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關於神舟飛船的信息

關於神舟飛船的信息

神舟壹號

發布時間:

10月20日1999 165438+6: 30: 7。

發射火箭:

新長征二號F綁定火箭的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59次飛行,最近三年成功17次。

航天器進入軌道所需的時間:

火箭起飛約10分鐘,飛船與火箭分離,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

1999 165438+10月21 3: 00 41。

發射地點: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登陸地點:

內蒙古自治區中部

飛行時間/圈數:

21小時11分鐘/14圈

攜帶物品:

壹是旗幟,如中國人民國旗、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和奧運會旗;二是各種郵票、紀念封;三是青椒、西瓜、玉米、大麥等農作物種子以及甘草、板藍根等中藥材種子約10g。

技術應用:

首次采用了技術車間垂直總裝測試、整體垂直運輸至發射場、遠程測試發射控制的航天器和火箭組合體新模式。在原有空間TT&C網的基礎上,中國新建的符合國際標準體系的陸基空間TT&C網也在此次發射試驗中首次投入使用。飛船在軌運行期間,地面測控系統和分布在公海的4艘“王源”號測量船對其進行了跟蹤監測,並成功開展了壹系列科學實驗。

神舟二號

發布時間:

2001年1月10日1小時0分3秒

發射火箭:

新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的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65次飛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來中國連續第23次成功的航天發射。

航天器進入軌道所需的時間:

飛船起飛13分鐘後,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

2001 1 16下午7: 22

發射地點: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登陸地點:

內蒙古自治區中部

飛行時間/圈數:

6天18小時/108圈

測試項目:中國首個無人飛船原型。航天器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組成。與神舟壹號實驗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得到了擴展,技術性能得到了提高,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相同。據介紹,我國首次在微重力環境下進行了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包括:半導體光電材料、氧化物晶體、金屬合金等材料的晶體生長;蛋白質和其他生物大分子在太空晶體中生長。進行了關於植物、動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和分離的細胞和組織的空間環境效應的實驗。

神舟三號

發布時間:

2002年3月25日22:00 15。

發射火箭:

新長征二號F-bound火箭的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66次飛行。自1996 10以來,我國運載火箭發射已連續24次成功。

航天器進入軌道所需的時間:

火箭點火10分鐘後,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

2002年4月1日。

發射地點: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登陸地點:

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

6天18小時/108圈。

攜帶物品:

處於休眠狀態的黑卵;空間實驗公共有效載荷10個,共44件,包括:卷雲探測器、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地球輻射收支計、太陽紫外光譜監測儀、太陽常數監測儀、大氣密度檢測儀、大氣成分檢測儀、航天器軌道艙窗口組件、細胞生物反應器、多任務空間晶體生長爐、空間蛋白質結晶裝置、固體徑跡探測器、微重力測量儀和有效載荷公共設備。據介紹,微重力測量儀和返回艙有效載荷公用設備是第三次參加飛船試驗;空間蛋白質結晶裝置、多任務空間晶體生長爐和軌道艙有效載荷共用設備是第二次參加飛船試驗;其余設備首次在太空中進行了測試。

測試項目:“神舟三號”是壹個原型無人飛船,飛船的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壹致。這次發射試驗進壹步完善了運載火箭、飛船和TT&C發射系統,提高了載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飛船上裝有人體代謝模擬器、擬人生理信號設備和人體假人,可以定量模擬航天員在太空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發射、逃生和救生系統也發揮了作用。這個系統是在緊急情況下保證航天員安全的主要措施。飛船擬人載荷提供的生理信號和代謝指標正常,驗證了與載人航天直接相關的艙內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

神舟四號

投放時間:2002年2月30日10:40。

發射火箭:新型長征二號F綁定火箭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69次飛行,也是1996+00以來我國連續第27次航天發射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時間:火箭點火升空十分鐘後,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3年10月5日65438+19:00+06:00。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登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6天18小時/108圈。

攜帶物品:除大氣成分探測儀等19件設備已參加過前期飛行試驗外,其他空間細胞電融合儀器等33件科研設備將首次“上天”。已經準備了10年的兩對“細胞太空婚禮”也將在飛船上舉行。壹對動物細胞“新人”是B淋巴細胞和骨髓瘤細胞,另壹對是植物細胞“新人”——黃花煙草原生質體和創新壹號煙草原生質體。專家表示,在微重力條件下,融合液中細胞的重力沈降會消失,更有利於細胞配對融合的“親密動作”。本研究將為航天制藥探索新的方法。

神舟五號

發射時間:2003年10月15日9時。

發射火箭:新型長征二號F綁定火箭,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71次飛行,也是中國航天自1996 10以來連續第29次發射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9時10分,船箭分離,“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3年10月16日6時28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登陸地點:內蒙古中部阿木古浪草原。

飛行時間/圈數:21小時/14圈。

攜帶物品:除了中國載人航天第壹人楊利偉,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還攜帶了壹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旗、聯合國旗幟、人民幣主要貨幣樣本、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紀念郵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封和來自祖國寶島臺灣省的農作物種子。

試驗項目:神舟五號將盡可能減少艙內試驗項目和儀器的數量,為航天員開展科學觀測任務騰出更多空間。可以說這個任務主要是考察航天員在太空環境中的適應能力。

新技術應用:首次增加自動故障檢測系統和逃生系統。其中設置了上百種故障模式,壹旦發生危險會自動報警。甚至在飛船發射壹段時間後,還可以通過躲避火箭來脫離危險。

神舟六號

發射時間:2005年10月12日9: 00: 00

發射火箭:沈劍-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584秒。

返回時間:65438+10月17日淩晨4: 32。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落地地點:四子王草原秋韻

飛行時間/圈數:115小時32分鐘/77圈。

攜帶物品:* *攜帶物品共8大類64種,包括香港金利來、查集團等知名企業的標識,攜帶的農作物、植物、花卉的生物菌種、植物組培苗、種子用於航天育種實驗。開幕式上,六位特殊的“乘客”有機會精彩亮相。分別是中國國旗、國際奧委會旗幟、上海世博會旗幟、《申報》百年特刊、書畫作品《六匹馬》、少先隊員65,438+00幅太空畫。神六返回艙攜帶的物品還包括“我給神六航天員寫壹封信”特等獎作文、郭元帥專用郵票和神六個性化郵票、著名書畫家作品等。

技術應用:航天器有很多種,但最常用的是衛星載人飛船。這種航天器像衛星壹樣,在距地面數百公裏的近地軌道飛行,飛行高度約300公裏。宇宙飛船有三種類型:單艙、雙艙和三艙。目前世界上成熟航天國家的飛船都是三艙。這次神六是三艙飛船,說明中國航天技術已經初步達到國際水平。

神六飛船有以下特點:壹是起點很高,飛船具備搭載三名航天員的能力;

其次,壹船多用。航天員返回後,軌道艙可以在無人值守的情況下作為衛星使用半年,未來甚至可以進行交會對接實驗。三是返回艙直徑大,俄羅斯2.2米,中國2.5米。最後,飛船的返回是非常安全的,這方面已經得到了充分的檢驗。總的來說,神六飛船的技術進步是巨大的。

技術進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壹是在新材料領域,據報道,我國近年來在新材料領域取得的進展有2000多種是來自航空航天領域;其次是在電信領域,硬件和軟件都有進步。例如,編碼技術可以確保語音質量和圖像清晰度。第三是圖像技術,在軍事和民用領域都可以使用。第四是特殊食品,航天員的食品開發非常復雜;第五是特種紡織材料,宇航服是壹個系統和高技術的結晶;第六是電控系統的進步。航天器是壹個涉及各種復雜子系統的復雜系統,所有系統都需要由電子控制系統來控制。第七,生物醫學系統的進步。載人航天和無人航天有著本質的區別,系統的復雜程度和可靠性也大不相同。神六的成功表明中國在相關生物醫藥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神舟六號飛船仍然是推進艙、返回艙和軌道艙三室結構。全船外形和結構與原版相同,重量基本維持在8噸左右。飛船入軌後,先在近地點200公裏、遠地點350公裏的橢圓軌道上繞了5圈,然後變軌到距離地面343公裏的圓形軌道。繞地球飛行了90分鐘,投射到地面上的飛行軌跡呈正弦曲線不斷向東移動。軌道特征與神舟五號相同。

因為這次飛行沒有交會對接任務,神六為了這個功能取消了附加段。此外,飛船增加了40多個設備和6個軟件,使設備和82個軟件的數量超過654.38+萬。

神六的改進大致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

第壹,圍繞兩人多日任務的改進。首先,準備了充足甚至過剩的航天員消耗品,包括食物、水和睡袋。食品櫃放在軌道艙裏,以前是空著的。按照每人每天壹個半熱水瓶的用水量,航天員的水是用水箱和單獨的軟包裝準備的。其次,提高了駕駛艙的環境控制能力。壹個人壹天呼出近壹升水。神六提高了凝結水汽的能力,擴大了凝結水箱,在所有裸露的管道上貼上了吸水材料,保證飛船的濕度控制在80%以下。艙內的氧氣、溫度和濕度可以自動感應和調節。

第二,軌道艙功能和用途的改進。宇航員的生活必需品很多,比如食物加熱裝置、餐具等。軌道艙裏掛著壹個睡袋,供兩名航天員輪流休息。在失重狀態下,人其實可以在空中睡覺,但考慮到地面人的習慣,通過睡袋人為制造壹種“床”的感覺,否則宇航員睡覺時可能會有墜入深淵的錯覺。軌道艙裏還有專門的清潔櫃,宇航員可以用濕巾等物品進行清潔。這是第壹次使用集尿器。

第三,提高航天員的安全性。返回艙的航天員座椅設計有著陸緩沖功能,這是為了在推力火箭出現故障時保證航天員的安全。神舟五號飛船中座椅的著陸緩沖功能有壹個小缺陷,就是座椅擡起後航天員很難在返回前看到舷窗外的情況。神六重新設計了緩沖器,結合全船進行了反復試驗。從塔上和飛機上投下的三次試驗每次都成功。如果返回艙和軌道艙之間的艙門在返回時沒有關緊,就會威脅到航天員的安全。三名宇航員在俄羅斯遇難。神六科研人員成功研制出艙門密封快速自動檢查裝置,並歷時數月研制出壹種專用抹布,不產生纖維、靜電、異味,專門用於清潔艙門。

第四,持續改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於1992年正式啟動,至今已13年。飛船上原來用的壹些部件和原材料已經不生產了,有些技術也有點過時了。神六做了壹些日常的持續改進。比如神舟壹號到神舟五號上的“黑匣子”是1994年研制的,存儲容量只有10兆。如今黑匣子的存儲容量不僅比原來大了100倍,數據的讀寫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體積卻不到原來的壹半。

神舟飛船的組成

軌道艙:“多功能廳”

神舟飛船軌道艙為圓柱體,全長2.8米,最大直徑2.25米。壹端與返回艙連接,另壹端與空間對接機構連接。神六的軌道艙之所以叫“多功能廳”,是因為除了起飛和返回的時候,其他時間兩位航天員都在軌道艙裏。軌道艙集工作、吃飯、睡覺、洗漱、方便等多種功能於壹體。

逃逸塔:保證飛船的安全。

逃逸塔:位於飛船前部,高8米。它實際上是由壹系列火箭發動機組成的小型運載火箭。運載火箭的火箭發射前900秒到發射後160秒期間?火箭的運行距離從0到100公裏不等。在緊急情況下,這個救生塔將緊急啟動,將神舟六號飛船的返回艙和軌道艙拖離火箭,迅速逃離危險區域,通過降落傘降落到安全地帶。

軌道艙:宇航員的“家”

軌道艙:也稱為工作艙。它的形狀是兩端有錐角的圓柱體,是航天員的“太空臥室”和“工作間”。它還具有航天員生活艙和軌道實驗艙兩種功能,所以又叫軌道艙。軌道艙裝有多種實驗設備和儀器,可用於對地觀測,其兩側裝有可伸縮的大型太陽能電池帆板、太陽敏感器、各種天線和各種對接結構,用於將太陽能轉化為航天器能量,並與地面進行通信。作為航天員的“太空臥室”,軌道艙的環境非常舒適,艙內溫度壹般在17到25攝氏度之間。

返回艙:宇航員的“駕駛室”

返回艙:又稱座艙,是航天員的“駕駛室”。它是供宇航員往返太空的船艙。這是壹個封閉的結構,前面有壹個艙口。“神舟六號”完成繞地球飛行任務後,兩名宇航員也將乘坐返回艙返回地球。

推進模塊:也稱為儀表模塊。通常安裝推進系統、電源、軌道制動,並為宇航員提供氧氣和水。推進艙兩側還裝有面積超過20平方米的主太陽能電池帆。

客艙介紹

軌道艙

尺寸:長2.8米,直徑2.2米。

神舟飛船的軌道艙是圓柱形的。為了使軌道艙在單獨飛行時獲得動力,在軌道艙兩側安裝了太陽能電池翼,每個太陽能翼除三角形外的面積為2.0×3.4米。軌道艙自由飛行時,可提供0.5千瓦以上的功率。軌道艙尾部有四組小型推進發動機,每組四個,為飛船提供輔助推力和軌道艙分離後保持軌道運動的能力;軌道艙靠近返回艙的壹側有壹個圓形艙門,為航天員進出軌道艙提供通道。但艙口最大直徑只有65厘米,只有身手敏捷、受過特殊訓練的人才能自由進出。艙門上方有壹個軌道艙的觀察窗。

軌道艙是飛船進入軌道後,航天員工作和生活的地方。除了食物、飲用水、小便池等生活裝置外,還有用於空間應用和科學實驗的儀器設備。

返回艙返回後,軌道艙相當於地球觀測衛星或空間實驗室,它將在軌停留半年左右。利用軌道艙是中國航天器的壹大特色。俄美航天器軌道艙和返回艙分離後,壹般廢棄。

返回艙

尺寸:長2.00米,直徑2.40米(不含隔熱層)。

神舟飛船的返回艙是鐘形的,有門與軌道艙相通。把它放回艙內飛船的指揮和控制中心,有供三名宇航員傾斜的座位,宇航員可以在起飛、上升和返回階段乘坐這些座位。座椅前部下方是儀表盤、手動操縱桿和光學瞄準器等。,顯示飛船上最後壹個系統的機械設備狀態。航天員通過這些儀器進行監控,必要時控制飛船上系統機械設備的工作。軌道艙和返回艙都是密閉艙,有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保證艙內充滿大氣壓下的氧氮混合氣體,溫度和濕度調節到人體適宜的範圍,保證航天員在整個飛行任務過程中的生命安全。

此外,機艙內還安裝了主降落傘和備用降落傘兩個降落傘,用於著陸。神舟飛船返回艙側壁上有兩個圓形窗口,壹個供航天員觀察窗外的景象,另壹個供航天員操作光學瞄準鏡觀察地面上行駛的飛船。返回艙的底座是金屬架密封結構,上面安裝著返回艙的儀器設備。底座又輕又結實,保護返回艙在返回地面進入大氣層時不被熾熱的大氣灼傷。

推進模塊

尺寸:長3.05米,直徑2.50米,底部直徑2.80米。

神舟的推進艙也叫設備艙,呈圓柱形,裏面裝有推進系統的發動機和推進劑,為飛船提供調整姿態和軌道以及制動減速所需的動力,以及電源、環控和通信系統的部分設備。兩側各有壹對太陽能翼,太陽能翼的面積除三角形部分外為2.0×7.5米。加上前軌道艙的電池翼,產生的功率將是聯盟號的3倍,平均超過1.5 kW,幾乎相當於富康AX新浪潮汽車的電源提供的功率。這些電池翼除了提供大量的電力外,還可以圍繞連接點旋轉,這樣無論航天器如何運動,都能始終保持最佳方向以獲得最大的電力,省去了大量“向太陽傾斜”的機動動作,使航天器在保證太陽電池陣朝向太陽的同時,也能持續觀測地球。

設備艙的後部是飛船的推進系統。主推進系統由四臺大型主發動機組成,位於推進艙底部中央。四對用於姿態修正的小推進器分別布置在推進艙側裙周圍,說它們比主推進器小,比其他輔助推進器大很多。此外,推進艙裙外還有壹個小型輔助螺旋槳。

附加段

附加段也稱為過渡段,用於為將來與另壹個航天器或空間站的交會對接做準備。在載人飛行和交會對接之前,他還可以安裝各種儀器進行太空探索。

現階段對於附加段的設備還沒有官方介紹,但是有業內人士進行了大膽的推測,比如:其中壹個半環裝置應該是用來安裝方形儀器的。而三個相互垂直且可延伸的0.4m的探頭被認為是導航系統或對接系統的壹部分。因為美國的阿波羅飛船上也有類似的裝置用於對接。神舟飛船軌道艙前端可能裝有俄羅斯對接系統。不過這些設備可能只是實驗性的,未來與空間站對接時肯定會被新的對接系統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