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說水肥管理之前,我先說壹下冬小麥的產量結構。
糧食產量=每畝穗數×每株粒數×粒重(1000粒重)
為了獲得小麥的理想產量,我們應該有壹個合理的群體結構,獲得壹個合理的群體。首先要講適合當地的冬小麥品種、播期、播量。
1.冬小麥品種:京東8號(8866)紅粒品種。
2.播種時間:9月底10年初(當時小麥秋種白露早寒露晚。當時這個農業諺語僅供參考。現在深秋氣溫偏高,多種寒露麥)。
三、播種量:
每斤幾千苗:壹斤小麥種子能長出壹萬棵麥苗。按40g的千粒重計算,500g小麥種子中有12500粒。按照80的出苗率,要長出1萬株麥苗。根據播種時間,確定播種量和發芽率,適時早播,少種多種晚播,範圍15-25 kg。高產田要少播種,中低產田要多播,因為高產田分穗率高,中低產田分穗率低。真正的高產田,800-1萬株苗(含主莖)有500%左右的穗。最後大概有40-50萬耳。如果播種15斤/畝的小麥種子,每個主莖有壹個穗,只有30萬穗,那麽剩下的10-20穗都是幼苗做成的穗。
四、水肥管理:
(1)合理施肥:
1,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
500公斤產量施有機肥5000-7000公斤,有機肥(農家肥)成本低,肥源廣,養分全,肥效長,有機質含量高,能改善土壤質量。而有機肥養分含量低,用量大,肥效慢。當作物急需某種養分時,就必須用化肥來補充。
2.底肥為主,追肥為輔(農業諺語:三次追肥不如壹次底,年外覆底不如壹次底)。施足基肥可促進出芽苗早期發育,培育冬前壯苗,增加有效苞葉,使穗結實。除農家肥作為主要基肥外,還應使用氮磷肥作為基肥。30公斤硝酸磷(或聯氨)。小麥播種時,用少量化肥作種肥,每畝用5公斤硝酸磷或磷酸二銨,能保證小麥出苗後及時吸收養分,對增加冬前苞葉和次生根的生長有很好的作用。
3、因地制宜,見畝施肥
施肥是通過土質來供給植物養分,不同的施肥方式,施肥量也要不同。沙地保水保肥性差,要“少吃多餐”,防止早衰:粘土地保肥性強,壹次追肥可以多壹些,但施肥期要適當提前,防止貪青和晚熟。追肥時間:低產田化肥施得少,應在最大效應期(冬小麥第壹個拔節期)有限施化肥,高產田化肥用量較多;追肥要根據苗情;追肥分為兩個階段:冬季追肥和春季追肥。
(1)冬季追肥:壹般對長勢旺盛的麥苗,在入冬前不施速效氮肥,防止其白長。少量速效氮肥可配合凍水施用。65,438+00 kg尿素,這次用凍水施的肥,除少量冬季生長緩慢所需養分外,基本上在冬春季節使用,能促進冬小麥多生根早返青,冬前鞏固苞葉,提高冬前出苞率。
(2)春季追肥:包括返青、起身、拔節孕穗期追肥。轉綠肥的作用是增加有效芽分裂,提高成穗率,增加穗數。但在壹般的高產田,如果化肥是冬季追肥,為了控制種群,返青期不壹定要施肥,而是要註重中耕和收獲的保護和控制。具體做法是把麥苗刮幹凈,用三年生的耙子把行間的雜物和枯葉清理幹凈,把行間的土培育好,不停地挑,不停地暖。起身拔節肥在冬小麥抽穗高峰後施用,能促進成穗,提高成穗率,促進不穗不開花分化,爭取大穗多粒,還能促進頂部生長和基部第二、三、四節伸長。這個施肥很重要,是冬小麥施肥的最大效應期,每畝可以施20斤硝酸磷。
此外,在小麥孕穗期和乳熟前期,用0.3-0.5在根部追肥,可以補充小麥生長後期所需的養分,促進光合產物向種子運輸,對提高小麥粒重和品質有較好的作用。
(二)小麥對水的需求
唐山地區降水分布很不均勻,秋、冬、春三季降水較少,夏季雨水較多。小麥生長期的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量的30%左右,只能提供小麥全生育期耗水量的1/4。特別是從拔節到灌漿,小麥耗水量最大,但此時幹旱早,因此小麥整個生長期都受到水分不足的威脅。因此,水分是影響小麥產量的重要因素。
l、灌溉的原則:
壹般情況下,對於群體過多的苗木,應采取晚澆水或不澆水。
2.小麥不同時期的灌溉技術和方法。
(1)播前灌溉:播種水分充足的種子是培育壯苗、贏得小麥高產的關鍵。當土壤水分應保持在田間持水量的55%以下(含水量16-18)時,出苗會較慢且不完全。有兩種方法:壹種是翻地前澆茬水;壹是翻地後澆,叫水塌。前者水分少,但灌溉期提前,有利於冬性品種早播;後者灌溉量大,使土壤水分更加充足,有利於出苗。在不推遲播期的情況下,壯苗增產效果顯著。
(2)冬季灌溉:根據氣溫、土壤墑情、苗情決定是否冬季灌溉。適宜的溫度大約是3C。冬季灌溉過早,氣溫尚高,蒸發量大,不能蓄水,增加土壤墑情,同時會造成麥苗白長,不受凍。冬灌太晚,氣溫低,土壤結冰,水滲不下來,會使麥苗凍死或窒息。農業上有句諺語,“晝夜不凍灌溉為早,晝夜凍灌溉為晚,夜間凍日灌溉恰到好處”。在唐山地區,初冬有壹場小雪。當氣溫降至OC以下時,冬灌地溫高於冬灌地溫。這對小麥幼苗的安全越冬大有裨益。冬季灌溉要根據當時的土壤含水量來進行。如果小於田間持水量的70%(含水量小於16),就要進行冬灌。如果高於70,冬灌可以延期,也可以不延期。但要加強松土保墑措施,提高地溫,促進小麥根系紮實,才能培育壯苗。苗情也是考慮是否進行冬灌的重要條件。王渺壹般不缺水、不缺肥,冬天也不需要灌溉。弱苗(特別是晚茬;也不適合冬季灌溉,防止幼苗凍死。冬季灌溉水量不宜過大,以免地面積水,低溫時形成冰殼,使植物地上部分受凍、窒息而死。
(3)春季灌溉:壹般低產冬小麥田要澆綠水,但不宜過早澆。開春後,主要方法是通過鋤地提高地溫,可促進麥苗早綠。5cm地溫上升到5左右時,要重新澆綠水,對促進有效穗數有很大作用。高產田為了控制群體過大,防止倒伏,壹般在冬灌的基礎上,返青時不施肥、不澆水,只采取松土保墑、深耕傷根等措施,在拔節期麥田開始分極時再結合施肥、澆水。孕穗期(也就是小麥性器官——花粉的形成階段)也是小麥需要水分的關鍵期。如果此時沒有水分,花粉就會敗育,無法結實。
(4)後期灌水:灌漿水促進小麥種子形成,加快灌漿速度,灌漿期間註意風雨防止倒伏,以抓高粒重(比不灌水高2-3克)。為了節約用水,壹般采用噴灌:噴灌壹般用20-30mm的水(每畝約13-200立方米)噴壹次水,比地面灌溉節水50%左右,對透水性強、保水性差的沙地可節水70%以上。在幹旱缺水地區,有利於擴大灌溉面積,減少水土肥流失,調節田間小氣候,防止或減緩輕旱墊風的危害。根據土壤墑情補凍水:“小雪”過後,根據麥田土壤墑情及時補凍水。與往年相比,今年雨雪較多,壤土和粘土地含水量較多,不必澆凍水。沙地保水能力差,幹燥,要及時澆凍水。澆凍水時壹定要註意天氣變化,在寒流到來之前把凍水灌好,減少土壤溫度的變化,防止小麥凍害的發生。
(5)冬季鋪沙蓋糞,冬季滾麥:在“大雪”過後,麥田可以鋪上沙子和粗肥。
小麥冬前化學脫腥技術
壹、除草時間:
(1),根據小麥播種期確定適宜的防治期,壹般在播種後25-30天,雜草基本出來(約占總草量的95%),小麥4-5年左右的時候,是麥田化學除草的最佳時期。
(2)根據氣溫確定防治時間,控制日平均氣溫在8℃以上,在冷尾和暖頭噴灑除草劑,寒流來臨前禁用除草劑,防止藥害。
我縣6月底65438+10月至6月底165438+10月,田間大部分雜草已出苗,雜草葉片幼嫩,抗藥性差,溫度相對穩定,耕層土壤水分適宜。這時候用高效除草劑品種控制麥田雜草比春天容易。因此,應抓住這壹有利形勢,及時進行麥田化學除草。
二、選擇合適的除草劑:
根據麥田雜草的類型(單子葉雜草和雙子葉雜草),選擇對後茬作物絕對安全的高效除草劑。在單子葉雜草較多的田間,應選擇以殺滅單子葉雜草為主的除草劑。雙子葉雜草較多的田間,應選擇除草劑殺滅雙子葉雜草。雙子葉雜草麥田每畝使用10%苯磺隆10g或75%巨星1g。單子葉雜草麥田可噴灑3%石馬油懸浮劑30毫升,助劑50 ~ 100毫升或70%虎威2 ~ 3克,水40 ~ 50公斤。
第三,科學應用
除草劑的關鍵是均勻使用除草劑,正確使用具體的方法和用量,選擇好除草劑後,在氣溫5℃以上的晴天中午噴灑。施用農藥時,二次稀釋法會增加濕度低的田地的用水量。
據調查,我縣很多農戶缺水,每畝用水量只有15 ~ 22公斤(壹臺噴霧機)。因為水量少,所以噴藥時走得快,導致漏噴,影響整體除草效果。每畝用水量壹般為30 ~ 45公斤,以保證良好的防治效果。
小麥幼苗黃化的對癥處理
土壤是幹燥的。多發生在土壤水分或通風不足的麥田。分蘗發生緩慢,葉灰綠色,心葉短,生長緩慢或停滯,中下部葉逐漸變黃變幹,根少而細。管理要結合澆水,每畝施尿素7 ~ 8公斤。
黃苗受澇害。地勢低窪,排水不暢,地下水位高等。,由於長期漬水,土壤中的有機質分解緩慢,養分不能被麥苗及時吸收。同時根系受漬害,發育不良,根系淺,吸收能力差,導致麥苗黃化,甚至出現爛根死苗現象。
土壤變硬。由於缺少水分和空氣,根系難以舒展,使小麥葉片變黃變短,分蘗不能按時出現。管理上,中耕前要及時澆水,疏松土壤,打破土壤板結。
廣播音量太大。植株枯黃、瘦弱、營養不良,爭光、爭肥、爭水,從而形成黃弱苗。在管理上,應先間苗,再配合澆水施少量的速效氮磷肥,以彌補土壤養分的過度消耗,促進小麥幼苗由弱變強。
土壤缺乏肥料。土壤缺乏肥料,包括氮、磷、鉀、鐵和鎂。缺氮的植物整體發黃瘦,生長緩慢。鎂的流失和過量會導致植物失去綠色和黃色。缺鐵也會導致植物變黃。解決的辦法就是因地制宜,按照補缺的原則施肥。
由藥物損傷引起。化學藥劑使用不當,容易引起藥害,造成黃苗、死苗。防治措施主要包括正確使用和配伍使用農藥,發生藥害時及時噴灑油菜素內酯、吲哚乙酸、赤黴素、復硝酚鈉、海藻酸。
病蟲害。麥蚜、紅蜘蛛等病蟲害會造成麥苗發黃。發現害蟲時,應噴灑40%樂果EC 1500 ~ 2000倍。
小麥畝產350公斤的產量指標采用標準化綜合栽培技術措施。
1,秋耕
應用全方位超深松技術,增加深耕層,增加抗洪抗病能力。
冰凍前,對深耕深松基礎的翻耕地塊要及時翻耕,耙平土塊。耙耕層應無隱藏的雜物,表面應平整,以達到被種植的狀態。
在全方位超深松的基礎上,留茬地塊要先破後耙,耙深8-10 cm,為小麥生長創造良好的耕層環境。
2.種子處理
(1)小麥品種采用優質品種龍脈26。
⑵用種衣劑拌種,用量為種子量的1-1.5%,防止病蟲害,增加微量元素;防治絲黑穗病,采用40%拌種,雙拌種,多菌靈用量為種子量的0.2%或50%,用量為種子量的0.3%,封種20-24小時。
(3)種子應符合壹級良種標準,純度99%,純度98%,發芽率95%以上。
3.施肥技術
(1)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每畝施二銨16公斤,尿素8公斤,硫酸鉀4公斤,硼肥0.2公斤,混合均勻,作為種肥壹次性施入耕層。
(2)增加硼肥的施用量。在我國東部平原有效硼含量較低的草甸土上,為解決小麥後期因缺硼造成的雌蕊發育不良、空穗空粒等問題,要求在小麥上全面施硼技術。除種肥摻硼肥外,還可采用:葉面追肥,苗期葉面噴施0.05-0.1%硼砂或硼酸溶液,每公頃用硼砂0.3-0.5公斤,加水300-450公斤;拌種:每100公斤種子用硼砂或硼酸粉,混合播種;小麥種衣劑的應用應選擇含硼的小麥種衣劑。
⑶在4-6葉期噴施多元微肥和生根粉,每公頃施用多元微肥0.5公斤,6號生根粉3克,水300-450公斤,機械噴施。
4、播種要求
(1)播期:3月25日至4月5日播出。
(2)密度和播種量,每公頃播種量300公斤,每公頃保苗650萬株,推廣交叉播種。
(3)播種鎮壓連續作業,播種深度壹致,覆土緊密,播種深度3-5 cm。
5.麥田管理
(1)壓青苗。小麥2-3葉期壓苗,掌握“三壓”,即旱地,土苗太旺時壓苗。“四不壓”土壤結冰,地面堅硬,土壤水分過大,麥苗拔節時不壓。這些工具是V形壓實機。
⑵化學除草雜草在小麥播種後出苗前剛剛出現。將25%綠黃龍每畝2.4克與40公斤水混合噴灑在土壤的綠色表面上,以控制闊葉草和禾本科雜草。雙子葉雜草嚴重的地塊,在3-6葉期噴施2.4D丁酯,用量為每畝50-60克,水20-30公斤;防治禾本科雜草,在雜草2-3葉期噴施馬旭,每畝用量40-50毫升,水20公斤。
⑶防治病蟲害,小麥開花前噴施40%樂果乳油,2000倍液防治蚜蟲。噴施1000倍托品津溶液防治瘡痂病。如發生粘蟲,可用溴氰菊酯2000倍液及時防治,在三齡前消滅。
6.機械收割
小麥成熟期全部機械收割,麥稭粉碎還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