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本文探討了河南省縣域經濟的發展模式和對策。

本文探討了河南省縣域經濟的發展模式和對策。

本文探討了河南省縣域經濟的發展模式和對策。

?[摘要]農業是立縣之本。作為典型的農業大省,河南省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振興農業和經濟的根本途徑。河南省縣域經濟形成了促進型、非公經濟促進型、產業集聚型、勞務經濟促進型、農業產業化促進型和對外開放促進型模式。河南省發展縣域經濟的對策是: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加快城鎮化進程,積極發展勞務經濟,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調整產業結構,加快農業進程。

[論文關鍵詞]縣域經濟;聚類分析;發展模式

河南省有108個縣級經濟單位,其中20個縣級市,88個縣。全省土地總面積654.38+0.67萬平方公裏,縣域面積654.38+0.52萬平方公裏,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90.7%。縣域人口81.22萬,約占全省總人口的85%。GDP方面,全省108個縣市的GDP約占全省的68%。

?1.河南省縣域經濟的聚類分析

河南省有108個縣市。通過聚類分析對各縣市進行分類,便於更好的分類和指導縣域經濟發展。以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人均儲蓄存款余額、人均投資、工業占GDP比重、第三產業占GDP比重、第壹產業占GDP比重等7個指標作為變量進行快速聚類分析。使用歐幾裏德距離公式:歐幾裏德=■

?k表示每個樣本有k個變量;X■表示第I個變量上第壹個樣本的值;Y■表示第I個變量的第二個樣本的值。

?1.結果

?壹類:11縣市。包括義馬市、鞏義市、長葛市、沁陽市、偃師市、新密市、新安縣、新鄭市、楊蓉和林州市。

?第二類:27個縣市。包括陜西桐柏、獲嘉、輝縣市、祁縣、孟州市、寶豐、西峽、武岡市、中牟縣、靈寶市、汝州、臨潁、伊川、新野、許昌、禹州、修武、渾池、新鄉、長垣、光山、永城市。

?第三類:70個縣市。包括沈丘縣、確山縣、清豐縣、寧陵縣、上蔡縣、夏邑縣、浚縣、臺前縣、扶溝縣、淮陽縣、羅山縣、魯山縣、商水縣、駝城縣、範縣、泗縣、魏縣、高縣、泌陽縣、謝局縣、隰縣、、汝南縣、盧氏縣。鄲城、開封、尉氏、通許、唐河縣、陸毅、蘭考縣、遂平縣、安陽、金夢、項城市、西華、內黃、南樂。

?2.聚類結果分析

?第壹類縣是工業強縣,強調工業的核心和主導地位,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各項指標排名比較靠前。這11縣綜合排名在河南省前20。這11個縣市總人口為761.55萬人,占全省縣總人口的9.4%,人均GDP為13224元,是全省平均縣水平的2.3倍,是第二類1.6倍,第三類3.2倍。人均財政收入378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4倍,二類縣市的1.8倍,三類縣市的3.3倍。人均存款余額6425元,分別是全省縣域平均水平的2.2倍和2.7倍。人均投入水平3966元,是全省縣平均水平的2.7倍。第壹、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7.4%、60%和27.4%。

?第二類縣有壹定的工業基礎和豐富的資源,如宜川縣、桐柏縣、禹州市、汝州市、靈寶市、永城市、輝縣市、聖池縣等。是以礦產資源開發為主的工業縣;此外,具有壹定區位優勢和經濟實力、農產品加工基礎較好的資源型縣和農業大縣,更容易形成產業集聚和農業產業化。第二類縣總人口1,664.1.900,占河南省總人口的20.6%。各項經濟指標高於第三類縣市,也高於全省縣市平均水平,但低於第壹類縣市。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人均存款余額和人均投資水平分別是壹流縣市的62%、56%、58%和51%。二類縣壹、二、三產業比例為:19.2:54.6:26.2。

?第三類縣是河南省集中的邊緣地帶。大多經濟發展落後,工業基礎薄弱,絕大多數貧困縣都集中在這壹類。第三類縣市在河南省108縣市中占比較大,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在衡量經濟綜合發展水平上處於弱勢地位。主要分布在河南南部的信陽、南陽、駐馬店;豫北的安陽(除林州外)、濮陽;豫東開封、商丘(永城除外);豫西三門峽、洛陽所轄部分縣市。此類縣總人口占全省70%,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人均投資水平、人均儲蓄低於全省平均水平。這個縣的三次產業比例是33.4:39.2:27.4。

?第二,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已經形成模式。

?1.行業驅動

?堅持?突出特色,強化優勢,擴大總量,集中布局,產業升級?發展思路,繼續引領全省縣域經濟發展。義馬、欒川、鞏義、新安等縣(市)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70%。借助產業優勢,培育特色產業,加快工業化,提升鞏義、新鄭、偃師、新安、宜川、沁陽、永城、禹州、輝縣等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大多處於聚類分析的第壹層次,基本屬於工業強縣,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各項指標排名相對靠前。尤其是位於豫西的新安縣,從壹個農業弱縣、工業小縣、金融窮縣,壹個群體的崛起帶動了壹個縣的工業崛起,發展成為今天的工業強縣。

?2.非公有制經濟驅動

?非公有制經濟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發揮縣域區域優勢,大力發展各種非公有制經濟,為縣域經濟發展註入活力,突出縣域特色,實現縣域經濟突破。長葛、鄲城、遂平、澠池等縣民營經濟做得相當不錯,基本處於聚類分析的第二層次,具有壹定的經濟實力和區位優勢。比如,長葛在河南縣域經濟排名中位列第九,是河南非公經濟的典型代表。擁有八大支柱產業,是中國最大的金剛石生產基地、衛生陶瓷生產基地和重要的有色金屬冶煉加工基地、農機配件生產加工基地。此外,還有黃河旋風、眾品食品、森源電器、馬奔機械等知名品牌。

?3.工業積聚

?產業集聚模式特別適合有壹定產業基礎的縣,突出地方經濟特色,集中布局產業,如長垣、偃師、長葛、林州、濮陽、禹城等縣市。根據產業集聚理論,發展了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比如在長垣縣?零資源?從哪裏逐漸發展?積分經濟?發展到?塊狀經濟?,形成起重機等產業集群。產業集聚效應非常明顯。目前已建成年產26萬臺起重機、654.38+0.65萬件起重機零部件的特色產業基地,中小型起重機占全國市場份額的60%以上。偃師市有跨行業集聚和工業強縣兩種類型,實力雄厚,地位突出。產業集聚?塊狀經濟?。

?4.勞動經濟

位於河南省邊緣地區和部分貧困山區縣,經濟發展相對落後,壹般分布在聚類分析的第三層次。與壹、二級縣相比,三產薄弱,但這些縣勞動力資源豐富,如固始、新縣、柘城縣、淮陽。比如固始就是壹個農業縣,人口少,經濟發展落後。為了改變貧困的命運,固始人舉家搬遷,於是成為典型的勞務輸出縣,河南有名的勞務輸出大國。品牌?。許多成功的農民工已經回到家鄉投資創業。現在固始的房地產業、服務業、醫療健康業都是靠這些人支撐的。

?5.農業產業化驅動

該模型更適合農業縣,如潢川、淇縣、炎陵、尉氏、湯陰、演金、正陽等縣市,基本位於聚類分析的第三層次,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等指標滯後壹兩個層次。這些農業大縣最終還是要靠農業產業化。壹方面加強優質糧食基地建設,另壹方面改變單壹糧食生產,發展農業規模和特色農業,走農業產業化強縣之路。如尉氏縣現有農業產業化組織74個,總資產達654.38+0.89億元,帶動26.8萬農民從事農業產業化。此外,花卉大縣炎陵縣花卉面積52.4萬畝,擁有各類園林612座,花卉產業年產值22億多元。隨著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和品種結構的優化,規模化養殖逐漸形成。

6.開放式驅動型

立足地方特色,優化環境,以商招商,和?外面?引進國外,形成以開放求發展,以發展促開放的互動格局。2003年至2007年,許昌出口創匯總額達7654.38億美元,年均遞增25%,連續多年保持全省縣市領先地位。瑞貝卡發制品有限公司主導的發制品出口量占全縣出口總量的90%以上。2006年出口總額達到14483萬美元,2007年出口額達到16903萬美元。目前,許昌縣產品出口市場已拓展至英國、法國、韓國、日本、俄羅斯、歐盟、東盟、非洲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三、發展河南省縣域經濟的對策

1.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非公有制經濟是縣域經濟最具活力的增長點,是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動力源,在增加就業、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實踐證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好的地方,縣域經濟實力就比較強,比如東部沿海的浙江等地。非公有制經濟具有產權清晰、主體明確、機制靈活等優勢,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競爭力。長葛、鄲城、遂平、澠池等縣的民營經濟做得不錯,但遠遠不夠。河南省要放寬準入政策,積極引導和支持。落實有利於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營造公平環境,為民營經濟提供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2.加速城市化。

河南省經濟水平相對落後,經濟基礎薄弱。主要原因之壹是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是人口向城鎮集中的過程。農村城鎮化是壹項長期而復雜的工程,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城市化的最佳途徑是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加快河南省城鎮化建設步伐,突出重點,以點帶面,政策支持,資金支持。各縣要充分利用財政支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縣城對周邊城鄉的輻射帶動作用。壹些縣、市或鎮可根據自身條件設立園區,引導企業向城鎮集中,工業化與城鎮化相結合,大力發展塊狀經濟,努力形成集聚效應。

?3.調整產業結構,加快農業進程。

?農業是縣域經濟的基礎。作為典型的農業大省,河南省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振興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根本途徑。提升傳統農業,調整農業結構,拓展農業發展空間。充分發揮各縣的條件和資源優勢,發展壯大特色種植和養殖規模,如?花木第壹縣?鄢陵縣培育花卉、畜牧、棉花、瓜菜等特色產業,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初步形成?壹村壹品壹鄉壹業?還是?多村壹品多鄉壹業?的發展模式。此外,要解決農產品賣難、賣效率低的問題,這就要求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由簡單加工向深加工發展,實現農產品的增值加工。

4.積極發展勞務經濟,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河南省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勞動力資源豐富,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安置是對河南省經濟發展的重要貢獻。鑒於勞動力資源豐富,應積極發展勞務經濟,變人口優勢為經濟優勢,提高農民工素質,加大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力度。廣泛收集就業信息,根據農民文化、技能等實際情況,開展服裝、針織等專業培訓,大規模組織農民工輸出,實施勞務輸出產業化經營,為河南整體經濟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貢獻。位於河南南部的信陽,在河南剩余勞動力轉移中起到了示範作用。比如,在怒新縣,全縣36萬人口中,農村人口28萬,靠勞務經濟致富的占四分之壹。近年來,2009年,在危機背景下,新縣輸出勞務7萬人。1000多名成功人士返鄉創業,為新縣經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參考】。

【1】段麗娜。促進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研究[C].2008年西北大學碩士學位

項傑。河南縣域經濟發展探索[C]。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李雅格。河南省縣域經濟分類及發展戰略研究[C].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劉俊傑。縣域經濟發展與小城鎮建設[M]。北京:社會出版社,2005-10。

楊銀凱。論中國縣域經濟的發展?縣域經濟發展的出路與思路[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09

郭在信。縣域經濟發展對策分析[J].經濟研究導報,20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