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分為性教育與死亡教育、中小學教材批判、中學教育制度僵化、教師堅持四個部分。
第壹,性教育和死亡教育
郭楚陽引用蘇霍姆林斯基寫給女兒的信和範美忠的文章《那壹刻地動山搖》,指出“性教育和死亡教育是我們當前教育的兩大缺失”。並談到:“忽視性教育使人不懂得愛自己的伴侶,這將影響他們未來的婚姻;忽視死亡教育使人不懂得生命的珍貴和短暫,導致個體對生命的漠視和對生命的輕視。“最近青少年學生家長、高中生因分手自殘、大學生跳樓自殺等話題,就是上述性教育和死亡教育缺失導致嚴重後果的最好例證!
寫到這裏,我自然想到前幾天甘肅19歲女孩跳樓的事件。女孩兩年前高三時被班主任猥褻,被告上法庭。法院給出的結果是,程度太輕,不構成淫穢,所以她不能上訴。從此女孩無心上學,2016兩次自殺未遂。6月20日下午,女孩站在酒店窗外的窗臺上,再次試圖跳樓。這樣的遭遇本該讓“圍觀者”為他們感到可惜,但現實是,當消防官兵奮力施救時,下面的圍觀者不時歡呼鼓掌,有的甚至大喊:“跳,跳!”當天晚上,女孩終於跳了下去,壹個年輕的生命消失了。
如果魯迅先生看到這壹幕會說什麽?壹百年前是這樣,壹百年後依然如此。人性還是那麽冷酷扭曲。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是否應該反思壹些事情?如果壹個女孩接受過死亡教育,那麽她可能知道此生寶貴而短暫,珍惜生命中的每壹天,不會輕易做出這種輕視生命、樹敵迅速、親人痛苦的傻逼舉動;如果圍觀群眾接受過壹些死亡教育,那麽他們可能會為女孩的行為感到惋惜,會因為壹個生命的逝去而流淚,會選擇默默祈禱,希望消防官兵救援成功。
第二,對中小學教科書的批評
首先是幾個文本的特殊文本解讀:
“非人化的陳情表,顧名思義,是壹種古老的情感表現。.....雖然時隔近兩千年,但壹股臭墨的腐臭味依然從文字中撲面而來。.....西樵說是奴化教育的極好典範,說得透徹。”
“李白的《夢登天目山》是壹個完整的夢的記錄...在這個夢裏,詩人受到了兩次驚嚇,內容不同。壹個被身外險惡的宮闈所震驚,壹個被欲越雷池壹步的欲望所震驚——反而擁有江山美人,笑傲蒼穹。這是李白!”
談“範文”,主要和學生討論兩個問題:“壹、諸葛亮有哪些心,從文中可以看出哪些句子?二、“壹”字在全文中出現了多少次,與全文的敘事基調有什麽奇怪的反差?.....《列子》的動人之處在於四點:臨危受命的決斷,感恩的姿態,對蜀漢正統的忠誠,以及勸、愛、敬的復雜感情。”
老王四個關鍵詞:不幸、善良、恥辱、正義。“只有通過這四個關鍵詞,我們才能理解江洋先生最深刻的意圖。”
像《項鏈》、《珍珠鳥》、《愚公壹山》等獲得大獎並引起爭議的公開課,郭燦先生總是以他的廣泛閱讀,他的獨立、懷疑和批判精神,以及啟發學生的目標,重新詮釋那些陳舊的文本。對石米的無情批判,對李白內心欲望的揭示,對舊的忠臣意識的恰如其分的批判,對老王最終實現義的闡釋,都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可以利用的最好的參考資料。
現行中小學教材的弊端主要體現在課文的選擇和編排上。
《盲童和他的影子》——是壹篇不恰當的文本,有很多缺陷,編者把它放進了課本,拋開了培養孩子純粹趣味的任務;從《自私的巨人》到《巨人的花園》——字數雕零,標題更改,情節篡改,文本鈍化,教科書版本徹底改寫,“把原著珍貴的死亡教育變成了庸俗快樂”;不完整的麻雀——屠格涅夫結論“只有愛才能維持和發展生命。”被刪了,孩子也許會讀到如此珍貴的句子,但最後卻失去了壹次長久的愛的教育機會;“去吧,種樹”——文學太少,政治教育太多,那種歡樂和虛假的高昂情緒,連四年級的孩子都能感受到;《當人類群星閃耀》——大量刪節和隨意篡改,卻沒有任何解釋和說明,這種無視文章魅力和缺乏可靠性的選段,居然讓孩子學會了...於是,郭楚陽老師大喊:“救救孩子!”
看完這本書,我才知道,我的小學時代其實就是在學習這樣的課文中度過的!然後我語文成績壹般,不愛看書,不會寫字。如果追究原因,可能就在這裏。“每壹個孩子都會被壹套爛教材活活吃掉。這種對審美藝術的隨意破壞者,有意或無意,是快樂兒童最大的敵人。”
我接觸過的語文老師,沒有壹個敢像郭老師那樣質疑教材的。他們可能不會發現教材有什麽問題,也可能沒有勇氣去質疑。所以,我很佩服郭老師的認真、負責和勇氣。
第三,中等教育系統的僵化
節選最讓我感動的壹段話:現在中學開始講戀愛教育,秘酷教育,缺乏教育,更談不上死亡教育。答應給孩子的秘密知識,總是拖到後來。初中的時候,別人告訴我要等到高中,高中,大學,各種看似比較緊急的考試之後,才能白白進入大學。當我大學畢業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我終於壹無所獲了。
這段話我看了壹遍又壹遍,還是忍不住發了壹個QQ空間。郭老師說的是實話。在很多地方,比如我的家鄉,教育的情況還在繼續。雖然不是激進的批評,但我還是很佩服郭老師的勇氣和魄力。
是的,我就是這樣長大的。初中高中7年壹路擔驚受怕,怕壹不小心就會被批評違紀;壹路卡到學校,試卷上的成績卻很漂亮,能力壹點都不出眾;還記得高壹自習課上,因為同桌看紅樓夢被抓,被罰。我壹直記得,大壹的時候因為怕這個怕那個,錯過了壹段很好的感情。學校圖書館壹直是個擺設,從來不讓我們踏入;早5晚,10爭分奪秒做代言,像住監獄壹樣被計劃安排;假期壓縮再壓縮,壹兩天還有十幾篇論文等著妳做...這些都只是為了更好的考本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那我進入本科之後呢?因為初高中長期被壓抑,沒有自由獨立的性質,不會自己安排時間而是期望被安排;除了背題和做卷子,我沒有什麽技能和特長。連我的愛好都開始懷疑了。我不確定這是什麽...唉!直到走出大學,我還是壹無所獲。
即使我們能挑出現行中學教育制度的幾十個缺點,那又怎樣?現實還是現實,不是壹個小小的“有經驗的人”抱怨就能改變的。電影《楚門的世界》中有這樣壹段對話:主持人問為什麽楚門還不知道自己生活在壹個什麽樣的世界裏。導演回答,因為我們都接受現實。“接受現實”是普通大眾潛意識裏的普遍選擇,很少有人敢跳出來打破沈默。所以我再壹次表明我非常敬佩郭初陽先生,想向他學習。就算自己的力量小到不能撼動整棵樹,也要保證自己不會被周圍同化,不會把自己的苦難復制粘貼到新壹代的學生身上發呆。在這裏,立壹面小旗:10年後,我壹定不能成為學生時代我眼中的“壞老師”。
第四,教師的堅持
郭老師在書中向我們解釋了他所理解的語文的本質是什麽?語文課應該是什麽樣的?語文老師的工作是什麽?在這種教育形勢下,教師的任務是什麽?
語言:所謂語言,就是教育人,通過壹次又壹次的學習和交談,成為壹個溫文爾雅的人。語文是壹個鏡頭,通過它妳可以看世界,認識自己。
語文課堂:以語言為媒介,讓孩子對學習對象有更準確的認識,找到它與其他對象的聯系,從而更新他的認識,進壹步指導和改善他的生活。這樣,課堂就不再是義務和負擔,而會成為快樂的源泉。
語文老師:他是個普通工人。他耐心、勤奮、勇敢。他沒有抱怨,謙虛或驕傲。他願意傾聽。他生活平凡,更註重精神生活。他似乎是壹個工匠,他的榜樣是斯賓諾莎。(荷蘭哲學家,三大理性主義者之壹,主張“思想自由,行動守法”。)
老師的堅持:大家都知道應試教育不好,貼上討伐的標簽也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從這個意義上說,壹個目前被封閉在體制內的好老師的任務是雙重的——壹方面,要把自己錘煉成應試專家,幫助孩子輕而易舉地獲得渡海的小船。另壹方面,要爭取時間,拓展空間,利用壹切機會向孩子展示這門學科迷人的光彩。
看完以上,不能說是醍醐灌頂,但也進壹步加深了我對語文和語文老師的認識。壹句話總結:做壹名獨立的語文老師,任重而道遠。
郭楚陽老師曾經用“選錯了,捍衛”四個字來概括他在體制內的教育生涯。說實話,看到這些話的時候,我對自己的職業選擇有些懷疑,因為有那麽多中學實習指導老師有意無意地告訴我們“不要當老師”。然而,懷疑是暫時的。畢竟我還沒入行。現在我對未來充滿了激情。
在對郭初陽《項鏈》評價的對話中,有壹位老師曾提到,郭的課上亮點太多,“把學生弄得眼花繚亂,以為抓到了什麽東西,但放置者卻從指縫間無聲地滑過,最後手裏幾乎什麽都沒有。但是壹般比學生高的老師都覺得很有收獲,有的老師甚至會對妳說‘聽妳的話,不如學十年’。這樣的階級是專家。“我不敢自稱專家,但我只是行業裏的壹個小菜鳥。但是看了郭老師的課堂實錄和他的書,感覺“聽妳的話,不如讀十年書”!我常常忍不住感嘆:他怎麽這麽厲害!怎麽看那麽多書,懂那麽多!
所以上面寫的壹切,都是我小粉絲對我愛豆在華語界的壹種敬仰之情的表達。
在班級裏,季老師提到的郭初陽老師和老師是同壹個班級裏的異類——從老師的角度,他們會更喜歡老師的課,因為操作性強;站在學生的角度,我當然更喜歡郭楚陽老師的課,因為它有趣,有著不同於常規的另類講解,顛覆了我心目中的思維定勢。可惜我的中學時代,從來沒有這麽優秀的老師,所以現在讓我回憶初高中的語文課是怎麽教的,腦子壹片空白,什麽都沒有。
再以郭楚陽老師的另壹段摘錄來結束吧。
老師和學生是幸運的同路人,老師是平等者中的第壹位,課堂是通往真理的直路。生活充滿了新奇的感覺,每壹天都值得期待。
2018/6/25
東師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