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張敏北京報道?
據新華社電中央政治局7月28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謀劃下半年經濟工作。
7月份以來,由於部分房企現金流狀況緊張,部分在建房地產項目停工。這不僅影響了“保底交房”,也讓部分業主心態波動。最近少數業主停貸,被認為是此舉的結果。
如何穩定房地產市場的預期成為市場穩定的關鍵。
會議指出,要穩定房地產市場,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充分利用政策工具箱,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壓實地方政府責任,確保樓房交付,穩定民生。
這壹表態對近期備受關註的房地產市場意義重大。
受多種因素影響,今年以來房地產市場並不火熱。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5.4%,連續3個月回落;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22.2%,商品房銷售額同比下降28.9%。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同比下降25.3%。
在實現“穩定民生”的目標中,“確保樓房交付”被認為是重要的前提條件。分析人士認為,今年下半年,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基本面仍然是堅守“安全”底線,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在此基礎上,所有措施將主要面向滿足民生需求。其中,進壹步支持合理需求、加強預售資金監管將是重要的政策方向。
“穩定樓市”的現實意義
在會議公報中,“穩定房地產市場”被放在首位,有其現實基礎。
受多種因素影響,去年下半年以來,房地產市場出現下滑,部分房企也遇到了流動性困難。2022年,地方政府和各級監管部門出臺了壹系列穩定樓市的政策。但由於政策傳導的滯後效應和疫情的反復,市場的復蘇速度依然緩慢。
到今年6月,政策效應顯現,市場終於好轉。6月份,房地產銷售、融資、施工等指標有所好轉。到7月中上旬,市場復蘇態勢得以延續。但此時停工放貸行為出現,給供需雙方都帶來了壹定的心理沖擊,市場回暖前景再度不明朗。
在這種情況下,穩定市場成為當務之急。
會議在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時,把對房地產市場的定位放在“全方位守住安全底線”的項目下,也體現了穩定樓市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目前房地產市場的矛盾在於不穩定因素的出現,包括市場成交疲軟,停復工停貸的出現,房企債務風險仍然較高。因此,“穩定房地產市場”的表述具有非常強的指導意義。
RealData市場分析師劉也指出,房地產的穩定發展和良性循環關系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穩定樓市必須是重中之重。
從民生角度看,穩定樓市的意義不容忽視。近年來,監管部門對房地產的角色定位和政策導向正在回歸民生和居住屬性,停工限貸的出現說明行業風險正在從房地產企業向民生保障領域蔓延,需要及時應對。
“保樓房交付,穩民生”的提法被認為是針對這種現象的表述,而這也是“保樓房交付”首次被寫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公告。廣東省城市規劃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表示,確保樓房交付是穩定民生的前提,這證明穩定民生在房地產管理中占據首位。
7月28日,銀監會也作出表態,“支持地方政府做好‘保交房’工作,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政策面如何「保證交樓」?
在穩定房地產市場的目標下,地方政府的責任又被壓實了。
考慮到不同城市和地區的不同市場形態,這是近年來中國調控樓市的壹個重要原則。但與監管部門的立場相比,在同樣的原則下,對政策執行和規模的控制還是有差異的。
今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完善房地產政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因城施策,充分利用政策工具箱,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壓實地方政府責任,確保交房,穩定民生。”
嚴躍進認為,“充分利用政策工具箱”的說法意味著在下半年的執行中,政策要最大化。這也為地方政府進壹步優化樓市政策留下了空間。
今年以來,已有超過100個城市出臺各項政策穩定樓市,無論是政策力度還是頻率,都是近年來少有的。不過,劉認為,現有的政策“工具箱”仍有優化的空間。
“對於需求端的支持政策,除了通過限購、限貸、限售降低購房門檻和成本外,還有加大契稅補貼、住房補貼、發放消費券等促進住房消費的力度的空間;後期會重點關註供給側的政策支持,比如預售資金監管的優化,房企的紓困政策等。”劉對說:
李也認為,供給側政策非常重要。“市場繼續下跌,不是因為需求方的政策紓困無效,而是因為供應方的影響持續存在。”
其中,“保送樓”被認為是供給側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地方政府責任的體現。
李表示,去年下半年以來,房地產風險處置進度未達到預期,導致交付困難,沖擊業主權益。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在處理這個問題上的主體責任沒有得到鞏固。因此,在“保障樓房交付”方面,未來地方政府的主導作用有望加大,更多參與具體項目的處置。
此外,與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優化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管”的表述相比,本次會議直接提及“保障房交付”,表現出更加明顯的結果導向。分析人士認為,除了加強預售資金監管,相關配套措施(如信貸支持、紓困資金等。)也有望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