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2004年人口發展基本情況?
目前,青海人口增長已進入建國後第三個周期變化的低谷,人口出生率下降,性別結構穩定,年齡構成變大,人口健康狀況不斷改善,城市化水平提高。2004年,全省人口發展呈現以下主要特點。?
(壹)人口增速繼續穩步下降,年末總人口538.6萬人?
全省總人口增速繼續呈現穩中有降態勢。省統計局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年末全省總人口538.6萬人,比上年凈增4.8萬人,增長0.9%。
人口進入建國後第三次低谷,自然增長率下降到9.87‰左右。建國以來,青海人口增長呈現三次高峰。第壹次是建國初期出生人口的恢復性增長和1956 ~ 1958期間遷入青海人口的高峰,之後進入人口增長的低谷。第二次是出生高峰1963 ~ 1975,最高年出生人口達到119600,最高年出生率達到52.08‰。1986 ~ 1997為出生人口第二高峰,出生人口高峰降至10.8萬,最高出生率降至24.94‰。目前在第三個低谷底部附近。同時,由於計劃生育成績顯著,特別是全面實施計劃生育獎勵政策後,今年出生率偏低。根據人口抽樣調查,全年出生人口8.75萬人,比上年減少0.25萬人,出生率為16.32‰,下降0.62‰。死亡人口3.46萬人,死亡率6.45‰;人口自然增長5.29萬人,自然增長率為9.87‰,比上年下降0.98‰。?
(2)人口性別比正常,年齡結構屬於成人型?
根據抽樣調查,2004年底,全省男性人口為276.43萬人,占總人口的51.32%。女性人口為2621.7萬人,占總人口的48.68%,性別比為1.05 . 44,對比歷次人口普查數據(第三次人口普查為1.982,第四次人口普查為1.06 . 03,1.990)。這說明青海省總人口性別比相對穩定,屬於正常範圍。?
出生嬰兒的性別比例不穩定。從歷史變化來看,1982、1990、2000三次人口普查出生的嬰兒性別比分別為106.22、104.36、110.35。2006年人口變動抽樣調查數據5438+0顯示,出生嬰兒性別比上升到123,2002年下降到103.03,2004年上升到103.438+0‰。新生兒性別比不穩定,應該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否則會對未來社會發展產生影響。?
人口年齡結構屬於成年型,勞動年齡人口持續增加,老齡化趨勢加快。全省總人口中,0-14歲人口占23.32%,15-64歲人口占70.79%,65歲及以上人口占5.89%,青壯年比為25.25%。按照國際標準,人口年齡結構仍為成年,但有增長趨勢。與上壹年相比,三個年齡段人口結構下降1.19個百分點,老年人口增加0.55個百分點。隨著年齡結構的不斷提高,青海勞動年齡人口逐年增加,既為青海經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也使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按照國際標準(15 ~ 64歲),勞動年齡人口比例為69.05%,比上壹次人口普查提高了近3個百分點。按照中國標準(男16 ~ 59歲,女16 ~ 54歲),勞動年齡人口為322.04萬人,比上壹次人口普查凈增451400人。我省經濟總量小,就業崗位少,勞動者文化素質普遍不高,職業技能比較單壹。特別是壹些國企下崗職工年齡偏大,擇業觀念落後,實現就業和再就業難度很大。再加上農村勞動力轉移,省內人口就業壓力不輕。同時,由於計劃生育工作,出生率明顯下降,社會經濟發展提高了人口預期壽命。此外,50年代中後期和70年代初是人口遷入青海的高峰期,這部分人口將逐漸進入老齡化階段。這些因素將加速青海人口的老齡化趨勢。退休費用增加、負擔系數增大等壹系列老年人口問題隨之而來。?
(3)少數民族人口持續快速增長,流動人口擴大?
青海是壹個多民族省份。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全省有53個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45.5%。少數民族人口分布的特點是大分散小聚居。全省實行民族自治的地區占總面積的97%,而回族、撒拉族往往聚居在以清真寺為中心的小社區,其他少數民族往往集中在壹個縣或鄉,形成獨特的居住環境。由於少數民族享有比漢族更寬松的生育政策,少數民族人口的增長速度明顯高於漢族,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也在不斷提高。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流動人口規模不斷擴大。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省流動人口達到45.3萬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1.83萬人增加了1.45倍。流動人口中,省內32萬人,占71%,外省133萬人,占29%。省內流動人口中,農牧民外出務工經商迅速。?
人口的省際遷移仍然是凈遷移。跨省戶口凈遷移已經持續了18年。主要有兩個原因:壹是部分員工退休回原籍;二是人才流失,很多大學畢業生在省外就業。?
(4)人口健康水平提高,人口素質不斷提高?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的飲食、住房、醫療等條件不斷改善,身體健康水平提高,人口預期壽命逐年延長。最新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青海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68.5歲,其中男性67歲,女性70.1歲。與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的平均預期壽命65.6歲相比,增加了2.9歲,其中男性3歲,女性2.9歲。與1984相比,近20年人均壽命增加了7.7歲。?
人口文化素質的提高不僅是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綜合反映,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青海教育和科技發展加快,人口文化素質逐步提高。2004年《青海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03年每萬人口中,大學生48.9人,中學生551.5人,分別比上年增加7人和52人。?
人口文化素質的變化是壹個漸進的過程。目前,文盲率仍然很高,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口比例仍然很小。提高人口文化素質是青海人口發展面臨的壹項艱巨任務。作為反映勞動人口素質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指標,人口的就業結構仍處於較低水平(國際社會通常按照壹定的量化標準將就業結構分為傳統型、發展型和現代型)。《青海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03年,全省68.8%的就業人口集中在第壹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分別只有9.2%和22%。?
二、未來人口發展預測?
目前,該省正在編制“十壹五”發展規劃。根據當前人口發展形勢,以五普數據為基礎,選擇中國人口信息研究中心開發的CPPS人口預測軟件系統對青海省未來人口發展進行預測。?
(壹)總人口預測
1.出生人口預測。未來出生的人口取決於人口中育齡婦女的數量和生育水平。在實行計劃生育的條件下,20-29歲的婦女人數和計劃生育政策的執行情況是決定出生人口總數的主要因素。從整體上看,青海育齡婦女人數,尤其是興盛時期的育齡婦女人數,在本世紀初的前10年呈上升趨勢,在2015年前後達到高峰,之後呈下降趨勢。據預測,2005年生育婦女人數為43.96萬人,2065年為45.25萬人,2065年為43.88萬人,2020年為46.5438萬人。
三種方案被用來預測出生率。?
方案壹(高方案):以2000年實際水平(總和生育率2.1)預測未來30年出生人口的保守方案,即持續現狀。?
方案二(中方案):在計劃生育政策全面實施的基礎上,分三個階段進行預測。第壹階段是2000年至2010年前。由於農牧區計劃生育獎勵政策的出臺,獨生子女率上升,多胞胎率下降。預計2005年總和生育率將降至1.9。第二階段是2010到2020年。由於人口發展的慣性,青海進入第三次出生高峰。同時,80年代中期出生的獨生子女進入婚育期,按照政策允許生育二孩,因此總和生育率有望上升至2.1。第三階段是2020年以後。隨著已婚育齡婦女結構的變化和生育觀念的進步,總和生育率有望回落至2.0。這個方案是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的溫和方案。?
方案三(低方案):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鎮人口水平的提高,考慮城鎮化水平對青海生育水平的影響,2020年總和生育率將逐步下降到1.75438+05。這是壹個需要努力實現的理想方案。?
三個預測模型顯示,未來主要年份出生人口和出生率的計算值如表1所示。?
2.死亡人口預測。影響人口死亡數變化的因素主要有兩個。首先是現有人口的年齡構成。目前青海人口已進入成年型,人口死亡率普遍不太高,相對穩定。隨著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預計總人口死亡率將緩慢上升。另壹方面,隨著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均壽命延長。考慮到嬰兒死亡率下降等其他因素,估計2000年至2005年男性預期壽命為67歲,女性為70歲。2006-2065 438+00,男性69歲,女性72歲,以後人均壽命呈緩慢趨勢。2011之後,男70歲,女73歲。在此基礎上計算死亡概率,死亡人口預測模型顯示,主要年份死亡人口和死亡率計算值見表2。?
3.總人口預測。基於以上分析和預測,未來青海常住人口總量預測值如表3所示。?
(2)人口發展趨勢預測?
將在1.2015左右進入第四個出生高峰。從表1可以看出,三個方案的出生率均呈下降趨勢,但出生人口在前15呈上升趨勢,出生人口在2015左右達到高峰,之後出生人口可以下降。這是由於人口發展的慣性。1986 ~ 1998的高出生人口在2010前後逐漸進入婚育期,形成新壹輪出生人口高峰。由於計劃生育成績顯著,峰值會逐漸降低,第三個高峰期自然增長率在10‰左右。?
2.2020年前後,青海進入人口自然低增長期。預測結果表明,三個方案的自然增長率呈逐年下降趨勢,但總人口呈上升趨勢,方案二總人口年均增長0.75%。預計2020年人口自然增長率將降至6‰左右,進入低增長階段。2039年總人口將達到657萬的峰值,2042年左右開始負增長。?
3.前10年,青海勞動力迅速增加。青海的勞動年齡人口不僅多,而且勞動力資源從現在到2030年左右都呈上升趨勢。到2025年,勞動年齡人口將保持在450萬左右,特別是2010之前,勞動力每年增加5萬人以上,從2010到2020年,增長率將逐漸下降,年均增加2.62萬人。2030年,全省勞動年齡人口達到峰值450.6萬人。?
4.基礎教育人口前期增加較多,後期高中以上迅速增加。7歲組人數在2020年達到峰值93846人,之後逐年減少。隨著學習水平的提高,適齡人口逐漸增多。以2005年為例,適齡兒童上小學的人數為81524,適齡兒童上初中的人數為90922,大於上小學的人數,適齡青少年上高中的人數大於上初中的人數。雖然個別年份的趨勢有例外,但絕大多數年份都反映了這壹趨勢。?
5.2013前後,青海人口進入老年型,2025年後處於老齡化加速期。按照國際慣例,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大於7%作為老年人口類型的起點,青海人口在2013左右進入老年型。由於移民人口和六七十年代的出生高峰,2025年老齡化加速。2025-2030年五年間,老年人口比例快速上升2.57個百分點,年均增長0.51個百分點,是之前10的三倍多。?
6.人口流動的規模將呈現擴大的趨勢。未來人口機械變化的總趨勢是:戶籍遷移人口仍是凈遷移,但獨立流動人口在增加。從中外歷史來看,發達地區人口必然增加。青海資源豐富,人才匱乏,需要大量具備壹定素質的人加入到青海的發展中來。再加上交通更加便利,戶籍制度改革不斷深化,來去更加方便自由。候鳥式的自主流動將成為未來青海省際人口流動的主要形式。?
7.青海本地人到外省工作創業的人數會逐年增加。近年來,青海越來越多的農牧民外出創業。未來,隨著新壹代農牧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和思想觀念的轉變,外出打工創業將會呈現越來越多的趨勢。?
3.影響可持續發展的人口因素?
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關心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最終關心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不僅關心人類的實際利益和發展,而且關心人類的未來發展。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青海人口發展的主要問題是:
(壹)人口高增長與經濟發展不協調
青海是人口出生率高、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之壹。從“四普”到“五普”的10年間,青海人口增長16.1%,年均增長1.45%,高於全國4.4%和0.44%的水平。未來10年,我省將進入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2025年前不會進入低增長階段。青海經濟發展的內生能力還比較弱,人口增長的分母效益對提高青海經濟實力的壓力很大,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任務艱巨。?
(二)人口素質低與社會發展不協調。
全省文盲率明顯高於全國和西北兄弟省份,位居全國第二,而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低於全國水平,城鄉農牧社會人口文化素質差異尤為明顯。這種狀況嚴重制約了城鄉的協調發展,影響了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優化,影響了生產力的提高和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也影響了人口本身的再生產。?
(三)特殊人口與總人口的變化趨勢不協調。
勞動力資源增量高,增長周期長,解決就業問題難度大。2005 ~ 2010期間,勞動人口年均增長5.06萬人。如何將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是我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認真對待並努力解決的問題之壹。老齡化的初始時間比全國晚,但青海是移民大省,所以老齡化進度比全國快。在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是在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情況下發生的,而在中國則不同。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情況下,計劃生育推動生育率快速下降,導致人口快速老齡化,給青海帶來較大壓力。?
(四)人口與資源環境不協調。
整體來看,青海地廣人稀,但約50萬平方公裏不適合人口生存發展。條件相對較好的西寧、海東地區人口密度接近河北省等東部省份。大部分地區人均耕地、草地承載力和人均可利用水資源普遍短缺。人口生存環境差,東部幹旱山區水土流失,青南高寒牧區草原沙化,東部幹旱山區和青南高寒牧區生存條件差。部分地區生態環境的惡化已經影響到人口的生存,成為青海人口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
四。實現青海人口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壹)進壹步完善計劃生育工作。
計劃生育實行20多年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省出生人口總數為654.38+0.4萬。但是,由於人口基數的擴大,人口增長的壓力仍然很大。我們認為必須堅持計劃生育工作。?
壹要加強宣傳教育。特別是在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要進壹步增強人民群眾的民族政策意識、法律意識、人均意識和科教意識,把計劃生育變成各族人民的自覺行動。?
二要認真貫徹人口與計劃生育法,把計劃生育納入法制化軌道,加強人口政策法規配套建設,使新形勢下的人口調控工作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三要堅持黨政壹把手親自抓、負總責,把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進壹步完善計劃生育政策,落實獎勵扶助政策,強化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和社會保障體系。?
第四,認真做好計劃生育服務工作,提高計劃生育工作水平。實現“兩降壹控壹消”,即降低多孩率,降低計劃外生育率,控制早婚早育,堅決杜絕超計劃生育。?
(二)努力促進青海人口外流
轉變觀念,創造條件,促進人口的流動和流出,既能減輕人口壓力,又有利於開闊視野,增加收入,盡快擺脫貧困。為此,要進壹步建立健全農民工服務網絡,繼續做好技能培訓,開展勞務輸出合作,擴大省外就業,積極為我省農民工提供政策、法律、信息等咨詢服務,形成走出去、闖世界、闖世界的氛圍,既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又促進脫貧致富帶頭人成長。?
從戰略上重視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質。
青海的人口問題、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都與落後的教育密切相關。只有實施人才開發、資本積累和技術創新,青海才能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優勢,形成強勁的可持續發展態勢。這就要求把提高人口素質作為人口工作的重要內容。壹是實施人才戰略,讓更多的人才參與到青海大發展中來。第二,大力發展教育。首先要加強基礎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杜絕新增文盲,提高勞動者素質。同時,要把人口發展與加快城鎮化結合起來,提高教育質量,降低學習成本,讓更多農牧區群眾特別是貧困學生接受更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第三,我們必須激活現有人力資源。學習永遠不嫌晚。各級各類組織都要成為學習型組織,全社會都要成為學習型社會。?
(四)把擴大就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就業是民生之本。我省勞動力數量多、增速高、比重大、素質低,加上經濟基礎薄弱、新增就業崗位少、就業矛盾突出。要把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和人口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放在突出位置。擴大就業的根本途徑是努力保持全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經濟社會發展,落實五個統籌。在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上,要把速度、效率和就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相互兼顧;在經濟結構調整中,要努力兼顧優化結構和擴大就業,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鼓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就業調控手段的實施上,要兼顧市場調節和政府調節,完善勞動力市場,引導失業勞動者從“企業人”向“社會人”轉變,鼓勵自主創業;在改善就業環境方面,要統籌城鄉,為創業提供公平合理的發展環境,建立城鄉居民平等就業機制。在幫助就業方面,要兼顧思想政治工作、就業培訓和經濟援助。?
(5)提前做好人口老齡化的準備。
如何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情況下應對即將到來的人口老齡化挑戰,減少人口老齡化對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關鍵在於提前加強對老齡事業的全面規劃,在消費結構、住房建設、醫療、娛樂設施、老年教育等方面做出相應的調整,滿足老年人“得醫”、“得樂”、“學”的需求。通過政府、社會、家庭和個人的共同努力。采取綜合的經濟、社會和行政措施,妥善解決老年人口問題。努力形成以居家養老為基礎,以社區養老服務為補充,以公共養老設施為補充,以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制度為支撐的新型養老體系;構建醫療、預防、保健、康復有機結合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老齡產業,鼓勵和引導老年用品市場發展。同時,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在全社會形成尊重、關愛、贍養老年人的良好風尚,從心理上支持老年人。?
(六)努力改善人口生存和發展的環境條件。
當前,要把改善我省東部幹旱山區和青南高寒牧區人口的生活條件作為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重點,做好三江源生態移民工作,重視人口相對密集的東部幹旱山區的生態環境建設,集中有限資金加快治理, 加大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水利、人畜飲水工程和文教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牧區供水、供電、交通開通和廣播電視化進程,推進農牧區小城鎮建設,努力積極防止人口與資源矛盾激化。 目前,人均耕地、可利用的水資源和可利用的草地都非常有限。隨著人口的增長,人均占有量日益下降。要切實保護耕地,發展節水產業,降低草原載畜量,走資源節約型發展道路。應該加強礦產資源的開發。針對青海資源豐富,但匹配度低、平衡性差、開發成本高的情況,要進行科學規劃,不能隨意亂墾亂采。?
堅定不移地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人類生存的環境在惡化,這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保護生態環境是每個公民的責任,是開發、建設、發展的前提。要貫徹“預防為主,保護為主”的指導思想,堅持保護與建設並重,堅持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協調。要把環境資源承載力作為要素參與綜合平衡,生態建設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國土規劃、人口規劃、經濟發展規劃相銜接,相互依據,綜合決策。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在經濟高速增長中控制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改善人類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