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1966。從1966到1979,政府共投入210萬元,使韶鋼形成了10萬噸鋼、10萬噸鐵的生產能力,但在13年,累計虧損19萬元。通過企業改革的滾動發展,在1994形成了72萬噸鋼材的生產能力。
1995,韶鋼被列為國資授權試點企業。自此,完成了煉鋼設備的大型化、自動化改造,成功建成300萬噸級鋼鐵平臺,實現了中小型鋼廠向大型鋼鐵企業的跨越。生產的主要技術裝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部分設備達到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
從1995到2002年,韶鋼鋼產量從80萬噸增加到225萬噸,年銷售收入從6543.8+0903億元增加到55.83億元,總資產從24.4億元增加到目前的6543.8億元。2002年,在世界鋼鐵企業中排名第95位。在全國69家重點鋼鐵企業中,生產規模排名21,經濟效益綜合指數排名11,利潤總額排名8。
本報記者陳通訊員邵璇
在省經貿委近期公布的廣東50家龍頭企業經營業績中,韶關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1.34%的利稅增幅位列第壹。這家由傳統國企轉型為現代企業的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今年年初,韶鋼松山成為深市首家發布年報的上市公司,以每股收益0.78元、每股凈資產6.1元、凈資產收益率12.79%的驕人業績,打破了股市的灰暗局面,開啟了股市“地煉”熱潮。今年節後開市以來,韶鋼松山股價上漲近70%,因此入選深交所成份股和深證100指數樣本股,成為股市驕傲的國企“藍籌”。
韶鋼松山的股市表現,生動地證明了壹個擺脫了傳統國企包袱的現代國有控股企業,通過觀念、技術裝備、管理體制的變革,具有強大的市場活力和競爭力。
在低谷中走向市場
上世紀90年代初,韶鋼飽受經濟過熱、投資失控、無序競爭之苦,也患上了觀念滯後、體制僵化、設備落後等“國企病”。當時廣東是國內外各鋼鐵諸侯激烈角逐的戰場。國外鋼鐵從外面湧入,大鋼企從內部出擊,小企業競相壓價。但韶鋼年產量只有幾十萬噸,無法與別人競爭。從1994到1995年初,韶鋼已經連續8個月虧損。韶鋼已經到了“沒錢擴張,沒路擴張”的門檻。
正是在這個時候,省委、省政府下決心在廣東建設鋼鐵基地,並於1995調整韶鋼領導班子,將其列為國有資產授權經營試點單位。韶鋼新團隊對市場做了細致的分析:韶鋼具有獨特的區域市場優勢。從鋼材300公裏黃金銷售半徑來看,韶鋼正好靠近國內鋼材需求量最大的目標市場——珠三角。向南可延伸至東南亞,輻射周邊的廣西、湖南、江西。市場競爭不進則退。如果韶鋼也隨著大流量減產,最終可能會被擠出市場。市場不僅可以失去,還可以被占領。韶鋼的發展必須走規模效益之路。為此,韶鋼新班子做出了向年產80萬噸鋼沖刺的決定!
突破80萬噸鋼大關,奪回失去的市場,韶鋼人信心倍增。通過技術改造,增加了近20萬噸鋼的平均年產量。目前已形成300萬噸鋼的生產平臺,產品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廣東的市場份額也從原來的10%提高到30%,影響鋼材市場的“韶鋼價”逐漸形成。
有人問韶鋼黨委書記、董事長曾德新,國企能做好嗎?曾德新道:“是!但前提是要大踏步走向市場,徹底改造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落後觀念、落後設備和管理體制。”
走出技術改造的怪圈
早在80年代初,省裏就提出到20世紀末,韶鋼鋼年產量要達到654.38+0.5萬噸。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融資60億元,建設年產80萬噸的新區。到了90年代中期,在加強宏觀調控的形勢下,投入巨資建設新區是不現實的。為此,韶鋼調整思路,走出了壹條挖潛、自發積累、滾動發展的道路。
韶鋼決策層解放思想,調整思路,用少量增量投資盤活大量存量資產,最大限度發揮現有產能潛力。韶鋼積極把握當前形勢,快速有效地進行股份制改革,大規模引進外資。1997,企業股份制改造完成,韶鋼松山上市;2000年,韶鋼與世界著名的美國普萊克斯公司合資的實用氣體有限公司正式投產,效益顯著,標誌著韶鋼這個老國企向國際化邁進了壹步,實踐了戰術。
融資渠道的拓寬解決了韶鋼技術改造的資金問題。“九五”期間,韶鋼以置換改造為重點,建設了中板改造、小連軋、大電爐、大制氧等壹批標誌性技改項目。原計劃“九五”年產654.38+50萬噸鋼需要投資60億元,而韶鋼實際只投入24億元就實現了這壹目標。
脫胎換骨的裝備水平為韶鋼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軋制高附加值鋼材創造了條件。以中板生產線改造為例,針對廣東制造業發達、板材消費需求大的特點,韶鋼看準了市場,看重了產品。1996投資5億多元改造中板生產線,搶占市場空白。現在中板產品適銷對路,附加值高,成為韶鋼利潤新的增長點。
在市場的引導下,韶鋼人不僅走出了“技改求死,不技改求死”的怪圈,走上了跨越式發展的道路。曾德新總結為:“以市場選擇產品,以產品決定技術,以技術決定設備,以設備決定最佳經濟規模。”
緊盯市場“缺口”
韶鋼大型轉爐近期投產,意味著韶鋼完成了煉鋼設備大型化、自動化改造,300萬噸鋼鐵平臺的建立突破了產品結構升級的技術裝備瓶頸。過去在韶鋼很難生產的鋼種,在大型轉爐都可以開發生產,幾乎所有的鋼種如碳鋼、低合金鋼、橋梁鋼、汽車大梁鋼、造船鋼、管線鋼都能生產。韶鋼獲得了技術裝備這壹贏得市場的利器,為韶鋼加快品種研發,走品種效益之路拓展了渠道。
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根據廣東省的基本情況和公司的實際情況,韶鋼將產品定位為:生產超大型鋼鐵企業由於品種和批量效率的限制而無法生產,而小型民營企業由於技術、設備和資金的限制而無法生產的產品。
在未來的發展中,韶鋼以高附加值產品為目標,以裝備制造業為先導,以珠江鋼廠熱軋薄板為細分市場,著眼未來市場競爭,實現中厚板、棒線材產品的升級換代,以造船板、管線板、橋梁板、汽車大梁板、汽車輪轂板等高品質、寬規格特種鋼板為主導產品,引領中厚板市場。目前,韶鋼生產的船板已獲得中國、英國、美國、德國、日本、法國、挪威等國船級社的認證,產品銷往世界各地。
著眼於市場的“缺口”,韶鋼開始從規模擴張向品種擴張和質量提升轉變,從階段適應性和替代性結構調整向產品升級和產業升級的戰略性調整轉變。
以上市促內部改革
如果說設備的推倒重來是韶鋼搏擊市場的硬件,那麽1997韶鋼的股份制改革就是韶鋼管理體制的變革。曾德鑫說了實話:上市融資是壹個很大的好處,但對企業更深遠的影響在於規範上市公司運作,借助外力推動企業內部改革。
韶鋼正是以上市為契機,通過資產重組,形成了由上市公司、中外合資企業和其他形式的有限責任公司組成的多元產權結構,建立了適合現代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
同時,韶鋼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適合現代企業的用人制度、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在人事制度方面,韶鋼積極探索適應現代企業制度的用人機制,全面推行幹部任期考核制度、科技人員技術專家和優秀人才推薦評價制度、管理人員招聘制度和生產工人按崗聘任制度。在分配制度上,韶鋼形成了“崗位競爭、技能競爭、收入貢獻”的良好機制。最終,原來的“2萬人圍著鋼鐵主業轉”變成了“1萬人領著鋼鐵跑”的可喜變化。
輕裝上陣的少剛,在格鬥市場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內功。
編輯評論
走向市場,世界是廣闊的
在外向型經濟發達的廣東,國有經濟仍然占據重要地位,國有企業的改革與發展仍然是壹個重要話題。為此,本報從今日起陸續推出多篇國企典型報道,試圖回答壹些人們關心的重點問題。
被形容為“笨粗”的國有鋼鐵企業能走向市場嗎?韶關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65,438+0.34%的利稅增幅,在省經貿委最新公布的廣東省50家龍頭企業經營業績排行榜中位列第壹。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這個傳統的國有企業經受了市場的磨煉。1995,在連續八個月虧損期間,企業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瞄準最佳銷售半徑內的珠三角市場,增加產量,占領市場。從此,韶鋼人勇敢地站在了市場經濟的最前沿,展現了時代潮流引領者的威望,從占據廣東10%的市場份額擴大到30%。
韶鋼之所以能從底層崛起,在於壹個傳統的國企只有把自己推向市場,從思想觀念的運行機制上適應市場,用適銷對路的產品占領市場,在市場經濟的狂風暴雨中真正轉型為現代企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韶鋼為國企改革發展交出了壹份優秀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