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談談教材
“給圖片上色”是貴州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小學四年級信息技術實驗教材第三單元第六課計算機繪圖的內容。教學對象是小學四年級學生。它是課本上制圖知識的延伸,並貫穿於以後的整個制圖知識教學中。是學生順利、快速操作和使用制圖的基礎之壹,也是學生形成“了解熟悉—掌握技能—綜合應用”的合理知識鏈的必要環節。教材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設置前景色和背景色,掌握對封閉圖形進行顏色處理的方法,重點是通過“畫”、“噴槍”、“畫筆”、“選色”等繪圖工具掌握對封閉圖形進行顏色處理的方法。“色彩世界”的內涵不僅包括自然風光,還包括人性的美德,讓學生受到美的教育。因此,本課程立足於網絡環境,整合藝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制圖基礎知識的教學。
二,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讓學生熟悉繪圖功能的操作,掌握圖形色彩處理的方法。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我探索、自我學習、自我創新和小組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標:讓學生在不斷的嘗試中展現自我,啟發自我,體驗成功,激發好奇心,在不斷的探索中陶冶情操。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要點: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掌握封閉圖形的色彩處理方法。
難點:填充時漏色如何處理?
第四,闡述了教學方法
信息技術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在教學中必須“立足基本操作,滲透基礎知識”。從壹些學生喜歡的信息處理任務入手,引導學生由易到難完成任務,從而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使學生具備獲取、傳遞、處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從而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
為了讓學生掌握這節課的內容,我采用了情境引導法和任務驅動法,幫助學生消化這節課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教師的主體作用。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輔以示範法和遷移法,並借鑒了美術課的“三位壹體”教學法,以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五、學習方法指導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生是主體,學生從知識灌輸的對象轉變為信息處理的主體。在這個課堂上,我總是帶著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引導學生學習和操作,通過自主探索獲得知識和技能。將“自學-嘗試-創新”的思想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在明確目標任務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發現方法,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習積極性。
不及物動詞教學環境
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室
七。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和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科特點,結合五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生活情感,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壹)創設情境,激情投入
(二)任務驅動的自主學習
(三)綜合運用,拓展知識
(四)作品展示,知識鞏固
詳細闡述
(壹)創設情境,激情投入
壹、創設音樂情境:播放歌曲《小畫家》。我們想成為這樣的小畫家嗎?那就讓我們都成為調色大師,做出漂亮的畫吧!再創造壹個故事情境:小豬陶濤去嘟嘟讀書。不小心掉進了壹個神秘的地方——壹個無色的世界。原來小動物不在乎環境,太陽爸爸把顏色拿走了。孫爺爺說,只要小動物愛護和保護環境,給嘟嘟塗上豐富的顏色,就能找回顏色。今天是最後期限。”“別擔心,我可以幫妳。”豬說。但是這麽多工具,我該用哪種顏色呢?同學們,救救我!”
設計意圖:創設美好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巧妙設計壹個明顯的短板,利用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情境中主動接受任務,從而享受學習。
(二)任務驅動的自主學習
1、著色工具、噴槍、刷子的使用
老師布置了學習任務——給黑白圖片塗色,學生分組學習。要求:看哪壹組學生的方法最新穎,工具最合適。有問題的同學可以參考參考書上的方法,互相討論。學生開始操作,老師巡視。自學結束後,老師總結,學生上臺演示(邊講邊操作)。選擇壹個同學畫壹幅漏色的畫,老師會以此為突破口問出原因,進而得出這節課的教學重點——上色工具只能填充封閉圖形。每組選壹個,塗上顏色,看看哪個畫的好,介紹壹下是怎麽畫的,或者做壹個表格,讓學生比較幾個工具的異同。
2、使用顏色橡皮擦——替換前景色和背景色
童話情境:清管時,豬發現自己的橡皮變了顏色?這是怎麽回事?誰能幫助他?這時候引入另壹個知識點——替換前景色和背景色。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助和老師的講解,學生可以掌握替換前景色和背景色的方法。
設計意圖:學生畫畫經常用到彩色橡皮擦。通過童話鏡,我很自然地從上色工具的知識點轉移到了前景和背景的知識點,太自然了。學生幫豬的時候,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得到了進壹步的鞏固。通過使用演示和操作的方法,教師在學生報告、質疑學習的過程中及時指導困難工具,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突破困難。在報告學習中,對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和不怕困難、積極思考、與人合作的學習精神。
(三)綜合運用,拓展知識
童話情境:小豬說:“同學們,用妳們所學的知識,發揮妳們的想象力,幫助嘟嘟找回它的顏色!”"老師提醒:"同學們,別忘了嘟嘟是被孫公公收回來的,因為它破壞了環境。什麽樣的環境是環保的,最美的?“用妳的想象力去設計妳心中最美的自然!”學生自己選畫,用自己想用的上色方法,塗自己最想塗的顏色。
設計意圖:在鞏固新的教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個性發展,讓他們在自由輕松的空間裏充分發揮想象力,創作出獨特的作品。
(4)作品展覽及建築竣工。
壹堂好課,最後的點睛之筆也很重要。在這壹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老師發現學生設計的嘟嘟國很漂亮。讓我們展示給他們,互相學習,互相分享。我們給他們看的時候,還會講妳們為什麽要這樣打扮成都督國。”學生展示和評價自己。老師總結道:“正如學生所說,不同的顏色可以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也可以傳遞不同的信息。同學們把嘟嘟鄉村變美了,謝謝妳們!”最後通過童話情境,課結束:動物們歡呼:“顏色回來了,嘟嘟國又漂亮了,豬好棒。”小豬說:“學生是最棒的!””“謝謝同學們,妳們都是嘟嘟的榮譽市民!"學生們歡呼道:"我們都是嘟嘟的榮譽市民!"
設計意圖:在作品展示中,學生互相評價,各抒己見,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在自我展示和相互評價的過程中,他們進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作品展為學生提供了壹個充分展示自我的舞臺。教師及時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給予準確的評價和肯定,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和喜悅感。
八、設計理念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註意了以下幾個思路:
1,學科融合的問題。本課程集美術、信息技術、思想品德於壹體,註重信息技術教育知識的內在整合。
2.說和練相結合。就內容而言,對於已經掌握了壹定繪圖操作技能的四年級學生來說並不難,也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東西,只需要在課堂上堅持精講多練的原則即可。專註難懂的知識。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快樂學習,通過各種學習方式(如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自我創新)獲取信息、掌握操作。
4.情景驅動和任務驅動相結合。每壹個任務拋出時,都創設了許多恰當的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不知不覺地主動接受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