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濟南有天文館嗎?

濟南有天文館嗎?

是的。

齊魯大學天文館的那些人和事。

圖1:達奇大學天文系主任王茜恩和副教授田冠武在天文館外的合影。

圖2:1939年冬天的達奇天文館。

圖3:王茜恩

圖4:苗永瑞

早些年,齊魯大學的校園裏有壹個天文館,有壹個天文和數學系。達奇大學天文系開創了中國的天文研究。當時,天文系主任王茜·恩曾被譽為“當代世界六大數學家”之壹。直到50年代初,天文院士苗永瑞也是天文系畢業。

□李

王茜恩:用於高級天文計算的三種算盤

當時,達奇大學天文系和天文臺主任王茜恩是天文學領域的傳奇人物。據說他能用祖傳的珠算進行高級的天文代數計算,任何復雜的天文計算問題都難不倒這位王老先生。

達奇天文館建於齊魯大學1917建校之初,隸屬於其文理學院天文與計算系。天文館和數學系是齊大唯壹的。在清末民初,可謂舉世無雙。因為當年中國的公立和私立大學中,只有廣州中山大學後來成立了天文臺和天文系。其數理天文系設置於1927,其天文臺建於1929。雖然達奇天文館是1917之後新建的,但其儀器設備是由魏縣文光學院合並而來,還有壹部分來自鄧州文學館,時間更早。

當時,王茜恩是達奇大學天文和天文臺系主任。這個人更是天文學上的傳奇。據說他能用祖傳的珠算進行高級的天文叠代計算,任何復雜的天文計算問題都打不過這位王老先生。齊朝大學生中流傳著壹個關於王老先生運籌帷幄的故事。據說當時的外國傳教士聽後並不以為然,提出要與王PK。於是兩人同意計算未來日食的日期。王把三個算盤並排在壹起算出來。幾分鐘的時間,他算出了結果,而迪金森壹張紙壹張紙地計算了很長時間,才勉強得到答案。經過這次比賽,熟悉西方天文學的狄考文老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從來沒有低估中國人的算盤打得好。

但是余生為時已晚,這麽奇妙的東西,雖然我聽說過,卻從未見過。現在它的人和事都消失得無影無蹤,似乎這輩子也看不見了。但是,沒有成功。最近,筆者收集了壹組齊魯大學的老照片。在翻看齊大的這些老片子時,無意中在齊大的天文館裏目睹了當年廬山的真面目,其中就有傳說中的王的身影。請看老照片1,這是齊魯大學早期的達奇天文館。天文館外的兩位攝影師中,左邊穿長袍馬褂的老人是天文系主任王。右邊穿白大褂的年輕學者是他的助手、天文系副教授田冠武。第二張圖是1939年冬天的達奇天文館。從這張照片中可以看出,天文館位於達奇校園的東南角,身後不遠處就是白雪皚皚的千佛山。

隨著這些老影子在眼前重現,當年的那些老故事也會活起來。

狄考文PK王萬祥

壹天,狄考文外出,碰巧遇到王萬祥,他身後背著壹個大算盤。狄馬上把王請到裏屋,兩人約定,妳用算盤,我用筆,同時推算下壹次日食的時間和看得見的地方的年月,看誰先算完。經過多個小時的緊張計算,兩人幾乎同時完成,計算的時間也差不多。

王茜恩(1871 ~ 1932),青州東王車村(今朱良鎮)人。出生於書香門第和天文數學世家,父親叫王萬祥。王茜恩1893畢業於鄧州市文化館,是第15屆畢業生。畢業後,他留校任教。其實,齊大學生所說的和王的比賽是誤傳。與迪歐文壹起戰鬥的不是王茜恩,而是他的父親萬翔。也正因為如此,王才得以在鄧州文學館讀書。

原來,他的父親萬翔是青州的壹位飽學之士,飽讀詩書,精通天文地理。在國內,有明代徐光啟翻譯的《天文歷》和清乾隆的《理想考成》。但此時王家已經沒落,這個書生為生計所迫,毅然拿起大算盤,四處遊蕩,算吉日,觀算風水等事,以此為生。

有壹天,狄考文外出時,遇到了王萬祥,他身後背著壹個大算盤。迪金森非常驚訝。這是什麽,有什麽用?王答:算盤。可以算出黃道吉日,算出合適的時間地點。隋煬帝問:妳能計算出壹次日蝕和月蝕嗎?王答:是的!狄馬上把王請到裏屋,兩人約定,妳用算盤,我用筆,同時推算下壹次日食的時間和看得見的地方的年月,看誰先算完。經過多個小時的緊張計算,兩人幾乎同時完成,計算的時間也差不多。而狄金森有壹套計算公式和對數表可以查,王萬祥靠的是算盤,兩手空空。這讓狄考文大吃壹驚:中國人真有才子!如果他能用西方的方法,不知道會有什麽奇跡發生。當時王萬祥已經50多歲了,狄更斯問他有沒有孩子,願不願意教他西方算法。答:壹個兒子在農村學四書五經。狄石說,妳送兒子上學,我不收學雜費。妳會嗎?王當即答應了。於是恩進了文會館,成了的弟子。

王茜恩入校前,文慧會館建了壹個“觀星臺”,教授“天葛花術”。其中,物理化學計算等課程由狄考文親自授課,天文測繪等課程由赫希教授授課。當時,天文臺裏有壹架25厘米的反射式望遠鏡,是狄考文在1879年回美國度假時購買的。這臺大型精密天文望遠鏡於1904年遷至魏縣文光學院,1916年並入暨南大學齊魯學院,1952年達奇大學撤銷後遷至南京大學。

王茜恩被列為“當代世界六大數學家”之壹

在外國人當校長負責學校行政的年代,其他系的主任都是英美外籍教授輪流坐莊,唯獨天文系的系主任始終是中國人王茜恩。王創立了壹種繪制日食的新算法,引起了國際天文和數學界的關註,獲得了“當代世界六大數學家之壹”的稱號。

1901年,胡適在山東巡撫袁世凱的要求下,創辦了山東大學堂。首席老師胡適先生帶著鄧州文學館畢業的六位西學老師到濟南籌辦山東大學堂。王茜恩是西方六大教師之壹,教授物理。1903年,赫希因不滿學校強迫學生跪拜孔子而憤然辭職,回到魏縣文光學院。王也跟他壹起去了。1916文光學院遷至濟南成立齊魯大學。王茜恩成為達奇大學天文微積分系主任和天文臺臺長,並在理學院教授天文學、數學、電地質學等課程。

當時齊大理學院有天文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在外國人當校長負責學校行政的年代,其他系的主任都是英美外籍教授輪流坐莊,唯獨天文系的系主任始終是中國人王茜恩。王入齊後,在天文研究上有了新的發現,被英國皇家學會授予理學碩士學位。但其實這是壹個早該有的榮譽,上天跟他開了壹個大玩笑。原來,他在文光學院當老師的時候,以西方的方法為工具,結合祖傳的天文算法,即利用木星的光環循環計算日月食的方法,寫了壹篇關於日月食計算方法的論文。然而,王粲不會說英語,因為當他在文匯會館學習時,狄考文堅持不開設英語課。當時雖然有很多粵語老師會說外語,但他們不懂天文,所以直到20年後,赫希才把它翻譯成英文,送到英國皇家學會審議。晚年,王在此基礎上創造了繪制日食的新算法,引起了國際天文和數學界的註意。當時他對英美的許多國際話題壹目了然,因此獲得“當代世界六大數學家之壹”的稱號。

王茜恩不僅精通天文算術,還精通聲光電氣化。它對電特別感興趣。當時中國沿海城市都有小型發電廠,但對發電機的原理和用法知之甚少,所以無書可查,無人可查。王穗主編的《電工手冊》壹書,由達奇印刷廠石版印刷。這本書在洛陽壹出版,就銷售壹空。後來全國各地的人都派人來抄,要的信鋪天蓋地。王耐對其進行了重新整理,增加了新的內容,擴大了篇幅,命名為《電工學》。稿子寫出來後,上海商務印書館聽說願意出高價買下版權,答應馬上復印,以備急用。王怕驛站失守,就托青島的壹個朋友坐船去上海。沒想到,這位朋友來信說:手稿不小心丟在船上,非常抱歉。從那以後,這本書就沒有了下文。王患病已久,但在這種經濟和精神的雙重打擊下病情加重,這也是他早逝的原因之壹。

1932王茜恩因糖尿病並發癥去世,享年60歲。為了紀念他,齊大偉把以前天文系學生用的大天文臺命名為“澤普天文臺”。

有個苗永瑞院士。

它對天文學的獨特貢獻主要是兩點:壹是天頂星人的確定和應用,二是長波授時站的建立。苗永瑞的解決方案和設計方案使時間測量的精度提高了1000次(微秒級),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1937七七事變後,齊魯大學遷至成都花溪壩,達奇天文系停辦。但天文館儀器沒有打包搬走,天文系畢業留校任教的程留下來負責維護。據說在此期間,程去澤普天文臺觀察太陽黑子和星雲。

1946抗戰勝利後,達奇搬回濟南,在算術系復課。1948濟南戰役前,招收了兩名新生。兩會只有十幾個學生。其中有三個女生,而三個男生都姓苗,分別叫苗永寬、苗永明、苗永瑞。這是濟南桓臺苗家的三個子侄,苗永寬和苗永明是苗海南的兒子,苗永瑞是苗興元的兒子。

1952年9月,全國高校大調整,cheeloo大學解散撤銷,文理學院各系肢解合並。其中算術系,連師資、學生、設備全部並入南京。其中程副教授帶著徐邦信、苗永寬兩位畢業生來到南京大學,與從中山大學調來的老師壹起組建了南京大學天文系。後來,徐邦信和苗永寬都是NTU天文部門的負責人。天文系畢業生趙顯子、石和苗永瑞來到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後來趙顯子是紫金山天文臺的副臺長。苗永瑞成了天文院士。

苗永瑞(1930 ~ 1998),達奇大學天文系46級學生,1951年畢業。他先在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工作,後調到上海天文臺,任陜西天文臺臺長。它對天文學的獨特貢獻主要是兩點:壹是天頂星人的確定和應用,二是長波授時站的建立。苗永瑞的解決方案和設計方案使時間測量的精度提高了1000次(微秒級),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1991當選為學部委員,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52年,兩臺天文望遠鏡等儀器被拆去南京後,只剩下兩個天文臺的空殼,不久天文館就被拆了。“三苗”中的苗永明去了山東師範大學,後來成為山東師範大學物理系的教授。1997當選齊魯大學校友會會長。現在,除了仍然健在的苗總裁,很少有人知道有壹個天文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