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有效性是教育界乃至全社會十分關註的問題,也是德育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它涉及到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以及學校德育之外的諸多相關因素。目前,國內外對德育有效性的研究還沒有現成的、系統的成果。我國出現了研究德育有效性的熱潮,但仍缺乏操作性和普及性強的研究體系和工作機制。可以說,關於德育有效性的研究方興未艾。教育部發布了許多文件,強調學校應該加強德育的有效性。孫雲曉中央教育研究所所長朱小蔓、中國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建平中學原校長馮恩洪等都對德育的有效性進行了研究。
然而,在德育有效性研究的道路上,卻出現了“教學科研”繁榮卻收效甚微,研究性教育遠離課堂和教育有效性的悖論。總的來說,這些“研究式”、“註釋式”的理論宏觀研究著作,過高過低,難以貼近教育教學的現狀和本質,難以將教學與科研結合起來。現實促使我們改變研究視角,追求以應用研究、實踐研究和微觀層面為主的小範圍研究。於是,壹個源於教學實踐、提升教育智慧、促進專業發展、享受研究過程和成長快樂、引領教師探索、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迷妳項目”在教育領域應運而生,呈現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受到壹線教師的青睞。
本課題也以“微課題”為背景,用這樣壹種形式,總結推廣教育教學管理過程中的智慧經驗,遵循“實踐-理論-實踐”的路線圖,研究德育現狀,定位德育目標,探討德育問題,探討德育策略,拓展德育途徑,提煉德育內容,優化德育模式,從而提高我校德育的實效性,促進德育人員素質的提高。
二、本課題在國內外同壹研究領域的現狀,及其聯系與區別。
(壹)研究現狀分析。
1.論“微話題”的現狀
“微課題”是教師為解決壹個具體的、相對較小的實際問題而構建和確立的研究課題。不強調研究的學術性和規範性,相對自由。是平民化或者草根化的研究風格。微項目研究以“切口小、周期短、過程導向、見效快”為基本特征,以“問題即項目、對策即研究、收獲即成果”為基本理念。南桐微項目的組織者和管理者、教育研究所所長馮衛東給出了壹個比較通俗的微項目的大致定義:“微項目”是教師為解決某個具體的、相對微觀的實際問題而構建和建立的小項目。他還用這樣的話來形容自己的微話題:微話題的表達方式是微的、自由的、親民的、可行的。不大,也不會讓老師覺得無處下手;它不需要嚴格統壹的程序,卻可以具有強烈的個人化、個性化色彩,幾乎沒有“會”與“不會”、“能”與“不能”的界限或區分;它不同於經院研究社,沒有貴族精神,可以飛入尋常百姓家;每個人都可以做到,關鍵是妳有沒有做到...如臯市教育廳副廳長、常州同濟中學賈、南師大附中江寧分校巡視員羅剛懷等都對“微話題”進行了界定和探討。陳堂明在《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7中寫道。浙江省大溪二小王朝森校長提出了教師專業微成長的發展策略,即“微課題促進薄弱學校教師科研微成長”。
“微項目”這壹研究形式得到了眾多專家和教師的肯定,其草根性、平民化、實用性、務實性和可操作性越來越被壹線教師所接受,正逐漸成為教研機構和學校培養和提升教師教研能力的有效形式。
2.“微話題”與德育有效性研究的關系
雖然開展“微課題”研究活動對提高教師教育教學素養、教育教學水平和質量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但筆者於201999-2013在中國基礎教育期刊全文數據庫(完整版)進行了高級檢索,檢索匹配準確。這說明“微話題”背景下的德育有效性研究或德育“微話題”研究還沒有成果或很少有明顯有成果的研究。百度搜索關鍵詞“微德育有效性”未能找到相關詞條。搜索“微觀德育”發現,2012年6月,華東師範大學附屬第四中學教師徐曉霞主持了壹項縣級課題“學校微觀德育內容和方法創新研究”,目前正在研究中。2012年末,南寧市沛鴻民族中學、城鄉初級中學圍繞“讓德育專業發展”這壹主題,開展了德育微專題展。這類關於德育“微課題”研究的條目只有幾十條,而且大部分是策劃或研究,還有的是關於學科“微課題”研究的信息。
3.國內德育有效性研究綜述。
德育的有效性是指學校實施德育所取得的實際效果。德育實效性的實現,就是運用學生接受程度與德育目標是否壹致的評價方法,實施務實的、分層次的、多樣化的教育行為和活動,使德育目標內化為學生的思想品德成分,引起量變到質變,產生言行壹致的效果。筆者對德育實效性的研究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發現國內這方面的研究如火如荼,但眾說紛紜: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馬鞍山鎮中心小學趙金芳老師在《精致小事提高德育實效性》壹文中指出:從微觀上看,學校的德育工作是教育小事的銜接。要實現抓德育的大目標,決不能輕易放過每壹件小事,而是要抓每壹件小事。甘肅白銀平山區第壹小學吳國森老師在文章中闡述了“四化”提高德育實效性的觀點和做法,即德育管理網絡化、德育工作制度化、德育內容系統化、德育研究規範化;濰坊工程職業學院高博老師在《轉變德育模式,提高德育實效》壹文中指出,要提高德育實效,必須實現從約束性德育向發展性德育的轉變,從單向德育向雙向互動德育的轉變。江蘇省徐州市沛縣實驗小學的老師,福建省南安市中學的許老師,河北歙縣二中的老師都就此撰文。
4.國外德育有效性研究現狀
國外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遠比我們多,他們通過研究形成了壹套完整的德育理論。
英國是壹個崇尚“紳士風度”的國家,卻很難找到專門的德育課程。他們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各種學科的教學。英國《教育基本法》明確規定,各級各類學校要把公民素養教育作為教學的基本任務和目標,同時要求任何教學都必須貫穿教育原則,即把德育和公民素質教育有機地滲透到各類教學中。美國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傳播和灌輸作為最高經典的美國憲法和獨立宣言,同時宣傳美國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和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觀。而新加坡政府則開設了“生命教育課程”,提出道德教育要“三考慮五講”,即個人、社會和國家考慮;法制教育和人性善良並重;理想與現實同行;強調國情,國家利益,新加坡特色,內容和形式要符合時代要求,故事中的教育。德國中小學要求學生“具備必要的思想素質和行為規範,使他們具備為社會生活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奉獻精神。”1996 7月16日,日本第15屆中央教育審議委員會發表了第壹份咨詢報告《20世紀日本教育的發展方向》,報告中寫道:無論社會如何變化,孩子都能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思考,主動做出判斷和行動,具備良好的素質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律並善於與他人協調。同時,健康的身體也是不可或缺的。韓國“建立尊重學習者不同個性的教育制度,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道德性、社會性、審美性和創造性。"這樣所有學習者的潛力都能被最大化. "這和日本德國很像。
考慮到國內外現狀,我國德育有效性的研究需要在兩個方面加強。壹是壹些學校對德育的有效性認識不夠,工作被動,流於形式,搞救火式德育。結果,他們做了很多工作,但效果很差;第二,更多的學校只註重德育在實踐中的有效性,從不研究規律性,忽視德育在機制和理論上的有效性研究和探討,使德育的有效性要求不能成為教育者的自覺行動,也不能成為長效機制。這樣壹來,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就無法長期保持。在德育有效性的研究中,大多數研究者還停留在研究實際問題的層面,而能夠從德育及其各種影響因素的角度進行有價值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的文獻卻很少。通過“微課題”的框架對群體德育進行研究的更少。
(二)本題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學校德育的有效性是教育界十分關註的熱點問題,也是學校德育面臨的壹個重大而困難的問題。為了有效提高中學德育的有效性,有必要對德育有效性的概念和主要影響因素進行探討和研究,以指導德育實踐。近年來,提高德育實效性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各有側重。“微話題”視角下的德育實效性研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微話題”群體的形成、實施和管理,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調整教師的教育心態,提高教師的德育能力,增強教師的德育魅力。
開展德育有效性研究,就是要探索提高德育有效性的途徑。本課題的意義在於通過對“微課題”的研究,找到提高初中德育實效性的方法和途徑。通過“微課題”框架下的團體德育研究,可以從理論上認識提高德育實效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了解目前學校、家庭和社會在學生德育中所發揮的作用,找出存在的問題,從理論上解釋學校、家庭和社會如何相互配合,以達到德育的最大效果,探索學校各部門如何, 班主任與教師相互配合,提高學校德育的有效性,探索學校有效開展德育的最佳途徑。 在實踐中,壹是通過研究探索建立學生德育網絡機制,使家庭和社會的教育與學校的教育協調互動,形成合力,防止“5+2=0”現象,建立第壹道防線。二是探索建立學校內部有效的德育網絡機制。學校各部門之間,班主任和各科教師要共同承擔育人責任,形成有機整體,通力合作,共同開展德育工作,建立第二道防線。三是通過“微課題”框架結構的群體德育研究,探索改進德育的途徑和方法,提升學校管理者和班主任的理論水平,使班主任的德育管理系統化、有效化。
總之,從理論和實踐上尋找提高學校德育有效性的最佳途徑和方法,切實提高學校德育的有效性,是本研究的根本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