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可以分享壹下高中文學的知識點和重點總結(政治、歷史、地理)嗎?

可以分享壹下高中文學的知識點和重點總結(政治、歷史、地理)嗎?

第壹單元中國古代史

先秦時代

1,西周的興衰。

2.分封制的內容和實質。

3.充分理解和解釋中國社會從奴隸社會解體到封建制度建立,從割據到統壹、集權,從春秋戰國到民族融合的歷史發展趨勢的政治、經濟、文化表現。

4.正確評價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

5.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作用和實質(從經濟上和政治上確立封建制度)。如何反映和完成春秋戰國以來的歷史發展趨勢)。

6.戰國時期封建經濟發展的具體成果(鐵器、牛耕、水利、手工業和商業)。

7.百家爭鳴的原因、流派、內容和結局。重視儒道法家。

8.天文學,醫學和詩經。

9.孔子(重點),荀子,孟子,韓非,屈原。

註:先秦很多年沒有大問題,壹定要註意復習到位,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發展趨勢。這個階段也可以結合秦漢或者明清。

秦漢時期

秦漢——多民族統壹封建社會的形成、鞏固、問題和演變。

1,秦國統壹天下的必然性和條件。

2.秦始皇建立和鞏固統壹中央集權的措施。

3.從正反兩方面分析秦亡漢盛的原因。

5.秦煌和漢武的許多活動。

6.理解評價焚書坑儒,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內容和作用。

7.春秋戰國至西漢時期治國思想的變化及其影響。

8.秦漢與匈奴、西域、越族的關系。

9.張騫和班超的貢獻:絲綢之路。

10,造紙術,地動儀,張衡,華佗,王充,司馬遷和史記,數學和封建教育。

11,秦漢封建社會的社會問題和表現。(土地兼並、暴政、意識形態專制)

12,秦漢是對後世具有開創性的朝代,奠定了2000年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格局和特征。怎麽理解?有哪些史實?(統壹的國家結構;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的政治模式;以各種土地制度為基礎的封建小農經濟模式;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融合格局;開放的外匯交易模式;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體重倫理思想模式;以應用技術為主,引領世界的傳統科技文化格局。)

隋唐時期

隋唐——封建社會的興衰

1,隋朝統壹的歷史原因。秦與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啟後的歷史地位。

3.全面細致地記憶大運河的分段、起止點、溝通河流。了解大運河開鑿的原因和影響。正確看待歷史上不同人物對大運河的評價。

4.從各個方面(從統治者的作為、從制度、從科技、從水利、從民族交流、從中外交流等方面)分析初唐盛世的原因及啟示。).

5.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活動及評價。

6.深刻理解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均田制、租讓制的原因、目的、作用、關系及後來的破壞。

7、全盛時期的表現(經濟、政治、民族、外國、文化。貞觀之治與開元之興。

8.長安和揚州。

9.唐朝中央政府與邊疆民族關系的史實是* * *。與漢族關系的異同。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與漢朝對外交往的差異及其原因。外匯的具體史實。

11,深刻理解兩個稅法的實施和影響。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原因及啟示。

13,唐文化:唐詩,韓愈,柳宗元。莫高窟,繪畫,書法,封建教育,醫學,孫思邈,唐草藥。

註意:壹直是高考的重點和熱點,要註意。核心是盛與衰。

五代十國宋立傲夏金元

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封建國家的分裂走向統壹;加強中央集權;多民族政權的對抗、交流與民族融合;應用科技與封建文化的繁榮。

1.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其正負效應。

2.正確看待宋與遼、西夏、金的和戰。透過現象看本質。

3.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內容和作用。正確評價。

4.宋、遼、夏、宋金、契丹、黨項的對抗,以及“範、漢分治”的政治體制。

5.元朝的歷史地位(大壹統、大融合、大統)。

6.元朝對西藏和臺灣省的管轄權。

7.三大發明,沈括、郭守敬及其科學成就,理學,宋詞,元雜劇。

註意:這壹階段學習的重點是集權的加強;第壹,民族關系;第壹,宋太祖與王安石變法的內在關系;首先是少數民族的封建化。

明清兩代

明清——統壹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封建社會的衰落。

1.明清君主專制空前強化的原因、措施及實質。八股文,軍部。

2.明清時期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原因,以及萌芽後中西方面臨的不同的經濟、政治、外交和思想環境。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對資本萌芽的阻礙。

3.了解壹種鞭法和地丁陰制。

4.辯證分析鄭和下西洋的原因及影響。與新航線的開通相比較。

5.明清歷史發展最突出的本質趨勢體現在經濟、政治、思想和外交上。

6.明清時期對外交往的新形勢與外交變化。

7.銘記清初鞏固多民族國家、捍衛主權的舉措。

8.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

9.在澳門問題上,鄭成功收復了臺灣省,並於清朝統壹了臺灣省。

10,黃宗羲政治經濟主張的背景及評價。商鞅、韓非、董仲舒之比較。

11,科技文化領域的二元性和對偶性。小說,民主思想,總結性的科技巨著。教育。(文學興,科技衰;總結多是創新乏力;獨裁和民主思想並存;交流少了就變成了弱勢文化。)

12,辯證看待康乾盛世與封建社會衰落的關系。

13,清朝的疆域。註意中國歷史上東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和臺灣省的管轄範圍。

註意:這個階段要註意:團結、萌芽、衰落、鞏固。

總之,中國古代歷史上,壹個統壹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統與分,治天下與亂,合與失,知主與昏君,通與合...很有趣。中國古代經濟的基本結構和特征

(第壹課)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

1,從刀耕火種到牛耕農業耕作方式的改變。

(1)原始農業:刀耕火種(火耕)

(2)中國農業進入“耕”或“石鋤”階段的標誌是松土工具的出現和廣泛使用。

(3)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農具。春秋時期,出現了小塊的鐵農具。牛耕是中國農業大國的壹次革命。戰國時期,它最初在牛耕流行。此後,鐵犁牛耕逐漸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2、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

(1)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納稅。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方式。

(2)中國封建經濟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

(3)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是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

(第二課)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

●了解古代中國在冶金、制瓷、絲織等手工業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代司母戊鼎世所罕見。2.東漢杜甫的詩發明了排水,用水利來煉鐵。3.澆註鋼材的方法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發明的

4.唐代制瓷形成了南青北白兩大體系。5.宋代江西景德鎮發展成為元代全國制瓷中心,明清時期為全國瓷都。6.在青花瓷的基礎上,明代燒制了彩瓷;琺瑯也是清朝發明的。7.蘇杭是明清時期著名的絲織中心,花壇的使用機制復雜精密。

(第三課)古代商業的發展

1,了解“城市”的形成和發展

(1)西漢:每個城市都有專門用於貿易的“市場”,與居民區嚴格分開,長安東西各有壹個市場。建立官方管理(市長或市政命令)按時開放和關閉市場。

(2)隋唐:長安有城和廣場,壹墻之隔,白天定時開市閉市。

(3)宋代:城市與廣場的界限逐漸被打破,商店可以隨處設立,早晚營業。

2、了解主要商業城市和著名商業集團:

(4)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萬、成都等著名商業中心。

(5)隋唐時期黃河流域的長安和洛陽

楊;長江流域的揚州、益州成為繁榮的商業城市;廣州是重要的外貿口岸,政府設立了城市大使。

(6)宋代開封、臨安;益州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7)元代的大都和杭州。泉州,世界第壹大港

(8)明清:商業幫派出現。比如徽商和晉商(他們之間的相似之處是:都是從經營鹽業起家的;商業活動都與金融領域有關(徽商經營典當行,晉商設立銀行);活動範圍涉及國外,積累了巨額財富)

萌芽中的資本主義的緩慢發展。

●理解“重農抑商”和“封海”政策的基本含義,影響極大。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

“重農抑商”政策是戰國時期商鞅變法所倡導的。

長期實行“重農抑商”的根本原因是適應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需要。

其目的:維護自然經濟,保證賦稅和地租的征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積極效果:保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鞏固封建社會初期新興的地主政權。

明清時期重農抑商的表現有:末以農為本的商業思想,專賣制度,關卡重稅,歧視商人,官營手工業龐大。

負面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發展。

(2)明朝的“海禁”是為了防範倭寇,但並沒有禁止官方對外貿易;清朝是因為東南沿海人民的反清鬥爭。兩者都是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3)清朝已經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清朝只開放壹個對外貿易:廣州(對外貿易由第十三廣州分局管理)。

關起門來的後果:阻礙海外市場的發展,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種子的生長;中國與世隔絕,未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第二單元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壹課)中國資本主義的出現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背景及其興起的史實: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逐漸瓦解了自然經濟。(2)受外企豐厚利潤的刺激。(3)洋務派誘發了私企。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是:65438+六七十年代;位置:東南沿海地區

2.代表企業:常發機器廠、吉昌隆繅絲廠、依萊牟機器廠。

(第二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壹、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

●短春(1)時間:壹戰期間(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壹些障礙;b .群眾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歐洲大國正忙著

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3)主要工業:紡織業和面粉業(4)著名實業家:張謇、周、和榮兄弟。

(5)為什麽說是“短”春?壹戰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

●曲折發展(1)國民政府第壹個十年(1927—1936):民族工業發展迅速。

原因:為了鞏固統治,國民政府出臺了壹些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

(2)抗日戰爭時期,民族工業遭受重創。

原因:占領區:部分廠礦要麽被日軍摧毀,要麽被日軍以各種形式吞並。

國統區:國民政府實行戰時體制,加強整體經濟統治,官僚階級壓榨民族企業獲取暴利。

●縮量(1)時間:抗戰勝利後(解放戰爭時期或1945-1949)。

(2)原因:某美國貨湧入中國市場,擠占了國內產品(1946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b官僚資本肆意壟斷經濟,壓榨民族企業c國民政府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膨脹不斷上升。

第二,了解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經濟上,是新的經濟因素,有利於社會進步;

2.政治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登上政治舞臺奠定物質和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隊伍的擴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和中國的建立準備了階級條件。

3.思想上不斷沖擊和動搖封建正統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

但是在中國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不可能走資本主義道路。

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第壹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革:1956年末,我國基本完成三大改革。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它標誌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2.了解八大主要內容:1956,八大在中國召開。主要內容:(1)我國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當前的任務是集中力量把中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

3.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認識:1958年發動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黨在中國探索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的壹次嚴重失誤,造成了三年的經濟困難(1959-19665438)。

(第二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理解十壹屆三中全會作出的改革開放決定的內容,理解其歷史意義。

1978 12十壹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二)放棄了“以階級鬥爭為中心”的錯誤政策,撥亂反正。

(3)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四)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的形成,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壹個偉大轉折,也是中華民國歷史上的壹個偉大轉折,成為中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起點。(第45頁下)

(第三課)經濟體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廢除人民公社制度。3.發展鄉鎮企業為農民致富和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壹條新路。

2、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環節是增加企業活力,搞活企業。內容:(1),管理體制: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2)所有制: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3)分配制度: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4)1992年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作用:調動勞動者積極性,增加企業活力,促進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使人民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第四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中國的對外開放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1)建立經濟特區:1980,深圳(第壹個經濟特區),珠海,汕頭,廈門;海南省1988。

(2)14沿海港口城市:1984。

(3)沿海經濟開放區:長三角、珠三角、閩東南、渤海灣地區。

(4)經濟技術開發區:1988

(5)上海浦東開發1990促進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經濟成為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誌。

2.十四大主要內容:1992: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四單元:中國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65438+上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建了唐山至徐各莊的鐵路,標誌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紀初開設了南京第壹個電話局,開通了第壹部本地電話。

3.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電信業發展迅速。截至2000年底,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位。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傳真機和互聯網已被用來發送文件。

報紙、電影和電視互聯網

概述1.19世紀中前期,外國人開始在中國辦報,如《中國報》、《世界公報》。

2.1873漢口艾小妹主辦的《趙文新報》,算是中國人在中國創辦的報紙。

發展:

3.此後,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越來越多,如戊戌變法時期的《時事日報》,辛亥革命時期的《人民日報》,五四時期的《新青年》。

1.1905《定軍山》電影首映成功,標誌著中國電影工業。

2.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了中國電影的無聲歷史。

3.導演蔡楚生、王主演的《捕魚》1935獲莫斯。

唐珂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4.1958北京電視臺實驗性播出,標誌著中國的誕生。

電視被稱為三大媒體。90年代後,媒體誕生了。它被稱為“第四媒體”。

2.互聯網誕生於上世紀60年代末,中國於1994正式接入互聯網。

3.互聯網的四大優勢:

(1)整合三大媒體優勢。

(2)低成本

(3)可以高度互動,雙向傳輸。

(4)可以更主動、更方便、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

■第五單元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第65438課+0)開辟壹條新航路

1.開辟新航路的意義:(1)新航路的開辟,逐漸結束了各地的隔絕,各地的文明接觸碰撞,世界日益融合。(2)貿易範圍空前擴大,世界市場雛形初現。(3)世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沿岸移到了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和西班牙最先開始殖民擴張。

(5)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瓦解,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新航線的開通(結合教材第82頁新航線開通圖表記憶)

皇室在時間航海家支持下開辟的路線的意義

1487迪亞斯的葡萄牙王室

從歐洲到非洲,到達了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開辟了非洲沿海從大西洋到印度洋的航線。

1492歐洲西班牙王室哥倫布去美洲發現美洲新大陸。

(第二課)殖民擴張和世界市場擴張

1.列舉荷蘭和英國野蠻掠奪殖民地,建立海外商品市場的史實,明白殖民擴張和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方式。

(1)馬車夫-荷蘭:

背景:優越的地理環境和商業傳統,發達的資本主義工商業,是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的地區之壹,政治上脫離西班牙統治獲得獨立。

該地區的基本情況

亞洲在印度建立殖民據點,拿下馬六甲和錫蘭,入侵印尼,壹度占領中國臺灣省。

非洲從葡萄牙手中奪取了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建立了新的荷蘭殖民地。

②“日不落帝國”——英國

關於戰爭結果的評論

1588.英國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西班牙失敗了,西班牙失去了海上力量,英國開始確立海上霸權。

在三次英荷戰爭中,英國攻占了荷蘭在北美的新荷蘭殖民地,荷蘭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權,這是英國頒布航海法令造成的。

在英法七年戰爭中,英國奪取了大量法國殖民地,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2.了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和建立的主要方式:殖民擴張和掠奪。

歐洲殖民者在世界上的擴張是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殖民掠奪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也給亞非拉殖民地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打斷了他們正常的歷史。

過程,使其發展緩慢、貧窮、落後,造成這些地區長期落後。

(第三課)工業革命

1,第壹次工業革命的過程

(1),工業革命的開始——珍妮機的問世(英國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棉紡織業)

(2)瓦特改進蒸汽機解決動力問題,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2.第壹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歐美資產階級確立了他們對世界的統治。

(2)客觀上,工業革命也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使世界面貌發生了變化。

(3)工業革命還引起了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結構的變化,產生了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個對立的階級。

(4)第壹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時間:19世紀中後期)

3、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

電力應用廣泛:德國西門子公司在1866研制成功發電機;內燃機的發明和使用:汽車和飛機;

化學技術的發展;鋼鐵等傳統產業的進步。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壟斷組織的出現(資本主義發展到壹定階段的產物,其根本原因是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19年底20世紀初)

5.第壹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在交通領域:第壹次工業革命出現了火車和輪船,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和飛機。

在社會結構上:第壹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兩個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壟斷組織。

在世界市場上:第壹次工業革命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了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

6、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

新航線的開辟: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殖民擴張:世界市場擴張

第壹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終於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