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建築師看電影(八):看康的寧靜與明亮:我的建築師:壹個兒子的旅程

建築師看電影(八):看康的寧靜與明亮:我的建築師:壹個兒子的旅程

妳問磚塊,“妳想成為什麽?”

磚頭說:“我想成為壹座拱門。”

妳說:‘拱門很貴,我可以用混凝土結構代替妳,妳覺得怎麽樣?’

磚頭說:‘我還是想做拱門。’"

很久沒有這麽耐心地坐在電腦前,聚精會神地看壹部電影了,也很久沒有花很長時間回憶電影裏的細節,渴望寫下點什麽。基於這些原因,我想我需要再次安靜地坐下來,認真地“談談我的想法”。

[關於電影]

正如《我的建築師:壹個兒子的旅程》這個標題所揭示的,這是壹個兒子尋找父親的旅程。如果拋開壹切現實環境,我覺得這個主題也可以拍成壹部關於回歸、自省、包容、原諒的感人電影。兒子是私生子。他得到了父親的認可,但這件事沒有公之於眾。他出生的時候,父親已經六十二歲了,但他十壹歲就去世了。在這短短的十壹年裏,他和父親只有很少的回憶。父親偶爾會去看望他和他母親,給他講睡前故事,像所有的父親壹樣,但這樣溫馨的場景還是很少見的。心裏總有壹種被遺忘、被忽視甚至被拋棄的感覺,放不下。於是在他三四十歲的時候,他決定找到父親,了解他,為自己找到答案。而這段旅程給了我們壹個意義深遠的建築課程,因為他的父親不是壹個普通人,而是——路易?康()

【關於路易?康]

在此之前,我對康知之甚少,遠不如科布和萊特。知道康在做高二《大師作品分析》的作業,班裏有個女生選了康的《漁夫之家》,她說“我特別喜歡路易?康的建築。”這個我知道,就是我知道。我對康的作品還是很少關註。除了這個漁民之家,其他人大概都是看到了,沒有用心記住。只不過別人說起康,可以想:嗯,我知道這個人也是高手。

康出生於愛沙尼亞的壹個猶太家庭。三歲時,他隨父母移民費城,壹個他稱之為“壹個小男孩能找到終身事業”的城市。他高中的時候,偶然上了壹堂建築課。因為這堂課,他決定把建築作為他壹生的追求,“我意識到,只有建築才是生活。”但這條路走得並不順利,他始終沒有找到自己的方向。直到1951,他走訪了埃及、羅馬等壹系列古國,才終於明確了自己的方向:設計現代建築,但要有古跡的感覺和風格。這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

康是建築界的詩人和哲學家。他熱愛“靜”和“光”,從簡單中追求建築中永恒不朽的表達。在影片中,以金貝爾美術館為背景,康說:“藝術作品不是生物,不能走,不能跑,但光的控制可以賦予藝術作品壹切的流動性,照亮人類手指的魔力,心靈的魔力,技術的魔力,他是多麽真實,又是多麽超越。”

但康和很多執著追求藝術,忠於自己思想的藝術家壹樣,單純,偏執,不合群。他總是沒日沒夜的工作,不管工作室其他人受不了這樣的生活,他都會在淩晨三點給搭檔打電話,大喊“妳做的那個模型真爛!”“馬上掛電話。不得不說,是主人、同伴、家人的包容,成就了康。康是孤獨的,所以他總是在路上。他是那種會隨時收拾行李去旅行,突然有壹天出現在妳面前的人。幾天後在賓夕法尼亞火車站的廁所裏發現了他生命的終結。壹個朋友說:“雖然死在火車站是個悲劇,但這和他的人生很符合……他的內心是個遊牧民族。“當人們找到康時,他們發現他護照上的地址已被擦掉。他有三個家庭,但他不知道他的家在哪裏。

[關於家庭]

“康喜歡女人,”壹位老朋友說,但他對女人的態度受到許多人的批評。他有三個女人。第壹個是跟了他壹輩子的老婆,有壹個女兒。他給後兩個女人各生了壹個孩子,但沒有和她們結婚。三家相距不遠,直到康的葬禮上,三家才第壹次見面。

可以說,康是那種埋頭於事業的男人。他對三個家庭的忽視程度幾乎壹樣,三個女人都給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包容,這讓我很驚訝。第壹個被采訪的人,安·丁,康的第二個女人,也是壹名建築師。在那個單親媽媽是莫大恥辱的年代,她懷了康的孩子。康得知後,說了壹句很扯淡的話:妳要從“哲學的角度”去放輕松。年紀大了的安說起這件事還哭笑不得。“這意味著我的余生必須非常有哲理。”她壹個人躲在羅馬,生下壹個女兒,然後回到費城,和康壹起設計了壹個淋浴房項目,這是壹個被康稱為“發現自己”的作品。第二個被采訪的人,尋求者的親生母親,壹個景觀設計師,說起過去會覺得很丟臉。她和康壹起參與了金貝爾的設計,又因為和康的關系,有時會被關在工作室裏壹個人工作,後來就職典禮也因為康的妻子的阻撓而沒有被邀請。但回憶起這些,老人眼裏還是含著淚說,”...這是我必須付出的代價...我認為這是值得的……”康的妻子在拍攝前去世,只留下了壹段采訪視頻,視頻中她講述了他們的生活。其實這個家壹直都是她在支撐,因為康直到康去世都不常接工程,她還替他背了幾十萬的債。想到的是《增聖篇》裏的壹句老話:賢妻少禍。應該說,這位大師能夠取得最高的成就,除了他自身的才華和努力之外,他背後這三位女性的支持和包容也是不容忽視的。

【關於建築】

?這樣的旅行,自然不能不提建築,因為我之前對康的忽視,成了我的“補救之旅”。康的建築是我最喜歡的,現代,有工業化的意味,但給人壹種古典的寂靜感。在——索爾克研究所,他最滿意的作品,在他著名的活水廣場上,壹條運河像中軸線壹樣伸向遠方,兩邊是整齊的壹排排建築。整個廣場沒有綠地,沒有樹,卻像是壹個苦行僧的朝聖之地。在看電影的時候,我翻閱建築史的筆記,尋找可能壹閃而過的康的作品,但這次我強烈地感受到,當妳看到真正的建築,看到它的立體形象,看到裏面的人,妳才能真正地欣賞到建築。比如在印度班加羅爾的印度管理學院,當我看到當時正在協助設計的印度建築師多爾西坐在學院的路易?當我在康廣場談到這個設計和康的時候,我的腦海裏真的出現了這組建築,否則大概只會停留在筆記本裏的簡單線條:印度班加羅爾印度管理學院多爾西1962~1974。不知道為什麽教材提到這個設計的時候連康的名字都沒提。只有走進孟加拉國首都達卡的國家會展中心,才能體會到孟加拉平民對康的尊敬,也才能理解為什麽參與設計的孟加拉建築師威爾斯如此激動地說,“像我們這樣的國家,幾乎不可能有這種建築……既然我們邀請他來,他就覺得自己有責任成為這裏的摩西……表面上是他給了我們這座廟宇,實質上是他給了我們民主。我們就是從這裏開始改進的……”未能付諸實踐的耶路撒冷猶太會堂,大概是康最大的遺憾。作為壹個猶太人,他沒有為他的國家設計壹個偉大的猶太建築。作為康這樣壹個追求完美的大師,這是人生壹大遺憾。

[其他]

電影壹開始讓我興奮的是看到“活著”的菲利普?約翰遜,看到他從他著名的玻璃盒子裏走出來和妳打招呼聊天,然後看到微笑的貝聿銘,很想說,貝先生老了看起來幾乎像個外國人,後來,在他的工作室裏看到了加裏。壹下子看到這麽真實的大師,真的很刺激。對我來說,這些人只是書裏生硬的名字。還看了康在賓州大學講課的視頻,印象最深的壹段是:

“如果妳想讓某樣東西有存在的價值,妳必須在開始設計之前向大自然請教。

以磚頭為例。

妳問磚塊,“妳想成為什麽?”

磚頭說:“我想成為壹座拱門。”

妳說:‘拱門很貴,我可以用混凝土結構代替妳,妳覺得怎麽樣?’

磚頭說:‘我還是想做拱門。’"

所有的學生都笑了,康接著說:“尊重妳使用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妳應該知道材料想成為什麽。我們要尊重磚頭,讓磚頭發揮最大的作用,不能讓磚頭受委屈。”

[結論]

很讓我感動的壹部電影,裏面有很多話,因為記不清原話了,所以不能復述。這裏有壹種建築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僅僅是為了社會,更是為了自己的理想。

昨天剛看了先生寫的壹篇關於陸貽康的《秩序是》的文章,我喜歡康在他文章最後的壹個總結,得出壹個結論:

“所以,除了康的三種人欲:求知欲、收斂欲、健康欲之外,恐怕還得說還有壹種獨處欲。

因為在獨處中,人可以遠離大眾,淹沒在靜謐的無光無暗中。

沈浸在非光裏,外在的感覺可以被寧靜明亮的秩序照亮。

不是在黑暗中,內心的思考才能到達現實的真正起點,才能被衡量。

“無光”與“無暗”是康對“寂靜”的不同解釋。

分開,只是為了方便推測。"

文中部分觀點和說法引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