隨著行動過程,落實在行動結果的滿足中。也就是說,學生在學習上有誌向,有行動,但行動的結果不滿意,難以產生興趣。學生通過學習獲得壹些啟迪,得到教訓,學到真本事,及時得到全體師生的肯定、欣賞、表揚和鼓勵,會大大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學習的內在誘因得到了積極的強化,從而產生了進壹步學習的欲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業評價中,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大方地表揚學生,還要註意在作業批改或單元練習中給予壹小段書面的鼓勵性評價,這樣會更好地激發學生自覺奮起、揚起蹄子。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生動的東西在中學生頭腦中仍然占據主導地位,這就決定了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註重趣味性。”教師應始終把引發學習和發展的內在動機,即個人興趣和求知欲放在首位”。興趣作為教學中的壹種必要手段,不僅可以主動地、積極地、有意識地開發學生的學習智慧,增強學生的求知欲,而且可以借助這種開發和傳導智力的能動作用,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尊重歷史的客觀規律,正確樹立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科學的思維方法。從而達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務,提高學習效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和途徑多種多樣。作為壹個跨世紀的歷史老師,他咀嚼了兩千年的仁政禮儀之邦的滋養,繼承了幾千年中華文化遺產的熏陶,接受了當今世界先進文化信息的浸潤。他應該勇於探索,為新時期的教育基金會改革做出應有的貢獻。結論:興趣培養是影響古往今來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教育原則,也是當今課程改革中教師觀念轉變的首要因素。就中學歷史教學的現狀而言,主要落實在課堂教學的現代化方法和手段上,並延伸到課堂內外。雖然我針對學生實際做了壹些嘗試,也有所收獲,但感覺效果差強人意。如果能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在教學中多使用現代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壹定能增加學生無窮的學習樂趣。我願意為之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