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柯小剛的職業是什麽?

柯小剛的職業是什麽?

柯小剛

柯小剛,字如其名,數無意義。1972出生於湖北大冶靈鄉譚喬村。北京大學哲學博士。

中文名:柯小剛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湖北省大冶市

出生日期:1972

職業:學者,大學教師

畢業院校:吉林大學、北京大學哲學系、德國耶拿大學等。

主要成就:中國哲學研究與教學。

代表作:海德格爾與黑格爾時間思想的比較研究

字:照原樣。

編號:吳

研究所職務:中國思想文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組織職務:人文學院教授委員會委員。

研究領域:儒家經典詮釋與傳統文人書畫。

編輯(翻譯):黑格爾:之前和之後

個人簡歷

柯小剛現為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哲學系系主任、中國思想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同濟中國思想文化叢書》、《儒教與經典評論》主編、道裏書院院長。他創辦了道裏書院公益在線讀書會。他訪問了德國、英國和美國。著有《海德格爾與黑格爾時間思想的比較研究》、《思想的產生》,這裏有:《錯位中的命運》、《道家引論(外部部分)》、《古典文化與教育的現代生活》等。曾翻譯《黑格爾:前後》、《尼科凱爾倫理學》等。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數十篇,研究方向涉及儒學。

教育背景:

吉林大學哲學學士,北京大學哲學碩士、哲學博士。我在德國耶拿大學做DAAD交換博士生。

工作經歷:

曾在英國華威大學和美國聖母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

論文專著

柯小剛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研究興趣)涉及儒學、儒家經典、中國哲學、中國歷史、西方古代經典與解釋、現象學、德法哲學、政治哲學、藝術理論、中醫、傳統文人書畫等。,重點是儒家經典解釋和傳統文人書畫研究。

專題論文

《海德格爾與黑格爾時間思想比較研究》,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年。

《觀念的興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年。

這裏:錯位中的命運,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道學概論(外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古典文化與教育的現代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主要論文

治氣與開悟:五帝解讀,《海南大學學報》第3期,2013。

《君民和諧:中國憲政的傳統資源》,《政法評論》第三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誠信觀念的古今變遷與中西差異,《同濟大學學報》第4期,2012,《新華文摘》全文。

尹平陽秘而溫柔:古今中西之變與中醫未來,中醫思想家(上),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

尼采、柏拉圖與戲劇的教育使命,中國問題與猶太問題,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

《論語》中“孔子非魏軍”壹章的政治哲學解讀,同濟大學學報,第11期。

從《存在與時間》到《哲學隨筆:海德格爾前後期思想關系的調和》,現代哲學,第1期,2011。

禮與疏離:對趙批評儒家無法面對陌生人的回應,《雲南大學學報》,第11期。

《儒法關系與人和的古典淵源》,《政法評論》第壹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五四”90年代中西學術的變遷與今天古典教育的任務,《西學在中國:五四90周年反思》,北京三聯出版社,2010。

教與他人倫理:論語學第壹章解讀,現代哲學,第1期,2010。

“五十而知天命”的現象學解讀,《同濟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

《判斷的長處和短處》(德譯),《時間現象學的基本概念》,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

尼科·凱爾《倫理學中的道家和解引論》,政治與哲學的契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文化史視野下的世俗社會與超越精神》,《世俗時代與超越精神》,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年齡的臨界,思想的臨界:張誌揚教授的七秩》,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解讀海德格爾的精神現象學,中國哲學年鑒2008。

《解讀列維納斯的欲望:壹種跨文化的詮釋學嘗試》,《列維納斯的世紀還是他人的命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畫道·藝象與古今關系》,《文藝研究》2008年第7期。

路與Ereignis:兼論漢譯對語言之路的意義,《世界哲學》2008年第4期。

解讀海德格爾的精神現象學:三個簡評,《現代哲學》2007年第3期

藏刀與藏人世界:莊子大師與養生大師的政治現象學關系,《江海學刊》2007年第4期。

海德格爾對黑格爾時間概念的解讀,《哲學之門》,第二卷(2001),第壹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對分析哲學的興趣:在哲學與生活之間,《現代哲學》2003年第2期。

時間問題與存在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可能性,《哲學之門》,第四卷(2003年),第壹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1。

海德格爾的黑格爾研究:哲學史之初進入自由王國,《德國思想評論》第壹卷,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65438+2003年2月。

行動與中介:從生活世界的角度解讀黑格爾的感性確定論,《現代哲學》2004年第2期。

生態現象學(德語翻譯),《世界哲學》,2004年第4期。

昆德與太空時代的地球概念,原路,系列10,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作為解構的哲學史研究——海德格爾對黑格爾哲學的解讀》,《南京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

《春之心:論語座次篇的現象學解讀》,原道11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在《啟蒙的反思》中猜測壹個問題:什麽是成熟?《法國思想評論》第壹卷,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年。

《判斷力的強弱》(德譯),《法國思想評論》第壹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年。

《黑格爾哲學史概念的現象學闡釋》,《哲學研究》2005年第6期。

赫爾德的“世代生成的時間經驗”與儒家的“慎終追遠”——中國倫理學“井源”的政治現象學-解釋學探討,《現象學與倫理學》載《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第7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

廢墟、傷痕與倫理家園的重建,《互動文化交流與文化批評》,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

海子的“實體”與“主體”:海子史詩在諸神之爭中的地位,《古今之爭背後的諸神之爭》,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06年。

現象學閱讀黑格爾的《哲學史觀:對“哲學的遊戲”、“知識的遊戲”和“哲學的遊戲”的分析》,中國哲學前沿出版社,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與斯普林格出版社聯合出版頁數:51-59 ISSN:1673-3436(紙質)1673-355X(在線

海德格爾的“空間”之思與“仁”的解釋學,《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6年。

閱讀中庸:中庸的現象學解讀,臺灣省哲學文化月刊,2006年2月。

與德勒茲壹起讀斯賓諾莎《實踐哲學》,哲學之門,第12卷,第6卷(2005年),第2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時間,時空,國外理論動態,2006年第5期。

建築的倫理基礎:壹個現象學的考察,《江蘇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

哲學:壹個不斷變化的詞,《同濟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什麽是大學?同濟大學百年沈思》,《同濟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放風箏跳魚與鬼神存在,哲學與宗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海德格爾與海德格爾的對話,現象學,2005年,布加勒斯特:ZetaBooks,2007年。

《形而上學與形而上學:道學與形而上學初探》,載《中國現象學哲學評論》第9輯:現象學與純粹哲學,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在欲望的欲望與艱難的自由之間——讀列維納斯《欲望的欲望》,法國思想評論第三輯,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年。

海德格爾《藝術作品的起源》第壹部分,《德國思想評論》第三部分,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年。

編制

黑格爾:前後(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凱爾的倫理學(譯),華夏出版社,2011年。

《儒學與經典評論》第壹輯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