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科學技術是第壹生產力,是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科技進步會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擴大生產的可能性邊界。如節能技術、節材技術、節水技術和科學種植養殖技術,將節約各種資源和能源,減少廢棄物排放。資源和能源的低消耗將延緩資源危機的到來,減少廢物排放對自然環境的汙染。科技進步還會導致大量高科技產業的誕生和教育、科研等知識產業的發展,拓展產業發展空間。例如,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微電子、通信產品、計算機等電子產品的制造和發展,促進了軟件、信息傳播、信息咨詢和信息服務業的發展,成為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的主導產業。生物技術將分離出生物農業、生物化工、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生物制藥、生物食品、生物信息等十幾大類技術,催生出許多生物產業。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等。是類似於21世紀的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的高新技術。這些高新技術產業和知識產業的發展,不僅將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成為21世紀最有前途的主導產業,而且將推動資源消耗型經濟體系向資源節約型經濟體系轉變。
其次,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資源的可持續性。當經濟發展所依賴的資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枯竭時,必須及時尋找替代資源,尤其是用可再生資源替代不可再生資源。從長遠來看,不可再生資源終將枯竭,物質生產所依賴的資源和能源終將轉化為可再生資源和能源。科技進步是尋找替代資源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終手段。
最後,保護生態環境和控制環境汙染要依靠科學技術。環境化學、分析化學、生態學等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人類認識環境問題提供了科學依據。而生態技術、清潔生產技術、各種有毒物質的分離技術、節能節材技術,則大大減少了生產過程中排放的各種廢棄物和有毒物質,或直接為環境治理提供了技術手段。此外,地球科學和空間遙感技術在探測自然資源、監測自然災害和環境退化方面具有巨大的應用前景。
科技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把發展新能源技術和生物技術放在首位。因為,在21世紀,對人類生存有著至關重要影響的最緊迫的資源危機就是生化能源危機。石油、天然氣、煤炭等生化能源的可開采時間不長。壹旦枯竭,現有技術條件下可以替代石化能源的水電、風力發電、地熱能發電、潮汐能逆電、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遠遠不能滿足現代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和城鄉居民的能源需求。然而,太陽能、氫能、核聚變能等潛力巨大的新能源遠未成熟和商業化利用。比如太陽能作為地球最後也是最有潛力的可再生能源,它的大規模利用技術,尤其是它的存儲技術,不是短時間能發展起來的。因此,要實現可持續發展,解決能源危機,必須大力發展新能源技術。此外,化石燃料(化石能源)是全球變暖、災害頻發和臭氧層破壞的主要原因。如果人類能夠開發出環境友好的新能源利用技術,包括太陽能、氫能、核聚變能和生物質能,並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地球的環境狀況將得到根本改善。
石油、天然氣和煤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目前,全球約1/3的生化資源被用作化學原料,而不是動力原料或燃料。各種工業原料,如重要的化纖、化工材料,以及農業生產中廣泛使用的化肥、農藥、農膜等,都依賴於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化工原料。生化資源的枯竭不僅打擊了能源供應和化學工業的發展,還導致化肥和農藥供應中斷,農業大規模減產,全球糧食危機和饑荒。生物技術的發展不僅可以從生物質中提取各種生物質原料來替代石化原料,滿足工業原料的需求;我們還可以通過發展各種生物肥料和生物農藥來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如種植固氮作物、發展固氮微生物、利用生物技術抑制農作物病蟲害等。因此,要防止農業危機,特別是糧食危機,必須依靠生物技術的發展。生物技術的發展也將使人類擺脫以大型農業機械為代表的石油農業道路,使農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總之,生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最終都離不開科學技術。根據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制定可持續發展的科技戰略,重點發展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和清潔生產技術、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和生態環境技術,以保證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世界經濟和人類生存面臨的危機表明,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制定積極的、全面的、有遠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不僅是有遠見的科技發展戰略,而且是政府有計劃地調控人口增長。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不否認市場調節和資源配置優勢的同時,堅持計劃調節經濟發展。面對21世紀的環境危機,我堅信中國有能力擔負起可持續發展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