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高粱種植常用哪些農藥?

高粱種植常用哪些農藥?

高粱種植藥物要根據高粱的癥狀噴灑。以下是高粱病蟲害防治的相關信息,僅供參考。

籽枯萎病

主要發生在高粱苗期,特別是水分較多、濕度過大的田間,尤其是高粱移栽後,遇到持續降雨。它的癥狀是高梁長到4-5片葉子就能發病。它從較低的葉片開始,然後向上擴展。被感染的葉片長出紫紅色條紋並逐漸聯合,導致葉片從頂部死亡,種子變成褐色。

這種疾病是由半翅目的串珠鐮孢引起的。病原菌以菌絲體和厚垣孢子在發病組織或脫落土壤中的發病殘體上越冬。次年產生分生孢子,通過雨水濺射傳播,從植物傷口侵入致病。早春初夏連續降雨,晝暖夜涼的天氣有利於發病。種植地低窪積水,田間封閉高濕,或施用腐熟不完全的土壤和雜肥,都會加重病情。

控制方式:(1)實行輪換3年以上;(2)合理密植,采用高壟或高畦栽培;(3)移栽幼苗時,盡量少損傷幼苗,避免造成傷口,讓病菌侵入;(4)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雨後及時排水,嚴禁漫灌;(5)苗床內用威保或三寶七花預防壹次,然後再移栽。

炭疽

高粱的重要真菌病害從苗期到成株期均可發生。苗期病害危害葉片和葉鞘,導致葉片枯萎和幼苗死亡;中後期危害莖基部和穗部,引起莖腐病和穗腐病。葉子和葉鞘的癥狀最明顯。大部分病株從下部葉片開始,逐漸發展到上部葉片,導致葉片壹層壹層死亡。病葉多從葉端開始,向葉底擴展。葉病斑小,近圓形或橢圓形,長2 ~ 4毫米,寬1 ~ 2毫米,中心暗褐色或黃褐色,邊緣紫紅色、黃褐色或褐色,頂部有黑色小刺點。嚴重時,多數病斑匯合,使大葉子變成褐色並死亡。葉鞘病變較大,橢圓形至長圓形,紅色、紫色或深褐色,也有小黑點,上面有剛毛。莖腐病發生在近成熟期,莖基部節間最初被水浸變色,後形成紅褐色斑點,中間有紫色邊緣。在嚴重的情況下,莖的基部開裂,莖的內部變色和腐爛。病原菌還可侵染穗頸、小穗梗和籽粒,使其腐爛變色。

這種疾病是由禾谷炭疽菌引起的。病原菌除了危害高粱,還可以寄生在小麥、燕麥、玉米等多種禾本科植物上,引起炭疽病。病原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的形式在病體內或種子內外越冬,成為次年年初的傳染源。田間發病後,病斑上產生的分生孢子被風、雨或氣流多次再侵染,繼續傳播或造成流行。多雨的年份或低窪高濕的田地壹般會發生,高溫高濕多雨的天氣有利於發病。

防治方法:(1)采收後,病殘體及時處理,堆肥發酵,高溫滅菌;(2)深挖土壤,將土壤中殘留的病殘體轉入土層深處,減少初侵染源;(3)實行3年以上輪作,施全腐熟有機肥;(4)及時追肥,保證後期不除肥,增強抗病能力。(5)及時去除植株基部的老病葉;(6)嚴格進行種子處理,防治苗期種子傳播的炭疽病;(7)在流行年份或個別重病田,可從孕穗期開始施藥,可選用衛寶或三寶奇華。

高粱紫斑病

發生在高粱生長中後期,主要為害葉片和葉鞘。下部葉片先發病,逐漸向上擴展。嚴重時,高粱葉片自下而上早死。葉病斑紫紅色,卵圓形或長圓形,邊緣不明顯,多局限於平行葉脈之間,有時呈淡紫色暈圈,濕度大時病斑背面長出灰黴菌層;葉鞘病變大,橢圓形,紫紅色,邊緣不明顯,很少產生黴菌層。

該病屬於由半翅目昆蟲亞科尾孢菌屬真菌引起的空氣傳播反復感染疾病。病原體以菌絲或分生孢子的形式在患病植物的殘余物中越冬,成為次年的主要傳染源。田間發病後,產生的分生孢子被氣流傳播,反復侵染,使病菌繼續傳播。該病的發展與氣候密切相關,通常在高溫多雨的年份發病較重。

防治方法:(1)入秋後及時挖地,病殘埋土;(2)在高粱生長後期及時追肥,增強植株抗病性。(3)盡快去除病株下部的1-2老葉,以增強通風透光,減少病菌的侵染。(4)發病初期用藥物防治。

紅條病毒病

病毒病在整個生長期都會發生,在苗期發育的植物受害最大。發病初期,心葉基部葉脈間有褪色的條紋,間斷成排相連後蔓延至全葉,產生淺綠黃色條紋。有時條紋變紅,出現紫色梭形壞死斑,病變擴大受粗靜脈限制。嚴重者全葉發紫,幹枯。病株矮小,苗期病株株高為健株的1/3 ~ 1/2,不能抽穗,早死。從拔節到孕穗期,感病植株的株高為健康植株的1/2 ~ 4/5,穗數、穗長、穗粒數和粒重下降。感病植株抽穗後的株高基本正常。

病毒通過蚜蟲、被感染的植物汁液摩擦和被感染的種子傳播,但以蚜蟲的非持續性傳播方式為主。蚜蟲的防治主要以化學藥劑為主,適時播種,增施有機肥,適時中耕除草,培土保墑。

弄臟

高粱絲黑穗病有五種:絲黑穗病、散黑穗病、實黑穗病、花黑穗病、長粒黑穗病,都是危害穗的。

絲黑穗病主要侵染土壤中的細菌,屬於芽滲,壹年播散壹次。幼苗蘸水期從白梢期至芽長2厘米。發病後整個耳朵都成了真菌癭,不結果。病株有5 ~ 6片葉時明顯比健株矮,葉片深綠色。孕穗期,旗葉挺直,苞葉剝開時可見白色的棍狀物,俗稱“黑米”。烏木早期較小,呈指狀,逐漸膨脹成圓柱體,堅硬,內部組織由白變黑。然後烏木從苞片裏伸出來,表面有壹層白膜。膠片爆裂後,黑粉放出,留下壹束束黑絲。散絲黑穗病的病株也比健株矮,病穗粒被病原菌破壞,變成橢圓形或圓柱形的小“灰包”。灰色的小袋子比健康顆粒略大,上面覆蓋著壹層深灰色的薄膜。膜容易破,放出黑粉。壹般整個穗都有病,但仍保持原來的穗形。只有少數病穗被部分籽粒損傷,其余籽粒照常結實。固體絲黑穗病的患病植株與健康植株沒有區別。抽穗後,病穗粒變灰,除穎殼外,穗形不變。灰色包裝呈圓柱形,內含黑色粉末狀冬孢子,外覆壹層灰白色薄膜。膜比較硬,不容易破。當它破裂時,只有頂部裂開壹個小口。只有壹些小穗感染了絲黑穗病,其他的都是健康的。患病小穗多位於穗下部,靠近旗葉葉鞘。受影響的卵巢是白色的,它傾向於從壹側擴張,形成凸起的水皰斑(細菌性蟲癭)。細菌蟲癭外膜灰白色,不規則裂開,露出黑色粉末狀冬孢子。長粒黑穗病只發生在壹些小穗上。感染小穗的子房變成稍彎曲的長角癭,突出穎外,外膜灰色。蟲癭頂端破裂,黑色粉末狀冬孢子球散開。黑粉散開後沒有中柱,只剩下8 ~ 10根黑色細絲,即殘余維管束組織。

防治方法:(1)與非寄主植物輪作;(2)稭稈堆肥,高溫發酵,充分分解,防止肥料攜帶細菌。深挖清除殘茬,消滅病殘體。(3)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4)“海”出現後但未破之前,應及時拔除病株,掩埋或銷毀。(5)種子處理:將種子浸泡在45-55℃的溫水中5分鐘,然後關閉種子,待種子剛剛發芽時即可播種。(6)提高播種質量,縮短出芽時間,減少胚芽浸漬時間。

生理疾病

是高粱營養元素缺乏引起的,癥狀隨元素缺乏而異。

缺氮:生長緩慢,莖細,葉窄,葉黃,根少而細,生長遲緩,每穗小米品質差,產量低。早期缺氮不易察覺,只有在幼苗呈淡黃色時才能發現。高粱長到膝蓋高時,癥狀明顯,表現為株型單薄,葉片黃綠色。下部老葉從葉尖開始變黃,然後沿葉脈延伸,葉緣仍是綠色。最後,整個葉子變黃變幹,導致植物早衰。補救措施是及時在根外追施腐熟的糞水或沼液;

2.缺磷:葉片狹窄深綠,花數減少,開花結果延遲,根系不發達,根少而短,植株生長緩慢,貪青而晚熟。解決辦法是多施腐熟的農家肥。

3.缺鉀:葉片中心部分深綠色,葉尖和葉緣部分黃化或壞死,黃化壞死部分與健康部分界限明顯,葉片折疊彎曲。控制方法:增加施用農家肥。

4.微量元素缺乏:缺錳植株生長緩慢,呈現明顯的失綠,葉脈間有紅褐色色素帶;缺硫葉葉脈變黃,深秋莖基部變紅,沿葉緣逐漸擴展至全葉;缺鐵葉片變褐,莖和葉鞘變紅變紫,新的幼葉出現失綠。

地下害蟲

主要是啃咬幼苗的葉片和幼莖,導致缺巢、斷紋。常見的地老虎、蠐螬、蠐螬、蟋蟀都發生在苗期。地老虎俗稱土蠶,對幼蟲有害;螻蛄,俗稱土狗,可被成年幼蟲傷害;蠐螬是聖甲蟲的幼蟲;蟋蟀被稱為蛐蛐、蛐蛐和成蟲幼蟲。灌根和毒餌是防治的主要方法,用藥的適宜時間是早晚(下午六點以後)。只能用清源寶、三寶七花、綠晶生物制劑、Bt制劑、蘇雲金桿菌、冬蟲夏草、芽孢桿菌、白僵菌、魚藤、苦楝、煙草石灰水等。

粘蟲

又名粟夜盜、剪枝蟲,俗稱五彩蟲、麥蠶、行軍蟲等。鱗翅目食葉害蟲,為害幼蟲,主要發生在高粱5-6月的苗期,發生時可吃掉高粱的全部葉和莖,造成嚴重損失。因其具有群居性、遷移性、雜食性和貪食性等特點,已成為我國主要農業害蟲。

成熟幼蟲體長38毫米。頭部紅褐色,兩側有八字形褐色粗縱條紋。由於食物和環境不同,體色差異很大,從淺綠色到深黑色;發生時,背部常呈黑色,腹面淡而臟。初孵幼蟲叢生,壹齡幼蟲只能吃葉肉,使葉片出現白斑。二齡幼蟲多為害植株基部葉片背面,三齡後食量大增,可將葉片吃成刻痕,開始假死。當受到幹擾時,它們會迅速蜷曲起來,倒在地上。幼蟲畏光。它們在晴天潛伏在根際的土壤裂縫中,在傍晚或陰天爬到植物上進行危害。當幼蟲大量發生,缺乏食物時,往往成群遷徙到附近地塊繼續為害。5-6齡幼蟲進入暴食期,其食量約占整個幼蟲期的90%。6齡後被埋化蛹。幼蟲以禾本科植物為食,發育迅速,羽化成蟲產卵較多。

成蟲白天臥夜出,傍晚開始活動,黃昏覓食,午夜交配產卵,黎明尋找隱蔽的地方。對糖醋液有較強的趨化性,產卵枯萎。成蟲需以花蜜為食補充營養,蜜源豐富時產卵量高;成蟲喜歡在密田產卵,小麥、谷子、稻田、密植田及肥沃灌溉田有利於該蟲發生。

防治方法:(1)誘殺成蟲。利用成蟲多在禾谷類作物葉片上產卵的習性,在田間插20-100根稭稈,每五天更換壹次新稭稈,將更換下來的稭稈集中焚燒。(2)使用糖醋鍋、黑光燈等。誘捕並殺死成蟲,降低昆蟲數量。(2)根據預測,控制3齡前幼蟲。

曼斯弗利

雙翅目蠅科鉆蛀性害蟲,俗稱高粱莖蠅、莖蛀蟲,主要以幼蟲在植物體內越冬,生長後期也以幼蟲或蛹在高粱分蘗苗和土壤中越冬,壹年發生7代。受幼蟲危害的高粱,在第壹次孵化前從喇叭口或葉隙侵入心葉,再從心葉間隙鉆入生長點附近取食,造成死苗或穗畸形,俗稱“切心”。幼蟲入侵後1天出現死心,嚴重時死心率高達60%-70%,甚至絕收。成蟲有吃蚜蟲蜜月露和腐臭動物的習慣。卵多散在最裏面的三片心形葉背面主脈兩側或葉尖邊緣,每株1粒,每蟲24-34粒。。大部分發生在5月中下旬和6月上旬的高粱苗期。

防治方法:(1)適時播種;(2)及時清除死苗;(3)用毒餌誘殺成蟲;(4)有毒土壤打點或藥液灌註。

蚜蟲

俗稱“厭蟲”,厭蟲,蜜蝽,油汗,它們是高粱的主要害蟲。高粱苗期和抽穗灌漿期壹般發生。帶翅胎生雌蚜以卵越冬後,於次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遷移至高粱上,造成危害。剛開始出現壹些蚜蟲,大部分聚集在高粱下部葉背上吸汁,使傷葉變紅,嚴重者枯萎。然後逐漸蔓延到上部葉片直至穗部,有翅蚜蔓延到整個田間。蟲體受損時分泌大量蜜露,滴在莖葉上,油光發亮,導致黴菌寄生。嚴重受損的葉片枯萎,莖稈柔軟彎曲,甚至無法進行抽穗。如果抽穗到灌漿期氣溫高,連續幾天高溫幹旱少雨,蚜蟲就會大量發生。

防治方法:(1)與大豆以6: 2的比例套種,改善田間生態條件;(2)貼黃板;(3)初期噴霧防治。

高粱螟蟲

俗稱高粱螟蟲,鱗翅目螟蟲,多發生在高粱生育中後期。該蟲以老熟幼蟲在玉米和高粱莖稈中越冬,壹年發生2-4代。成蟲白天臥,晚上出來,有趨光性,但不強。初孵幼蟲常群集於心葉內取食葉肉,傷葉可見網狀斑點和許多不規則孔洞。三齡後開始吃莖,可提早咬斷生長點造成死苗,後期莖易被風損壞。

高粱以開花前後和灌漿初期兩次使用為宜。

預防藥物:1。預防藥物可選用:CuSO4、Cu(OH)2、石硫合劑、松節油合劑、胃寶、三寶七花、生石灰等。2.可選擇驅蟲藥:生物農藥如清源寶、三寶七花、綠晶生物制劑、Bt制劑、蘇雲金桿菌、芽孢桿菌、白僵菌、青黴菌,植物農藥如苦楝、魚藤、核桃、煙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