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穩定性分析(下)
作者:國研網金融研究部轉貼自:本站原創點擊數:389
(三)盈利能力增強,但政府的政策支持功不可沒。
壹般來說,良好而持續的盈利能力被視為銀行業穩定的壹線“緩沖”。可以為銀行抵禦經濟衰退和資產質量惡化的意外沖擊提供保障。2005年,中國銀行業的盈利能力進壹步提高。根據國研網金融部對全國60家銀行(占去年中國銀行業總資產的80.2%)的分析,2005年,全國60家銀行實現凈利潤(net
收入)169297萬元,比去年增長82.32%。60家銀行的稅後ROE和ROA的加權平均值分別為65,438+08.58%和0.665,438+0%,遠高於2003年的65,438+02.65,438+06%和0.44%,甚至比不上歐洲銀行0.63%的ROA。此外,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的壹份調查報告,前50家銀行稅前利潤總額(按所有者權益排序,2005年50家銀行總資產占中國銀行業總資產的741%)為2285.99億元,比上年增長89.27%。其稅前平均資本回報率和資產回報率分別為23.12%和0.89%,是近三年來表現最搶眼的壹年。
某種程度上,中國銀行業利潤飆升的動力來自大型國有銀行。隨著國有商業銀行財務重組的成功,中國銀行業的利潤貢獻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國有商業銀行已經取代股份制商業銀行成為中國銀行業利潤的“主要”來源。2005年,四大國有銀行的利潤占全行業凈利潤的67.26%。
從所有者權益報酬率的分布格局來看,2005年,我國有10家銀行,超過行業平均水平,占全行業總資產的36.78%。與2005年歐盟65%以上的銀行資產獲得的所有者權益回報率超過平均水平的情況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這反映了中國銀行業利潤分配的不均衡。與所有者凈資產收益率分布格局不同的是,我國銀行業總資產中只有4.7%的銀行資產收益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且絕大多數銀行為小銀行,中型銀行的資產收益率基本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這說明我國中型銀行的資產正在擴張和轉型,盈利能力有待提高。
統計顯示,我國銀行業現有資產結構中,信貸資產壹般占85%左右,利息收入對銀行利潤的貢獻平均達到90%左右。在國內銀行的總營業收入中,不到65,438+00%來自非利息收入,而證券交易、保險、理財等收費業務僅占資產負債表的壹小部分。收入結構的簡化可能會影響銀行的盈利前景,因為在銀行利潤過度依賴利息收入的情況下,我國銀行利潤的多少取決於信貸的多少。在宏觀經濟上行期間,銀行的盈利能力可能很好,但壹旦經濟面臨下行,銀行利潤可能面臨收窄的風險,因為銀行信貸會大幅收縮。此時銀行信貸資產質量也可能下降,不良貸款增加,進壹步吞噬銀行利潤。因此,雖然中國銀行業目前面臨整體利潤增長的良好局面,但中國銀行業利潤的激增並沒有經過經濟周期的考驗。壹旦經濟增速放緩,銀行信貸規模將收縮,伴隨信貸快速擴張的不良貸款將繼續增加,銀行業利潤增速將面臨不確定性,穩定性將大打折扣。
(4)銀行流動性略有增加,但涉嫌流動性過剩。
銀行“短存長貸”的業務特征決定了銀行必須保持適當的流動性水平。穩定的銀行體系流動性狀況不僅可以保證支付結算體系的平穩運行,還可以防範金融危機。因此,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管理已經成為銀行核心業務不可或缺的壹部分,也是衡量銀行業穩定性的重要指標。
銀行業流動資產與短期負債的比率可以準確衡量銀行對市場融資的依賴程度。該比率越低,即銀行對短期市場融資的依賴程度越高,其流動性風險就越大。但是,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不同規模的銀行的流動性管理風格可能會有很大差異。小銀行的儲蓄資金主要來源於廣大消費者儲戶,資金來源相對穩定,貸款主要發放給家庭和小企業。壹般來說,這些小銀行存款多,貸款少,大部分富余資金投資於流動性較好的資產,壹般較高。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大型銀行往往采用風險更大的流動性管理模式,通過滾動的方式在銀行間市場借入短期資金。
2005年,中國銀行業流動性水平略有改善。由於銀行流動資產數據的稀缺性,我們將60家銀行分為三組,計算每組流動資產/消費和短期存款的平均值,可以在壹定程度上減少規模差異帶來的偏差。據估計,中國60家銀行的流動性比率(liquid)
資產/客戶&。標準時間(standard time)
資助的中位數是16.67%。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流動性指數算術平均值為12.99%,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流動性指數算術平均值為16.51,其余44家銀行流動性指數算術平均值為24.40%,略高於2004年同類指標和2005年世界銀行業65438+的水平。這也說明中國銀行業流動性很強,能夠承受信貸擴張的沖擊,但也說明中國銀行業可能在壹定程度上存在流動性過剩。
第三,中國銀行業穩定面臨的風險
(壹)信貸快速擴張,銀行信貸風險凸顯,不良貸款可能反彈。
受企業家信心指數高企和銀行利潤不斷增加的鼓舞,中國銀行業自2005年底開始進入新壹輪信貸擴張。2006年上半年,中國銀行業新增貸款218億元,超過2006年貸款計劃的87%。其中,壹季度和4月新增貸款規模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2006年第三季度,雖然新增貸款速度有所放緩,但2006年銀行業累計放貸已經超過全年2.5萬億元的貸款計劃,達到2.69萬億元。銀行信貸的過快增長可能預示著銀行信貸風險的增加。壹旦宏觀緊縮政策發生化學反應,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余額減少的趨勢可能會被打斷,甚至可能會全面反彈。此外,銀行信貸行業集中度趨勢明顯。銀行對房地產和其他行業的更多新貸款很可能導致經濟過熱,最終導致壹些行業的產能過剩。對過熱行業的宏觀調控將導致產業結構的局部調整,銀行新增貸款的信貸風險將進壹步加劇。據銀監會披露,今年上半年,我國銀行業宏觀調控重點行業貸款余額較大,占比高,產能過剩和潛在產能過剩行業11不良貸款余額高。前三季度,以房地產業為代表的商業銀行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速壹路攀升,從年初的16.2%上升到9月末的21.4。隨著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經濟高速增長的趨勢將面臨下行,房價也將面臨下跌的風險,銀行自身持有的房產抵押價值減少,從而抵消自身資本。而銀行自有資本的下降會使銀行減少對房地產的信貸投放,從而進壹步推動房價下跌,暴露更多的信用風險頭寸,沖擊銀行業的穩定性。
(二)銀行證券投資規模逐步增加,市場風險暴露頭寸上升。
在銀行面臨的各種市場風險中,利率風險可能是最重要的。銀行業可能在幾個方面受到利率風險的影響:壹方面,直接影響銀行持有的利率敏感證券資產的價值;二是通過影響銀行客戶的業績,間接危及銀行信貸的質量和收益。2004年底中國人民銀行放開銀行(農村信用社除外)貸款利率上限後,貸款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風險定價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國銀行貸款定價能力普遍不高的情況下,商業銀行還不能完全適應利率市場化可能帶來的沖擊。利率的波動會導致債券價格的漲跌,從而造成銀行資金損益。
近年來,居民存款的快速增長和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充裕,迫使銀行大量投資債券。據統計,2005年我國銀行業債券投資增加4400億元,達到4.49萬億元,占銀行總資產的10%以上。就目前2006年的情況來看,前9個月,我國銀行業新增債券投資6870億元,暴露於市場風險的頭寸持續增加。由於我國頭寸結構不合理,利率衍生品市場缺乏,壹旦加息,銀行持有的債券很可能出現利率風險。
(C)銀行改革的好處不均衡,壹些銀行的資本仍然嚴重不足。
近三年來,政府主導的國有銀行改革大大提高了我國銀行業的資本充足率,但改革措施效果不壹。各大銀行、大銀行在改革中明顯受益,但同時其他銀行的壹些軟肋,主要是資本水平並沒有得到有效改善。金融重組後,中國三大國有商業銀行和交通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均達到了10%的穩健銀行水平,建行甚至超過了國際活躍銀行要求的12%的資本充足率。但是,我們註意到,資本嚴重不足仍然是中國銀行業的突出問題。即使以寬松的口徑計算,中國銀行業的資本充足率也明顯低於國際銀行。根據新的資本監管標準,特別準備金、其他準備金和當年利潤等傳統項目被排除在資本之外,未足額計提的貸款損失準備金也被從資本中扣除。同時,不考慮國內外風險資產的變化,如果整體資本充足率達到8%的最低要求,中國銀行業的資本缺口仍然巨大。大量城商行、農信社和部分股份制銀行仍有較強的資本需求,但多數銀行機構缺乏補充資本的有效手段。銀行資本不足不僅制約了銀行業務的發展,也給整個銀行業的穩定帶來了潛在的隱患。
(四)信息披露不足是銀行業不穩定的“隱形殺手”。
長期以來,我國銀行業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受到利益相關者的廣泛詬病。盡管自銀監會成立以來情況有所改善,但壹些關鍵的銀行數據仍籠罩在迷霧中。壹般來說,不公開相關數據的原因有兩個:壹是相關數據確實沒有,無法公布;二是相關數據揭示的行業素質太差。壹旦披露,會引起市場恐慌,危及目前相對穩定的財務狀況。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銀行危機和金融危機的經驗表明,壹個不透明的銀行體系更容易吸引外界不必要的猜測和投機,進而引起市場參與者的恐慌。透明、全面、準確和及時的信息披露可以給銀行系統以信心和信譽,也可以確保銀行業以更穩定的方式運作。實際上,這也是將銀行監管的壹部分權利賦予銀行利益相關者或更廣泛的公眾,讓銀行更高效、更穩健地運營。
第四,對中國銀行業穩定性的總體評價
2005年以來,中國宏觀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穩定的發展。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五大商業銀行中的四家已完成資本重組並在香港上市。壹些股份制商業銀行已經引入戰略投資者,正在積極籌備海外上市。類似的改革還擴展到城市商業銀行、村鎮銀行和信用社,並出臺了加強銀行經營和降低系統風險的改革和監管措施,整個銀行業的風險得到了相當程度的緩解。在銀行業對外開放被動刺激的銀行業改革推動下,我國部分銀行資本充足率顯著提升,全行業不良資產實現“雙降”,整體盈利能力可觀,不良貸款撥備穩步上升,銀行流動性水平進壹步提高,銀行業整體穩健水平穩步提升,符合穆迪等國際評級機構對我國銀行業“穩定至積極”的評級結論(見下表)。然而,總體穩定的光滑表面上仍存在壹些“瑕疵”:部分銀行資本水平嚴重不足;全行業不良資產絕對量仍然巨大,總體比例仍然較高;銀行業整體盈利的可持續性需要時間檢驗,不良貸款撥備仍有較大缺口。同時,我國銀行業仍面臨信息披露不透明導致的信用風險、利率風險、系統性風險等挑戰,維護銀行穩定的任務依然艱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