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面對嚴峻的環境問題,中國應該如何應對?

面對嚴峻的環境問題,中國應該如何應對?

人們總以為地球上的水和空氣是無窮無盡的,所以不擔心把幾千萬噸的廢氣送到天上,把幾億噸的垃圾傾倒到江河湖海裏。大家都覺得世界那麽大,這算什麽浪費?我們錯了。其實地球雖然大(半徑6300多公裏),但生物只能生活在海拔8公裏到海底11公裏的範圍內,95%的生物只能生活在中間3公裏左右的範圍內。人們肆意汙染了這個有限的生存環境。馬克思說,如果文明是自然發展的,而不是有意識的,那麽我們只能給自己留下壹片沙漠。中國正處於生態環境的危機點。中國巨大的環境債務總會被償還——不管采取什麽形式。中國必須高瞻遠矚,趁還在掌控之中就開始還債,而不是債臺高築,最終威脅全人類。根據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中國GDP估算,2004年清理環境汙染將花費840億美元,相當於當年GDP的3%。但更現實的估計認為,環境損失占中國年GDP增長的8%-13%。這意味著,由於環境汙染,中國幾乎失去了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所有經濟成果。中國四分之壹的人口飲用不合標準的水;三分之壹的城市居民呼吸嚴重汙染的空氣;中國平均每兩天就發生壹起嚴重的水汙染事件。雖然新的五年計劃制定了精確的目標,但許多省份尚未實現上壹個五年計劃的主要環境保護目標。中國人民對環境保護最感興趣。雖然環境危機如此嚴重,但只要我們每個人都有所貢獻,我們就能為這個世界增添壹點美麗,成為環保的壹股動力。我們要保護地球,主要是基於低碳。我們可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少開私家車,多坐公交車;垃圾扔掉的時候要分類,可回收的垃圾可以再利用;用水時也可以重復使用,洗出來的水可以用來擦地板;減少煤炭的使用,減少樹木的砍伐,減少土地的開墾,更多地利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資源。這些都是我們可以為環保做貢獻的地方。雖然只是杯水車薪,但只要大家都這樣做,就會成為壹股強大的力量。在政府方面,我們可以號召人們保護環境,讓人們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多做公益廣告和宣傳活動,獎勵那些為保護環境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此外,還可以適當增加水電成本,這樣人們自然會節約用水,少用空調等大功率家電,減少廢氣排放。但這不是主要的。最嚴重的空氣汙染是那些化工廠排出的廢氣。大型化工廠每天排放大量汙染氣體,不僅影響周圍居民的健康,而且嚴重汙染環境。政府應該限制這些工廠的運營時間,建造數量,建造地點,不要離居民居住的地方太近,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從這些工廠排出的水也應該進行檢測,以確保在排放之前沒有汙染物。否則,不僅會汙染河水,還會危及河水中的生命。然而,這並不能保證環境危機的徹底解決。為了解決環境危機,我們需要制定壹個長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科學技術在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是最終解決資源環境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手段和途徑。面對即將到來的能源危機,我們必須制定可持續發展的科技戰略,為解決危機做好充分準備。

首先,科學技術是第壹生產力,是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科技進步會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擴大生產的可能性邊界。如節能技術、節材技術、節水技術和科學種植養殖技術,將節約各種資源和能源,減少廢棄物排放。資源和能源的低消耗將延緩資源危機的到來,減少廢物排放對自然環境的汙染。科技進步還會導致大量高科技產業的誕生和教育、科研等知識產業的發展,拓展產業發展空間。例如,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微電子、通信產品、計算機等電子產品的制造和發展,促進了軟件、信息傳播、信息咨詢和信息服務業的發展,成為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的主導產業。生物技術將分離出生物農業、生物化工、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生物制藥、生物食品、生物信息等十幾大類技術,催生出許多生物產業。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等。是類似於21世紀的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的高新技術。這些高新技術產業和知識產業的發展,不僅將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成為21世紀最有前途的主導產業,而且將推動資源消耗型經濟體系向資源節約型經濟體系轉變。

其次,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資源的可持續性。當經濟發展所依賴的資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枯竭時,必須及時尋找替代資源,尤其是用可再生資源替代不可再生資源。從長遠來看,不可再生資源終將枯竭,物質生產所依賴的資源和能源終將轉化為可再生資源和能源。科技進步是尋找替代資源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終手段。

最後,保護生態環境和控制環境汙染要依靠科學技術。環境化學、分析化學、生態學等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人類認識環境問題提供了科學依據。而生態技術、清潔生產技術、各種有毒物質的分離技術、節能節材技術,則大大減少了生產過程中排放的各種廢棄物和有毒物質,或直接為環境治理提供了技術手段。此外,地球科學和空間遙感技術在探測自然資源、監測自然災害和環境退化方面具有巨大的應用前景。

科技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把發展新能源技術和生物技術放在首位。因為,在21世紀,對人類生存有著至關重要影響的最緊迫的資源危機就是生化能源危機。石油、天然氣、煤炭等生化能源的可開采時間不長。壹旦枯竭,現有技術條件下可以替代石化能源的水電、風力發電、地熱能發電、潮汐能逆電、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遠遠不能滿足現代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和城鄉居民的能源需求。然而,太陽能、氫能、核聚變能等潛力巨大的新能源遠未成熟和商業化利用。比如太陽能作為地球最後也是最有潛力的可再生能源,它的大規模利用技術,尤其是它的存儲技術,不是短時間能發展起來的。因此,要實現可持續發展,解決能源危機,必須大力發展新能源技術。此外,化石燃料(化石能源)是全球變暖、災害頻發和臭氧層破壞的主要原因。如果人類能夠開發出環境友好的新能源利用技術,包括太陽能、氫能、核聚變能和生物質能,並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地球的環境狀況將得到根本改善。

石油、天然氣和煤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目前,全球約1/3的生化資源被用作化學原料,而不是動力原料或燃料。各種工業原料,如重要的化纖、化工材料,以及農業生產中廣泛使用的化肥、農藥、農膜等,都依賴於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化工原料。生化資源的枯竭不僅打擊了能源供應和化學工業的發展,還導致化肥和農藥供應中斷,農業大規模減產,全球糧食危機和饑荒。生物技術的發展不僅可以從生物質中提取各種生物質原料來替代石化原料,滿足工業原料的需求;我們還可以通過發展各種生物肥料和生物農藥來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如種植固氮作物、發展固氮微生物、利用生物技術抑制農作物病蟲害等。因此,要防止農業危機,特別是糧食危機,必須依靠生物技術的發展。生物技術的發展也將使人類擺脫以大型農業機械為代表的石油農業道路,使農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總之,生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最終都離不開科學技術。根據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制定可持續發展的科技戰略,重點發展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和清潔生產技術、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和生態環境技術,以保證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世界經濟和人類生存面臨的危機表明,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制定積極的、全面的、有遠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不僅是有遠見的科技發展戰略,而且是政府有計劃地調控人口增長。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不否認市場調節和資源配置優勢的同時,堅持計劃調節經濟發展。面對21世紀的環境危機,我堅信中國有能力擔負起可持續發展的重任。