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思邦黨組書記、主任(副處級)
劉懷北,黨組副書記、副局長
孫建華副局長
王振華副局長
趙獻軍副局長
劉紀檢組組長
張軍華黨組成員
曹春光黨組成員
王登峰黨組成員
彭勇黨組成員
夏思邦簡介:1958年3月出生於永城市裴橋鎮下平樓村,漢族,黨員,大專學歷。1973 65438+2月~1985在部隊服役,歷任班長、接收機、安全員、軍務參謀甚至政治指導員;1985~1986,在縣物價局工作過;1987~1993,任永城縣政府辦公室辦事員、信息科長;1993~1996年8月,任永城縣委辦公室副主任;1996.8-2002.2任侯伶鄉黨委書記;2002年3月任永城市土地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2002年6月至今任永城市國土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2065 438+00 6月享受副處級待遇。
機構設置根據永城市委《永城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永城市國土資源局的通知》(永文[2010]20號),永城市國土資源局內設7個內設機構,分別是辦公室、規劃股、耕地保護和土地管理局地籍股、土地使用股、土地審批管理股、測繪股、執法監察股(信訪股);* * *永城市國土資源局紀檢組、監察室為市紀委監察局派駐機構。除上述內設機構外,現有機構:財務計劃股、人事股、宣教股、辦公廳、墾區股、建設用地股、團委、工會、政策法規股等。二級機構包括監察大隊、測繪隊、評估交易所、土地整理中心、收購儲備中心、信訪大隊、復墾公司、新舊城有償使用辦公室、新舊城認證辦公室等。轄城關鎮、廟橋、富陽、汾村、十裏、城關莊、程響、侯伶、太丘、延吉、順河、高莊、江口、龍崗、季晨、臥龍、莽山、馬木、薛湖、鹽城、六合、大王集、條河。永城市國土資源局行政編制13人,事業編制411人,幹部職工490人。
土地資源根據第二次土地調查結果,2010年永城市土地總面積為202053.25公頃,其中耕地137596.0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8.10%;園地1548.57公頃,占總用地面積的0.77%;林地10188.56公頃,占總用地面積的5.04%;草地266.65公頃,占總土地面積的0.13%;城中村和工礦用地33528.84公頃,占總用地面積的16.59%;交通用地6744.08公頃,占總用地面積的3.34%;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11836.23公頃,占總用地面積的5.86%;其他用地344.32公頃,占總用地面積的0.17%。
耕地保護是根據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國家統計局聯合下發的《2009年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落實情況檢查工作方案》和《省國土資源廳關於做好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落實情況中期評估準備工作的通知》的要求,2010年3月,永城市政府與永城市國土資源局、鄉政府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國土資源局與國土資源所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為積極實施土地整理項目,永城市國土局申報了季晨、李寨、廟橋三個鄉鎮土地整理項目。項目總投資318065438+50萬元,總占地面積1622.85公頃,新增耕地51.08公頃,新增耕地率3.1.5%。項目的規劃設計已經完成。
國土資源規劃管理2010 * *完成農用地轉用161.37公頃,完成征地報批217.04公頃。2010年第壹批補充耕地儲備項目建設規模186.29公頃,投資預算585.43萬元,新增耕地158.84公頃,新增耕地率85.26%。該項目中有35口新的馬達井,道路和電力項目正在實施中。土地綜合整治初見成效。季晨中心安置社區、李寨鎮龐莊中心社區、廟橋鎮韓閣中心社區三個試點村的規劃於2010 12 18通過商丘市評估。季晨中心安置小區壹期工程已經完工。廟橋鎮韓閣社區對高王莊、韓閣舊村進行復墾,新增耕地420多畝。李寨鎮龐莊社區已拆遷135戶,155戶遷入新區,新增耕地110畝。
土地使用管理2010年,政府土地出讓收入再創新高。全年國有土地使用權掛牌出讓14宗,面積1901.0355畝,其中商住用地3宗,商業用地1宗,工業用地10宗,* *。
地籍管理2010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引導農民節約集約用地建設新居,嚴格執行土地管理法關於農村宅基地的相關規定。統壹了農村宅基地審批管理,改變了過去多頭管理的混亂現象,* * *辦理了1500農村宅基地使用手續和171國有土地使用手續。在確保建設用地不增加的前提下,實現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統籌城鄉發展,破解二元結構,促進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和鄉鎮企業發展,實現城鄉用地布局更加合理的目標。2010 * * *兩批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方案上報。第壹批批準文號為漢[2010],批準時間為2010 12。項目新增面積21.0195公頃,全部為農用地,占用耕地20.4002公頃。折舊面積為25.0944公頃。建新區21.0195公頃中,新農村建設用地19.3487公頃,鄉鎮企業用地1.6708公頃,主要為馬橋唐莊社區、十裏鄉孫園社區、季晨六合社區。第二批正在申報。
建設用地管理2010,* * *組織上報土地290.8528公頃,其中城市建設用地分六批153.2273公頃,鄉鎮建設用地分四批112.8755公頃,單獨選址項目永和煤礦配套工程征地24.7500公頃。嚴格按照《土地管理法》和《劃撥土地目錄》,* *辦理劃撥土地8宗,共計327.9872公頃。為規範土地交易市場,防止土地隱形市場和國有土地資產流失,促進國有土地資產增值保值,對原劃撥土地改變用途或交易的,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地方基準地價政策,對評估地價和出讓面積進行審核。經永城市市政府批準,* * *完成了26宗原土地出讓手續,同意出讓(支付出讓金)18宗土地,占地20.19公頃。在構建和諧社會、積極保護永城市征地涉及農民和拆遷戶利益、保障被征地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建設穩定有序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指導下,2010年度土地審批涉及的土地使用補償費為157萬元,全部足額支付。
宣傳教育2010為了加大土地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在全市29個鄉鎮政府所在地,繪制了500多張海報,20000平方米。出動違法用地整治宣傳車200余輛;懸掛150多條宣傳橫幅;制作了60多頁宣傳頁,編寫和分發了60份通訊。攜手中國移動,利用短信方式,第壹時間將衛星片執法、土地集中整治動態等信息發送給市四大班子領導、市局、鄉鎮和各大企業負責人,保證了土地整治信息和整治動態發布的廣泛性和及時性。“6·25”全國土地日當天,市東方廣場舉行以“壹寸土地壹寸金,世世代代管好用好”為主題的大型文藝晚會,慶祝第20個全國土地日。5000多人觀看了演出,達到了預期的宣傳效果。
廉政建設2010,組織黨員幹部全局深入開展“作風紀律集中整治”、“廉政文化建設年”、“廉潔勤政為民”、“兩整頓壹改革”等主題活動。黨員幹部積極參與學習、討論,接受教育;提高了黨員幹部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形勢的了解,增強了拒腐防變的意識;領導幹部對反腐敗工作的責任感進壹步增強;領導幹部的思想作風、學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和生活作風進壹步改善;黨員幹部道德自律、廉潔守法意識進壹步增強。強化監督制約機制,防止商業賄賂和違規違紀行為。參與土地整理中心9項財務賬目的審核;參與局機關重大事項評估6次;13以來參與土地復墾項目驗收;全年三次參與土地“招拍掛”全過程。建立健全“馬上就辦”機制,提高群眾反映問題的辦理效率和質量。2010,群眾網上投訴7次,回答7次,結案率、群眾滿意率、評價得分排名第壹。發布整改網上信息386條,永城市同級單位第壹,商丘市國土資源系統第壹。根據中央、省、市文件精神,節日期間公車“休假”、個人重大事項報告和省委“十二項規定”,進行了明察暗訪和突擊檢查。共設7個檢查點,隨機抽取12人。沒有鋪張浪費,沒有人違反廉潔自律的規定。
測繪管理2010堅持“技術創新、測繪精細、服務周到、與時俱進”的質量方針和“公正、誠信、專業、快捷”的服務理念。始終把提高專業素質、服務質量和經濟效益作為職業發展的根本。全年完成土地勘測定界300余宗,共計20150畝。協助省規劃院勘測定界戚跡高速公路40余公裏。購置了單個CORC站,大大提高了測繪工作的效率和精度,為更快地推進永城市數字城市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執法監督2010為保證和維護土地執法監督員文明執法、公正辦案的自覺性,提高工作效率,強化執法職能,強化內部監督機制,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制定了巡視檢查登記制度、聯合聽證制度、聽證制度、重大違法案件報告備案制度和執法過錯追究制度。按照省市關於粘土磚瓦窯廠整治的部署,認真組織對轄區內磚瓦窯廠進行清查和梳理,嚴把質量關,對已通過相關部門驗收的新型墻體材料(磚廠)實施跟蹤監管。對20家以新型墻體材料名義生產粘土磚、生產工藝不達標的窯廠,停產停電,對沒有烘幹設備的窯廠,限期配備烘幹設施。新增烘幹設備窯廠8家,整治復墾土地480畝。
2010年3月,國土資源部對新增建設用地進行了衛星檢查。根據第十次衛星執法檢查反饋意見,涉及永城市12個鄉鎮,衛星圖32幅,面積943.4畝。按照永城市市政府的安排,組織執法人員120余人次,車輛60余車次,在全市範圍內大力宣傳,做到家喻戶曉,使廣大幹部群眾理解和支持衛片執法檢查。400多名執法人員被派去檢查和登記32幅地圖。衛星片涉及的兩起違法用地案件,要移送公安局和法院。2010(第11次)全市監測點位136個,分布在24個鎮,面積2432.2畝。2010結合“進壹步查處土地違法案件專項行動”和第九次衛片執法檢查,組織開展全市各類土地違法案件檢查,* * *查處土地(含農村宅基地)違法案件76起,面積855.7畝,移交公安局16起,法院70起,紀檢監察機關8起。依法履職率達97%以上。
信訪工作2010年,* * *受理各類土地信訪案件72件,接待來訪群眾500余人,結案率100%,群眾滿意率達98.3%。群眾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障。2010年9月,“全省國土資源系統信訪工作座談會”在永城市召開。2010信訪大隊長吳被國土資源部評為國土資源信訪工作先進個人。
(楊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