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鷹潭至廈門鐵路路線圖

鷹潭至廈門鐵路路線圖

鷹潭至廈門鐵路與鷹潭站相連,經光澤、萊州、永安、漳平至廈門,全長705公裏(含漳州支線)。這條線原本是國家第壹個五年計劃後期建設的項目。1952為滿足軍事需要,決定提前建設,采取設計鑒定施工的方法,未按基本建設程序開展工作。工程於1955年2月開工,1956年2月鋪軌至廈門門,實際投資3836758.4萬元(含南平、漳州支線)。

主要工程量:全線路基土石方6773萬立方米,其中石方18.24萬立方米,最大每公裏67萬立方米,最大填方37.02米,最大挖方41.05米。隧道47座(含明洞1),長度12671,最長大河山隧道1460米。橋梁159座9207延米,其中大橋25座3836延米,中橋59座3499延米,小橋75座1872延米。涵洞1658標段33512延長米。共設44座車站,包括1編組站、5座區間站、13中間站、24座讓出站、1上下車站。正線全長733.2公裏,站線長96.2公裏。

鷹潭至廈門鐵路電氣化改造工程於8月26日1986開工,2月28日1993全線開通,投資69604+010000元。鐵路全長712438+0km,是華東地區第壹條電氣化鐵路。建國前,通往福建省的鐵路曾勘察過6次,但沒有建設計劃。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政府將閩贛鐵路列為國家壹五計劃後期建設的幹線。1952因戰略需要,中央決定提前修建並命名長(南昌)廈(門)線,交由鐵道部中南設計分公司(現第四設計院)根據原勘測資料進行復測選線。

6月1953至4月1953,中南設計分局根據前期勘測資料,對南昌、樟樹、贛州、瑞金、廈門線,南昌、程楠、石城、瑞金、廈門線,鷹潭、資溪、永安、漳州、廈門線(即西線、中線、東線)進行了綜合研究。最終選定鷹潭、資溪、永安、漳州、廈門線即東線的推薦方案。線路全長723公裏,限制坡度12‰,部分路段20‰。除了軍事意義和政治影響,選擇東線作為推薦方案的原因是裏程更短,工程更小,比中線短62km,比西線短144km,吸引人口最多,貨運量更大。單向貨運量654.38+0.73萬噸,5年後287萬噸,比中線大1倍,也比西線大。同時,東線的通過有利於閩北森林資源的開發,有利於修建壹條通往福州的鐵路,連接東南海港,溝通閩南、閩北經濟,兼顧貨物的流動和連接浙贛線的便利。

1953年4月,中南設計分公司向鐵道部做了總結報告,並組織了勘測隊經濟調查小組對南昌、瑞金、廈門線進行了討論;以及鷹潭、永安、廈門線的重點考察調研。工作期間,被鐵道部指示放棄中央線;實地了解東線1.2 ‰限制邊坡和20‰雙機邊坡兩個方案。經分析比較,建議線路主方向為東線,武夷山穿越段三關中選擇大鶴山關,全長729公裏,另設南屏支線28公裏,嵩嶼支線19公裏。

1953年7月,長沙至廈門線設計意見草案上報鐵道部。經鐵道部批準,正線主要方向為東線,確定線路建設宗旨為“國防第壹,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建設方案初步決定分兩段進行,第壹段鷹潭至南平,第二段園洲至廈門,正式更名為鷹潭至廈門鐵路。

為加強勘測設計力量,鐵道部於1954年9月決定由西南設計分公司(現第二設計院)加派隊伍進行萊州至廈門的勘測工作,並確定由鐵道兵負責施工。1954 65438+2月,鐵道部決定夏穎線勘測設計工作改為西南設計分公司。1955年2月,西南設計分公司從成都遷至南昌,領導全線設計工作。

9月1955,南段決定不經漳州,由浦南經郭坑至廈門。又將修建壹條漳州支線,從郭坑到漳州。松榆支線不建。

重要本地線路方案的選擇:

①資溪-戴源采用20‰雙機坡方案。

穿越大河山北段,為適應北坡陡南坡緩的地形,采用單向20‰兩機坡(大河山南仍采用12‰)。

②城西至入口采用22‰雙向雙機坡方案。

經過多次研究比較,南段穿越戴雲山分水嶺,最終決定采用22‰兩機坡方案,曲線半徑250米。可減少大量土石方和隧道工程,縮短工期,縮短路線,節約工程造價307.2萬元,獲鐵道部批準。

③集美至南山之間采用海堤線方案。

南山集美線方案在擬定總體設計原則時,提出了海堤線和環海線兩個方案。繞海線,過灌口,繞過同安夏店再到集美,海堤線從杏林直抵集美。兩個方案均穿越風化花崗巖濱海丘陵區,工程地質條件較好。環海海岸線比海堤長8.66公裏,但海堤建設成本高,比環海海岸線多654.38+0.69萬元。但海堤線最大的好處是線路順直,少壹個分界點,運行費用少,比海堤線周邊5年可節約99萬元。同時,當地政府和陳嘉庚先生對海堤的建設有著迫切的要求。預計海堤建成後,可圍墾土地3萬畝,可養魚,可建潮汐電站,對國民經濟發展意義重大。所以最終決定了海堤線。1955年5月,擬定鷹潭至廈門鐵路初步概算84887.7萬元,其中專項5560萬元,不含專項每公裏113.6萬元,每公裏106.2萬元。同年5月10,鐵道兵司令員王鎮會同鐵道部專家領導謝爾巴科夫在南昌召開會議,研究設計、基建、施工部門的工作。他認為鷹潭至廈門鐵路的成本太高,必須降低。減少材料費、運輸費、專項費用等3種工程費用7329.5萬元。同時修訂設計標準,減少工程數量2052萬元。調減後概算為75506.2萬元。後來又提出了在困難地形采用250米半徑、暫不考慮九龍江發電問題、適當降低設計標準、暫不建設專項等建議,報軍委、鐵道部批準,後減少135522萬元,概算減少到619540萬元,平均82.94萬元提交鐵道部鑒定後,考慮到概算數字仍然過高,結合當時鐵道部頒布的厲行節約、降低成本的指導精神,在保證質量、滿足需要的原則下,不斷研究采用合理的設計標準,改進設計,降低工程標準、材料費、運雜費、間接費和三種工程費用,反復降低概算。最終概算修改為42542.3萬元,全長749.2公裏。2月1957,建議預算降為354715000元,每公裏47.5萬元。

由於工期縮短,改變了各種施工措施,增加的費用將加入預算。經鐵道部批準,調整後的預算為39883.9萬元,公裏52.8萬元(含南平、漳州支線)。鷹潭至廈門鐵路實際投資38367.584萬元(不含1.958萬元)。如果扣除勘察設計費13112800元,則為每公裏505400元;如果扣除材料差價,降低成本和退款的成本為4403.92萬元,那麽每公裏只有44.53萬元。

鷹潭至廈門鐵路的主要技術條件,在初步編制《設計通則》時,鑒於該線是重要的國防線,所以除上部結構外,均按I級線標準設計。後來送鐵道部鑒定時,考慮到近期運量不大,遠期只有北段20多對、南段12對以下列車,決定將設計改為ⅱ級標準。

主要技術條件簡述如下:

①通用設計標準

線路平斷面:根據經濟調查資料,該線路應為三級線路。考慮到未來發展,線路平面部分應按二級線路標準設計。

限制坡度:上升和下降坡度均為12‰。武夷山區、戴雲山區由於地形陡峭,工程艱巨,采用雙機坡,紫溪花園15 km之間20‰,西城門30 km之間22‰。

最小曲線半徑:300米,評審時核準資溪至大河山、桂口至城口、歐寨至卓寨、洛溪至新安阪為250米。

到發線有效長度:560米,供水站580米,近期輔軌450米。

②路基和上部結構

路基寬度:石質土4.6m,非石質土5.0m,曲線段按ⅲ線加寬。

路肩高程:萊州北部設計高於300年壹遇最高洪水位0.50米,萊州南部設計為100年壹遇洪水位。

上部結構:主軌采用P-43型,站線采用P-38型。在正線直線段、半徑大於600米的曲線段、站線鋪設每公裏軌枕1440根;在坡度大於12‰的地段,隧道內和半徑等於或小於600米的曲線上,每公裏鋪設軌枕1600根。礫石或碎石用作道碴。在非石質土路基上,軌枕下道碴厚度為0.25米(含0.10米砂墊層);在石質土路基上,沒有砂墊層,軌枕下道碴厚度為0.20米..

③橋梁和隧道建築

活載等級:萊州以北大橋橋墩、涵洞為中-26級,鋼梁、鋼筋混凝土梁為中-22級;在萊州南部及支線上,下部的砌築鋼梁均為中22級,但如果涵洞和單個橋墩的高度超過10米,則采用中26級;隧道:建築邊界按隧道限界設計-二甲基。

設計流量:橋北采用100年壹遇,橋南采用50年壹遇;整個涵管是50年壹個周期。當溝流量較小時,可采用0.5和0.75m水管(0.50m管不大於15m,0.75m管不大於20m)。當流量較小,懸浮土不多時,可采用透水路堤。

④房屋和其他設備

居住區:永久生產用房由12日、夜固定車次使用;初期階段,居民住房按每公裏65,438+00人計算。中小型站按定額的80%提供住房,區段站按定額的30%提供單身宿舍,30%提供家庭宿舍,其余40%通過租房解決。

機車車輛設備:最初,列車按照12設計,並為未來發展預留。

動力照明:充分利用現有設備。如果沒有,可以考慮建壹個專門的電站。

供水設備:列車按18設計施工,支線按12設計施工。

通信設備:架空通信線路、線路調度、站路維護電話、號碼選擇電話、區域交換電話根據供電情況和需要分別采用* * *電動或磁力開關。

整個工程質量已通過鷹廈鐵路驗收交接委員會驗收,總體評價如下:夏穎線全長697.7公裏,連接外南支線(南屏支線)和漳州支線長度733.2公裏。地形復雜,工程艱巨。設計施工基建單位18個月完成全線勘測設計,22個月完成鋪軌通車(漳州支線除外),34個月交付使用。

施工質量:路基穩定,邊坡整齊,植有大量草皮。軌道平整牢固,行車平穩,車站布線適宜,站容整潔,橋隧建設紮實。支持主體工程的機電設備安裝速度快,精度高。全線施工質量良好,部分達到優良質量,可交付正式運營。但個別隧道襯砌裂縫、侵入間隙和軌枕抹灰防腐等缺陷需要處理。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以下簡稱鐵道兵)從1954年底到1956年底,接受施工任務前後進行了五次修改。1955年4月,鐵道兵司令員王鎮代表國防部和鐵道部,會同以謝爾巴科夫為首的蘇聯專家工作組,在南昌召集三局(西南設計分局、基建七分局、夏穎線路工程局)開會,根據復雜地形和經濟調查資料,經過綜合研究,初步決定夏穎全線施工組織設計。當時工期為1955,開通至大河山隧道北入口,1956至永安,1957至廈門。9月1955、10月10期間,在摸清永安以南分水區工程量後,提出南北兩端鋪軌,交接點位於漳平的施工組織方案,提前壹年在1956年底全線通車。當時經過多方面的方案比較,決定按照這個方案作為實施目標。

根據該施工組織設計方案,采取了有效快速的施工方法,提前壹年通車。重點土方工程采用大中爆破,增加機械化施工。橋梁和涵洞工程的重點是在旱季將地基從水中抓出,以避免洪水的威脅。隧道工程壹般采用機械開挖、鋪軌、架梁,采用預鋪道碴、預鋪軌枕、預架梁的方法。

全線已有11工程段,各段長度不壹,最長110公裏,最短僅19公裏,主要由工程難度和工期緊迫程度決定。* * *計劃部署八個師和壹個橋團,自北向南:第三師駐鷹潭,距高阜60公裏,師部駐鷹潭(第壹工程段);第七師位於高阜至鐵關村段19 km處,師部設在資溪(第二工程段);第五師位於鐵關村至光澤49公裏路段,師位於光澤(第三項目段);二師設在光澤至那口59公裏段,師辦公室設在邵武(第四工程段);第十師位於那口至萊州88km段,師辦公室設在順昌(第五工程段)。第壹師在萊州至沙縣44公裏段,師辦公室設在西秦(第六工程段);11師位於沙縣至貴口93km段,師機關設在沙縣(第七工程段);六師駐桂口至麥園47公裏段,師機關駐漳平(第九工程段);第五師(第二次)駐梅水坑至新安阪52公裏路段,師機關駐中國(第十工程段);第七師(第二次)駐南阪至廈漳門段110 km,師部駐漳州(第十壹工程段);獨立橋梁組隸屬於建築七師。福建、江西兩省組織民工110000余人,組成鐵道兵8個旅、8個師組織施工;此外,還有4萬名其他人員參與了建設。建設高峰期,軍民總數達20多萬人。

1955 2月21、鷹潭至資溪間60公裏正式開工。鐵道兵在鷹潭成立了指揮部,領導這壹段的建設。同時,西南設計分公司從成都遷至南昌,領導全線勘察設計工作;鐵道部第七基建分局也在南昌成立,負責鷹潭至廈門鐵路的承包和監督。同年5月,鐵道兵也從廣西桂縣遷至福建南平,以加強對夏穎線建設部隊的領導和指揮。

經鐵道部批準,為快速全面施工並如期完成,采取了“邊勘察、邊設計、邊施工”的施工方針。同時,為了更好地掌握全線的設計、承包和施工,決定將三局遷至南平。

紫溪山和大河山5月開工,1955。同年4月至7月,鐵道兵第二、第十、第壹、第十壹、第六師相繼進入夏穎線所屬地區。6月開工建設大河山以南至萊州,第三季度開工建設萊州至永安包括南屏支線,第四季度開工建設永安以南至廈門。隨著北段鷹潭至光澤120公裏工程在第四季度接近完工,該段第三、五、七師部隊開始向南段移動,作為麥園至廈門227公裏三個工程段的工程。與此同時,獨立橋兵團也抽調夏穎線第七師執行任務。至此,1956 1全線全部建成。

福建省還組織成立了“青年誌願者築路隊”。第壹批719成員於2月5日1955到達南平鐵道兵領導機關所在地。福建省委提出的口號是:“我們不支持鐵道兵,但鐵道兵支持我們”。省、地、縣三級政府派出4207名幹部帶領民工參加築路工程,還組織了龐大的生活供應隊和運輸隊。同時動員大量農民上山砍樹,送糧食蔬菜,支援鐵路建設。道路工人在短時間內掌握了專業技術,發明了先進的工具,提高了工作效率。5月23日,1955,鐵道兵司令員王鎮親臨大河山工地,與指戰員壹起研究改進施工方法,並親自進洞打風炮,極大地鼓舞了施工部隊。

根據沿線地形復雜、工期緊迫的特點,鷹廈鐵路施工部隊采納了蘇聯專家車啟金的建議,在重點地段采用大爆破施工。全線有***116大型爆破場地,爆破土石方* * 365438+萬立方米,節省1.88萬人日。

廈門海堤(包括集美-高旗和杏林-集美)是鷹廈鐵路前沿的壹項艱巨工程。高技海堤於1954年10月由當地政府組織建設,於1955年9月竣工。鐵路上層建築是由鐵道兵建造的。吉星海堤由夏穎鐵路工程局於6月1955、6月10施工,6月1957竣工。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施工部隊和民工克服海上風浪和國民黨軍機的騷擾破壞,修築了兩條5公裏長的堤防,鋪設了跨越濟高海峽至廈門門的鐵軌。6月195565438+10月1,朱德主席為海堤題寫四個大字。

鷹潭至廈門鐵路鋪軌工程於9月1955從鷹潭出發,2月1955至76 km加751 m鋪軌告壹段落。2月24日1956繼續向南鋪軌。由於鋪設道碴、軌枕和大梁的方法,鋪軌速度不斷提高。6月24日10,18抵達漳平後,以平均每天5公裏的速度向廈門門推進,6月29日達到8.88的紀錄。最後1956 65438+2月9日,提前壹年零22天鋪設到廈門的軌道。8月,1957,鷹潭至廈門鐵路驗收移交籌備組在南平成立,並組織初驗。9月份在鷹潭開始初檢,5438+10月份提出初檢總結報告。

1957 165438+10月,鐵道部副部長、吳和部內各業務局負責人壹起組織工作組,邀請蘇聯專家伊萬諾夫參觀了鷹廈鐵路沿線10多個重大項目,實地聽取了各單位的匯報,並閱讀了初步驗收報告,然後按業務組進行討論和綜合研究。最後在10,報了。

1957 165438+10月26日,鷹潭至廈門鐵路驗收交接委員會在福建永安正式成立。65438年2月4日從廈門北上檢驗,2月6日19完成,2月26日在南平提出復檢總結報告。2月28日,1958,鷹潭至廈門鐵路驗收交接委員會在南平舉行交接簽字儀式,決定元旦交付正式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