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泉位於濟南大明湖路以南、泉城路以北1.5平方公裏的矩形地帶。有21個泉池(包括2個失落的泉池),形成了家家戶戶春水垂柳的景觀。隋唐以前,這個泉群被稱為劉備池,意思是“蜿蜒的水流”。珍珠泉位於泉城路前街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大院西側。泉池略呈長方形,面積為65,438+0,240平方米。泉眼很多,壹串串水珠噴了出來。高低不平與陽光相映如珠,故稱珍珠泉。池畔青石疊砌,漢白玉欄桿環繞,“珍珠泉”碑立於水中。池南岸建有水榭,深入水中,造型獨特,如大鵬展翅。明朝顏弼,清朝國王?雲、蒲松齡等都有很多詩。康熙二十八年(1689),葉璇以清泉(失傳)寫下《造林》。乾隆十三年(1748),李鴻吟詩壹首《珍珠泉》,石碑立於泉北岸,壹直保存至今。泉群還有哪些名泉?泉、濯瀛泉(王府池)、芙蓉泉、三水泉、西亭泉、灰樹泉、知魚泉、朱砂泉、柳石泉、雲樓泉(白雲泉)、騰蛟泉、小王府池、南芙蓉泉、太乙泉、平泉、神亭泉、於震泉、奇峰泉、臥泉。
趵突泉集團位於濟南市。面積約17公頃。趵突泉群***37泉池是濟南五大泉群之壹。趵突泉位於趵突泉公園西側,又名瀑泉、檻泉,宋代稱趵突泉。在濟南72泉中名列第壹,被譽為天下“第壹泉”。它是古代水的發源地。泉水從地下溶洞裂縫中湧出,三洞並流,噴湧如輪,聲如雷吼,勢如沸壺。古人形容它“立於波濤之心,雷鳴咆哮,沸騰如雲,高數尺,晶瑩如練”,故稱“飛升”,為濟南八景之壹。泉池是方形的,泉巖是石頭砌成的。池中有很多小泉,水泡如珍珠,壹串串,悠悠飄來。水面波浪起伏,斜拉著水筏,穿過池塘。綠藻浮於水中,金魚穿梭。冬天,水汽蒸騰,朦朧而奇妙。周圍,水塔和水池相映成趣;橋臥波上,雕欄對池;亭子探索著水和蜿蜒的走廊;山石挺拔俊朗,綠柳輕輕搖曳。遊客可以通過俯瞰圍欄來欣賞水。還有許多著名的泉旁碑刻,如明嘉靖十四年(1535)山東省左政使張的《觀瀾》,明嘉靖十六年山東巡撫胡耀宗的《趵突泉》,清同治八年(1869)在歷城的《第壹泉》。泉群中的名泉有老進賢泉、劉旭泉、舒元泉、馬寶泉、黃花泉、臥牛泉、錫伯泉、新進賢泉等,個個英姿颯爽。
黑虎泉群位於濟南老城區東南角護城河東部。沿河兩岸有14泉池,東起解放閣,西約700米,構成了黑虎泉群,是濟南五大泉群之壹。黑虎泉位於南護城河東端南岸的陡壁下。它的泉是壹個很深的洞穴,裏面有壹塊巨石彎曲臥著,上面長滿了青苔,看起來黑灰的,像壹只深藏不露的老虎。清澈的泉水從巨石下湧出,猛烈碰撞,半夜北風吹進石隙的縫隙,似虎嘯,故名黑虎泉。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金代的碑上。閆明弼吟詩道:“石鍋水房色淡,深如黑湖泥。”夜半,北風裂石,月無聲嘯。“黑虎泉洞高2米,池深3米,寬1.7米。泉水從三獸口經背渠從洞中湧出,形成瀑布,意為“口懸壹河”。然後流入壹個長13米,寬9米的方形石塘。池塘裏的泉水清澈,綠藻浮動。水池北面是水閘,水溢出形成水幕,流入護城河。黑虎泉附近的風景很美,假山泉池,彎彎曲曲的石板路,壹步壹個腳印。看春天和聽海浪是有趣的。較大的名泉有白石泉、九女泉、琵琶泉。其他還有瑪瑙泉、豆芽泉、五蓮泉、南珠泉、任泉、胡藝泉(苗家泉)、胤祀泉、匯博泉、對博泉、全健(古劍泉)。泉水汩汩流淌,流進了河裏。河裏有船,遊客可以欣賞兩岸的風景。
五龍潭泉群位於濟南老城區西門外的羅源橋北。五龍潭周邊有***29個泉池,構成了五龍潭泉群,是濟南五大泉群之壹。五龍潭(即萬惠泉)是五龍潭泉群中最大的泉,位於羅源橋北、東護城河西岸100余米處。潭柘寺由石頭砌成,南北呈長方形,規則。它長70米,寬35米,深4米多,看起來像壹個深潭。泉水清澈,壹串串水滴奔流。元代在水邊建了五龍廟,取名“五龍潭”。北魏時,水域面積相當大,是大明湖的壹角,稱為“清池”,池旁建有客亭,即古麗霞亭。北魏地理學家李道元曾用“水木民色”來贊美這裏的景色。唐朝的將軍秦瓊在這裏建造了他的住所。清朝乾隆年間,中國訓詁學家桂馥在此建有“檀溪精舍”。這泉水清澈碧波,終年流淌。巖石躺在岸邊,假山突出。較大的名泉有天井泉、古泉泉、孝感泉、仙清泉(即吊泉)。其他還有東密之泉、西密之泉、七泉、湧泉、赤泉、金泉、清泉、玉泉、井泉、馬輝泉、水鏡泉、月牙泉、北溪泊泉、厲安全、於洪泉、管家池泉、洛溪泉等。五龍潭東側是壹條南北走向的溪流,由眾多泉水匯集而成。泉湧出石,水溢石,十分有趣。1987將五龍潭地區建成五龍潭公園,占地5.4公頃,集塘、池、溪、港、林於壹體。
百脈泉泉群位於濟南市東部章丘市龍泉寺南。是濟南五大泉群之壹。“百脈沸騰,若形如珠,歷可數”,故名。百脈泉位於明水市東北部的百脈泉公園。泉池長26米,寬14.5米,深2米。池畔青石壘砌,東西向各築壹座虹橋,臥於碧波之上。河岸和橋上裝飾著雕刻的石頭柵欄。無數水泡從池底湧出,緩緩浮上水面,如珍珠滾動,紅鯉魚遊走其間,有“鯉魚戲珠”之趣。宋代文學家曾鞏說:“岱銀之泉皆出於地,西以趵突泉為首,東以百脈為冠。”明代戲劇家李開鮮寫過壹首詩,“水勁無用,脈泉更有名”。泉水周圍樹木蔥郁,柳綠花紅,鳥語花香,景色迷人。泉水冬暖夏涼,常年恒溫約17℃。沏出來的茶有很濃的正色,用當地的明水香米泉頭米熬制,四鄰皆香。泉池北側是龍泉寺,建於明代嘉靖以前。寺門上的題字是“龍泉古寺”,是明代書法家薛雲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