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的壹生(根據徐守尚)
1881農歷八月初三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東長房口。他姓周,名,字張壽。38歲開始用魯迅作為筆名。
1886年入校,背宇田叔叔的《劍略》。
1892年正月,我去三潭映月,跟壽吳京先生學習。
1893年秋,解福公因事入獄,父親伯龔毅病重,家道中落。多年來他進進出出高檔商店和藥店。
1896年9月初,他的第六任父親伯夷去世,享年37歲。父親去世後,家裏越來越困難。
1898年3月,到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
1899年正月改為江南盧氏學校附屬路礦學校。
1901鐵道礦業學校畢業。
1902年2月,江南都督公署派他赴日留學,進入東京弘文公學。我喜歡放學後看哲學和文學方面的書,尤其關註人性和國民性。
1903是浙江潮刊的寫作年份。
1904年6月的第壹天,我的祖父符節去世了,享年68歲。8月,我去仙臺讀醫學院。
6月回家1906。同月,我回到日本,在東京學習文學藝術,停止學醫。
1907是年夏天,打算創辦壹個叫《新生》的文學雜誌,因為費用問題沒有印出來,後來給河南雜誌寫了壹篇文章。
1908曾是章太炎先生的光復會成員。
1909是印兩卷外國小說的年份。6月回國,在浙江兩級師範學校任生理化學教師。
1910祖母姜太君於四月初五去世,享年六十九歲。8月任紹興中學教師、監事。
1911年9月,紹興光復,出任紹興師範學校校長。冬天,他寫了自己的第壹部審判小說《鄉愁》,兩年後發表在《小說月報》第4卷第1期。
1912年1月1日,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出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壹科科長。8月,他被任命為教育部長。《後漢書》是嶽編撰的。
1913年6月從金浦路回家探親,8月從海道回北京。10月,公學“紀”號。
1914是學習佛經的業余時間。
1915是年公於收集和研究金石學拓片的年份。
1965438+2006年5月,搬到會館的布書書店。12月,我從金浦路請假回省裏。這壹年,我仍然收集和研究雕像和墓誌銘。
2007年1月初,我回到了北京。7月初,他因張勛復辟的混亂和憤怒而離職,並於同月回到部裏。今年我還在收集和研究拓片。
從4月份創建1918開始,就絡繹不絕。他以魯迅為筆名的第壹部小說《狂人日記》發表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期,抨擊家族制度和倫理道德的弊端,真是文學革命思想的深度沖鋒。今年還在收集研究拓片。
1919年1月,他發表了自己對愛情的看法,題目是《四十隨感》,後來把自己的雜感記錄為《熱風》。10月,發表《改革家庭,解放兒童的見解》,題為《我們現在如何做父親》,後收入散文集《墳》。12月,我請假回省裏,帶著媽媽和三哥來到北京。
1920自1980年秋起在北京大學和北京師範學院任講師。我還在研究金石學拓片。
紀於1922年2月和8月被修正。
1923小說《吶喊》第壹集付印。同月,出版了《中國小說簡史》。從秋天開始,我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女子師範大學和世界語特殊學校擔任講師。
1924年6月,《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卷印出。七月住Xi安講學,八月回京。他現在仍然是北京大學和其他學校的講師。那年冬天我給《語絲》同壹期寫過壹篇文章。
1925年8月,教育長張非法解散北師大,王老師及大部分教職員工組織學校維護會,被張非法解散。11月,《熱風》第壹集付印。同年,他仍為《語絲》寫文章,並主編《民族新報》副刊和《莽原》雜誌。從年秋天開始,我在北京大學、女師範大學兼職,在中國大學當講師,在黎明小學當老師。
1月1926女子師範大學復讀。同月,教育部恢復工作並接管該部。3月,“三·壹八”慘案後,先後在山本醫院、德國醫院、法國醫院等避難。,直到五月才回來。8月底,他離開北京前往廈門,在廈門大學擔任文科教授。九月,流浪被印。12月因對學校不滿辭職。
65438年1月至0927年1月,赴廣州,任中山大學文學教務長。2月,他發表了題為《沈默的中國》的演講。三月的黃花節,我在嶺南大學演講。4月,在黃埔政治學校演講。同月15日,他到中山大學董事緊急會議,為營救被捕學生,引咎辭職。10月到達上海。8號,我搬到了李景雲23號。同月,《野草》付印。上海的學者們,溫先生到了,紛紛邀請他們來講學。12月,被大學校長蔡元培聘為特約撰稿人。
1928年5月,在江灣實驗中學演講。《奔跑》第壹期於6月出版。11月,短評《剛定》付印。
1929年1月與柔石合資,印刷文學書籍和木刻《藝苑裏的晨花》,簡稱晨花社。同月十三日,我北上看望母親,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第二師範學院和第壹師範學院演講。6月5日返回上海。9月27日早上,壹個男孩出生了。10月1日,壹個叫迎海的孩子。同月,我為《柔石》修改了中篇小說《二月》。12月在暨南大學演講。
1930年1月,朝花社終結。2月,“自由聯盟”舉行成立大會。3月2日,他出席了“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11月修訂《中國小說簡史》。
1931 1月20日,柔石被抓,其丈夫在公寓避難。同月28日回到舊公寓。3月,王先生主持出版了“左翼聯盟”的雜誌《前哨》。4月,他在文同學院發表了演講。同月,他向社會科學研究會作了“上海文藝之弊之壹”的演講。
65438+1月29日0932在火線。第二天入住內山書店。2月6日,他被內山書店的朋友護送到英租界內山分館暫避。4月,我整理了1928年和2009年的短評,名為《三閑集》。1930-31年的隨筆叫《兩顆心集合》。十月,兩地之書對比。11月9日,因為媽媽生病,我去了萍萍。同月22日起,他在北京大學等學校講學。
1月4日1933加入民權保障聯盟,晉升為執行委員。2月17日,蔡元培應邀到宋慶齡住處歡迎蕭伯納。5月13日,我前往德國領事館,對“法西斯”犯下的暴行提出抗議。6月20日,楊全被刺,被送往萬國殯儀館。有時候,王先生難免會說出來,或者妨礙他的行為。王先生不予理會,出門不帶門鑰匙以示拒絕。出版了短評集《偽自由書》。
1934,散文《南調北調》五月刊。同月23日,因熟人關系被捕,離開公寓避難。同月,《準浪漫的談話》出版。
從65438到0935,果戈理《死魂靈》的翻譯始於二月。6月編輯了新文學系列的兩部小說,做了介紹,印了出來。
1936 3月2日下午突發哮喘。5月15日,她再次發病,此後高燒不退。31日,史沫特萊女士從美國引進鄧醫生進行診斷,她病得很重。六月,我可以坐起來看書。同月,我在生病期間回答了來訪者O.V .「論我們當前的文學運動」。《花邊文學》出版了。八月,痰中見血。18日淩晨5點25分去世,當時他病得氣喘籲籲。
魯迅的主要作品
小說集:吶喊,仿徨,新故事。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詩集《野草》
隨筆墳,熱風,天蓬集,天蓬集續,正義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準風月談,偽自由書,花邊文學,切街亭隨筆,切街亭隨筆,切街亭隨筆,切街亭隨筆。
兩地書信集
學術專著《中國文學史綱要》和《中國小說史略》
魯迅詩選
自題肖像(1903)
靈臺無計可逃神箭,風雨暗如磐石。
我給韓星發消息,我要用我的血推薦軒轅。
習慣在漫漫長夜中度過春天(1931年)
在春天漫長的夜晚,年輕女子的太陽穴上有絲綢是壹種習俗。
夢裏依稀為母親落淚,城頭上王者旗變。
忍看同行成新鬼,怒尋小詩。
沒地方寫,月光如水。
註此詩見於《南聚北憶》,為紀念“左聯”五烈士而作。
送增田回國(1931年)
扶桑恰如,楓葉嫩寒如丹。
然而,我轉向楊送我的客人回去,我的心回憶著與壹起過年的情景。
回答問題(1931年)
無情未必是真正的英雄。小早川憐子怎麽能不做丈夫呢?
妳知不知道那些鬧的人回頭看都比屠小?
無標題(19321.23)
在血液裏,草是肥沃而旺盛的,寒冷而冰凍的大地是盛開的。
多英雄尋夫病,淚灑崇嶺聒噪鴉。
註1932 1月,廣寧政府成立,蔣介石回到奉化,汪精衛帶病上海灘,行政院長孫克主政,諸事艱難,被迫下臺。
偶爾(1932)
文章想要什麽?期待東方雲起夢。
我很少討厭方林,春蘭秋菊不壹樣。
自嘲(1932.10.12)
妳想送什麽華蓋?不敢翻身,遇到了。
破帽遮鬧市,漏舟載酒。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在小樓裏成統壹,不分冬夏春秋。
聽說了(1932)
鄧華閃耀酒席開富貴,嬌媚少女嚴妝奉玉瓶。
突然想起自己的感受,吻了壹下大地,假裝看到羅襪子的烏鴉印。
註《魯迅日記》1932 65438+2月31:《為內山夫人寫壹朵雲:(略)》徐守尚《懷古》:“這是壹面寫奢,壹面寫無。肯定是1932炸閘北後聽到的。”
畫家(1933)
風白林暗,霧滿青天花。
我願乞求壹個新的藝術家,只把朱墨當作壹座春山來研究。
標題“尖叫”(1933.3.2)
擺脫世界,逆世界而行。
積攢毀掉能賣的骨頭,在紙上留下聲音。
書名《流浪》(1933.3.2)
孤獨的新文遠,安全的舊戰場。
兩室之間只有壹卒,蓮戟獨自徘徊。
悼念楊全(1933.6.21年)
還有像舊日花開花落那樣的驕傲嗎?
妳什麽時候為江南雨流淚,為思敏哭泣?
註:楊全,本名興佛,曾任民權保障聯盟執行委員。6月1933日在上海被國民黨藍衣會特務暗殺。20日,魯迅把他送到了萬國殯儀館。徐守尚對故友魯迅的印象:“那是壹場大雨,魯迅送回去參加他的葬禮,寫了壹首詩:(略)。此詩高明創新,與龔自珍無異。”
標題三義塔(1933.6.21年)
日本農民建造的三義塔,建在中國閘北三義裏。
是否要飛去殲滅人子,廢墟裏還剩下饑餓的鴿子。
我懷著壹顆偉大的心離開了火宅,最後我把塔留給了瀛洲小姐。
細鳥猶夢抱石,鬥士矢誌抗流。
搶浪兄弟在此,相逢壹笑泯恩仇。
無標題(1934)
萬家饃面無蒿,有歌敢哀。
我的心如此廣闊,以至於我能在寂靜的地方聽到雷聲。
海年(1935.438+02.5年)秋偶作品
驚覺秋來人間,敢寄春文於筆。
塵海蒼山重,金風蕭瑟。
老了,回到大澤,夢落空,牙涼。
聽說野雞很孤獨,好像明星都快死了。
註:“此詩悲悼民生之枯槁,飽含情懷,俯瞰萬物,居無定所,掙紮求強,在悲涼寂寞中,蘊含著淡淡的希望。”(徐守尚)
永恒的魯迅忠言
魯迅(1881-1936)
今年9月25日是魯迅先生誕辰120周年。毛澤東同誌高度評價魯迅,認為他不僅是偉大的作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認為他是文化戰線上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誠、最熱情的空前民族英雄,代表全民族大多數,向敵人沖鋒陷陣。
魯迅的偉大也引來了很多嫉妒。他生前死後從未被人誤解、曲解、誹謗甚至中傷。過去有被敵人通緝、圍攻的;也有來自“同壹陣營”的“令人不寒而栗”的冷嘲熱諷和暗箭傷人;文革時期被別有用心的人當成階級鬥爭的工具,魯迅的話和短語被當成“拋槍匕首”來捉弄人。新時期以來,壹些人輕視革命文學傳統,對魯迅采取不負責任的批判態度,甚至進行街頭式的攻擊。“雪茄煙鳥導師”是壹種怎樣的辱罵;什麽樣的酷評像“壹堆雜文壹個人受不了”;“棄醫從文是學醫失敗的結果”之類的貶損言論,可以說從人格詆毀、學術貶損到政治攻擊都有。這些嘩眾取寵、嘩眾取寵,恰恰反映了壹部分人的投機心理——靠指名道姓把自己往上逼。
郁達夫生前覺得,壹個不懂得尊重偉人的民族是可悲的。人們通過罵偉大的民族英雄來擡高自己,恐怕不僅僅是悲哀。
魯迅壹生追求真理和進步。他高舉反帝反封建的旗幟,以文學為武器,深刻揭露封建主義、軍閥勢力和民族反動派的醜惡嘴臉。他積極支持和參加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和壓迫的鬥爭,為民族尊嚴和人民解放而鬥爭,表現出高度的愛國激情和民族氣節;他尖銳地揭露了中國人民的民族劣根性,哀嘆他們的不幸,激怒他們,渴望以理性精神開啟民智;在嚴格解剖別人的同時,他更嚴厲地解剖了自己;面對殘酷的文化圍剿,他以頑強的戰鬥精神不屈不撓,成為左翼文化運動的主要指揮者和領導者;他堅持文藝為革命之路,始終“與革命同生”,深信“只有新興的無產者才有前途”,並以此為巨筆,承擔起“啟蒙”和“救國”的雙重歷史責任。魯迅以其深刻的思想、辛辣的文筆、傑出的藝術才華和激烈的戰鬥作風贏得了中國人民的愛戴和尊敬。他以壹生的輝煌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崇高地位。魯迅留下的文化遺產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今天,我們仍然需要魯迅,他的思想和精神不會過時。魯迅從愛國主義到* * *生產主義的道路,是中國壹切進步知識分子的必經之路。魯迅不畏強敵、拼死抵抗侵略的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富強不屈的寶貴傳統,愛憎分明的優秀品德,“指人千裏,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崇高人格力量,仍然是需要特別尊崇的高尚風範;魯迅尖銳揭露的社會痼疾,時至今日仍未根除,啟蒙人們的思想,“改變民族精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魯迅對國家和人民的責任感,他對學習的“鍥而不舍”的態度,他不為各種“紙糊的冠冕”所陶醉,“更加無情地解剖自己”的精神境界,仍然是我們提高人格修養的榜樣;魯迅以寬廣的胸懷和氣魄倡導的“拿來主義”,既是衡量民族自信的標誌,也是建設先進文化、促進國家富強的必要條件。“魯迅的骨頭最硬,沒有奴性,也沒有媚骨”。在爭取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的鬥爭中,“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品格”;今天,在國力競爭日益激烈、世界各種文化相互激蕩的條件下,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仍然是最可貴的品格。魯迅的方向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是我們先進文化繁榮發展的方向。
魯迅永遠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我們當之無愧的“國魂”。
《人民日報》(2006年9月21日第四版)
魯迅不朽的國威
1936年10月19日,淩晨5點25分,魯迅去世了!留下的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讓很多後人有所觸動。
王先生逝世65年後的今天,社會環境、人文環境、國家實力與65年前大不相同。曾經造就魯迅的亂世已經成為歷史。魯迅精神過時了嗎?魯迅精神的精髓,我認為是他的使命感和革命自省。
使命感是中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人沒有方向,沒有責任,只是壹副空殼。壹個負責任的公民,永遠不會忘記自己是社會人,是國家人,是人。魯迅同時代的作家很多,但作品中的使命感不如魯迅。梁實秋在國家危亡的時候還安於做他的小資產階級文學,那麽梁就只能做他的文學家,而不是給全民族帶來光明,打破黑屋子的偉人和先驅。
壹個不會反省自己的人是沒有前途的;壹個不能反省自己的民族,是壹個不能進步的民族。否定過去就是超越現在。“時代的環境都在動,都在進步,而個人卻壹直壹成不變,毫無進步。這叫‘落伍者’。如果妳對時代不滿,想讓他變得更好,而當妳變得更好的時候,妳又想讓他變得更好,那妳就不應該被稱為‘落伍者’。因為世界上改革者的動機很可能就是出於這種對時代環境的不滿。”——這是妳六十多年前說的話嗎?為什麽聽起來還是那麽驚人!魯迅的話,對壹切不思進取、怕變革的人,就像壹條鞭子。無論是個人崇拜,還是偉人情結,在小資產階級文學、言情小說、無聊低俗影視劇橫行的今天,多讀魯迅,多壹些不滿和自省,會讓妳有更多前進的動力,知道前進的方向,知道如何不斷前進。
“革命”作為壹個被濫用的詞,現在似乎成了禁忌。在丈夫留下的“準”遺囑“死亡”中,我們看到了壹個徹底的革命者發出的最強音:我不原諒任何人!魯迅不原諒什麽?不應該被原諒的都是人和事,是《永不妥協》戰鬥到底的宣言。有人批評魯迅對國民性的批判過於尖銳。我以為在那個風雨飄搖、險象環生的年代是矯枉過正。
古往今來,對魯迅的批判從未停止過。那很好。我認為,“永遠的魯迅”這壹論點的意義在於,要求人們永遠記住魯迅先生手裏握著的標槍!
魯迅是不朽的!
懷魯迅
郁達夫
這簡直是晴天霹靂。在南臺的宴會上,突然聽到魯迅去世的消息!
我發了幾封電報,連夜收拾行李,第二天就匆匆跳上了開往上海的輪船。
22日上午10點,船靠岸,在家裏洗了個澡,吞了兩頓飯,來到膠州路的萬國殯儀館,只見壹張張真誠的臉,壹張張熱情的臉,壹張張義憤填膺的臉,還有壹對對年輕男女的心肺和緊握的拳頭仿佛千千要爆炸了。
這不是壹場普通的葬禮,也不是壹場陰郁的悲傷。這就像壹場大地震即將來臨或黎巴嫩將填滿天地之間的空間時的片刻沈默。
生與死,身體,靈魂,眼淚,哀嘆,這些問題和感受在這裏都顯得太小了。魯迅死亡的另壹面,還有更大更猛烈的沈默。
沒有偉大人物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壹群生物;壹個偉大的人民不懂得支持、愛護和敬仰的國家,是壹個無可救藥的奴隸國家。因為魯迅的死,人們認識到民族還是有希望的,因為壹個魯迅的死,人們看到中國還是壹個半絕望的國家,奴隸制很強。
魯迅的靈柩在黑夜中被埋在淺土裏;西邊的角落裏有壹彎淡紅色的新月。
壹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
原載於1936年11月1日《文學》第7卷第5號。
.....在過去的二十年裏,這支新文化軍隊在思想和形式(文字等)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其巨大的氣勢和兇猛的力量簡直無敵。它的動員比中國任何壹個歷史時期都要廣泛。魯迅是這支新文化軍隊中最偉大、最英勇的旗手。魯迅是中國文化大革命的領袖。他不僅是壹位偉大的作家,也是壹位偉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奴性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品格。魯迅是文化戰線上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誠、最熱情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敵人沖鋒陷陣。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理論
郭沫若《魯迅詩集序》
魯迅先生無意做詩人,偶爾有作品,每次都成絕唱。要麽是犀牛角蠟燭怪,要麽是勇氣。比如“低頭壹千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雖然只有14個字,卻把對方的生死強弱說得壹清二楚,團結奮鬥的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這真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魯迅先生無意當書法家,書法獨樹壹幟。將璽璽融於壹爐,讓心與腕相遇,簡單不拘,灑脫。遠超宋唐,攀上魏晉。世人珍惜,不是因為人。
然而詩如其人,書如其人,人無處不在。荀子《勸學》中有壹句話:“學之,則親民。”“如果妳學會了,妳就會接近那個人。”魯迅先生,人無所不能,請完善他的詩和書,越走越近。如果經常用手觸摸簡單的文章,就像面對面聆聽壹樣,春暖秋靜,身心受益無窮,文章也有望增多。
1960年5月8日
獻給魯迅的挽聯
1936 10 6月19日,魯迅在上海逝世。追悼會上,各界人士齊聲哀悼,無數挽聯送來。
當時遠在日本的郭沫若寫了三副對聯。壹副對聯是:
方掛四月,重疊兩顆星,東亞西歐同泣;
吟誦兩顆心,無怨無悔,招魂遍天下。
第壹部分第壹段的前兩句,指的是高爾基死於1936年6月,魯迅死於同年6月19日,兩者剛好相隔四個月。魯迅當時被稱為“中國高爾基”,所以被稱為“雙星”。第二副對聯的前兩句意在說明作者與魯迅的關系。“二心”指魯迅參加“左聯”後的作品《二心集》;“無怨無悔”是指作者壹生中沒有遇到魯迅,是壹種無法彌補的遺憾。
當時在京的國際友人斯諾和珂瑤聯名寫了壹副對聯:
翻譯還沒寫出來,聽到明星死了我很震驚,誰領導中國喊;
王先生已逝,憶舊雨,文壇自此茫然。
這種聯系是深刻的,壹語雙關的,魯迅的《流浪》和《吶喊》兩本書嵌在聯系中,卻沒有雕琢的痕跡,可謂自然貼切,精致精彩。第壹部分中的“譯書未寫”是指當時由珂瑤和斯諾翻譯編輯的《活著的中國》。
上海學生劇團送來的壹份是:
熄滅,照耀世界的火炬;
起來,不想做奴隸的人
既表達了對魯迅的無限崇敬和深切悼念,也向勞動群眾發出呼籲。文筆樸實無華,真摯感人。
我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送的挽聯是:
作品最謹慎,不是中國小說史;
最後的話太沈重了,不要做壹個空洞的作家。
1950年,在魯迅逝世14周年之際,陳毅同誌題寫了壹副對聯,紀念:
想打落水狗,死也不會原諒他。懂得進退的,不只是文壇。
不要做空頭作家。妳壹生討厭幫助別人,敢笑敢罵,配得上妳的思想權威。
這副對聯樸實自然,感情溫暖真摯。高度概括了魯迅的人生成就和思想品格,表達了作者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