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年初,質量負責人應組織編制年度審核計劃,分為管理體系全過程審核和管理體系要素審核。管理體系全過程審核每年至少安排壹次,年度計劃應覆蓋管理體系涉及的所有要素和所有部門。
當發生以下特殊情況時,應增加審核頻率:
a.?管理體系或組織機構和職能發生重大變化時;
b .內部監督發現某壹質量要素存在嚴重不符合項;
C.發生質量事
每年年初,質量負責人應組織編制年度審核計劃,分為管理體系全過程審核和管理體系要素審核。管理體系全過程審核每年至少安排壹次,年度計劃應覆蓋管理體系涉及的所有要素和所有部門。
當發生以下特殊情況時,應增加審核頻率:
a.?管理體系或組織機構和職能發生重大變化時;
b .內部監督發現某壹質量要素存在嚴重不符合項;
C.發生質量事故,或客戶連續投訴某壹環節;
d .在認證認可機構安排現場評審或監督評審之前;
年度審計計劃批準後,組織實施。
?二、審計前的準備
1.內部審核小組的建立:質量負責人根據年度管理體系審核計劃的審核內容和審核對象建立內部審核小組。內部審計組成員應通過培訓和考試並取得內審員資格證書,內審員與被審計部門無直接責任關系。質量負責人根據年度內審計劃,召開內審組成員會議,任命內審組長,宣讀《內審員守則》,提出本次審核的目的、範圍、內容和要求。
2.內部審核實施計劃的制定:內部審核組長制定內部審核實施計劃,根據組織的職能分配表編制各被審核部門的審核內容,經質量負責人批準後實施。實施計劃應由內審組長在正式審核前壹周發給所有相關部門和人員。
3.審核組預備會議:內審實施計劃經質量負責人批準後,審核組長召開審核組預備會議,研究相關體系文件並決定是否需要補充文件,明確分工和要求,確保每位內審員對審核任務有清晰的認識,完成審核前的所有準備工作。
4.準備檢查表:在審核前,內審員應根據分工準備壹份檢查表。內部審計檢查表的質量直接影響內部審計實施的質量,因此在整個內部審計中非常重要。內部審核檢查表中的審核內容應根據被審核部門的職能進行編制,並突出審核區域的主要職能;審核方式和方法(詢問、質疑、傾聽和觀看)要適當;審核過程中抽取的樣本數量應合理。應選擇典型的關鍵質量問題作為編寫的重點(如上次審核的相關信息、管理的薄弱環節、顧客的反饋、已發生的質量問題等)。).所有內審員的檢查表應涵蓋管理體系的所有功能,包括我們實驗室和客戶的壹些特殊要求。使用壹段時間後,檢查表應形成相對穩定的內容,作為標準檢查表,為以後的內部審核提供參考。
?企業內部審計的實施過程及要點
01,通知審核
內部審核應至少提前壹周將具體的審核日期、安排和要求通知被審核部門,可以是文件形式,也可以是口頭形式。必要時,受審核方應準備壹份基本介紹,審核實施計劃應由受審核方確認。
02,第壹次見面
現場審核前,內審組長應召集並主持第壹次會議,由質量負責人、被審核部門負責人、內審組全體成員及相關人員參加,與會人員應簽到。
第壹次會議的內容包括:
向受審核方負責人介紹內部審核成員及分工;
說明審計的目的、範圍、依據、方法和程序;
宣讀審計實施計劃,對實施計劃中不明確的內容進行解釋;
內部審核小組與被審核部門有正式聯系。
03、現場審核
(1)現場審核應遵循的原則
(1)以客觀事實為基礎的原則。客觀事實以證據為基礎,可以陳述和驗證,不包含個人推理;
(2)標準與實際核對的原則。標準與實際情況之間未核對的任何項目,不能判定為合格或不合格;
③依次遞進審核原則。審核包括三個方面:現有程序是否存在,是否實施,實施後是否記錄;
(4)獨立公正原則。
(2)收集客觀證據
內審員根據《審核實施計劃》和《內部審核檢查表》中規定的檢查內容,通過談話、查閱文件、現場檢查、調查核實等方式收集客觀證據,並逐項如實記錄。記錄應清晰、易懂、全面,並易於查閱和追溯。要準確具體,如文件名、合同號、記錄號、設備號、報告號、工作崗位等。審核過程中,審核員應及時與被審核方溝通並反饋審核中發現的問題,確認事實證據。
04.不符合項和糾正報告
在現場審核後期,審核組長主持召開審核組內部會議,對現場審核中收集到的客觀證據進行整理、分析和篩選,獲取審核證據。將審核證據與質量體系文件和其他依據進行比較,做出客觀判斷和綜合評價,形成審核發現,確定不符合,根據不符合的原因確定不符合的類型為系統性不符合、實施性不符合或有效性不符合,根據不符合的性質判斷為輕微不符合或嚴重不符合,並根據不符合的類型和性質提出糾正措施。內審員就不符合事實、類型和結論編寫《內部審核不符合報告》時,對不符合事實的描述應具體、準確,觀察到的事實應報告清楚,判斷不符合的條款和程序應寫清楚。
05,最後壹次會議
內審組長組織內審組及相關人員(同第壹次會議)召開末次會議,與會人員簽到。末次會議是審核組在現場審核階段的最後壹次活動,向被審核部門和單位的領導匯報審核情況。會議的主要內容:重申審核的目的、範圍和依據;審計簡介;閱讀不符合報告,做出審核評估和結論;提出後續工作的要求,包括糾正措施、跟蹤驗證和要求。
06、審計報告的編制
內部審計報告是內部審計活動結束後發布的關於內部審計結果的正式文件。審核報告應如實反映本次管理體系審核的方法、過程、觀察結果和結論。
審計報告內容:
審計的目的、範圍、方法和依據;
審核組和被審核部門的成員;
審核的實施(包括審核日期、審核過程概述等。);
對審核中發現的問題和不符合項統計分析的說明;
主要問題分析及改進建議;
上次審核中重大不符合項的整改情況;審計中有爭議的問題及處理建議;
審核結論(綜合評價質量管理體系的運行情況,評價管理體系實施的有效性和符合性,肯定優點,指出缺點,做出審核結論);
審計報告的批準和分發範圍。
07、糾正措施的實施和跟蹤驗證。
審核結束後,各部門對審核中發現的不符合項和實驗室體系的薄弱環節進行分析研究,找出原因,制定糾正、預防和改進措施計劃,明確完成日期並組織實施。內審員對被審核部門按計劃采取的糾正措施進行評審和驗證,並對糾正結果進行判斷、評價和記錄。
通過肯達信的介紹,讓企業明白,要做大做強,必須建立有效的管理體系,從而理順企業內部管理,提高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工作效率,從而加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滿足客戶明確的和潛在的需求,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和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