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論孔子和墨子教育思想的異同

論孔子和墨子教育思想的異同

儒家的創始人孔丘和墨家的創始人翟墨都是偉大的思想家。儒家和墨家都重視教育,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教育思想。下面是壹篇關於孔子和墨子教育思想異同的論文,推薦給妳。希望妳喜歡!

論孔子與墨子教育思想的異同——兼析孔子與墨子教育思想的異同

作者:劉

摘要:儒家創始人孔丘和墨家創始人翟墨都是偉大的思想家。儒家和墨家都重視教育,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孔子和墨子都肯定教育必須為社會政治服務,都認為人性是可變的,環境和教育可以影響和改變人性。孔子提出培養德才兼備的統治階級。墨家主張培養有益於世界、消除世界之害的學者或聖賢。孔子和墨子在教育內容、教育教學原則、教育對象、對待古代文化經典等方面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關鍵詞:孔子;墨子;教育思想

從公元前770年和王棟遷居洛邑,到公元前221年,秦國與六國合並。前後500年,皇族衰落,諸侯爭霸,七國稱霸,稱為春秋戰國。這壹時期是中國社會從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過渡時期。這壹時期,生產力的大解放帶來了經濟的發展、經濟基礎的變化和政治的變革。禮崩樂壞的局面標誌著王權的衰落。在這種形勢下,文化教育也發生了變化。其主要標誌是官學的衰落和私學的興起。

首先,簡單介紹壹下孔子和墨子的私學

1.孔子私塾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當時社會正處於王權衰落、禮樂崩潰的動蕩時期。此時統治階級忙於政治鬥爭,無暇顧及教育。皇帝失了官職,在四夷讀書,文教下移。孔子適應社會的需要,創辦了私塾,規模和影響都很大。他實現了從官學到百家爭鳴的轉變,打破了政教合壹的禁錮,使教育獨立,開啟了中國古代教育發展的新篇章,推動了歷史發展,培養了許多人才,為當時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對後世影響深遠。

2.墨子私塾

墨子是孔子之後開私塾的人,影響很大。墨子研究過儒家的商業,並受到孔子技巧的影響。他認為他的儀式打擾了他,什麽也沒說。他葬送窮人,揮霍財富,(久而久之)傷身害物,所以用夏征代替周導。他開創了自己的私學,創立了墨家,與儒家思想相對立。墨家獨樹壹幟,重視科技教育,包括光學、幾何、物理、木工、防身器械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術。學者眾多,弟子眾多,滿天下。魯《春秋》曰:孔子墨家之後,天下尊者多,不可勝數。儒家和墨家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學者。

儒家和墨家都重視教育,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教育思想。但兩者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二、孔子與墨子教育思想的相似之處1。兩者都肯定了教育在教育功能上必須為社會和政治服務。

第壹,孔子繼承了文王、周公的道德文化傳統,主張德治,實行德治、仁政。孔子認為治理壹個國家只靠政令和刑法,治理和禮教更好。孔子認為,政治、道德和教育是不可分割的統壹整體,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手段。在《論語》中,他提出以德治國,希望君主以德治國。倚仗政令刑法,道以政治民,免於刑罰,卻不要臉。還不如道德禮讓,讓人民羞愧,合格。他指出,只有重視道德修養和教育,才能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和社會秩序,人民才能安居樂業,國家才能繁榮昌盛。孔子認為,道德修養和道德教育不僅可以提高社會個體的道德品質,而且對治理國家和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作用。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和社會氛圍,必須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和教育。社會成員的個體道德品質是社會道德氛圍的基礎,社會道德氛圍影響著社會成員的道德觀。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孔子認為教育比政令和刑法更重要,更有效。雖然他認為教育和政治密切相關,但並不等同。教育只是通過傳播文化,培養人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素質來影響政治。

其次,墨子代表了小生產者的利益。他希望通過教育提高人們的覺悟和素質,實現社會的完善,讓大家相親相愛,互惠互利。鑒於當時的社會弊病,他認為人民不能安居樂業是因為人們互不相愛,爭權奪利。因此,他提出了兼愛不攻的主張,強烈希望停止戰爭,讓饑餓的人有飯吃,寒冷的人有衣穿,勞動者有休息。他反對奴隸主世襲制,主張賢德尚同,希望統治者和勞動人民相親相愛,互惠互利,從而建設壹個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安定有序的理想社會。

2.教育和環境可以改變人性

在教育與人性的關系上,孔子和墨子都認為人性是可變的,環境和教育可以影響和改變人性。

第壹,孔子明確指出性相近,但互相學習卻很遠。性是指人的先天素質,習慣是指後天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孔子認為人性很接近,後來有很大的差異,主要是教育和學習的結果。人的智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學習的結果。任何接受教育並努力學習的人都壹定會成功。所以孔子特別重視教育。他認為,人只有不斷地學習和學習,才能獲得所有的知識、能力和美德。但孔子保留了命運結論的殘余,把人性分為等級,認為只有上層的智慧和下層的愚笨不變,承認有少數聖人天生有知識,下層的人學不會。

其次,墨子還重視環境和教育的作用。他發展了孔子的人性相近,取長補短的思想。他認為,人性就像絲綢,染在天空中是蒼白的,染在黃色裏是黃色的。人們所處的環境和教育使人們形成了不同的人性。墨子以染絲為例,說明環境和教育對人的作用和影響。墨子反對天命論的結論,認為官無常,民不至賤,否定孔子的上智下愚論,強調人性的平等,肯定教育和環境可以改變人性,同時強調人的能動性的發揮,認為人的貧富不是由天性決定的,而是後天環境、教育和主觀努力的結果。

三、孔子與墨子教育思想的差異1。教育目的不同。

第壹,出於教育的目的,孔子提出培養德才兼備的政治家,即士君子,讓士君子參與管理國家事務。同時,孔子也主張學習是最好的為官之道,學習是最好的為官之道。他把學習和做官聯系起來,以學習優秀保證做官,支持任人唯賢,反對當時統治階級內部任人唯親的世襲制度,以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人才。

第二,墨子代表小生產者的利益,主張培養既易變的學者或聖賢,即會利天下、消天下害的人。墨子認為,只有兼修者愛自己,才能愛別人,才能消除混亂、饑餓、食物、寒冷、衣著、勞動和休息等社會弊端,使天下太平。

2.不同的教育內容

第壹,在教育內容上,孔子從培養治國人才、保民平安的教育目的出發,以禮、樂、射、禦、書、數六藝為重點,研讀《易春秋》等六經。他認為詩歌和音樂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因此他註重將詩歌和音樂作為培養學生道德情感的教材。他要求學生:要對詩歌感興趣,要站在儀式中,要快樂。他說:背詩三百首,教之為政,達不到;使它無處不在,而不僅僅是正確的;雖然很多,還xi思想?他認為學習詩歌可以培養學生為人父為王的能力,要求學生按照詩歌的觀點立足於世界。他主張,有余力就去學文學,特別強調思想素質和道德教育。總的來說,孔子忽視自然科學知識的傳授,輕視生產勞動知識和技能的教育,重視文學。

其次,墨子為了培養聖賢學者,在占主導地位的思想體系中強調道德教育和無差別的愛,以培養聖賢學者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堅定的政治信仰。在教育內容和方法上,註重自然科學、生產技能、軍事知識技能、辯論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幫助學生獲得各自領域的實用技能;培養和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他們具有說服他人和貫徹自己政治主張的能力。總的來說,墨子的教育內容突破了六藝的範疇,有自己的特色。

3.對線的不同看法

第壹,孔子強調的是道德實踐,以禮、仁為核心,以孝為基礎。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主張內求,不求外求,主張培養壹個具有禮、仁、孝品質的君子。他認為,壹般知識的學習也應貫穿道德教育,以知識學習促進道德修養。淵博的知識可以避免道德偏差,學而不做,停留在口頭等於不學。他非常重視道德實踐,在社會關系的各個方面貫徹禮與仁,主張知行合壹。他非常重視倫理道德的培養,非常重視內在動力的問題。在道德修養方面,強調欲望服從理性,以行為動機作為衡量道德行為的標準。提出自我否定的道德標準,自我否定要求從自我出發,具有高度的主觀能動性。仁是主觀意識,德是人內心的思想感情,通過行動體現出來。道德修養和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於道德實踐,而實踐是道德的基礎。孔子所說的道德教育的內容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誌和道德行為。在《論語》中,有很多強調實踐的言論。孔子建議君子恥於言而不恥於行;君子動口不動手;他要聽其言,觀其行;要達到“我要仁,我要慈悲”的理想道德境界,就必須言行壹致,將內在的道德品質與外在的表現完美結合,品質優於文學,而文學的品質就是歷史。溫柔,然後是紳士。素質是指內在的道德品質,文學是指外在的禮儀。孔子認為只有內在的良好品質而沒有相應的外在表現,很容易變得粗魯;只有外在的表現而沒有內在的道德品質,將是徒勞的。只有把內在的道德修養和外在的道德實踐統壹起來,才能成為壹個溫文爾雅的君子。孔子以此來協調封建社會的人際關系,維護尊卑的封建統治。

第二,墨子強調線內容更廣。在道德教育中倡導無差別的愛,以博愛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諧;消滅以不攻為欺的非正義運動;尚賢打破世襲特權,實現聖人政治;停止通過省錢來浪費人和錢;鼓勵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強不息。通過天地制約統治者的行為,使其對人民有同情心。生產、科技和軍事的目的是幫助兼職學者獲得各種實用技能,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論證能力,促進他們自己的政治主張。墨家培養的兼職學者不僅接受了系統的愛而不攻的道德教育,掌握了豐富的文化科學知識,還具備了將科學技能運用於實踐的能力。墨子主張把動機和效果的統壹作為判斷行為的標準。他認為,壹個完整的道德行為應該同時具備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行為之前,有動機、欲望等因素;行為出現後,應該有實際效果。這兩個方面是相互關聯的。可見,墨家非常重視思想與實踐的結合,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不僅對內呼籲,而且對外呼籲。墨子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兼職學者,而這些兼職學者必須具備壹定的實踐能力。

4.教育和教學的原則是不同的。

第壹,關於教育教學的原則,孔子采取的是敲就等,不敲就不敲的被動態度。在傳授學生知識上,他采取了不生氣、不生氣、不放棄、不舉壹反三的被動方法,讓自己不再等待。

其次,墨子采取了與孔子完全不同的教育教學原則。墨子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弊為己任。他想通過社會教育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並不認同儒家的等人的教育原則。因此,墨子采取了積極有力的態度。他主張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勸學生傳道授業,敲則鳴,不敲則鳴,問則答,不問則說。

5.不同的教育目標

第壹,就教育對象而言,孔子教人要對所有人開放,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擴大了教育對象,打破了少數奴隸主貴族對文化教育的壟斷,使那些願意讀書但經濟上和時間上允許讀書的人有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不分財富、尊嚴和國籍,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滿足了普通人入學受教育的願望,適應了社會。

其次,墨子進壹步拓寬了孔子教育對象的範圍。他主張人人都要受教育,以王公貴族和徒步者為他的教育對象,把受教育的群體擴大到下層勞動者。墨子也主動教沒來的。他充分發揮逼別人說話的主動性,把別人送上門,以教書為己任,希望通過上面說話下面教書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

6.對待文化經典的差異。

第壹,在對待古代文化典籍上,孔子註重敘述,強調古代文化知識、政治知識等間接經驗,采取保守的信古態度,講而不做。晚年以嚴謹的學術精神,編修了《詩》五首,《書》六十五本,《禮》六十五本,《樂》六十五本,《變》六十五本,《春秋》六書。孔子對文化教育的最大貢獻之壹就是整理和保存中國古代文化典籍。

第二,與孔子相比,墨子更註重書寫文化經典,即他具有描寫和書寫的創造精神。他認為:我認為古代的善是描述出來的,今天的善是做出來的,想要善可以得到很多好處。既要繼承古代文化中的好東西,又要創造新的好東西,使好東西與日俱增;我們不僅要繼承古代文化知識、政治知識等間接經驗,而且要運用到實踐中去,在實踐中檢驗、完善、拓展和發展這些間接經驗。

四。結論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促進了思想領域前所未有的活躍,私學的興起和培養士子的盛行,直接推動了各種流派的發展,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當時被稱為“傑出學派”的儒家和墨家,是當時影響最大的兩個學派。他們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相互吸收、相互滲透,從而成就了學術的繁榮,極大地促進了他們的進壹步發展。儒家和墨家的教育思想包含著許多合理的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至今仍有很大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參考資料:

[1]黃基。教育哲學通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2]王,,等.中國教育簡史[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3]孫培清。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4]劉啟。翻譯評論[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5]毛著,沈著。中國教育通史:第壹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6]劉·。從五四書六書看儒家道德修養與道德教育思想[J]。河南財稅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