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商務服務學院鄭祖兵
武漢晨報聯合省內多家企業推出的“百企萬崗”活動,吸引了眾多大學生的積極參與。然而,經過短期的崗前培訓,壹些大學生已經被企業無情淘汰,其中很大壹部分人主動辭職。據壹位長期負責招聘的人力資源經理介紹,壹些大學生在與客戶溝通時存在明顯的心理和語言障礙。當遇到難題時,他們往往采取被動回避的方式,而很少主動尋求解決方法。
無獨有偶,中國老齡問題研究中心公布的壹項調查也顯示,中國約30%的“啃老族”雖然已成年,但仍在享受父母的贍養。“啃老族”找不到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學歷低,技能差,怕苦怕累,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弱。
種種事例表明,大學生的社會適應問題應該引起高校和大學生自身的高度重視。對於生活在我國高等教育弱勢地位的高職生來說,盡快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高職院校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壹個是學生的知識技能,壹個是學生的社會化程度。
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短時間內是無法和本科院校學生相比的。近年來,許多高職院校利用高校改革和擴張的機會,由原來的中等職業學校升級而來。師資力量不足、結構不合理、教學設施匱乏、辦學水平低下是這些新建高職院校的先天不足。應該說,這些高職院校迫切需要盡快提高師資水平,特別是培養和引進急需的“雙師型”人才,配置和完善培養急需技能型人才所需的實驗室和設備。但要從根本上改善和解決上述情況,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和巨大的投入。為了抓住發展機遇,這些高職院校選擇並實施了形象工程戰略。有限的資金大部分都投入到了征地、建教學樓、圖書館、辦公樓、學生宿舍上,以便在不斷升級的招生大戰中搶占先機,根本無暇顧及那些亟待改善和解決的問題。高職院校的學生憑借自身的資源和能力在短時間內大幅提升知識和技能是不現實的。因此,盡快提高社會化程度是高職院校學生唯壹的現實選擇。
盡快提高高職學生的社會化程度,高職院校是主導,社會和學生家庭是必要的補充,高職學生也要積極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根據目前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
第壹,明確指導思想
對於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學校就是壹個文化賓館,只能暫住不能久留。因此,高職院校的使命在於幫助和促進其招收的學生,不斷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提高社會發展水平,而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何況,由於高職院校的先天不足,其傳授給學生的知識和技能能否應用到社會生活中令人懷疑。
高職院校學生的社會性發展素質和能力是以各級各類學校進行的早期社會性發展教育為基礎的。然而,這種早期社會發展教育是分散的、不系統的,有些甚至是不科學的。因此,高職院校的社會發展教育非常重要,它決定了高職院校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通過在高職院校的學習,高職院校學生將對自己已有的社會知識和技能進行補充、修正和整合,從而獲得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技能,接受社會高度推崇的政治信仰、思想體系、社會規範和行為模式,並成功地發揮社會所期望的作用,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社會發展水平。
從這個角度看,高職院校作為促進學生社會化的主體,應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必須防止和杜絕教育觀念和辦學理念中的急功近利思想,盡快把工作重心轉移到提高學生的知識、技能和社會適應能力上來。需要註意的是,大學不僅是高樓,更是大師。壹所大學的“形象”再好,如果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技能低,社會適應能力差,即使能紅紅火火壹陣子,終究趕不上歷史潮流。
根據這壹指導思想,高職院校應立即著手實施建立和完善學生事務管理與指導體系工程,包括改革和完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導與管理體系、建立和完善學生社會發展指導與管理體系、建立和完善學生生活指導與管理體系等。
二、高職院校提高學生社會化的主要內容
高職院校學生發展的多樣性決定了幫助和提升其社會適應能力的內容的豐富性。
(壹)、培養和塑造學生獨立的社會人格。
眾所周知,由於我國長期的應試教育體制,高職院校學生在中等教育階段本應完成的社會化並沒有完全完成。
從高職學生的角度來看,主客觀環境阻礙了他們的進壹步社會化和獨立社會化人格的形成。從客觀環境看,現在的高職院校是壹個半封閉的小社會,社會信息很容易通過各種渠道進入校園,侵入高職院校學生的生活,進而影響和制約他們。他們在接觸、理解和接受這些信息時,大多是無意識的、被動的。這就決定了他們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是不完整的,不系統的。也就是說,高職院校這個半封閉的小社會中的學生,對現實社會的認識是貧乏和膚淺的,所以他們對現實社會的評價是片面的、不準確的,甚至是異化的。有些同學把社會看得過於理想化,非常樂觀自信,同時自己的心理也非常脆弱。他們認為只要努力就能實現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往往低估了可能遇到的艱難險阻,必然會遭遇挫折。但遇到挫折後,由於自身心理脆弱,可能會變得沮喪、抑郁,甚至做出許多過激行為。近年來,因缺乏獨立的社會人格而引發的心理問題和暴力事件層出不窮,已經不是什麽新聞了。相反,壹些學生認為社會太復雜、太危險、太殘酷,所以他們非常消極、悲觀。他們不敢踏入社會,成為依靠父母和社會供養救濟的窮人。
獨立的社會化人格既是壹定社會塑造和文化教育的結果,也是個體適應環境、主動選擇、主動創造的結果。高職院校要進壹步加強“兩課”教育,利用“兩課”課堂向學生灌輸社會知識,引導學生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關註社會現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著力提高學生包括哲學意識、思想政治意識在內的人文素質,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培養和塑造學生獨立的社會化人格。
(2)加強對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指導和管理。
高職院校有些學生沒有經歷過什麽挫折,基本上是在溫室裏培養長大的。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學生的學習和日常生活基本都是由家長和老師安排的。父母安排學生的衣食住行,讓他們習慣了張口伸手、衣襟敞開的生活;老師安排學生的學習生活,學什麽、怎麽學都是老師說了算。學生們壹點意見都沒有。甚至高考誌願,有的同學也是家長老師做的。長期的溫室栽培讓他們對父母和學校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感。同時,單調、枯燥、機械,學習生活缺乏創新,對於壹些學生來說,根本沒有快樂可言,也沒有成就感。有些學生甚至認為自己是家長和老師追逐名利的工具。長期封閉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大多比較單純,對神秘復雜的社會生活充滿向往和擔憂。壹旦失去家校的幫助、幹預和安排,面對復雜而殘酷的社會現實,他們會變得無所適從。就算最後能上學就業,前景也不樂觀。
據該報報道,今年沈陽有壹名高考狀元,即將進入清華大學就讀,卻不會換車,不會系鞋帶,不會洗衣服,不會社交。在此之前,有中科院研究生魏永康(兩歲能讀兩千多本書,65,438+03歲上大學,65,438+07歲考入中科院碩士、博士班,但20歲因自理能力和知識結構問題被退學),還有以超高分考上大學後來被勒令退學的神童王思涵。
武漢科技大學最近的統計也顯示,大部分大學生不會做飯,有的甚至不會煮雞蛋、切菜。大學生入學前找保姆的情況並不少見。
加強對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的管理,不僅是高職院校的責任,也是家庭和社會的責任。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盡快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提高學生的自理能力,是高職院校、社會和家庭的重要課題。
(3)加大對學生社團和社會實踐活動的投入和管理。
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社團和社會實踐活動效率低、水平低是不爭的事實。這種情況的出現,完全是高職院校自身造成的。壹些高職院校不重視學生社團和社會實踐活動,既不投入資金支持,也不積極引導和管理,任其自生自滅。雖然壹些高職院校非常重視學生社團和社會實踐活動,並積極加以引導,但由於經費不足,導致學生社團和社會實踐活動效率低、水平低。
學生社團和社會實踐活動是高職院校學生認識社會、適應社會的重要途徑,是提高學生社會化和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手段。與社團活動相比,社會實踐更重要。高職學生僅僅通過壹些社團活動來完成社會化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是遠遠不夠的。高職院校要盡可能創造條件,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盡早參加壹些社會實踐活動,多層次、多渠道積累社會實踐經驗。
(4)加強對學生的職業指導,引導學生科學規劃職業生涯。
目前,高職院校基本上都設立了招生就業指導部門,但無論是從人力財力投入的數量和質量,還是管理和服務的效率和水平,都不盡如人意。對於大多數高職院校來說,招生關系到當前教職工的生存和發展,其重要性當然毋庸置疑。然而,對學生的就業指導,特別是在指導學生科學規劃職業生涯方面,仍然不夠。壹些高職院校雖然在指導思想上比較重視,但在人力、物力、財力上投入不夠。尤其是在人力資源方面,問題非常突出。缺乏專業的專職就業指導人員是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指導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此外,高職院校在指導學生科學規劃職業生涯時要註意時效性。鑒於高職院校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低,學制短,最好入學後就開始職業規劃。
如果高職院校的學生缺乏積極的引導和科學的規劃,將會給他們的社會適應帶來不可估量的嚴重後果。上面提到的“啃老族”,有的對就業過於挑剔,有的怕苦怕累,有的沈迷於創業幻想,有的頻繁跳槽,等等。如果從學生入學開始就給予科學的職業規劃,如果能及時給予學生正確的職業指導,上述現象都有可能在相當程度上得以避免和改善。
(5)培養和樹立學生終身教育的觀念。
高職院校的學生與本科學生相比,在學歷、知識、技能等方面都沒有優勢。有的同學拿到了畢業證,找到工作就覺得萬事大吉,不再主動學習。眾所周知,在這樣壹個知識爆炸、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中,如果不樹立終身教育的理念,學會自主學習,及時更新知識,必然會被社會和時代淘汰。因此,高職院校必須將培養和樹立學生的終身教育理念融入到日常的素質教育活動中。
(6)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由於受教育程度的多樣化、年齡差異的日益增大以及大學生活時空的劇烈變化,現代大學生的個人發展願望日益復雜多變。由此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在高等教育過程中越來越突出和緊迫。
據報道,壹名農村職業學院的學生被父母強迫完成學業,即將畢業離校。但是他的工作單位耽誤了,他覺得沒臉面對父母,所以想割腕自殺。幸運的是,他得救了。另壹名已經成功與用人單位簽約,卻被同宿舍室友懷疑拿了別人東西的高職畢業生,壹怒之下從四樓跳下。
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開始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於發展時間晚、基礎差、水平低,普遍存在三個問題。壹是缺乏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和心理診療設備。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只停留在表層,沒有深入到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三是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滯後,預防措施不夠科學高效。他們往往等到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才開始幹預和補救。
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現實意義。高職院校學生是壹個特殊的群體,學歷低,心理普遍脆弱,家庭環境差。很多學生來自農村,家庭負擔很重。隨著高校收費的不斷上漲。對於這些家庭來說,上高職是壹項有風險的教育投資。如果這些學生在完成學業後能夠完全適應社會,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就意味著投資成功。反而會帶來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
總之,提高高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符合黨中央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的政策要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衷心希望高職院校、學生、家庭和全社會都來關註這個問題,團結協作,共同努力,爭取早日實現多方和諧共贏,使我國高職教育步入優質高效、良性循環、快速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