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4℃,年降雨量866毫米,無霜期200-220天,日照2100-2400小時。熱量比華北多,光能比蘇南好。地形以平原為主,低山丘陵相間,海拔19-45米。伊河、沭河、京杭大運河、古黃河穿境而過,羅馬湖、微山湖分布在南北邊緣。......
歷史文化名城徐州,水和自然物產豐富。自古以來就是祖先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成為最早出現人類文明曙光的地區之壹。有5000多年的歷史,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遍布全國。
徐州,彭祖古稱彭城,起源於彭祖。相傳彭祖是黃帝的後裔。彭祖是著名的壽星,活了800歲。擅長指導氣功和烹飪,被譽為中國烹飪鼻祖。據說他煮的野雞湯獻給了帝堯,建立了大彭國。南郊有壹個520畝的公園,名為彭園,園內有漢白玉雕刻的彭祖像、彭祖廟和大彭舸,已成為海外彭氏子孫來徐尋根祭祖的活動場所。
劉邦徐州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布衣皇帝劉邦的故鄉。他的出生很神秘。據說劉邦的母親因為下雨懷孕,在橋上攔住了龍。她懷孕的那座橋位於今天豐縣東北的梁樓村。劉邦小時候為了躲避混亂,搬到了離裴城北約三裏的地方。所以當地有“漢劉邦養育之豐”的說法。30歲時,劉邦在沛縣治東壹裏泗水岸邊擔任主管治安的泗水總監。八年亭長生涯,對劉邦意義重大。在此期間,他結識了許多對他後來的政治活動起重要作用的人,包括蕭何、、樊噲等。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光武在大澤鄉揭竿起義,9月,劉邦在泗水河畔宣誓起義。從此,劉邦的勢力越來越大。經過八年的戰爭,他抗秦,推翻楚國,最終建立了統壹的漢朝。漢高祖十年,劉邦親征叛亂歸來,途經沛縣故裏,在沛公宮設宴款待故裏。120名青少年也被選出來組成合唱團來幫助醒酒。酒酣耳熱時,劉邦撞樓吟詩,曰:風起雲飛,織女歸海中故鄉,猛士守四方,小兒隨唱。宋,高祖劍舞,甚悲。我對沛縣的長輩說:遊子想家。我雖以長安為都,百年後魂歸故裏。高祖離開沛後,沛想顯示皇帝的威望,請了壹個好工匠在石頭上刻下《大風之歌》,並建了壹個100尺高的平臺,在臺上立碑。相傳《大風之歌》碑為東漢蔡邕所作。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風雨雨,壹直流傳至今。
馬戲中的項羽和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震天下,是後來的大臣。他有八英尺長,能扛三腳架,而且很有天賦。公元前209年,吳中與起義軍聯手滅秦。公元前206年,都城彭城確立了西楚霸王的地位,統領天下。楚漢戰爭,兵敗自盡於烏江。其雕像建於1987年夏天,高285 cm。它站在風中,頭盔穿透盔甲,踩在巖石上,表現出十種矜持、威嚴、倔強和兇猛。馬戲臺是歷史文化名城徐州現存最早的古跡之壹。公元前206年,天下英雄項羽滅秦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在城南南山上建拜臺觀馬,故名。歷代戲臺上建有許多建築,如臺頭寺、三義寺、明觀寺、多晶矽書院、松翠山房、碑亭等。
五裏三諸侯都在徐州,尤其是沛縣。說到“五裏三王子”,當地鄉親們都會精神抖擻,津津樂道。所謂“三侯”是指漢初的安國侯、江侯周勃、汝陰侯關穎的墓葬。他們的故居都在今徐州沛縣安國鄉,成品字形相隔五裏,故稱“五裏三季”。王陵、周波、關穎都是漢初的重臣,為劉邦奪取政權立下汗馬功勞,為鞏固漢政權做出巨大努力,都擔任過宰相。這只是壹個代表性的說法。秦初徐州人才輩出,風雲人物,諸侯不止這三個!據統計,劉邦稱帝後,共有143人,其中徐州人有23人,如蕭何、、常、樊噲等。
蘇東坡
在徐州市青雲橋以東,壹座黃色的雙飛檐高樓矗立在黃河南岸的大堤上,這是壹座新修復的黃色建築。
歷史上的桃花塢是900年前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八月,徐州知府蘇軾率領徐州軍民戰勝洪水後,在徐州城東門上修建的。熙寧十年(1011),蘇東坡由密州(山東諸城)調任徐州周知。蘇軾在十壹月年復壹年為徐州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也寫了很多描寫徐州風土人情的名篇。
蘇軾到徐州才三個月,當時黃河泛濫,洪水逼到徐州。蘇軾是個親荷迷,草蓋人,土生土長的蓋房子人,所以從來不回家。在他的組織、指揮和影響下,軍民萬眾壹心,終於避免了淹城之災。蘇軾“長得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戰勝洪水的壯舉,受到朝廷嘉獎,贏得了徐州人的感激和尊敬。為了防止洪水對徐州的威脅,蘇軾壹方面築堤固岸,壹方面加高城樓。元豐元年二月,開始在城東門口修建兩層高樓。因為“水受土制約”,所以他用黃土把它塗上,命名為黃塔,意思是“土勝於水”。九月九日,重陽節,李肅設宴款待賓客,舉行儀式並奏樂慶祝桃花塢的落成。他興高采烈地寫了壹首詩《九月桃花塢》留念。從此,桃花塢成了徐州的壹處歷史名勝。
除了桃花塢,徐州還有許多與蘇東坡有關的歷史遺跡和動人傳說,包括蘇堤、雲龍湖,這也是壹項治水工程;東坡醉臥,現刻有題詩“東坡石床”;蘇軾與雲龍山隱士張在鶴亭飲酒抒懷;以蘇軾《快哉這封賦》命名的快哉亭;黃河故道中的“今紅島”,據說出自“蘇小姐舍命潛,紅妝今黃水中”。這些都寄托了徐州人對蘇東坡的喜愛和懷念。
乾隆
乾隆執政六十年,* * *四次訪問徐州,都是在南巡途中經停。主要目的是“閱河”,即考察黃河的水情和徐州的河防工程。
乾隆二十二年(1757),李鴻北航,棄船登陸徐州。災難過後不久,饑民遍地,瘟疫盛行,壹片淒慘景象。隨行大臣勸皇帝不要親自去徐州,堅持要去探望徐。他在《劫難猶存》詩中寫道:“劫難猶存,古人雲,必是徐州行,當官者當止之。去關敏凡,寧忍夏避此”。乾隆皇帝對“民”非常重視,不避瘟疫而去災區。不能說是勤政愛民的表現。
這次視察後,乾隆指示當地政府修建宮殿,方便再次在徐州居住。乾隆宮位於風景秀麗的雲龍山腳下。乾隆對皇宮非常滿意。他親筆為宮題了兩副對聯,“名園綠水繞,野竹青翠”,“戶外峰美,門前階深”。
清朝末年以後,乾隆宮的建築大部分被毀。有三個大廳和三個東西向的公寓。現在這座昔日的皇宮已經成為社會教育和公共娛樂的場所。
徐州特產
老饃大圭窩頭莊饃
黃牛銀魚焗香緹地方小吃
冬桃、黃桃、銀杏和富士蘋果
狗肉霸王別姬魚露羊羊坊藏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