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麽是知識、情感、意誌和行動?
知、情、意、行是心理學的基本常識,是心智成熟的基本要素。
1.知識:所謂“知識”,是指認知和概念。認知包括感知、意識、註意和記憶。以最基本的“感覺”為例。我們每天都使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知識是形成自我認知的信息收集。有選擇多少信息的問題,有收集不收集的問題,有正確的問題,有錯誤的問題,有合理不合理的問題。然後通過思維加工形成認知。我們經常聽到兒童的“感覺統合失調”,成人的“認知障礙”。這些都是認知加工整合過程中壹些小問題導致的行為結果。
我們都知道知道比做容易,也聽說過知道比做難。所以目標和行動很難統壹,因為成長經歷和教育積累不同。這時候就需要通過訓練統壹認知思維,才能更好的跟上步伐。很多人都聽過這樣壹句話:妳的思想有多遠,妳就能走多遠。沒有出現在妳腦海中的,永遠不會出現在妳的生活中。那麽邏輯就很清楚了。改變人的行為,第壹步是增強認知和觀念,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最終達到“三觀”的壹致。
2.情緒:“情緒”是指情緒和情感,由獨特的主觀體驗、外在表現和生理激活構成;心理情緒可以理解為積極正面情緒和消極負面情緒。情感沒有好壞,只有能被尊重和接受的。人每時每刻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因為這個世界(外界的人和事刺激我們)有正反饋和負反饋,而正反饋、積極、快樂、正面的情緒更有助於我們做好事情,所以有“成功是成功之母”的說法。很多人選擇不了“更好”,是因為從來沒有過那種“更好”的情感體驗。所以,要想改變壹個人的行為,讓它堅持下去,就要讓他有相應的情感體驗。至於他能收獲積極的情緒還是消極的情緒,就看妳想要什麽樣的行為了(每個人都傾向於趨利避害,好處是事情會粘在自己的工作上,不好就拖延做或者不做)。在管理中,我們經常用“蘿蔔+棍子”的方法來管理和規範行為,這對老師也是有用的。
3.意義:“意義”是指思維方式,形成固定的觀念和意誌;
人的意誌品質也不壹樣。意誌的本質是人對自身行為關系的主觀反映,是如何在頭腦中形成具體的計劃。
?意識是不斷變化的,有時意誌力更強,有時意誌力更弱,意誌力會減少和喪失,但意誌力也可以增加和恢復。更重要的是,意誌力是可以鍛煉的,就像運動可以鍛煉身體壹樣,意誌力也可以通過壹些活動來鍛煉。而且,人的意誌力往往超出我們的想象。比如很多人累得受不了體育鍛煉的時候,我們其實可以堅持很久。它區分了習慣和習慣,習慣屬於自動化的範疇,不需要做意誌上的努力。意誌力既有自動的習慣部分,也有意識部分。
4.行:“行”是指行為和表現。人的每壹個行為都是由“知、情、意”支撐的,同桌三條腿支撐桌面。行為的發生和變化來自於人的“知、情、意”。很多行為沒有發生,很多人已經無法邁出行動的第壹步。背後的原因大概是:要麽是認知有問題,要麽是沒有積極的情感體驗(卡點),要麽是意誌力不夠,要麽三者都有問題。
如上圖:如果妳想改變,提升或者削弱;暴露的冰山壹角——行為,故事內容(人生劇本,下面應該不會改,人生劇本會繼續循環)。妳需要知道以下的自我認知,意誌力,動力,觀點,需求,期望,情緒感受,習慣等等。只有做了深入的了解,做了下面的功夫,行為才能自然而然的推斷出來。
兩者是什麽關系?
知、情、行的關系是壹個逐漸上升和融合的過程,從了解(認識)到觸摸(感受)到思考(意義)和行動;“知、情、意”是人的心理活動的三個步驟,行為是前三者的實施過程。認知是基礎;情緒是在認知的基礎上產生的,也會反作用於認知;意誌是壹個帶有情緒的連續過程,影響認知和行為。
認知過程、情感過程和意誌過程不是孤立的、互不聯系的,而是壹百個整體(眼、耳、鼻、舌、身)的統壹,形成感情。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滲透。
(1)認知過程與情緒過程的關系:①認知過程是情緒的基礎。②情緒過程也反作用於認知過程。(2)意誌過程與情緒過程的關系:①人的情緒對意誌行動有壹定的影響。②意誌可以調節人的情緒。(3)認知過程與意誌過程的關系:①認知過程是意誌活動的前提。②意誌也會影響人的認知過程。
情緒和情感既可以是意誌行動的動力,也可以是意誌行動的阻力。意誌可以控制情緒,使情緒服從人的理智。認知、情感、意誌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和辯證的關系。
?
第三,教育上的啟蒙。
知情教育是完整統壹的。知識的教育不是灌輸死記硬背的知識(最好是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知道不僅僅是科學知識,還要打通為什麽要學的認知),而是同時激發學習者的興趣和行動意願。情商教育不是培養學生脆弱的感情,而是調節和激發學生的感情,主要是追求真理的感情;使學生在感情的調節和激發中明白其意義和方法,也是壹種知識的教育;培養追求真理的感情,並為之努力和追求,也是意誌教育。意誌教育不是弘揚個人盲目的意誌,而是培養符合社會歷史發展的意誌。合理意誌的培養和正確的知識教育是分不開的,堅強意誌的獲得與壹定情況下的情感刺激和冷漠有關。由此認為,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做好“知、情、意、行”,具體來說,家長要有知識和見識,而不是提高孩子的知識和見識,家長要讓孩子有積極的情感體驗,鼓勵表揚。父母也需要有意識地鍛煉自己和孩子的意誌力。通過體育鍛煉,騎馬,爬山,鍛煉孩子的意誌力,讓孩子的意誌力不斷提高。行為故事是很自然的事情。
第四,心理咨詢中的啟示
通過知、感、行,理清咨詢背後來訪者的心理規律,促進改變或成長。咨詢流程:
1.傾聽來訪者的故事:詢問發生了什麽事讓妳感到矛盾或不舒服,了解他消極的自動思維、感受和生理反應。了解他在這些負面思維感受下的自我保護行為,總結並反饋給來訪者。
2.通過感受體內的反應點,可以快速追溯到強化事件或源頭創傷點(情緒卡點)尋找線索;安撫、治愈、撫慰處於情緒狀態的自我,使其不再停留在過去的悲傷中,從內心走出來客觀看待當下。
3.總結人生劇本的規律,呈現正面和負面兩種結果。加強自我改變的意誌力。
4.根據新的知識和信念,制定新的目標,列出新的行動計劃,父母或顧問、教練會給予支持、鼓勵和陪伴。幫助穩定,直到壹個新的習慣形成。
動詞 (verb的縮寫)摘要
心理健康,工作學習的充足動力,需要知行合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知行合壹,身心合壹,才能不消耗自我能量,睡得香,氣血通暢,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