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中國飛天夢,最新科技資訊。

中國飛天夢,最新科技資訊。

壹個秒準的時刻——2008年9月27日16: 00,41: 00,永遠鐫刻在中國航天活動史上。就在這壹刻,航天員翟誌剛穿著我國研制的“天妃”艙外航天服走出飛船,首次在太空中印下中國人的足跡,隨後以19分35秒飛越9165公裏,成為中國“飛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此時此刻,五星紅旗第壹次被中國人民飄揚在浩瀚的太空。在黑色的天空和藍色的大地的映襯下,千百年來凝固在敦煌壁畫中的美麗飛畫被演繹成了五星紅旗在浩瀚星空中飄揚的感人場景。這壹刻,中國正式成為繼美俄之後第三個獨立掌握艙外活動技術的國家。這是壹個偉大的時刻,壹個崇高的時刻,壹個讓6543.8+03億中國人民驕傲的時刻。

神話:等待千年的夢想

從舊石器時代刻在甲骨文上的不為人知的線條和簡單的符號,到今天唱唱跳跳的華麗舞蹈和大文章;從東方古典傳說中嫦娥奔月的女神,到今天從天而降的“神舟七號向全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問好”的聲音,像鳥壹樣在天空中飛翔,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心中最深處的渴望。神秘的天空,千變萬化的雲朵,溫暖絢爛的太陽,皎潔明亮的滿月,都緊緊抓住人們的目光,成為追逐的目標。人類對無垠天空的追求從未停止。

在中國歷史悠久的古老傳說中,龍壹直被視為中國人精神的象征,並延續至今。這是中國人特有的文化創造、觀念創造、符號創造,是人類豐富想象力產生的“吉祥物”。中國是龍的國度,或者說龍是中國的特產,是中華文明的象征。這種遠古先民憑想象創造出來的靈性之物,高踞雲端,逍遙於九天之外,表達了我們的祖先對飛龍的渴望。

《博物誌》記載:“舊談天河、海通。最近壹段時間,有人坐車去了。十多天了,他們還是看得到太陽月亮星星,但是後來就感覺不到白天黑夜了。到壹處,望宮中,織工甚多,壹夫牽牛飲之,因是也。後來,我到了蜀國,問,說:‘某日,客串的明星犯了壹個錯誤,與牛呆在壹起’。算算年月,就是這個人到天河的時候。”筆者查詢資料,發現有人說這裏所指的人是中國古代的明君姚。他曾乘坐壹只在空中翺翔的巨蛙環遊世界,邀他在天空中暢遊12年,實際上是太空遊泳第壹人。

相傳,周穆王拜見西王母時,曾乘坐“金碧玉車”,騰雲駕霧,以日行萬裏的速度趕往西王母昆侖山。成語“女婿”來自秦穆公的女婿蕭史,他的女兒弄玉是壹只鳳凰。他們和妻子壹起唱歌,在空中自由來去。

戰國時期的大詩人屈原在他的長詩《離騷》中想象自己坐在壹輛由飛龍拉著的車上,在空中飛翔。雲像旗幟壹樣在風中飄動,鳳凰在他身邊飛翔。他飛越了巍峨的昆侖山,荒蕪的流沙,最後到達了浩瀚的西海。

在古代民間,廣為流傳著“嫦娥奔月”的傳說。“嫦娥變癩蛤蟆”的故事,在古文《靈憲》中有記載:“嫦娥娶妻,偷了王母娘娘的長生不老藥,帶到了月亮上。會去,占領黃泉。黃沾之曰:‘嵇歸妹,只身西行,天昏地暗,不驚不懼,前程似錦。’嫦娥為了癩蛤蟆把自己托付給了月亮。"

嫦娥補天,飛龍盤天,誇父壹天天,後羿射日,嫦娥奔月,吳剛伐桂...中國遠祖飛天的浪漫思想,充滿智慧的火花,迷倒了多少後人。所有的神話都註入了人類對天空的向往。不僅如此,先民們還創造性地將他們偉大的想象力通過藝術表現的方式傳遞給後代。

沿著北緯40度,從神舟升空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往西不遠,就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敦煌。敦煌莫高窟共有492個洞窟,幾乎每個洞窟都有會飛的壁畫。常書鴻先生在大型藝術畫冊《飛在敦煌》的序言中說“共4500余具”。走進大大小小的洞窟,“天妃”彩塑、壁畫比比皆是,有的伸開雙臂飛翔,有的低低鞠躬,有的雙手合十,有的手持蓮花,有的手持蟋蟀、琵琶、笛子、豎琴等樂器,有的自由飛翔,都繞著洞窟壹個方向飛翔,姿態多樣,體態輕盈。飛來飛去,流雲飛舞,落花旋轉,動感十足,生機勃勃。飛天壁畫有壹個顯著特點,就是沒有翅膀和羽毛。他們借助雲而不是依靠雲,穿著飄飄的禮服,帶著飄動的彩帶在空中飛翔,身段優美,身姿無窮。

佛教中,化身入凈土的本尊稱為“天”,在空中飛翔的本尊稱為飛。敦煌飛天是敦煌石窟中所繪的飛天神,後來成為敦煌壁畫藝術的專有名詞,從起源和功能上來說,敦煌的天妃不是神,而是甘露濕婆和緊那羅的綜合體。甘露坡是印度梵文的音譯,直譯為歌神。緊那羅是古印度梵語的音譯,直譯為音樂之神,因為他渾身散發著香味。神話傳說中說他們是壹對恩愛夫妻,能歌善舞,形影不離,和諧融洽。他們是男是女,融為壹體,化作未來的敦煌飛。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從十六國開始,歷經十朝,歷時千余年,直到元末才逐漸消失。在這壹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即使歷經朝代更替和戰亂,天妃的藝術形象也越來越豐滿,並在唐代達到頂峰,融合了印度天妃和西域天妃的藝術精華,塑造了壹個完全屬於中國的天妃形象。唐代詩人李白在壹首詩中稱贊道:“素手滿芙蓉,過於膽小。衣裙拖寬帶,飄上天”,描述的是飛天神話中仙女的歌舞。"

飛行通常被認為是中國文化的象征之壹。在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紀念21世紀到來的紀念鈔上,有飛翔的圖案。余先生在他的散文中也提到“我們是的子孫”。敦煌的飛天,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造,是世界藝術史上的奇跡,飛天現在不僅是敦煌學的象征,也是中華民族騰飛的象征。

但是,我們的祖先並沒有把理想局限於神話,而是付諸行動。人類壹代又壹代的實踐,造就了今天輝煌的飛行事業。

可追溯性:古代太空飛行的雛形

浩瀚的天空,璀璨的星辰,就像壹雙變幻莫測的眼睛,永遠註視著天空,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太多人以為到了天之巔,就能摸到仙女的衣角,就能升天,成為不死神話中的壹員。人類無止境地渴望親自上天,探索上帝的秘密,並為此做出了積極的嘗試。

據《史記》記載,舜曾手拿兩頂鬥笠從著火的倉廩頂上跳下,可以說是人類最早的降落傘。

《墨子》記載:“公敗者伐竹木,以為是喜鵲,三日後飛去。”也就是說,魯班制作的木鵲可以借著風在空中高高飛翔,三天不落地。這被認為是原始航空科學的先鋒。

西漢初年,淮南王劉安在壹個雞蛋上鉆了壹個小洞,把蛋黃和蛋清掏空,把空殼放在燃燒的火焰上,風用火把蛋殼飄到空中,制成了熱氣球的雛形。劉安也成為世界上第壹個嘗試熱氣球起飛的練習者。

據《汪涵莽傳》記載,西漢末年,為響應王莽征討匈奴,在長安舉行飛行表演。此人“以大鳥檁為兩翼,頭身有毛,引環扣,飛百步而落。”這在當時是壹大創舉,但很難確定他的飛行方式——“領環鈕”是撲翼飛行還是滑翔。

東漢張衡在《陵縣》中科學地闡述了月食發生的原理:“晝之沖,光常不壹致,隱於地中,謂之暗。在星星裏,星星很小,遇到月亮就吃。”他曾經做了壹只木頭鳥,它的身體上有翅膀,肚子裏有器官,可以飛好幾英裏。

孔明燈,也叫天燈,據說是三國時期諸葛孔明發明的。當時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在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計算了風向,做了壹個漂浮的紙燈籠,綁上求救的信息,然後果然逃脫了,所以後人把這個燈籠叫做孔明燈籠。這種“孔明燈籠”由竹條和紙制成,看起來像壹個頂部密封的燈籠。它有壹個正方形和壹個圓形。底盤上固定著壹個樹脂燈,裏面充滿了樹脂燃燒產生的熱量,可以作為軍用信號。只要往前走壹步,熱氣球的發明就會早1000年。

東晉學者葛洪受鷹展翅滑翔而去的啟發,提出了模仿這壹動作,創造壹種可供飛行的“飛行車”的設想。在《抱樸子》中,他寫道:“以棗心木為飛車,以牛皮系劍,引其機...三牛交媾而騎之,升四十裏,謂之太清。”雖然文字很粗略,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曾在歷史故事《葛洪的故事》中判斷,這是歷史上最早的螺旋槳記錄,也是人類試圖制造直升機的最早設想。雖然他沒有做這個實驗,但人們受到了啟發。

公元559年,北齊的文宣帝高陽強迫壹些人用墊子做成的風箏從67英尺高的平臺上跳下,玩弄人命。結果,其他人都摔死了,只有壹個叫元皇頭的人拿著風箏,隨風“飛到”城外,安然落下。這是成功的載人風箏飛行的最早記錄。

世界上關於火箭動力飛行的故事起源於中國。在美國火箭科學家赫伯特·s·金1945出版的《火箭與噴氣發動機》壹書中,以及前蘇聯、德國、英國等國火箭專家的壹些著作中,都認同這壹結論。14世紀末,47個自制的火箭被明朝文人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手裏拿著大風箏。想象壹下,利用火箭的推力飛向天空,然後帶著風箏平穩著陸。不幸的是,火箭爆炸了,成千上萬的家庭為此獻出了生命。對於千家萬戶來說,考慮上升工具和安全降落的降落傘風箏是前所未有的。目前,只有火箭能把人送上太空。按照這個標準,最早的載人航天應該是在600年前左右。西方學者已經證實,萬虎是“世界上第壹個想乘火箭飛行的人”。在20世紀70年代的壹次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上,月球上的壹個隕石坑被命名為“萬戶”,以紀念“第壹個試圖用火箭飛行的人”。

試:痛並壹路向前

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制造出歷史上第壹架飛機的消息,激勵了中國許多有前途的年輕人。馮如,中國第壹位飛機設計師、制造商、飛行員,完全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在1908年設計、制造並試飛了中國歷史上第壹架飛機。雖然馮如在五年後的壹次表演飛行中犧牲了,但他的精神永垂不朽,激勵了壹代又壹代的中國“飛人”。

隨著1948新中國的成立,錢學森欣喜若狂,開始緊張地準備回國。但美國當局用盡壹切可能的手段阻止錢學森回國,因為“他太有價值了,無論如何抵不過3-5個師”。1950年9月7日,美國當局以莫須有的罪名逮捕了錢學森。面對公訴人的無理指責,錢學森拍案答道:“知識是我個人的財產,我有權給誰就給誰!”在錢學森長期抗議和中國外交鬥爭的壓力下,美國當局不得不同意錢學森回國。1955年9月,17年6月,錢學森登上了回國的航船,為祖國的航天事業貢獻了自己的壹生。他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1956年提出《關於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為我國火箭、導彈技術的建立和發展,第壹次給中央領導人寫信。後來,首次提到了“航空航天”這個新名詞。他提出,人類在大氣層外的飛行活動稱為“航空航天”;大氣層內的飛行活動稱為“航空”。他還說,他提出“航天”壹詞,是受到毛主席“遙望蒼穹千河”這句詩的啟發。

在前蘇聯發射第壹顆人造地球衛星的壓力下,毛澤東在中國八大二次會議上指出:“我們也要制造人造衛星!”在中共中央的全力支持下,中國航天人加快了自主研發的步伐。從對蘇聯航天技術的粗陋模仿,到積極的自主研發,中國航天科技在壹窮二白的基礎上走過了壹段漫長的探索之路,痛苦未知。

1960年,中國的火箭兵,餓著肚子,開始了從仿制蘇聯導彈到自己設計導彈的艱辛歷程。復雜的國情動搖不了他們對航天事業的巨大熱情。

1962 3月21日,我國第壹枚自行設計的火箭在酒泉發射場升空10秒,隨後墜毀。所有的辛苦都白費了,巨大的損失打擊了航天人的積極性,卻無法熄滅他們眼中的鬥誌。

付出總有回報。1964 10 6月16日,中國第壹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那壹聲巨響,標誌著中國正式登上了世界航天器的研發前沿,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奔向浩瀚星空。

10月27日,1966,10,寫下遺書,最後壹次繳納黨費的“戈壁七俠”進入地下控制室。當中國宣布成功發射導彈核武器時,世界震驚了。

1970年4月24日,隨著西北戈壁灘的壹聲巨響,“東方紅”壹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飛天夢,壹曲悠揚的《東方紅》響徹全球...這是中華民族向太空進軍的第壹聲禮炮。此後,中國掌握了衛星回收、壹箭多星、同步定點等新技術。測繪返回式衛星、新型返回式遙感衛星、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太陽同步軌道和地球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傳輸型地球遙感資源衛星、導航衛星、海洋衛星紛紛飛向太空。

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自主成功發射了第壹枚長征壹號運載火箭,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制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30年來,我國成功研制了12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覆蓋了近地軌道、太陽同步軌道和地球靜止軌道的全部軌道範圍,運載能力大幅提高,滿足了發射不同軌道和重量衛星的要求。中國擁有酒泉、西昌、太原三個發射基地,運載火箭的發射和測控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種類繁多,技術成熟可靠,發射成功率100%。

作者發現了壹段早已被遺忘的往事。那是“東方紅壹號”衛星發射後不久,黨中央批準了“曙光壹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研究計劃。雖然“黎明”在“兩彈壹星”之後點燃了人們的激情,但在當時復雜的國情下,無論是經濟基礎還是工業水平都不具備進行載人航天的條件。1972年,在壹片爭議聲中,載人航天計劃擱淺。直到1983,著名科學家、王、、聯合向黨中央提出了跟蹤世界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這就是著名的863項目。僅僅過了兩天,鄧小平就作出了重要指示:“此事應迅速決定,不得拖延。”今年以來,科學家們反復討論論證,中國載人航天發展的路徑逐漸清晰:從載人飛船開始。1992 9月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黎明壹號”計劃蟄伏20年後,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終於迎來了新的啟航曙光。

展望:明天會更好。

在中國燦爛的文學長河中,天妃文化總是顯得格外的高遠和豪情。屈原的田文壹口氣用172個“為什麽”質疑藍天;李白的狂放“我們倆都高舉到遙遠的思想想去天空擁抱太陽和月亮”;蘇東坡“欲乘風歸,又恐瓊樓玉宇”的焦慮,反映了中國古代人對郎朗空間的好奇、猜測和向往。且不說敦煌石窟眾所周知的精美飛天壁畫,以及“飛天迷”的執著,直到現代,仍有不少天空愛好者癡迷於虞姬的神秘。2008年春晚,壹場名為《飛天》的舞蹈受到熱烈歡迎:七位扮成仙女的舞者站在升降舞臺上,用肢體和音樂演繹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與舞臺上飄落的花瓣和舞臺濺起的水花壹起,帶領觀眾進入“仙境”。還有著名畫家曾浩創作的《天籟》,古韻中滲透著現代之美,呈現出鮮明的時代氣息和文化背景,曾多次在世界各地展出,令人感嘆。神舟七號的成功飛行將中國人民幾千年的飛天夢想推向了壹個新的高潮。

9月28日17: 37,北京航天控制中心傳來“飛船成功著陸!”這個好消息讓全世界的中國人為之歡呼。這句話表明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三步走戰略”,並成功取得突破性進展。壹系列“中國制造”也向世界宣告,中華民族完全有能力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據應有的位置。從神五“楊利偉”獨自問天,到神六、費龍軍、聶海勝攜手巡天歸來,今天,翟誌剛走出艙外,中國航天員在太空上標誌著壹系列超越夢想的飛躍。短短五年,中國騰飛了三倍,壹次又壹次超越了之前的高度。這是中國強大國力托起的夢想,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夢。神舟系列航天計劃的成功運行,不僅表明了中國航天員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也表明了中國綜合國力不斷上升,經濟後盾強大的事實。

放飛夢想,壹個千年的願望,壹次實現,再展新翼。香港《文匯報》說,“茫茫太空第壹次留下了中國人的足跡。這壹步,圓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飛天夢,同時向世界宣告,中國終於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實現太空行走的國家,中國航天科技達到了壹個全新的裏程碑。”法國《世界報》27日在壹篇題為“中國首次太空行走”的文章中詳細報道了翟誌剛的艙外行走,評論說這是壹次“充滿風險的歷史性事件”,象征著中國已進入世界航天強國俱樂部。西安大略大學客座教授特裏格瓦森(Tryggvason)表示,中國載人飛船發射不僅對中國意義重大,而且將改變國際空間技術合作的格局,中國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世界空間技術合作的平等夥伴。

巨大的喜悅陶醉了中華民族,但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的工作日誌中,這個計劃已經安排了好幾年。盡管中國在技術和成就上與俄羅斯和美國仍有壹定的距離,在太空探索的許多領域仍處於蹣跚學步的階段,但既然成功地邁出了第壹步,就壹定能邁出成功的第二步和第三步,因為我們相信,壹個堅持千年夢想的民族也壹定能創造奇跡。有了中國領導人的全力關懷和大力支持,有了良好的經濟實力和政治環境,再加上源源不斷的優秀科研人才,中國這條巨龍將真正翺翔於太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