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論教師信息的重要性

論教師信息的重要性

教師的信息素養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壹,在互聯網到來之前,教學信息主要通過教學參考書、報紙、雜誌等常規渠道獲取。在互聯網時代,除了傳統的方式,大量的信息可以從互聯網上獲得。有海量的網絡信息。第二,整合資源的能力。從互聯網上獲取的教學資源能否有效應用於教學,需要教師具備壹定的資源整合能力。這種能力包括三個方面:資源篩選能力、資源組合能力和需要的新資源。三、應用網絡工具的能力具有壹些應用計算機和網絡的基本技能,能夠應用壹些基本工具是在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基本前提。第四,基於網絡的教學設計能力是教師應具備的基本技能之壹,但現代信息技術環境對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教師應能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環境設計合作學習策略,基於網絡資源和工具設計學習任務,在網絡環境下根據學習者的心理特點設計學習目標,利用信息技術的智能優勢診斷學習中的問題等。五、網絡環境下掌控課堂的能力。現代信息技術環境與課程整合的主陣地在課堂。網絡環境下的課堂對學生的信息素養和教師的信息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線課堂給教師帶來的挑戰不僅是技術上的,還有對學生學習的管理。六、信息時代學習評價的能力主要是具有確定評價標準的能力。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環境的學生評價標準應多元化,註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註重個體差異。比如在英語學習中,有的同學口語很流利,但考試中的壹些細節卻是“手到擒來”。我們應該全面地、長期地對這樣的學生做出客觀的、積極的評價。僅以現在的考試成績來衡量他們,顯然是片面的。7.通過互聯網交流的能力互聯網創造了壹個無國界的交流世界,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在網上交流。但是不同地域的人文化背景不同,忽視文化差異的交流可能會導致交流失敗,所以網絡時代對人們的交流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八、網絡道德養成網絡在為教學帶來豐富學習資源的同時,也帶來了各種網絡道德問題,如電子“海洛因”、電子黑客、網戀等。它不僅改變了教師的工作方式和溝通方式,也改變了他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和精神世界。加強網絡道德建設,創建網絡文明,不僅是學生的需要,也是教師的需要。九、終身學習能力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知識經濟的出現,科技與人才的競爭日益激烈。學會學習,具備終身學習能力,是教師在現代社會生存和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首先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把繼續教育作為自己的需求,不斷學習。

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網絡給教育帶來了深刻的變革,基於信息技術的學科與課程整合必將發揮其最大的潛力,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要將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有機地整合到學科教學中,教師自身的信息素養非常重要。因此,在教育信息化和現代化的過程中,要對教師進行信息素養的培訓,這樣教師就必須具有比較高的信息理論和實際操作能力。那麽如何在實際工作中培養教師的信息素養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壹)、通過學校行為對教師進行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培訓。

1.根據各個學校教師信息能力的現狀,制定合適的培訓內容,是最基本、最實用的知識。使教師有所收獲,特別是消除“不會用”和“不敢用”帶來的焦慮

培訓的內容包括:

(1)現代教育思想、教學理論、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方法,提高在教學中應用以計算機為基礎的信息技術的意識,提高教師運用信息技術設計教案的能力。

(2)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校園網和計算機互聯網的基本使用。

(3)掌握最流行的軟件技術,如Windows操作系統、辦公軟件等。

(4)掌握多媒體教室和網絡教室的基本使用。

這些內容具有很強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並具有壹定的梯度,實現了適應性和發展性的結合。

2.在培訓方法和考核策略上,采用任務驅動法,運用活動推進法,結合培訓目標,安排具體任務,考核與培訓相結合;根據教師的水平,分層次進行培訓。此外,還經常開展作品展覽等形式的交流,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2)教師自學。

我們學校在教師培訓方面做了壹些努力,但是教師的教學技能、教學水平、教學效果的突破不是壹次兩次運用現代技術就能實現的,而必須是長期的學習和實踐,必須依靠教師自身的自覺行為來提高,把學習作為工作的壹部分。

因此,制定可持續的學習計劃是教師自覺提高信息技術素質的良好開端。這裏強調的是壹個長期的學習計劃,不是為了壹個新的公開課,壹個新的比賽,壹個新的評價。比如開發CAI,制作教學課件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如果只是為了應付公開課和比賽,近期就急著拿出壹個課件,只講課,事先沒有準備,課後沒有總結,公開課結束後,壹切都拋在腦後,更別說培養技能,提高素質了。相反,如果我們制定目標,制定計劃,壹步壹步實現,在過程中發現問題,結果就會大不壹樣。

教與學是長期的行為,壹種素質和技能的培養也需要長期細致的勞動和積累,不可能壹蹴而就。制定學習計劃,確立每個階段的目標,循序漸進,日積月累,才有可能得心應手。

因此,我們鼓勵教師利用我們先進的計算機網絡和豐富的資源庫,自學計算機知識,並適時開展壹些學習講座,指導教師自學。

(三)在“課程整合”中提高信息素養。

將信息技術的學習和應用與教育觀念的更新有機結合起來,利用信息技術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實現教學內容、方法和過程的整體優化。有些人在這方面走了彎路,把信息技術簡單理解為課件制作或多媒體演示。我們應該避免走入這個誤區,把培養教師信息素質的重點放在探索在各學科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途徑和方法上。我們計劃從以下三個環節、兩個課堂、四種教學模式來推進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1”和“三通”是指設計和組織教學時的整體優化思想。壹是在電子教案的教學設計和編寫方面,二是在教學軟件的選擇、使用、設計、編寫和評價方法方面,三是在課堂實施方面,要有信息技術為教學和學生學習服務的思想。

2.通過兩節課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壹節課是利用多媒體,另壹節課是網絡環境下學生的自主學習。

3.探索四種教學模式:壹是基於資源的學習模式;第二,任務型學習模式;第三,骨幹合作的學習模式;第四,基於個性化學習模式,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角色,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顧問,他們的主導作用可以使教學過程更加優化,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教學體系只有三個要素:教師、學生和教材。在現代教學系統中,還有壹個額外的要素——“教學媒體”。按照系統論的觀點,這四個要素不是簡單孤立的組合,而是壹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因此,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應該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

(4)在教育和科研中培養信息素養。

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和發展對教育改革和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革命性的變化不僅開始於教學方式,也開始於教研方式和辦公方式。各地教育網絡的建設和資源的開發,使教學科研信息化和辦公自動化不斷躍上新臺階。在教育研究中,有效利用信息資源尤為重要,而享有豐富的信息資源可以使我們的教育研究始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