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山縣腰榜鄉“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耀邦鄉位於獨山以南70公裏。合並後現轄5個行政村,95個村民小組,土地面積1,000畝,總人口1,3800人。全鄉農民工約950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567人,婦女272人,其中小學留守兒童438人,留守兒童數量較多。留守兒童問題不僅成為外出務工農民的後顧之憂,也對成長中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長產生巨大影響。
為全面了解姚浜鄉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促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自2006年起,姚浜鄉中心學校在鄉黨委的領導下,每年對全鄉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及監護情況進行壹次調查,並將調查數據匯總在學校的開學報告中。每年年初,對全鄉9所完全小學、3個教學點和9年制義務小學、幼兒園進行全面調查,對勞務輸出較大的村發放問卷。結合本次調查,現將“留守兒童”相關情況報告如下:
第壹,總體情況
1.留守兒童分布廣泛。本次調查,我鄉2280名兒童中,農村留守兒童567名,占全鄉兒童的25%;其中,女孩272人,占所有留守兒童的48%。單親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430人,占留守兒童的75%;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86人,占留守兒童的15%;此外,還有70名流動兒童隨父母生活在城市。為了增收致富,越來越多的農民外出打工,留守兒童的數量也逐年增加。
2.留守兒童絕大多數是單親監護或者隔代監護。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75%是父母在外打工,壹個在家的留守兒童。其中85%以上是父親在外工作,母親在家工作撫養孩子。其中,15%的留守兒童由祖父母撫養,5%委托親友撫養。
3.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70%的留守兒童表示父母很辛苦,80%左右能按時完成作業,自理能力強,但90%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較低,成績優秀的很少。
4.留守兒童行為習慣差。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行為習慣良好的占25%,行為習慣中等的占45%。其中,約30%的人說謊、打架、懶惰、沈迷於看電視、遊戲、上網和吸煙。
二、存在的問題
由於父母長期在外工作,留在家中的單親父母也忙於家務和農活,與子女溝通較少,疏於照顧,更談不上給予子女適當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為甚至心理上,都比同齡兒童有更多的問題。這些孩子中50%以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生活無助、學業失控、道德失範、心理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時關愛等困難和問題。
1,學習成績壹般。由於臨時監護人文化程度低,無力幫助孩子學習,或者沒有這種意識,導致留守兒童的學習缺乏有效的監督和指導;特別是父母都在外地工作,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幾代親戚照顧。他們大多重監護輕教育,甚至對留守兒童縱容放任。另外,孩子的自控能力差,抵禦不了現代社會的不良誘惑。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全鄉567名留守兒童中,學習好的不到10%,90%以上成績壹般或較低。
2.代際教育不足。據調查,壹半以上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是彼此分離的。因為祖孫之間的年齡差距壹般在50歲左右,而祖孫之間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他們的想法和觀念與孫輩相差甚遠,很難溝通。他們中的壹些人不得不做農活來維持生活,沒有時間照顧他們的孩子。他們中的壹些人生病了,無法照顧他們的孩子。他們中的壹些人沒有精力同時照顧幾個孫子。此外,他們缺乏家庭教育的科學知識。
3.人格發展不完全。臨時監護人壹般只關心溫飽,不願意管理教育或者不擅長教育,導致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和家庭教育,形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中小學生正處於身心快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的變化和人際交往有著自己的理解和認識,這也帶來了壹些困擾和沖突。由於父母常年不在,孩子孤獨冷漠,親子關系發生了負面變化,會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產生諸多不利影響。此外,在缺乏父母關愛、缺乏正常家庭氛圍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在人際交往中缺乏主動性。留守兒童大多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安全的焦慮,這在更深層次上反映了留守兒童內心的壓力。
三。對策和措施
農村兒童是未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其中“留守兒童”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關註“留守兒童”就是關註農村的未來,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為他們創造良好的教育和健康成長的環境和空間,有利於促進學校教育和農村社會的良性發展。為了保證屬於“留守兒童”的學生健康成長,腰榜鄉中心學校與鄉黨委、政府合作采取了壹些對策:
1.加大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留守兒童關愛體系。要加大對學校義務教育的投入,辦好寄宿制學校。對於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以去寄宿制學校,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不足。
2.鄉黨委加大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力度,通過各種渠道盡力在經濟上幫助農村貧困家庭,讓壹些父母有更多的時間照顧孩子。同時,還利用對調查結果的分析來采取有效措施。
3、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婦聯組織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各級婦聯組織要充分發揮協調、維護、教育、服務職能和家庭工作優勢,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宣傳教育,不斷優化農村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社會環境。
4.學校加強教學管理,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對“留守兒童”有壹定的吸引力。
5.學校各科教師、主要管理人員和班主任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及時對“留守兒童”進行引導和教育,減少他們的心理問題。
6.大力開展校園活動。近年來,學校每年都要開展大型的校運會、廣播體操比賽、慶祝六壹節的班級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緩解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加了校園生活的樂趣,對“留守兒童”也有吸引力,緩解了他們的厭學情緒。
7.開展了制度化家訪,逐步建立了由學校和“留守兒童”照料者支持的教育模式。
通過以上措施,我鄉工作取得了壹定成效,“留守兒童”這壹普遍問題得到了有效制約。有力地證明了類似事件極少,以及“留守兒童”輟學的數量。
四。建議
沒有社會教育和良好家庭教育的配合,學校教育就變得困難。“留守兒童”離開校園後,接觸到不良的社會風氣,家庭教育不到位,是不良習慣的慣犯,給學校教育帶來很大難度。
1,家庭教育。
首先,努力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外出打工的父母和留守兒童的監護人要盡力為留守兒童創造壹個溫暖、充滿關愛的學習生活環境,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其次,外出打工的父母也要加強與孩子的聯系和溝通,盡可能地關心孩子。第三,要加強與代理監護人和學校的聯系。
2.學校教育。
學校要重點加強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壹是要求所有農村中小學對留守學生進行登記備案,進行專項管理,根據情況區別對待,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管理。第二,充分利用假期,召開留守學生家長會,與家長溝通,讓校內外留守學生的教育影響力產生合力。第三,加強對留守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法律道德觀念,不斷增強學生遵紀守法的意識。第四,重視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開設心理咨詢活動課,幫助引導留守學生解決各種困惑和問題,緩解他們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引導他們度過人生發展的關鍵期,幫助他們健康和諧發展。應該建立“留守兒童”幫扶制度,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定期與他們溝通,彌補他們缺失的親情,讓“留守兒童”在學習之余獲得生活上的溫暖。
3.政府和社會。
留守學生教育是壹個極其復雜的綜合性社會問題,僅靠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難以解決。需要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統壹認識,積極配合,齊抓共管,形成關註留守學生的良好格局。要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重要作用,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學、扶貧、法制宣傳、預防犯罪、權益保護等領域紮實開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的留守學生教育管理體系。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實際上是“三農”問題的衍生品。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時代要求。留守兒童問題的妥善解決不僅有利於農村義務教育的實施,提高農村教育質量,而且有利於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更關系到農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