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相關概念
1.健康行為:指人們為增進或保持健康而采取的行為。主要包括:減少或消除有健康風險的行為;積極的行為;和醫療依從性。
2.健康習慣:是與健康行為相關的壹系列行為,這些行為已經根深蒂固,並經常不自覺地表現出來。壹般在兒童期形成,十壹二歲穩定。
3.生活方式:是個人做出的影響健康的各種決定的總和。最重要的致病原因和壹般的死亡原因都與個人的生活方式有關,這是健康研究的壹個重要領域。生活方式可以自己掌控,對於疾病的預防和改善意義重大。
4.危險行為:與健康行為相反,對當前或未來的健康有害。青春期是危險行為的易發期。
二、健康行為的意義
行為和生活方式與大多數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密切相關,情誌疾病、意外傷害、職業傷害的防控也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而且行為是可以改變的,所以健康心理學特別關註與健康相關的行為。
意義:健康的行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生活方式相關疾病的死亡率;可以延緩死亡時間,提高個體的預期壽命和人群的平均預期壽命;可以延緩慢性疾病引起的並發癥的發生;成功的行為矯正可以提高健康水平,防止疾病傳播,從而為健康和行為減少大量開支。
第三,健康行為理論
(壹)教育訴求理論
觀點:如果人們獲得正確的信息,他們會改變他們的健康習慣。因此,健康教育是人們從事健康行為的有效途徑。
局限性:然而,欲望和偏好會影響人們對新信息的有效性和有用性的判斷,負面信息可能會被自我防禦地加工。
(二)健康信念模式
觀點:人們是否直接采取預防措施取決於他們做出的兩個判斷:壹個是評估他們對特定健康問題感到的威脅,另壹個是衡量采取預防措施的好處和障礙。這是最廣泛研究和接受的理論。幾個相關的信念:對疾病嚴重性的信念;易患病;健康行為的益處;健康行為障礙。
(三)阿金規劃行為理論
觀點:試圖將態度和行為聯系起來,認為行為是個體行為意向的直接結果。對某壹特定行為的態度(對行為結果的信念)、行為的主觀標準和行為控制感共同形成行為意向,最終促成行為改變。
局限性:意圖和行為只是適度相關,人們並不總是做他們計劃要做的事情,這是這個理論的局限性。
原型/意誌理論
觀點:對許多人來說,尤其是青少年,健康的行為通常是對社交場合的壹種反應。該理論引入了兩個新的結構來解釋個體的健康行為:行為意誌(行為意誌會受到重要他人的影響,並通過先前的經歷得到加強,其特征是反應性而非深思熟慮和不由自主)和社會原型(個體的自我概念和原型的匹配會引導個體)。
(五)社會融合理論
觀點:它強調了家庭在鼓勵健康行為和反對高危行為中的重要作用。婚姻和父母身份通過社會控制機制對健康行為產生積極影響。婚姻和父母身份是旨在將個人融入社會並提供意義感、目標和社會義務的社會關系。社會系統提供了壹些方法來影響人們從事社會期望的行為,並減少非常規和異常的行為。在個體同化了社會規範之後,社會機制也可能成為個體的內在要求。
(六)行為改變的階段理論模型
觀點:有目的的行為改變經歷無意期、有意期、準備期、行動期、維持期(行為消除6個月以上,進入維持期)五個階段。每個階段個體的心理和社會特征是不同的,有效的幹預策略應該與每個階段的重要特征相匹配,以幫助他們進步到下壹個階段。
(7)防止收養的過程模型。
觀點:這是對階段理論的改進,解釋了為什麽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有可能在健康改善的各個階段之間取得進展。認為人們在采取預防性健康行為的過程中會經歷七個不連續的階段:忽視、樂觀偏見、卷入、不改變、想要改變、實踐和維持。其中1(無意識)、3(有意識不考慮個人意義)、4(堅決不改變)是階段理論中無意期的情境分解。
以上是關於“2021心理咨詢師健康心理測試中心:行為與健康”的分享。希望對各位考生有所幫助。想多了解壹下心理咨詢師考試,比如心理咨詢師的就業方向,心理咨詢師的前景等。歡迎及時關註本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