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藤縣有壹個著名的花園,因為它位於城市的西部,所以被稱為“西園”。蘇東坡和何梅子曾在此遊覽並作詩。
宋熙寧十年(1077),蘇軾知道徐州,當時藤縣屬徐州管轄,縣令是《嶽陽樓記》作者範仲淹的第四子範純。蘇軾對範文正仰慕已久,稱其子範縣為“同僚”,“壹見鐘情”。此時,藤縣116座“靈動龐大”的法院大樓剛剛裝修完畢。蘇軾認出了他們,寫下了《藤縣縣令》壹文。
城外有壹個西花園。蘇公來的時候,很興奮。他想到了樹和人,寫下了“與藤縣同年的西園”這首詩來紀念他的來訪。
蘇軾的藤縣宮廷已近千年。幾經修繕,舊縣衙舊址猶存,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蘇先生和何先生為之題詩的藤縣西園呢?
蘇軾元豐元年(1078)秋遊西園,西園景象如下:
元豐八年(1085),也是秋天。賀鑄從徐州到雲州路,經過藤縣。他寫的詩《藤縣石室園池》是這樣描述的:
從兩位先生的詩中可以看出,西花園是壹個非常優雅的花園,花木繁茂,陽臺周圍有水。優雅的花園將由學者建造;問園而思人。
蘇軾同年遊西園。“同年”是誰?何柱錄《詩史》《詩史》?詩詞傳世,讀者心存疑慮。
滕州有宋代施立翔宇莊吉的拓片傳世。落款為“楊栗方”,落款時間為“大觀定海”(1107)。可見當年藤縣確實是壹個姓氏,姓氏家族也確實是有文化的。
清同治年間,雲劍王寶鑒先生在《藤縣“項”拓片手記》中說:
“她”,滕州河的名字,在《水鏡註》中有註解;“黃葉山”(黃來臨)滕人,清代道光新茂科舉人,曾在西園遺跡上寫下壹筆筆記。在王寶健的意思裏,藥方還是西園主人的“同年”。
距離蘇軾大觀定海年遊西園,已有29年。此時,坡公已經去世6年(享年66歲)。如果花園的主人是壹位長壽老人,即使比坡翁稍大,也應該是八九十歲的人了,活著是完全可能的。那麽,藥方是“同年”嗎?只拿壹棟香樓來證明,有點舍不得。
就在李在藤縣建香樓的十幾年後,就有了彩繪竹刻。這塊石頭和蘇軾、石室關系密切,不得不說這塊石頭是同年的。我很遺憾王寶鑒沒有看到這個後記,就像黃葉山沒有看到李香莊拓片壹樣。如果王先生看到了,也不會推測藥方是當年的。
蘇東坡與石的友誼,不僅送了壹首詩,還送了壹幅畫。李日華《明代六言齋筆記(二筆)》載:“沛縣儒門,有東坡竹二枝嵌墻。後記雲:
清代翟的碑文《韓沖》也有蘇文忠竹刻的碑文。此石在沛縣也有發現,全長92字,比李記的碑文少41字。
這兩篇文字都取自沛縣的嵌刻石刻。為什麽同壹件事差別這麽大?看看民國初年出版的《沛縣誌》;
這個記錄比較清楚。第壹,後記與石立是父子關系,徐州人(宋時滕屬徐州);第二,後記和立石人與明代李日華記載的壹致;第三,民國初年的石雕還有壹件。那麽,為什麽清代韓沖的筆記與施立的筆記有所不同呢?會不會是宋代的刻石是經年累月的字跡打磨造成的?因為沒見過原石和兩張拓片,不敢推倒。而的碑文《石盾》與項部的《方書》相距僅14年,所以這兩人不是壹人就是同輩的可能性不大。壹個人,“敦”和“小”是為什麽有壹個《魯魚海漫談》石刻的原因;同代人,因為名字都是兩個字,都有“反文壹面”而推之。
《畫石先生》及後記,蘇士毅;《楊珊毛》是他叔祖寫的,他叔祖可能是“同年”,也就是蘇軾贈詩贈畫的人。這幅石畫和後記對於“同年”的考證是壹大進步,但還是留下了壹些問題:第壹,說到這件事,可惜無法考證其姓名和事跡。二、民國初年,滕仁生柯昭先生編《滕縣金石誌》收錄於《鐵寶齋畫竹石刻》後記,後有焦柯先生之言:“此石應在滕,不知何時傳至鄰區,故得遷於沛縣書院。”滕刻石為什麽嵌在沛縣書院的墻壁上?
當代出土文物回答了第壹個問題。1988年秋,滕州南郊植物油廠院內出土壹座宋代石質墓,碑文《墓園銘》974字。文章的第壹部分是“宋朝請大夫問大夫得知閬中知閬州軍務,子時公墓誌銘合並”,“兵部尚書吳逵所撰”。正文說:
石丹翁死於天喜心有(1021),葬於何誌三年(1056)。他當然不會和蘇軾交朋友,但這個人有“三個男人”和“五個孫子”,孫子“慶基業,同時化為秀才”,和愛倫·坡差不多。
《六言齋筆記》後記曰:“先生與其叔同為前博士。”昆仲的《儒林外史》好像同壹年有兩個人,那麽“楊珊”是誰呢?此外,吳逵撰寫了史丹之子石福記的墓誌銘,其中記載石福記曾在滁州從軍,滁州(今江蘇淮安)原名楊珊。據滕州宗族成員考證,石華基先生是蘇軾贈詩贈畫的“同年”。所謂“同年”,就是與何誌三年、嘉祐元年(1056)同年的“鄉貢進士”。這個測試是真的嗎?沒有他者主義。從2003年2月26日石丹翁下葬來看,此時“相公進士”未必考得上。史丹下葬時,沒有墓誌銘。兒子史舜舉死後,吳逵被要求寫這兩篇墓誌銘。所以,“同年進士”才能過關雲雲。
至於滕仁石雕是什麽時候嵌在沛縣書院的,可以查閱古籍找到答案。
據《晉史地理》記載,滕州轄三縣壹鎮(藤縣、沛縣、鄒縣、楊韜)。包鐵齋碑文跋中有壹幅金大定三年(1163)所立的《梁青書院尚書禮記》石刻,開頭有“滕陽君沛縣”字樣。韓沖因“沛縣唐代屬徐州,晉代屬邳州,後期屬滕州”而得名滕陽君。原來沛縣和滕是上下級關系。
《沛縣史誌劄記》閱讀綜述:
據此,沛縣不僅屬於滕管轄,滕州駐地也曾在沛縣。
宣和辛醜(1121)彩竹石雕。石刻作於“肅書禁未松,碑多鑿”(柯語)之年。彩石雖刻,未必公之於眾。六年後,1127年,65438+二月,遊牧民族進攻河南、山東、陜西;1129金兵兵敗徐州,連年戰亂,百姓驚恐,或南遷或躲避,這塊石頭更是不可理喻。然而,金朝統治穩定後,金石學的事情又變得普遍起來。大定三年(1163),沛縣設清涼院尚書禮部。據民國初年的《沛縣誌》記載,上面列有滕、沛官銜,可見當時滕、沛的隸屬關系已經確立。滕州駐沛城時,或滕縣東西被征用;或者是石的後人在儒家工作,自薦;或者是舉家南遷避兵,畫竹石刻成為無主,滕石嵌佩璧也不足為奇。
近千年前,以蘇軾起家的藤縣西園主人,最後說是同年。它的西園怎麽了?
上述清朝王寶鑒
清康熙五十六年《藤縣誌》保留了清幽世外桃源,但新增的“文藝”並未收錄蘇軾、賀鑄關於藤縣西園的詩作。賀詞未必廣為流傳,蘇軾也不少見;明代《藤縣誌》“選譜”中,對蘇軾提到“蘇軾當年見詩賦,名門望族不存在”。正因為如此,清代康熙的滕誌認為蘇軾的詩未被載入編年史,其園難證。壹代名園西苑,真的是湮沒無聞了。直到清中葉,滕仁人黃葉山先生得到了西園留下的石頭,寫了壹篇吉祥作文,才喚醒了滕地沈睡了數百年的西園意識。清道光二十六年《藤縣誌》後,蘇軾的詩中加入了西園詩。
公元1980年,滕人李湘林先生對西苑舊址進行了考證。據林應凱《靜樂園的故事》記載,西北角與石室園亭為德鄰,而《藤縣舊誌》記載,靜樂園位於城西南角,位於滕州市涇河路與新興路交叉口以東。它的西北角是石詩源館,位於今天工藝美術大樓的西北角。“藤縣曾有‘龜蓋’之說,就在城西南護城河外。應該說李老師推的西園舊址總體還是不錯的。再看蘇先生和何先生的詩,西園不僅花木扶疏,還可以在池中泛舟。這個花園不小,確切的起止地點不詳。
滕州老城西南不遠處,現存地名“西南園”是否與西園舊址有關,難以考證。
據滕溪辦事處記載,清末民初這裏有許多私家園林,最著名的是徐佳園和陳嘉園。徐佳園占地60畝,清代歷城畫家莫爭先生曾畫過此園。後來,公園被轉售給著名的共和人士張金虎先生的家。
陳嘉花園占地8畝,原屬毛家所有,後轉賣給劉家和陳嘉。
還有東花果園,先為徐所有,後為朱所有,土地面積22畝。抗日戰爭時期,藤縣西關外的秦家修建了壹座蘇州園林。花園建成前,王學仲先生申請寫了壹副對聯:“愛財不易,好大喜功自私。”
當然,這些花園今天已經不存在了。都說西園和清幽園由來已久,西園因為名人效應影響深遠。
孫:棗莊公路局退休職工,文史學者,滕州市郭珊文化研究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