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說話晚”有科學依據嗎?3歲不說話,壹定是自閉癥嗎?

“說話晚”有科學依據嗎?3歲不說話,壹定是自閉癥嗎?

1、

孩子兩歲八個月。

壹歲左右,他說了壹會兒幾句話,然後就什麽也沒說了。在他壹歲三個月的時候,比他小半個月的鄰居和姐姐就已經表達過了。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什麽。兩歲半以後,別人笑著說希望孩子閉嘴的時候,我多麽期待那壹天早點到來。

別人問我,我總是笑著回答:“孩子還沒準備好。”我表面平靜,內心壓力很大。是的,我是壹個全職媽媽。

他屬於那種什麽都知道,就是不說的人。他很擅長打響指。妳壹眼就能看出,桌子上的小球不到六個。他對自己喜歡的東西特別執著,每次都能玩很久。

我深感焦慮,甚至壹度懷疑他是不是自閉癥,但是他的長相,他平時的表現,還有我查的資料,我都無法把他和自閉癥聯系起來。

也有人勸我帶他去醫院檢查壹下舌頭或者健康狀況。我知道這是好意,但我拒絕了。我很期待孩子說話,但是我更清楚去醫院意味著什麽,我更願意相信我的孩子是正常的。

當我讀到托馬斯·索威爾的短篇《晚說話的孩子也聰明》時,孩子已經開始上幼兒園了。雖然現在特別愛說話,但回憶起說話前的日子,他真的很焦慮,很煎熬。

我想了解這件事。

2、

說話晚的孩子也聰明。是壹本介紹極其聰明但說話晚的孩子的書。作者是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同時,作者的孩子在快4歲的時候開始說話。

和作者做同樣研究的語言病理學家斯蒂芬·卡馬拉塔(Stephen Camarata)三歲半的時候還不會說話。他也是壹個說話晚的孩子的父親。

這本書通過大量的案例告訴我們,說話晚的孩子不是個例,但我們不知道還有誰的孩子晚。在許多高級知識分子的家庭中,這種情況也會存在,但延遲不會妨礙他們未來的優秀。

當然,並不是所有說話晚的孩子都像本書研究的孩子壹樣,虛幻的希望會帶來不可避免的失望。(書中原話)

托馬斯·索維爾的研究對象是來自44個家庭的46名晚說話兒童,其中《原生家庭》有43名。卡馬拉塔教授的研究對象是來自235個家庭的239名晚說話兒童,其中包括232名出身家庭的兒童。男生說話晚的比例超過80%。

把被試分成兩組:壹組是不會說話,聽不懂別人說什麽的孩子;另壹組是孩子,能清楚地聽懂別人在說什麽,但就是不開口。後者更容易正常發育。

書中提到的已故談話者:

公共角色

愛因斯坦(3歲)

“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快4歲了)

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兩歲)

加裏·貝克爾,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19世紀鋼琴家克拉拉·舒曼(4歲)

20世紀鋼琴家阿圖爾·魯賓斯坦

脫口秀主持人戈登·李迪和貝利·法伯。

經濟學家沃爾特·威廉姆斯

普通人

理查德(3歲)

女孩萊斯利(兩歲)

男孩裏奇

還有作者的兒子,作者的大學室友,作者幾十年的老朋友,作者在出書過程中遇到的壹些人,以及他身邊在做這個研究的壹些人。他們都是遲到者。

愛因斯坦說話後,被他的小學老師擔心“壹開始擔心他是個智障孩子”,擔心“他對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視而不見,根本不想學,但壹旦有什麽東西引起了他的興趣,他就會像鐘表匠壹樣全身心地投入進去。”

當他的父親跑到學校問小愛因斯坦將來能從事什麽樣的職業時,校長說:“別擔心,他永遠不會成功的。”

他學會說話後,也是跌跌撞撞。到9歲時,他的口頭表達並不流利。人們還用壹個詞來形容那些聰明但說話慢的人,那就是“愛因斯坦綜合癥”。

作者的兒子約翰小時候開鎖技術壹流,記憶力超級好。他的演講僅限於“文字”。當他帶小約翰去看醫學專家時,在他遇到另壹位教授之前,沒有人能給出有效的建議。

聽了他的敘述後,教授說了壹段話:

於是,他不再試圖教孩子說話,只是增加了壹起玩耍的時間。幾個月後,孩子說了第壹句話,是3歲9個月。

說話晚的孩子的特點:

有的人聽不懂自己在說什麽,只有親近的人才聽得懂;有些是壹說出來就說出來的,很清楚。

邏輯領域優秀,對音樂和數學敏感,分析能力和記憶能力強,擅長拼圖,做事不按要求,上廁所學習到很晚。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少有的專註,小時候脾氣特別不好。

如果妳把我的孩子放在這上面,他們中的壹些人還在排隊。比如孩子對數字敏感,喜歡俄羅斯方塊,喜歡音樂舞蹈,記憶力好,特別有自己的想法。

書中有很多來自不同階層的語言延遲案例,我們可能會松壹口氣。根據作者和Camarata教授的研究數據,語言延遲可能只是語言延遲。

需要註意的是,即使有大量的案例證明有些人成年後似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還是有很小的概率會被診斷為自閉癥。

3、

為什麽這些孩子說話晚?

我翻遍了整本書,沒有找到任何壹章有非常明確的標準答案。與大腦發育有關,先天原因大於後天環境。

比如愛因斯坦的大腦被解剖後,發現他的大腦和普通人壹樣大,但左半球有壹部分是正常人的兩倍大。

當大腦發展出足夠的處理能力時,語言似乎就發展起來了。斯蒂芬·平克

用我的大白話理解就是大腦的某壹部分由於發展的需要在搶奪資源。所以,孩子應該說話並沒有固定的時間,就像有的孩子壹歲開始走路,有的孩子壹歲半開始走路壹樣。

他們正在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發展,在各個方面。

我們不能盲目相信高尚的人說話晚,更不能把這種觀點放在每壹個說話晚的孩子身上,因為還是會有小概率的事情。

作為孩子最親的父母,如果擔心孩子語言遲緩的原因,建議去正規的大醫院做個檢查,但前提是最好檢查自己的原因和孩子的生活環境。

結合自己的育兒經驗,我認為孩子的語言延遲與育兒環境有關。比如單壹的成長環境中沒有足夠的玩伴,育兒環境中的人沈默寡言,夫妻感情不好,溝通不多,孩子交給電子設備。所以,沒有更多元化的刺激,孩子的語言發育自然差。

當然,這與書中的觀點相反。

根據這本書,19世紀的鋼琴家克拉拉·舒曼直到4歲才會說話。她說這可能和照顧她的女傭的話關系不大。然而,作者將說話遲緩的兒童與卡馬拉塔教授研究的兒童進行了比較。她有很多相似的特點,所以我們不能把所有的原因都歸結到女仆身上。

4、

父母應該如何與這樣的孩子相處,是否應該早期介入?

經常在網上看到這樣的案例。孩子兩歲多就不說話了,然後帶孩子去醫院檢查。結果,什麽也沒發生。

即便如此,我相信家長也未必放心,因為孩子都兩歲多了,甚至同齡的孩子都比TA小。再加上周圍人的壓力,焦慮在所難免。

書中有壹句話特別好:

心裏沒底,就不能盲目安慰自己。還是可以帶孩子去正規大醫院看看,因為不是每個晚說話的孩子都是愛因斯坦綜合癥。

同時,孩子也很敏感。雖然不會說話,但是父母的舉動會讓他覺得自己有問題。所以,在決定帶孩子去醫院之前,妳要考慮好應該跟孩子說什麽。

特別提醒,在檢查孩子語言之前,建議孩子做個體檢,找出其他原因。

關於早期幹預有利有弊,書中有這樣壹段話我特別有同感:

壹位母親在網上用“絕望”來形容自己的感受,因為她有壹個5歲的兒子,還不會說話。每次參加完語言治療,她媽媽都會喊“說話,說話,啞巴”。

毫無疑問,這位母親悲痛欲絕。孩子還沒開口說話我就氣了壹會兒,但基於我的判斷,我告訴自己再等壹會兒,後來慢慢就釋懷了。

書中有很多類似的案例。有些說話慢的孩子被當成了病,結果越來越差。有的言語治療會把人逼瘋,有的家長放松下來,不再治療,孩子慢慢說話了。

面對孩子的沈默,要分清“無能”和“不願做”,不要把兩者混為壹談,把正常的孩子當成疾病。

仔細回想,我們經常會有這種情況。有時候,孩子會主動去做壹些事情,但有時候,即使做了,他也不會去做,越催越慢。

如果孩子很好,不要從我們的壹言壹行讓他覺得自己是個問題孩子。任何時候,否認孩子都起不到積極作用。

如果孩子沒事,我們能做的就是放松,順其自然。作為壹個說話遲緩的孩子的母親,我知道等待是漫長的。

但同時,我們也不應該給自己的孩子貼上“啞”、“傻”、“聾”的標簽。雖然我們有時候會難過,但是請相信他是世界上最好的寶寶。

對於那些能聽懂別人話,說話晚的孩子來說,他們是晚開的花,總有壹天,他們會像其他正常時間說話的孩子壹樣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