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每個人自己都是科學家。

每個人自己都是科學家。

每個人自己都是科學家。這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喬治·凱利的個人建構理論中的論點。科學家有幾個基本要素,壹是形成假說,二是進行實驗,三是進行預測和檢驗假說。凱利認為,每個人都是科學家,人們每天都在做實驗。人的壹生,總是在確定自己的假設,然後根據自己的假設進行實驗,最後檢驗自己假設的正確性。

假設檢驗失敗,說明原來的個人建構無效,但還在使用,從而引起困惑、迷茫,甚至焦慮。

先分享壹下凱利的個人建構理論。

?壹、凱利個人建構的理論核心

1.理論邏輯與思維方式

A.雙重思維

雙重思維,即兩個層次的構建。凱利認為,人的思維方式遵循二元性法則,即把事物放在相反的模式中,比如黑與白、老與少、長度與質量。對壹切事物的思考都是這樣,這也是科學家創造性思維的基礎。正是因為這種思維方式,科學家們發現了正電子和負電子,發現了事物的消極性和積極性。這也是徐老師今天講的推測。壹切都是相對的,否則沒有可比性。雙重思維是建築的形式。可以說是我們開始搭建的壹個框架。

B.結構,至少有三個擴展。

例如,當我們做決定時,我們會找出選項的優點和缺點。這是我們建設的開始。但如果只有兩極,那就是壹維世界,思考毫無意義,更談不上形成建構體系。在思考事情的時候,至少要比較三件事情,其中兩件是相似的。

2.結構和個人結構系統的特征

結構:

綜上所述,該結構的特點:

1/是double

2/兩極相對;

3/滲透性;

這裏有個概念:因子。壹個結構中包含的東西叫做結構因素。有些結構包含很多因素,所以這種結構的外延範圍寬,反之外延小。如果壹個結構可以吸收許多新的因素,那麽它是可滲透的,否則就不是。當我們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增加自我認知的時候,活到老學到老,也就是我們的結構是通透的。壹個少年比壹個成年人更有可塑性,因為少年閱歷少,結構外延更小,結構更簡單,就像壹個家具更少的新房,所以可以容納更多的東西。

4/結構的有利範圍和交叉點。

結構有適用的領域,比如心理學或者醫學。這是該結構的有益範圍。有益焦點是這種結構中最適合解決的問題。也就是這個結構用在哪裏?解決什麽問題?這些是結構的特點。對於壹個人來說,往往是壹個結構體系,而不是壹個或幾個孤立的結構。

例如,昂先生曾談到武夷山茶園的生態系統:丹霞地貌的山、空氣、陽光、霧、茶樹、草、苔蘚...各有各的結構,形成壹個大的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中還有更小的生態系統,比如土壤中的各種有機元素和細菌,形成壹個更小的生態系統。所以我們的系統是由很多結構組成的,小系統組成更大的系統。

結構體系的特點:

1/層次結構。

有些結構在層級的上部,稱為上位結構,具有支配其他結構系統的功能。其中壹部分位於結構系統的下部,受上級結構支配和調節,稱為下級結構。想想思維導圖,我們就明白這個層次了。層次越多,結構越豐富。書中還提到了認知的完整性。

2/重要性

有些結構是支配人的生活,維持人的活動的重要結構。沒有這個結構,人就無法生活。當這些結構出了問題,人的心理就會嚴重混亂。這些重要的結構被稱為核心結構。比如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壹些重要角色結構,就是核心結構。當然,圍繞核心結構也有很多不重要的結構,豐富了我們的生活。這些結構的破壞和喪失不會有很大的影響,但也不能沒有,否則妳會感受到生活的巨大壓力和生活的單調和缺乏樂趣。這些結構被稱為邊緣結構。比如閑人的角色結構。因此結構體系可以分為核心結構和邊緣結構。

二、職業生涯體系的構建

1.如何構建

當我們有了想法,建設就開始了。比如,當我們想到“人”的時候,我們心中有壹個兩極標準:善與惡。這時,施工開始了。

我們構建了這種判斷人的結構,當然還可以繼續增加它的層次。這樣的構造還有很多。比如不同的職業,不同的性格——老公,孩子,美食,不同的事務——寫作……這些都是我們構建體系中的因素。我們假設人性本善。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不斷地測試我們的假設。有壹天,在妳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卻沒有人幫助妳,這讓妳不得不面對壹些棘手的問題。然後妳會發現妳的假設被證明是無效的。於是就有了迷茫,甚至焦慮。

2.重建

當假設被證明無效時,原來的構建體系就失效了,如果繼續使用,困惑和焦慮就會繼續存在。所以我們需要重構,除了好人壞人還有普通人,普通人之間會有不同的細分。我們建設系統的層次逐漸提高,變得豐富起來。我們會從多維的角度來看待他人的行為。這是修改後的構造系統的功能。凱利認為,人的壹生都在進行各種預測,這是人類行為的根本動機,也是科學家活動的目的和動力。這項活動的根本目的是預測。如果預測成功,那麽結構體系趨於穩定。就像我們的學習是壹個從理論到實踐,到確定和修正理論,再到實踐的循環過程,我們的知識體系也在不斷更新和補充。

第三,個人建構理論在職業實踐中的應用

1.在教育中的應用

凱利反對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認為人的行為不是由任何本能的欲望和強化決定的。活動的本質是預測。根據行為主義理論,追求快樂,避免痛苦是人類活動的根本動力。被強化會讓壹個人覺得特別滿足,但很多時候並不是這樣。有時候被強化會讓人產生焦慮或者形成其他不好的情緒。有時候,父母為了鼓勵孩子,會使用壹些心理暗示,比如,對孩子說“妳很勇敢”、“妳很勤奮”,期待這樣的心理暗示能給孩子帶來行為上的改變。父母背後的假設是,勤奮能帶來好成績。當家長看到孩子的成績沒有像預期的那樣提高時,他們的預測就失敗了,從而產生了焦慮。對於孩子來說,或許孩子的假設是:我傻。經檢驗,結果不理想,預測成功。孩子維持原來的構造體系。再多的心理暗示都是無效的。舉個我家孩子定向跑的例子。他比好朋友晚三年加入定向越野隊。在他的構建體系中,他的假設是:我跟他沒法比。而反復的訓練和比賽也驗證了他的假設。所以,每壹次訓練和比賽,我們都能看到他的狀態,而不是全力以赴。這是基於他已經證明的假設,我無論如何都比不過他。這個假設,有壹天,沒能得到驗證,他超越了他的好朋友。看到他不是特別開心,心裏很迷茫,但還是維護了自己的建設體系。第二次他超過了他的好朋友,這次他說,我真的可以超過他。這次他修改了自己的建築體系。第三次,他沒有跑過他的好朋友。這壹次,預測又失敗了。他甚至不願意和好朋友壹起練習,預測的失敗困擾著他。他修改過的建設體系又被修改為:我跟他沒法比。我認為我們的建設體系是在壹次次的預測中壹次次的修正,直到穩定。葛藝豪說:做就是了。不斷的動作是壹個從構建到斷裂再到重構的連續循環過程。我們的建設不是壹日之功,而是壹生的行為。所以要接受孩子壹次又壹次的建構和修正,這是孩子成長的過程。我們要幫助孩子創造和看到自己的成就事件,壹次又壹次地重構自己的系統。

2.建構理論在職業咨詢中的應用。

在職業咨詢中,來訪者會感到困惑,並不斷使用失敗的個人建構。職業咨詢不僅是來訪者的實驗,也是咨詢師的實驗。下面分享兩個案例來說明建構理論在咨詢中的應用。案例1:問詢者小白,出生於1996,畢業於美國某大學金融專業,畢業於美國某大學信息學專業。希望能在咨詢中對自己的職業方向和規劃有壹個清晰的認識。即將面臨畢業後找工作的問題。我在各種球網上搜過,很迷茫,因為不知道自己到底適合什麽樣的工作。小白找工作的大致方向是:各種互聯網運營和產品經理、市場營銷和咨詢公司。她也了解了幾家著名的互聯網公司和幾家著名的咨詢公司。但是不知道怎麽選擇。小白最初的決策系統是這樣的:

咨詢師的工作是先把信息搞清楚,然後幫她重構壹個有效的決策系統,再制定壹個行動計劃,進行測試和預測。以下是小白重建的決策系統。

可以看出前後的區別。我們可以看到,多層次的決策系統有助於訪問者做出決策。

案例2用來說明階梯法在職業咨詢中的應用。

問詢者毛毛,出生於1995,常住廣州。畢業於美國某大學,工程管理碩士。在壹家財富500強公司的供應鏈中工作並不冒犯這項工作。部門級別高,感覺主要是給別人下指令工作,對自己的成長沒有幫助。我更傾向於做決策和戰略工作,感覺現在的工作有點虛。目前公司內部系統設備落後,感覺工作效率低。另外,通勤時間3~4小時。想跳槽,因為不確定是供應鏈方向還是其他領域方向,對自己的職業方向很迷茫。澄清信息後,我重建了毛毛的決策系統。最後,我發現毛毛的選擇是基於她想成為壹名咨詢經理的願望。正是因為這樣的核心結構,她找到了在現在公司工作的意義,積極準備跳槽。終於,比我預想的早了壹個月,實現了跳槽的願望。我們來還原壹段對話:

問:妳為什麽想在X公司從事供應鏈工作?

c:因為我有這方面的經驗。

問:妳期望經歷帶給妳什麽?

來:成就感。

問:妳能在現在的公司創造成就感嗎?

c:但是不壹樣。X公司的供應鏈系統是企業中最強的。

問:妳對這樣壹個強大的供應鏈系統有什麽期望?

來:長大。這家公司供應鏈系統的人能力很強。

問:妳對自己的能力有什麽期待?

希望進入咨詢管理公司,4年後成為管理顧問。

就像剝洋蔥壹樣,壹層壹層地剝下來,毛毛看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需求,找到了現在工作的意義,重新找回了信心和動力,努力提升自己,同時也積極準備著機會。

兩個月後,毛毛給我發了壹條微信,她成功地得到了她最喜歡的報價。

每個人都是科學家。人類的每壹個決策和行為都在檢驗自己的假設。假設如果檢驗正確,原建築體系將保持穩定;如果測試失敗,將重新構建原來的結構體系,重新提出假設。這是科學家預測的過程,也是人們預測自己未來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